前言
修飾符怎麼使用也是Java基礎中比較重要的知識點,徹底理解了之後,後面學習更高深的東西才能得心應手。今天,以修飾符中比較常見的final為切入點,來談談final的使用的奇淫技巧以及一些相關的知識點。學廢了記得三連哦。
初始化塊
在final的運用中,經常和初始化塊和構造器結合起來一起使用。上篇文章已經介紹完什麼是構造器,那麼現在先來談談什麼是初始化塊。
Java會使用構造器對物件進行初始化操作,在使用的構造器的時候需要完成初始化整個Java物件的狀態的功能,然後再將整個完整的Java物件返回給程式使用。那麼,在Java中,有一個與構造器功能類似的東西,就是初始化塊,它能夠對Java物件實現初始化操作。
在Java中,一個類中可以有多個初始化塊,相同型別的初始化塊的執行順序是有要求的,先定義的先執行(前面的先執行),後面定義的後執行。
初始化塊的語法其實很簡單了,就是:
修飾符 {
//初始化塊中的可執行程式碼塊
...
...
...
}
那初始化塊的分類也很簡單,就分為靜態初始化塊和非靜態初始化塊兩種,其中非靜態初始化塊也叫做普通初始化塊
非靜態初始化塊
在生成每個物件的時候都會執行一次,可以初始化類的例項變數。非靜態初始化塊會在類的構造器之前執行
先來看一段程式碼
`public class CodeVald {
` int a = 6;
`//第一個初始化塊
{
int a = 3;
if (this.a > 4) {
System.out.println("codevald的初始化塊: 成員變數a的值大於4");
}
System.out.println("codevald的初始化塊");
}
//第二個初始化塊
{
System.out.println("codevald的第二個初始化塊");
}
//定義一個無引數的構造器
public CodeVald() {
System.out.println("codevald的無引數構造器");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new CodeVald();
}
}
}
上面的程式碼定義了兩個普通初始化塊和一個構造器,那麼執行的順序也很簡單了,先定義的初始化塊先執行,然後執行後定義的初始化塊,接著執行構造器的內容
來看下編譯執行結果
靜態初始化塊
使用static定義,當類裝載到系統只會執行一次。如果在靜態初始化塊中想初始化變數的話,就只能初始化類變數了,即是由static修飾的資料成員。
來看一個靜態初始化塊、普通初始化塊和構造器結合的例子:
public class JingTai_CodeBlock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new C();
new C();
}
}
//定義第一個類A,這是父類
class A {
static {
System.out.println("A的靜態初始化塊");
}
{
System.out.println("A的普通初始化塊");
}
public A() {
System.out.println("A的無引數構造器");
}
}
//定義一個子類B
class B extends A {
static {
System.out.println("B的靜態初始化塊");
}
{
System.out.println("B的普通初始化塊");
}
public B() {
System.out.println("B的無引數構造器");
}
public B(String message) {
this();
//通過this()呼叫無引數的構造器(即過載的構造器)
System.out.println("B的帶引數構造器,傳入的資訊為: " + message);
}
}
//定義一個子類C
class C extends B {
static {
System.out.println("C的靜態初始化塊");
}
{
System.out.println("C的普通初始化塊");
}
public C() {
//通過super呼叫父類中帶引數的構造器
super("codevald");
System.out.println("C的構造器");
}
}
上述程式碼定義了A、B、C三個類,他們都提供了靜態初始化塊和普通初始化塊,並且在類B中使用this()呼叫了過載構造器,在C中使用super()顯式地呼叫了其父類指定的構造器,接著在main()函式呼叫了兩次new C(),建立兩個C物件。
那麼來猜下會輸出什麼結果
先思考五分鐘哦
現在來解釋一下,這裡定義了靜態初始化塊,那麼會在類地初始化階段執行靜態初始化塊,而不是建立物件的時候才執行,所以靜態初始化塊總是比普通初始化塊先執行,接著是構造器
但是系統在類初始化階段執行靜態初始化塊的時候,不僅會執行本類的靜態初始化塊,還會一直上溯到java.lang.Object類(所有物件的父類),如果它包含靜態初始化塊,先執行java.lang.Object類的靜態初始化塊,然後執行其父類的靜態初始化塊...執行完最後才執行該類的靜態初始化塊,經過上述過程才能完成該類的初始化過程。
第一次建立C物件的時候,會先執行靜態初始化塊的內容,但是會先上溯到頂級父類的靜態初始化塊,所以會先輸出A的靜態初始化塊,接著才是B的靜態初始化塊,最後是C的靜態初始化塊。
執行完靜態初始化塊,一樣先執行頂級父類的普通初始化塊,即輸出A的普通初始化塊,接著執行頂級父類的構造器程式碼,即輸出A的無引數構造器。然後輸出父類的普通初始化塊,接著是構造器,所以輸出B的普通初始化塊,因為C的構造器呼叫的是帶引數的父類構造器,所以B中會呼叫帶引數的構造器B,所以會輸出B的無引數構造器,B的帶引數構造器,傳入的資訊為: codevald,接著執行C的普通初始化塊的程式碼,即輸出C的普通初始化塊,然後是構造器的程式碼,即C的構造器
第二次建立例項C的時候,因為類C已經在虛擬機器中存在,所以無需再初始化C類了,所以靜態初始化塊的程式碼不再執行,而是重複地執行靜態後面的程式碼。
final修飾符
final可以用來修飾類、變數和方法,通過final修飾以後,被修飾的類、方法和變數就表示不可改變的狀態。
修飾成員變數
成員變數是隨著類的初始化或者物件初始化而初始化的。當初始化的時候,就會為類的類屬性分配記憶體,並設定一個預設值;當建立物件時,就會為物件的例項屬性分配記憶體,並分配預設值。一般來說,都是在普通初始化塊、靜態初始化塊、構造器中區指定初始值的。
那麼,final修飾的屬性,在哪裡宣告初始值是有一定的規則的,具體如下:
-
修飾類屬性時:可在靜態靜態初始化塊中宣告該屬性的初始值
-
修飾例項屬性時: 可在普通初始化塊中或者構造器中指定初始值
修飾區域性變數
在初始化區域性變數的時候,區域性變數必須由程式設計師顯式地去初始化。但是使用final修飾地區域性變臉既可以指定預設值,也可以不指定預設值。假如在定義修飾的區域性變數時沒有指定預設值,則可以在後面程式碼中對該變數賦予一個指定的初始值。
那麼,現在就final和初始化塊結合起來,來看一段程式碼
public class UseFinal {
//定義成員變數時指定預設值
final String author = "codevald";
final String str;
final int a;
final static double d;
//初始化塊,可對沒有指定預設值的例項屬性指定初始值
{
str = "Hello";
//由於定義author時已經制定了預設值,因此不能為author重新賦值,下列語句會導致編譯錯誤
//author = "CodeVald"
}
static {
//在靜態初始化塊中為類屬性指定初始值
d = 2.1;
}
public UseFinal() {
a = 21;
}
public void useFinal() {
//普通方法不能為fina修飾的成員變數指定初始化值
//d = 2.1;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UseFinal useFinal = new UseFinal();
System.out.println(useFinal.author);
System.out.println(useFinal.str);
System.out.println(useFinal.a);
System.out.println(useFinal.d);
}
}
執行結果也很容易就出來了,但是,這裡要注意一點的是,普通方法不能為final修飾的變數賦值,會出現編譯錯誤的問題。
來看下執行結果
總結一下,final成員變數(包括例項成員和類成員)必須由程式設計師顯式地初始化,系統不會對final成員進行隱式初始化。如果想在初始化塊、構造器中對final的成員變數進行初始化,那麼一定要在初始化之前就訪問該成員變數的值。
final方法
在Java中,經常用final修飾那些不希望被重寫的方法。所以,如果我們不希望子類重寫父類的某個方法,就可以使用final修飾該方法。我們有時候會希望獲取一個Object物件,所用的getClass()方法就是一個final方法,因為它的設計者不希望該方法被重寫,就用final將該方法密封起來。
final修飾的方法只是不能重寫,但是可以過載。
public class Incorrect {
public final void test() {
}
}
class Sub extends Incorrect {
//下面的寫法將導致編譯錯誤,不能重寫final修飾的方法
@Override
public void test() {
}
}
編譯程式,執行結果如下
在Java程式中,對於private修飾的方法來說,它只在當前類中可見,所以其子類無法訪問該方法。所以,如果在子類中定義了一個與父類private方法有相同方法名、形參列表和返回值型別的方法,這不是方法重寫,只是重新定義了一個新方法。不會出現編譯錯誤的問題
例如下面的程式碼在子類中重寫父類的 private final方法
public class Invaild {
private final void test() {
}
}
class Sub extends Invaild {
public void test() {}
}
在匿名內部類中,很多時候也會用到final的地方,現在先來系統地談談內部類是啥東西。
內部類
內部類指的是在外部類的內部再定義一個類,內部類作為外部類的一個成員,是依附在外部類而存在的。內部類可以是靜態的,非靜態的,可以使用protected和private來修飾,而外部類只能使用public和預設的包訪問許可權。Java中的內部類主要有成員內部類、靜態內部類、區域性內部類和匿名內部類。
那麼內部類有什麼使用的價值呢?
Java是從JDK1.1開始引入了內部類,內部類的主要作用如下:
- 內部類提供了更好的封裝,可以把內部類隱藏在外部類之內,不允許同一個包中的其他類訪問該類
- 內部類的成員可以直接訪問外部類的私有資料,因為內部類被當成了外部類的成員,同一個類中的成員之間是可以互相訪問的。但外部類不能訪問內部類的實現細節,譬如屬性。
- 匿名內部類適用於那些建立僅使用一次的類
內部類是一個編譯時的概念,一旦編譯成功,外部類和內部類就成為完全不同的類,即生成兩個類的編譯檔案,分別是outer.class和outer$inner.class(假如外部類是outer,內部類是inner)。
成員內部類
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內部類作為成員內部類來定義。成員內部類是一種與屬性、方法、構造器和初始化塊相似的類成員。區域性內部類和匿名內部類都不是類成員。Java中的成員內部類分別是靜態內部類和非靜態內部類。使用static修飾的就是靜態內部類,沒有使用static修飾的成員內部類就是非靜態內部類.
非靜態內部類
來看一段程式碼
public class FeiJingTai {
private String area;
//過載構造器
public FeiJingTai() {
}
public FeiJingTai(String area) {
this.area = area;
}
//定義內部類
private class FeiJingTaiInner {
//內部類的屬性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String wechat;
public FeiJingTaiInner(String name,String wechat) {
this.name = name;
this.wechat = wechat;
}
//內部方法
public void info() {
System.out.println("CodeVald的作者是 " + name + ",微訊號是 " + wechat);
System.out.println("所屬地區是 " + area);
}
}
//外部類測試方法
public void test() {
FeiJingTaiInner a = new FeiJingTaiInner("codevald","valdcode");
a.inf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FeiJingTai a = new FeiJingTai("廣東廣州");
a.test();
}
}
在上面的程式碼中,可以看到在非靜態內部類中可以直接訪問外部類的私有成員,所以其實就是在類FeiJingTaiInner的方法內直接訪問外部類的私有屬性。這是因為在類FeiJingTaiInner內部類物件中儲存了一個它儲存的外部類物件的引用[當呼叫非靜態內部類的例項方法時,必須有一個非靜態內部類例項,而非靜態內部類例項必須寄居在外部類例項裡]
編譯程式,將會看到在檔案路徑下生成了兩個類檔案一個是FeiJingTai.class,另一個是FeiJingTai$FeiJingTaiInner.class
執行後的結果
再來看一段程式碼
class MemberInner {// 定義類 MemberInner,這是一個外部類
private String name = "codevald";
public void execute() {
// 在外部類中建立成員內部類
InnerClass innerClass = this.new InnerClass();
}
/** 成員內部類 */
public class InnerClass {
// 內部類可以建立與外部類同名的成員變數
private String name = "codevald";
public void execute() {
System.out.println(this.name);
// 在內部類中使用外部類成員變數的方法
System.out.println(MemberInner.this.name);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MemberInner.InnerClass innerClass = new MemberInner().new InnerClass();
innerClass.execute();
}
}
在上面的程式碼中,使用了兩種方式建立內部類物件,一種是用外部引用的方式,另一種是呼叫方法建立,在execute()方法中,this代表的是建立在堆中的外部物件,而在內部類,使用this是分別引用內部類中的屬性和外部類中的屬性。
看下編譯執行結果
靜態內部類
如果不需要內部類物件與外部類物件之間有聯絡,則可以將內部類宣告為static。在非靜態內部類中,內部類物件通常會儲存了一個指向外部類的引用,如果內部類是static時就不用了,非靜態內部類通常也稱為巢狀類。
巢狀類要注意以下兩點:
- 要建立巢狀類的物件,不需要外部類的物件
- 不能直接從巢狀類的物件中訪問非靜態的外部類物件
從一段具體的程式碼來分析一下
public class JingTai {
private String name_1 = "codevald";
private static String name_2 = "codevald";
static class JingTaiInner {
private static String name;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可以輸出外部類的靜態類成員變數
System.out.println(name_2);
//System.out.println(name_1);
//不可以直接輸出外部類的非靜態類成員變數
//得生成物件,再用物件引用去訪問
JingTai a = new JingTai();
System.out.println(a.name_1);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JingTai.JingTaiInner a = new JingTai.JingTaiInner();
}
}
執行結果
上面的程式碼中,在內部類有輸出語句,然後再外部類建立內部類,但是在內部類中,只能直接訪問外部類的靜態屬性,要訪問外部類的非靜態屬性得生成物件,再用物件的引用去訪問。
所以,生成一個靜態內部類不需要外部類成員,這是靜態內部類和成員內部類的區別。靜態內部類可以直接[Outer.Inner inner = new Outer.Inner();],而不需要通過外部類來完成。這樣子實際上靜態內部類就是一個獨立的類。
區域性內部類
在方法中定義的內部類就是區域性內部類。與區域性變數相似的是,區域性內部類可以訪問當前程式碼中的常量和外部類的所有成員。在Java中,和區域性變數一樣,不能將區域性內部類定義為public、private、protected、和static型別,並且在定義方法時,只能在方法中宣告final型別的變數。
看一段程式碼
public class LocalInner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class InnerClass {
String name;
}
class InnerSub extends InnerClass {
String des;
}
//建立區域性內部類的物件
InnerSub is = new InnerSub();
is.name = "codevald";
is.des = "想起來了嗎?看完就想起來了";
System.out.println("author: " + is.name + "\n" + "subject: " + is.des);
}
}
編譯執行結果
匿名類
在實際的專案動手過程,經常會看到一個很奇怪的寫法,直接在程式碼中隨機用new新節一個物件,然後在new;裡面直接簡單粗暴的加入要執行的程式碼,這就是匿名類。好處就是程式碼簡潔、緊湊,不會出現一大段繁雜的類定義程式碼。
在Java程式中,因為匿名類沒有名字,所以它的建立方式初學的時候看起來會很懵逼,建立的格式如下:
new 類/介面名(引數列表) [實現介面()]{
//匿名內部類的類體部分
}
{...}中可以定義變數的名稱、方法,它跟普通的類一樣。
因為Java程式中的匿名類沒有名稱,所以不能在其他地方引用,也不能例項化,只能使用一次,而且裡面不能有構造器。
來看一段程式碼
先定義一個抽象父類
public abstract class Author {
private String name;
public String getName() {
return name;
}
public void setName(String name) {
this.name = name;
}
public abstract int article();
}
編寫測試類進行測試,在類中,test()方法接收一個Author型別的引數,同時要先實現類才能new新的類例項,在方法中直接使用匿名內部類新建一個Author例項。
public class NiMing {
public void test(Author author) {
System.out.println("這是" + author.getName() + "的第" + author.article() + "篇原創作品.");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NiMing test = new NiMing();
test.test(new Author() {
//使用匿名內部類來建立一個Author例項
@Override
public int article() {
return 2;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getName() {
return "codevald";
}
});
}
}
編譯執行結果
終於講完了,現在要進入主題了,匿名內部類中什麼時候會用到final呢?
使用final形參
在Java中,當我們需要給匿名內部類傳遞引數的時候,並且如果在內部類中使用該形參的時候,這個形參則必須由final修飾的。即該匿名內部類所在方法的形參必須加上final修飾符。
編寫一段程式碼
public class NiMing_Final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NiMing_Final niming = new NiMing_Final();
Inner inner = niming.getInner("codevald",true);
System.out.println("這是" + inner.getName() + "的第" + inner.article() + "篇原創作品");
}
public Inner getInner(final String name,boolean isOriginal) {
return new Inner() {
private String nameStr = name;
private int article;
{
//例項初始化
if (isOriginal) {
article = 2;
} else {
article = 0;
}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getName() {
return nameStr;
}
@Override
public int article() {
return article;
}
};
}
}
interface Inner {
String getName();
int article();
}
這裡通過例項初始化實現類似構造器的功能
來看下執行結果
列舉類
在列舉類中,使用final的頻率是最頻繁的。什麼是列舉類?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要例項化的類物件是有限的而且固定的,例如季節,這種實力數量有限而且固定的類,在Java中被稱為列舉類。
我們先來做個有意思的事情,自己模擬實現一個列舉類,在實現列舉類的時候,有以下幾個步驟:
- 通過private將構造器隱藏起來
- 把此類需要用到的所有例項都用public static final修飾的形式儲存起來
- 提供一些靜態方法允許其他程式根據特定引數獲取與之匹配的例項
那麼可以定義一個Season類,在裡面分別為4個季節定義4個物件,這樣類Season就定義為了一個列舉類。
public class Season {
//將Season定義成不可變得,將其屬性定義成final
private final String name;
private final String description;
public static final Season SPRING = new Season("春天","綠肥紅瘦");
public static final Season SUMMER = new Season("夏天","驕陽似火");
public static final Season FALL = new Season("秋天","天高雲淡");
public static final Season WINTER = new Season("冬天","惟餘莽莽");
//構造器一定要定義為private屬性
private Season(String name,String description) {
this.name = name;
this.description = description;
}
//也可以通過getSeason()獲取列舉常量
public static final Season getSeason(int seasonValue) {
switch(seasonValue) {
case 1:
return SPRING;
case 2:
return SUMMER;
case 3:
return FALL;
case 4:
return WINTER;
default:
return null;
}
}
public String getName() {
return this.name;
}
public String getDescription() {
return description;
}
}
類Season就成為了一個不可變的類,此類包含了4個static final常量的屬性,也就代表了該類所能建立的物件。其他程式需要用到Season物件時,可以用Season.SPRING方式或者getSeason()靜態方法獲得。
編寫測試類
public class TestSeason {
public TestSeason(Season s) {
System.out.println(s.getName() + ",是一個" + s.getDescription() + "的季節");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new TestSeason(Season.SPRING);
new TestSeason(Season.SUMMER);
new TestSeason(Season.FALL);
new TestSeason(Season.WINTER);
}
}
執行結果
自己模擬完列舉類後,會發現列舉類其實就是在類編譯的時候,就生成了相對應的靜態常量,並且構造器是對使用者透明的,它會自己進行初始化,我們只需要關心我們需要獲取什麼樣的列舉物件就可以了。
列舉型別是從JDK1.5開始引入的,Java引入了一個新的關鍵字enum來定義列舉類。這個enum所定義的類實際上都是繼承自類庫中Enum(java.lang.Enum)的子類,它繼承了Enum中許多有用的方法。
來繼續看一段程式碼
public enum Color {
RED(255,0,0),BLUE(0,0,255),BLACK(0,0,0),YELLOW(255,255,0),GREEN(0,255,0);
private Color(int redValue,int greenValue,int blueValue) {
this.redValue = redValue;
this.greenValue = greenValue;
this.blueValue = blueValue;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toString() {
//覆蓋了父類Enum的toString()方法
return super.toString() + "(" + redValue + "," + greenValue + "," + blueValue + ")";
}
//自定義資料域
private int redValue;
private int greenValue;
private int blueValue;
}
上面的Color列舉類是一個不可繼承的final類。列舉值(RED...)都是Color型別的靜態常量,因為列舉類是class,所以在列舉型別中也可以有構造器、方法和資料域,但是列舉類的構造器是私有的,它會自己呼叫。
而且在上面的列舉類中,重寫了列舉類Enum的toString()方法,列印出更完整的資訊。
來看下會有什麼輸出結果
在上面的程式碼中,呼叫了Enum的ordinal()方法,它會返回列舉值在列舉類中的順序,這個順序是根據列舉值在宣告的順序中定的,所以會輸出"0 1 2 3 4"。
然後呼叫了Enum的valueOf()方法,此方法是和toString()方法對應的,返回帶指定名稱的指定型別的列舉常量,所以會輸出"BLUE(0,0,255)"。
最後,可能大家會疑惑,為什麼println輸出會呼叫重寫的toString()方法呢?
別急,讓我來一一分析一下。
直接看Java相關類的原始碼就可以分析出來了。
先來看下System.out.println和System.out.print的原始碼
public void println(Object x){
String s = String.valueOf(x);
synchronized (this)
{
print(s);
newLine();
}
public void print(Object obj) {
write(String.valueOf(obj));
}
可以看到,當要列印一個物件時,會自動呼叫String.valueOf()這個方法。
那麼我們再來看下valueof()這個方法的原始碼
public static String valueOf(Object obj) {
return (obj == null) ? "null" : obj.toString();
}
這段程式碼的意思就是,當傳入的物件為Null時,會返回一個null,當非null時,會返回這個obj的toString()方法,所以,非null時就會呼叫toString()方法,原因我們就知道了,這就是當我們呼叫 print 或者 println 列印一個物件時,它會列印出這個 物件的 toString()的最終根源。
所以,我覺得平時沒事可以多研究JDK的原始碼,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下怎麼寫出更簡潔優美的程式碼。
今天的內容就到這裡了,相信看到這裡,你應該明白了final大概是怎麼用的,什麼時候需要用。“合抱之木,生於毫末。”只有站在設計者的角度,從根本上去理解為什麼這麼設計,吃透每個基本的知識點,並且深入研究原始碼,才能讓內功更深厚,從而去解決一個又一個更高深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