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2021的狂想曲:迎接以技術為名的春天

naojiti發表於2021-01-15

剛剛過去的2020年,很多科技名詞都真正走到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我們習慣了刷臉支付,通過時空大資料瞭解疫情動態,感受著智慧體溫檢測、無接觸式機器人服務、智慧政務等帶來的便捷,不吝於為這些新技術送上溢美之詞。

但一提到區塊鏈,社交群裡最活躍的話題依然是——“你知道嗎,某數字幣暴漲了六倍!”

必須承認的是,代幣由亂到治的過程中,區塊鏈技術與大眾生活和產業應用之間依然有著厚厚的“次元壁”。

另一方面,區塊鏈也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突破口”,進入了探尋自有價值、進入產業化賦能的全新階段。

站在2021年初始,我們不僅想知道在過去一整年裡,區塊鏈實際落地應用的情況究竟怎麼樣。更想嘗試回答,走過了代幣、合約的區塊鏈在新基建風口上,會以何種姿勢揚帆遠航。

洗盡鉛華呈素姿:時代風向中的價值迴歸

2020年,區塊鏈領域最明顯的特徵,就是主流市場沒有再延續“幣圈”的老套路,開始迴歸技術本位的價值主張。

具體來說,有兩個明顯的變化,一是政策方面,區塊鏈得到了國家層面的重視和力挺,被加入了新基建技術版圖,拿下了關鍵的“基礎分”;

另一個趨勢則是產業方面。BAT等網際網路科技公司不再單純地“佔坑”和觀望,紛紛有了更加清晰明快的佈局與動作。螞蟻集團正式釋出了螞蟻鏈,百度亮出了超級鏈,騰訊至信鏈的產業落地也在加速……其他有實力的科技企業也都開始擁抱區塊鏈。

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可以被歸結為三點:

第一,方興未艾的數智化變革,需要新的價值傳遞體系。

數字化從上線走到線上,變革才剛剛開始。在眾多行業的產業鏈流轉複雜而漫長,仍然存在太多效率低下的環節,導致跨行業、跨企業合作成本高昂、效率低下,同時讓交易資訊的安全性無法得到保障。

隨著5G、AI、大資料、雲端計算等技術的進一步落地,整個社會經濟的數字化變革進入深水區,資訊的連線與互動變得越來越頻繁與複雜,更加劇了各方資訊不對稱的現實問題,讓線上經濟生活難以安全、互信、高效的地運轉。

區塊鏈可以直接構建基於資訊網際網路上的價值網路,促成資訊高效安全的互聯流動。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性,天然地就適合成為數字社會的信任基礎,為經濟民生實現可靠便捷的數字連線和價值流動。新基建的數字化大廈必須用極強的信任體系來黏合,能夠託舉其價值網際網路的區塊鏈技術,自然成為必不可少的新基礎設施。

第二,各行各業的技術泛在趨勢,賦予區塊鏈前所未有的價值空間。

如果說區塊鏈1.0時代是虛擬貨幣的風起雲湧,2.0時代是金融、網際網路等企業業務發展推動的智慧合約應用,那麼2020年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區塊鏈正在來到3.0時代,與實體經濟、國計民生產生越來越多的融合,深入到政務、能源、製造、醫療,乃至防疫工作中去,與眾多傳統行業和企業產生交集。

兩年前,螞蟻鏈負責人蔣國飛就曾提出觀點,認為區塊鏈最大價值是脫虛向實、服務實體經濟,上鍊量會成衡量數字經濟水平的重要指標。

他所帶領的螞蟻鏈也顯得更加積極,也是推動最多實際應用落地的平臺。比如台州市中心醫院就與螞蟻鏈合作,利用區塊鏈來實現醫療收據管理和保險支付的自動化;工商銀行打造的“慈善鏈”,讓每一筆善款都可被溯源、公開透明;保險扶貧專案中,利用區塊鏈避免騙補貼行為,讓扶貧工作的效率最大化……

這些案例的出現,讓我們看到了區塊鏈與千萬行業進行價值對接的想象空間。

第三,從提質增效的技術屬性,上升到影響國計民生的國家戰略。

在全球範圍內,區塊鏈已經成為國家戰略發展的關鍵要素。2020年10月,一份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發布的《關鍵與新興技術國家戰略》(《National Strategy for Critical and Emerging Technology》)報告中,就將催生區塊鏈和加密貨幣的“分散式賬本技術”是需要重點關注的關鍵和新興技術之一,以確保美國在全球技術處於領導者地位。在業內人士看來,這很可能會導致美國將區塊鏈列入國家安全級別的關鍵技術,不再提供給美國眼中的競爭對手。

在此之前,中國也在2020年4月份將區塊鏈正式納入新基建範圍,視其為促進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技術之一。隨後,各省市都紛紛了相關扶持政策和技術應用發展規劃。

Gartner區塊鏈行業首席分析師Aviva Litan發表報告稱,在中國政府大力倡導科技創新的政策影響下,中國區塊鏈的應用和投入已經超越北美,在世界範圍內領先。目前看來,儘管還沒有圍繞區塊鏈技術展開政治博弈,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持續保持並拉開領先優勢,對中國區塊鏈企業來說也是題中之義。

開啟主線劇情:區塊鏈的企業服務新徵程

有理由相信,以技術為軸承,在政策和產業的雙重推動力之下,推動中國市場進入區塊鏈3.0時代,將是2021年區塊鏈的主線劇情。

但需要提醒的是,對技術的廣泛理解和接受,只消解了公眾認知門檻。具體到落地應用環節,區塊鏈技術應該如何與千行百業相結合,依然充滿了迷霧與不確定性。

首先,各行業、各業務場景的數字化基礎、決策邏輯、資金實力、技術水平都各不相同,這就導致區塊鏈的產業落地必須有節奏、有重點地推進,而不是全面撒網,給企業增加不必要的負擔。

諮詢機構Gartner就曾在報告中提出決策樹邏輯,希望企業在思考清楚自己是否真的需要多方交換和儲存資料、存在多個實體都能錄入資料的管理問題,確定能夠接受資料一旦記錄就永遠不能被修改和刪除等等,經過審慎的場景和技術判定,才開始上馬區塊鏈,從而確保專案目標的清晰、務實、可用。

事實上,這也是區塊鏈技術作為一項“生產關係”技術與其他“生產力”技術所不同的一點,在利用技術幫助傳統行業轉型、建立新的商業互信及協作流程時,不能再單一地輸出硬體和技術,而需要深入到垂直場景中去,幫助企業樹立業務、明確需求,找到最適合的技術演進路徑。

而想要拿下這一企業服務價值紅利,平臺除了需要機智的市場嗅覺,更需要養成一些綜合實力。在Gartner看來,螞蟻鏈的一些應用是向中國學習區塊鏈應用領域的典型案例。從公開資訊來看,螞蟻鏈雖然經過6年的發展,但直到去年開始把名字從螞蟻區塊鏈改成了螞蟻鏈,外界看來是一次品牌升級,但從其負責人蔣國飛的一些表述中可以看出,阿里正在思考區塊鏈的融合應用。

他在螞蟻鏈品牌升級的時候說:“經過多年的思考和實踐,我們認為區塊鏈的核心價值不應該侷限於IT技術,對區塊鏈而言,‘block‘只是技術的基礎,而其真正的價值在於‘chain’產業。所以Blockchain,Block是技術基礎,而Chain是真正的價值。”也是那次,他首次表示,螞蟻鏈將融合包括區塊鏈、AIOT、大資料風控等技術。

這段看似抽象的表述,其實從螞蟻鏈正在佈局的兩個場景裡可以看出一二。眾所周知,區塊鏈在版權保護上被認為是有獨特價值的,但是僅有區塊鏈,只能做到存證、驗真,可以說,區塊鏈對於歷史記錄是有不可篡改的獨特價值,但版權保護不僅僅要驗真和存證,還需要識別和預測,這裡面AI技術成為不亞於區塊鏈的重要技術,其與區塊鏈技術的相互配合,再加上智慧財產權的商業市場,構成整個版權鏈的價值;而在跨境貿易領域,區塊鏈除了加速複雜流程的辦事效率之外,在船隻、集裝箱等物理裝置互聯的需求下,IoT技術的應用不可或缺。只有這樣的融合,加上生態之間的聯動,區塊鏈才能真正從技術層面重構生產關係,形成更有想象力的產業網際網路。

儘管加密貨幣仍在公眾視野中炙手可熱,但行業對於區塊鏈產業價值的觀察的關注也在升溫。全球權威諮詢機構國際資料公司(IDC)日前釋出《IDC MarketScape:中國區塊鏈即服務(BaaS)平臺廠商評估,2020》,報告顯示,螞蟻集團憑旗下螞蟻鏈位居中國區塊鏈平臺領導者位置。報告認為,螞蟻自研區塊鏈引擎提供端到端加密資料傳輸、六倍於業界標準的同態加密演算法、成熟 的同構及異構跨鏈機制,目前已成為使用者購買螞蟻鏈 BaaS 平臺服務時的首選底層平 臺,成為螞蟻鏈的核心優勢與壁壘。

讓技術沿著河網流通到更多細分產業當中,所改變的已經不僅僅是區塊鏈自身的發展前景,也在更廣泛的產業層面推動了新一代基礎設施的全面升級,生長出繁茂的產業生態群落。

從這個角度看,2020是最壞的一年,也可能是區塊鏈行業最好的一年:去除泡沫,迴歸技術本位;案例萌發,埋下增長的伏筆;平臺已成,強大的技術輔助悉數到位。

有時,關於未來最美妙的瞬間並不是烈火烹油、鮮花著錦一般的熱鬧場面,更可能是是寒冬收斂後萬物萌發前夕的靜謐,是讓千行萬業與新技術對接時發出一聲精準契合的脆響,那一刻,一個篤定的區塊鏈3.0時代就此開啟。或許從來沒有哪個時刻,比現在更值得看多區塊鏈。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31561483/viewspace-2750396/,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