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發現科技與人文的互動
2020年12月19日 ,我收到華為瀏覽器的邀請,參加了在華為全球旗艦店•深圳永珍天地舉辦的華為瀏覽器•MEET X沙龍,與現場嘉賓、觀眾共同探討了科技與人文之間的互動。
自現代科學體系誕生以來,人類的認知體系被分為了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工程科學等幾個門類。但在科學體系更清晰的同時,也人為在不同領域之間塑造了無形的界限。但很多時候我們仔細觀察卻會發現,人文與科技之間並不存在涇渭分明的界限。人文行為與人文科學經常推動科技的發展,而科技成果也在方方面面賦能人文。
我希望透過幾個故事,來跟大家共同確認這一點。現將當天的分享整理為文稿,希望能夠帶給大家一些幫助。
很多時候,跨越界限是創造價值的開始,是探索世界的開端。
大家可能知道,一般意義上來說,人工智慧之父被認為是艾倫·圖靈。但在更早的歷史上,我們也能找到很多影響了人工智慧發展的重要人物。
比如說,18世紀生活在英國的一位神父。
托馬斯·貝葉斯,被後世認為是重要的數學家、機率學家,但在其生前僅僅是一位本職工作為神父的數學愛好者。他發現的先驗機率體系,在其死後被整理出版,誕生了著名的“貝葉斯公式”。
事實上,貝葉斯神父研究機率,是為了證明上帝的存在以及某些神學理論,但最終他的發現卻為人類指明瞭人工智慧的道路。你認為貝葉斯神父屬於哪個領域呢?人工智慧?數學?神學?哲學?
事實上,很多情況下在廣義的現代性背景中,科技與人文學科源出同門,並且很多選擇殊途同歸。
科技如何幫助人文前行?
讓我們先來聊聊科技幫助人文前行的一些故事。
敦煌莫高窟是中國的驕傲。這座橫跨多個朝代的佛教藝術寶庫給我們留下了735個洞窟、4.5萬平方米壁畫、2415尊彩塑,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級藝術瑰寶。
但在今天,莫高窟的保護與參觀正面臨著諸多挑戰。雖然在不斷控制參觀人數,但遊人帶來二氧化碳、多次開關門帶來的光照損壞,以及空氣中的微生物浮動,都會給壁畫帶來不可逆的損壞。另一方面,西北綠化好轉帶來了連年升高的空氣溼度。這當然有益於地區經濟發展與民眾生活質量,但卻給壁畫保護造成了負面影響。
為了兼顧壁畫保護與遊客參觀需求,敦煌研究院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提出“數字敦煌”的構想。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研究所、武漢大學和浙江大學的大量計算機學科師生聯手推動的“數字敦煌”專案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2016年5月1日,“數字敦煌”資源庫上線, 180多個洞窟實現了數字化,佔有壁畫洞窟的三分之一。
計算機學科與敦煌壁畫,這在大學中似乎是兩個毫無關聯的領域,但在“數字敦煌“的建設中,二者卻緊緊擁抱在了一起。
關於敦煌的保護,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科技進場。2020年4月15日,華為聯合敦煌研究院聯合推出了“敦煌超感知影像”。利用華為河圖AR地圖的AI識別與AR高精地圖能力,遊客可以在莫高窟景區中,利用AR效果來觀看那些不能參觀的洞窟,極大豐富了遊覽體驗,實現了虛擬世界與千年文化的交融。
科技助力人文的另一個經典場景是博物館。
目前,中國的數字博物館產業已經來到了3.0階段。
在上世紀90年代,數字博物館開始進入開創期,主要呈現以文物為中心,對文物進行資料留存、編號、統一管理。到了2010年前後,數字博物館2.0開始興起,這一階段重視展館的數字化建設,主要表現為博物館的多媒體化與線上化。而在目前階段,博物館3.0則帶來了以觀看者為中心,融合VR、AR體驗,融入AI識別、富媒體技術的全新博物館數字化,將遊客體驗從多媒體觀看+線上語音講解,升級為與博物館之間的全方位互動。
其中代表性案例,就是湖北省博物館的“5G智慧博物館”專案。透過專屬APP,參觀者可以看到湖北博物館鎮館之寶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的3D模擬+“毫米級”重現,體驗影片、語音講解、3D影像、計算機視覺的融合。
科技對人文的幫助不僅在大眾領域,即使在學術研究中,科技也可以帶給人文研究眾多新的切入點、研究工具與研究方法。
比如說,西夏文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神秘文字”。自1902年重現天日以來,越來越多的西夏文文獻被發現和認讀。但在識別西夏文中,研究人員也會面臨一系列問題。比如認讀西夏文必須透過手工翻閱查詢,耗費時間巨大;西夏文筆畫多,相似度高,人工識別存在很大錯誤率。而利用計算機識別西夏文也存在不少問題。比如西夏文結構複雜、組成字元各部分要素高度相似,計算機識別難以入手。而出土文獻以手抄本和刻版文字為主,模組化識別錯誤率高。
這種情況下,以寧夏大學相關團隊為代表的科研力量,很早就引入了人工智慧作為識別西夏文的全新技術路徑。透過神經網路的訓練和學習,識別西夏文從高度依靠科研人員人工工作,走向自動化與智慧化。
科技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探索古老的文獻,還可以幫助我們發現塵封在歷史中的真相。
光緒初年,中國華北大地發生了一場數百年未有的“丁戊奇荒”。但對這場災荒的認知,卻被文獻稀少與時代侷限性所困。近年來,在歷史研究中引入GIS,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逐漸發展起來。由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中心與哈佛大學共同開發的中國歷史地理資訊系統,以歷史政區為主要管理物件,建立歷史地理的資料空間系統,是目前國內最完善的GIS系統之一。
2002年,國內GIS研究與應用的先驅,復旦大學滿志敏教授發表了《光緒三年北方大旱的氣候背景》。這篇研究中利用光緒初年關於旱情、災情的奏摺作為基礎,建立了文獻爬梳、資料提取、空間模型建立、結論分析的完整GIS應用路徑,從而分析了1877年,山西、直隸兩省的旱情進行指數化標本,繼而推斷出了若干個乾旱中心的位置和持續時間,從而發現了這場巨大災荒的降雨帶推移與氣候成因。
人文如何影響科技產業與科學研究?
事實上,科技不僅可以幫助人文,人文的價值發現與學術研究,也反過來可以推動科技產業與科學研究的發展。讓我們從幾個具有代表性的角度看看這種影響如何發生:
1、 科技消費品對人文成果的吸納。
最近,一部名為《賽博朋克2077》的遊戲非常火爆。而賽博朋克這個概念並非遊戲原創,甚至這也不是這個概念首次被改編為遊戲。上世紀70、80年代,一系列人文因素推動了賽博朋克文化的興起。比如反烏托邦文學與文學思潮的興起;高科技,低生活的社會學推演;以及搖滾樂、說唱藝術帶來的朋克審美。
這些人文成果交會雜糅,誕生了賽博朋克以及其他類似的文化現象。這些人文成果長時間與科技消費品結合,形成了桌遊、電影、動畫、遊戲,以及泛科技產品的長期母題。
2、科技產業受到人文思想的影響。
如今一種技術由實驗室走向現實,已經不可避免要經歷大眾對它的預判與評估。而在這一過程裡,人文思想尤其是文學想象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2017年,是這一輪AI技術爆發的關鍵週期。而其中大家可能不止會記得AlphaGo大戰李世石,以及各種各樣的AI演算法與基礎設施創新。還會記得一位聲稱“要毀滅人類”的機器人,索菲亞。
索菲亞的出現引發了無數關於人工智慧的討論。然而站在真實的技術立場上看,索菲亞跟人工智慧並沒有什麼關係。它僅僅是出色的面部表情裝置加上錄音機。我們需要害怕被錄音機毀滅嗎?
事實上,人工智慧技術在推廣落地中,基本不可避免受到文學想象中人工智慧刻板印象的影響。在那段時間中,近乎所有人工智慧會議都會探討這樣幾個問題:AI是否要取代人類工作?AI是否會變成人?AI是否具有人的情感等等。
這些問題當然並無必要。但在今天,我們推動技術落地和發展時,卻必須將人文思考與大眾認知放入視野內,否則會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3、科學研究中的人文參與。
北京時間 10 月 6 日,諾貝爾委員會宣佈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部分,授予羅傑·彭羅斯以表彰其在證實廣義相對論與發現黑洞領域的成就。但在諾獎授予黑洞之前的250年前,人類已經“發現”了它,而且發現黑洞的還是位“文科生”。
1783年,英國哲學家、地質學家約翰·邁克爾爵士,在給英國皇家學會的亨瑞·卡文迪許的信中,提出了這樣一種不可見天體的可能性。他將之稱為“暗星(Dark Stars)”。邁克爾爵士發現黑洞,自然依靠的是物理學知識。但其使用的理論工具,以及其自身的學術背景卻更多來自哲學體系。
他基於邏輯性判斷,既然已知宇宙速度與天體逃逸半徑。那麼一個與太陽質量相同的天體在半徑三公里範圍內,就可能產生光無法逃逸的現象。那麼這種天體就能吸收光,且對地球不可見。這與此後250年間不斷發現的黑洞特質基本吻合。
科技與人文的融合,帶給我們什麼?
人文與科技,並非涇渭分明的鴻溝,而是有廣泛的合作與融合空間。將人文與科技融合,往往會帶給我們很多新的價值。
比如說,很多社會責任與產業需求,必須用人文與科技的跨領域合作來滿足。比如在山西古建築保護中,面臨著大量古建築缺乏保護與資料記錄的問題。這就需要既懂得文物保護、文旅需求,以及古建築地理分佈,又對最新的通訊、智慧安防、大資料技術有了解的開發者或者技術團隊。
同時,科技與人文的耦合還能帶來大量機會。中國的APP出海是近兩年熱議的話題。但在出海過程中,如何融入海外市場,完成本地化轉變是中國開發者的主要挑戰。而在其中我們可以發現,對人文素養的培育,以及人文知識的吸納,往往會帶來出人意料的效果。
比如說,中國APP往往技術能力與運營能力過硬,但設計審美屬性需要補強;與當地歷史風土、人文關切緊密相關的應用開發,往往會成為開發者們新的機會;另一方面,高濃度的文學表達、哲學思辨,往往是最優質的溝通方式與傳播渠道,可以降低大量傳播成本。
當然,想做人文與科技融合的斜槓青年並不容易。這裡有幾條建議或許可以送給大家:
1、可以先從人文學科的基礎經典入手,多瞭解科技前沿趨勢。恆定的人文加最新的科技,可以快速開啟了解雙向知識的通道。
2、可以考慮優先關注一個問題,逐步搭建知識與認知體系。用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理解自身關注的垂直問題,並且嘗試用跨學科的視野來獲取不同的解釋與認知。
3、最好不要沉浸於碎片化閱讀,養成知識體系化與嚴肅化的習慣。
人文與科技,需要跨越認知鴻溝,走向對彼此的理解;在此基礎上,再來探索不同領域之間的和解;最後,我們可以在人文與科技的互動中找到嘗試解答,來尋找屬於自己的那份答案。
科技與人文,早已在細節中交織在一起,但還有更廣泛的融合空間。這是時代給予的機會,也是時代賦予的責任。
漢娜·阿倫特《過去與未來之間》談及:文化這個詞在古羅馬的概念起源,意思是照料、保管、培養和居住。
這是我們與人文相處的方式,也是與科技相處的方式,是我們在世界中找尋自我的方式。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31561483/viewspace-2746867/,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
- 科技互動沙盤實現傳統與科技的碰撞
- Servlet實現、與html的簡單互動ServletHTML
- Java與Excel的互動!-JavaExcel
- ReactNative與iOS的互動ReactiOS
- Flutter 與 Android 的互動FlutterAndroid
- Android與Flutter混合開發-UI互動AndroidFlutterUI
- vue 與原生app的對接互動(混合開發)VueAPP
- 雲物件 - 重新定義前後端互動物件後端
- Ruderfinn:現在的消費者樂於與品牌互動
- apollo與springboot整合實現動態重新整理配置Spring Boot
- 眾創空間差異化發展,與企業實現良性互動
- js 與WKWebView 互動JSWebView
- 對話腦屋科技王強:《互動派對》 的核心是互動,遊戲直播的機會在互動屬性的延展遊戲
- Hive 與 ElasticSearch 的資料互動HiveElasticsearch
- 隨機與和未知的互動隨機
- 基於Web實現遠端與硬體互動Web
- Flutter 與Native原生互動Flutter
- flash如何與js互動?JS
- Spring 容器與 Servlet互動SpringServlet
- web與APP之間的互動—WebViewJavascriptBridgeAPPWebViewJavaScript
- 特徵融合與特徵互動的區別特徵
- WKWebView和WebView與JS的互動方式WebViewJS
- 百度地圖開發-與地圖的互動功能 06地圖
- python——socket實現簡單C/S互動開發Python
- 元件化開發跨module互動方式—ModuleBus互動元件化
- 互動投影的幾種實現方式
- 科技互動沙盤的六大技術特點
- 互動科技展廳的應用都有哪些特點
- 輕鬆實現H5頁面下拉重新整理:滑動觸發、高度提示與資料重新整理全攻略H5
- Solana 開發學習之透過RPC與Solana互動RPC
- 與低層次互動活動相比,深層次互動活動的參與頻率更高(附原資料表)
- iOS BLE 開發小記[5] 與 Remote Peripheral 互動的最佳實踐iOSREM
- ajax與XML檔案互動XML
- Android webview 與 js(Vue) 互動AndroidWebViewJSVue
- Android與WebView資料互動AndroidWebView
- Flutter使用JsBridge與WebView互動FlutterJSWebView
- 【unity2022與html互動】UnityHTML
- H5 與 APP 互動!H5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