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半島歷史

在南京看海發表於2020-11-18

1、箕子朝鮮

公元前1122—前194,,商紂王的叔父箕子在周武王伐紂後,帶著商代的禮儀和制度率五千商朝遺民東遷至朝鮮半島北部,被那裡的人民推舉為國君,建立“箕氏侯國”,史稱“箕子朝鮮”。

2、衛滿朝鮮

公元前194年~前107年,燕王盧綰部將燕國將軍衛滿於公元前194年在平壤一帶建立政權,推翻了箕子朝鮮,史稱“衛氏朝鮮”。

3、四郡

①漢武帝在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武帝派兵征服衛滿朝鮮後在朝鮮半島中部和北部設定了四個郡,分別為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臨屯郡。

公元前82年,真番、臨屯二郡撤銷,玄菟郡北遷今中國境內,朝鮮半島北部就歸樂浪郡管轄。

③313年,因西晉崩潰、中原大亂,據有樂浪、帶方二郡的張統率千餘家遷到遼西投靠慕容廆,中原王朝管轄朝鮮半島北部的郡縣體制至此瓦解

4、麗濟爭雄

①高句麗起初為部落聯盟,在公元2世紀基本具備了國家政權的結構,並逐漸向南擴張,征服了原屬樂浪郡東濊沃沮等部族,勢力範圍涵蓋了朝鮮半島東北部。

一支扶余部落南遷朝鮮半島的漢江流域,加入了馬韓部落聯盟,成為馬韓54“國”中的“伯濟國”。據推測,在公元3世紀中葉成為馬韓部落聯盟的新盟主,並逐漸由部落過渡為組織嚴密的國家政權,也就是百濟

③百濟近肖古王於371年在平壤城大敗高句麗,殺高句麗故國原王。兼併了馬韓殘餘部落,將朝鮮半島西南部的榮山江流域併入版圖,進入了全盛時期。

④391年,好太王成為新任高句麗君主,在他的勵精圖治下,百濟與高句麗的實力對比迅速逆轉,迫使百濟臣服國勢步入全盛。

427年,高句麗長壽王將都城從鴨綠江西岸的國內城遷至朝鮮半島浿水(大同江)流域的平壤城,標誌著高句麗的重心南移至朝鮮半島。 

5、新羅崛起

新羅的前身為辰韓12“國”中的“斯盧國”。公元3世紀以後,“斯盧國”不斷膨脹,逐漸統一了辰韓其他部落,到4世紀後期初步形成了金氏世襲的國家政權。起初其國名的漢字標記有斯盧、徐羅伐、斯羅、新羅等,到503年正式確立國名為“新羅”。

②在高句麗與百濟的對峙中,新羅在4世紀末臣服於高句麗,藉助高句麗軍隊驅逐了入侵的倭人,緩解了百濟、伽倻對新羅的威脅。

③隨著高句麗遷都平壤、重心南移,對百濟、新羅構成嚴重威脅,新羅又在433年與百濟結盟,對抗高句麗。

④475年,高句麗攻佔百濟都城漢城(慰禮城),殺百濟蓋滷王,勢力擴充套件至漢江流域,百濟被迫南遷至錦江流域的熊津(538年遷都泗沘)。

6世紀,百濟聖王遂聯合新羅,於551年奪取了高句麗所佔據的漢江流域,然而新羅撕毀與百濟的同盟,蠶食整個漢江流域。554年,百濟聖王親征新羅,敗亡於管山城(今韓國忠清北道沃川郡)。562年,新羅徹底吞併了伽倻,同時還北伐高句麗,將勢力擴充套件至咸鏡南道,與高句麗、百濟構成勢力均衡。至此,“海東三國”的格局完全形成。

6、三國統一

①589年,隋朝統一中國,“海東三國”均向隋稱臣。

612年至614年發動了三次高句麗戰爭,未能征服高句麗

645年,唐太宗親征高句麗(借高句麗發生淵蓋蘇文弒君事件,新羅亦發兵夾擊,但因戰局不利,唐軍撤走,百濟則趁機奪取新羅70餘城。

650年,新羅開始奉唐“永徽”正朔,並改穿唐朝衣冠,希望換取唐朝對朝鮮半島的出兵。

660年,唐朝出兵朝鮮半島,在新羅的配合下,先滅百濟,668年滅高句麗,設安東都護府於平壤。其後新羅文武王金法敏欲奪取百濟故地,與唐朝發生衝突(唐羅戰爭),因唐朝忙於同吐蕃作戰,故對朝鮮半島採取收縮政策,於676年內遷安東都護府,使新羅得以統一大同江以南的朝鮮半島。

7、統一新羅時代

①676年至892年為朝鮮半島歷史上的統一新羅時代在公元8世紀前半期(聖德王景德王時)達到巔峰。

從768年的大恭大廉之亂到874年近宗之亂,新羅在百餘年時間裡發生9次內亂,更迭了13位國王,其中4位國王死於內亂,新羅由此一蹶不振。

③892年,隨著尚州豪族甄萱起兵,朝鮮半島局勢逐漸失控,統一新羅時代落下帷幕。

④892年~936年,朝鮮半島經歷了短暫的“後三國時代”統一新羅分裂成新羅、後高句麗、後百濟。

8、高麗時代

①918年,後高句麗建立者弓裔的部將王建被下屬擁立為王,遷都開城,改國號為“高麗”。935年,滅新羅;936年,滅後百濟,建立高麗王朝。

②958年高麗光宗接受中國人雙冀的建議,實行了科舉制度,而高麗成宗的官制改革也基本上照搬了唐、宋官制。

③993年,1010年1018年契丹三次入侵高麗,經過三次戰爭,契丹不再向高麗要求土地或實質性的臣服,高麗也尊奉契丹為名義上的宗主國,不再接受宋朝冊封。

④高麗契丹戰爭結束後,高麗進入和平發展時期,在11世紀中葉(高麗文宗時期)進入全盛。

1126年高麗向金稱臣,並趁機奪取原屬遼朝的保州,改稱義州,將疆域擴充至鴨綠江下游沿岸另外在高麗肅宗時,耽羅正式併入高麗版圖(後稱濟州)。 

1170年發武臣政變,大殺文官貴族,廢黜高麗毅宗,建立武臣政權,延續百年之久。

⑦1231年至1273年,元朝(蒙古)先後九次征伐高麗,最終高麗投降,成為元朝的徵東行省,此後高麗活在蒙古的殖民統治之下近百年。

⑧公元1356年恭愍王利用元末農民起義剷除境內元朝勢力,擺脫元朝控制,並向北開拓大片疆域。1370年接受明朝冊封為高麗國王。

5、李氏朝鮮

①公元1388年,高麗國王派都統使李成桂進攻遼東,李成桂發動政變。1392年,廢黜高麗國王,自立為王,將所擬國號方案“朝鮮”(箕子所建古國名)、“和寧”(李成桂誕生之地)上奏明太祖朱元璋裁定,朱元璋選取新國號為“朝鮮”。李成桂遂於洪武二十六年(1393)二月十五日欽奉明朝聖旨,定國號為朝鮮。史稱朝鮮王朝。

1398年發戊寅靖社第一次王子之亂),李成桂第五子李芳遠殺害朝鮮王朝開國元勳鄭道傳、被立為世子的幼弟李芳碩及李芳碩胞兄李芳蕃等人。。1400年,李芳遠又和四兄李芳幹在開城街頭展開火併,戰敗方李芳幹被流放,史稱“第二次王子之亂”。事後,定宗讓位給李芳遠,是為朝鮮太宗,1404年還都漢城。太宗時期,明朝下賜誥命、金印、冕服,太宗也就成為首位獲得明朝冊封的朝鮮國王,此後兩百多年間,朝鮮王朝與明朝保持著穩定的宗藩關係。

1450年,世宗去世,王權一度不穩固,乃至發生了癸酉靖難這種流血政變。

1455年,憑藉癸酉靖難而奪權的首陽大君李瑈正式登上王位,是為朝鮮世祖

1469年,朝鮮成宗即位,這一年《經國大典》修成,標誌著朝鮮王朝的統治體制正式確立。

1494年,燕山君即位,他生性殘暴,荒淫無道,大臣樸元宗、成希顏、柳順汀等在1506年發動宮廷政變(中宗反正),廢黜燕山君,立其弟晉城大君李懌即位,是為朝鮮中宗

⑤1592年 豐臣秀吉共調動軍隊九個軍團共20萬人渡海至朝鮮作戰,以宇喜多秀家為總指揮官。正式開始了對朝的侵入戰爭,史稱“壬辰倭亂”。在明神宗的強力指揮下,李如鬆、麻貴先後率明軍進入朝鮮援朝作戰,於1597年取得最終勝利,此戰是為萬曆三大徵中的李如鬆、麻貴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朝鮮之役””。

⑥後金及其後身清朝先後於1627年和1637年入侵朝鮮,分別是丁卯胡亂丙子胡亂,均以朝鮮失敗告終,仁祖不得不於1637年向親征朝鮮的清朝皇帝皇太極行三跪九叩之禮,斷絕與明朝的宗藩關係,使朝鮮成為清朝的屬國,朝鮮王朝的衰弱也達到極點。

⑦朝鮮王朝在1678年發行了常平通寶

18世紀,朝鮮社會基本上得到恢復,經濟和文化重新繁榮,這一時期的主要君主是朝鮮英祖朝鮮正祖,故一般將此中興時期稱為“英正時代”。

  1811年爆發洪景來起義

1862年又以晉州為中心爆發了農民起義,反映出勢道政治時期社會的動盪與百姓的不滿。

⑧公元1895年4月,中日甲午戰爭清朝戰敗,簽訂《馬關條約》,日本控制下的朝鮮政府宣佈終止與清朝的宗藩關係,朝鮮從此淪為日本殖民地。  

⑨1897年,朝鮮高宗離開俄國公使館,在外部日俄勢力均衡、內部有識之士呼籲的情況下,他於10月12日自稱皇帝,並改國號為“大韓帝國”,與中、日平起平坐,這是朝鮮半島歷史第一個帝國,也是第一個以“韓”為正式國名的政權。

⑩1905年,隨著日本在日俄戰爭中戰勝俄國,朝鮮半島被徹底納入日本的勢力範圍。同年10月17日,日本迫使大韓帝國政府簽訂《乙巳條約》,剝奪韓國的外交權,使韓國淪為日本的保護國

1907年藉口海牙密使事件迫使高宗退位,並簽訂《丁未七款條約》,解散大韓帝國軍,大力鎮壓義兵運動,又於1908年整肅著名抗日報紙《大韓每日申報》,破壞愛國啟蒙運動。

1909年,伊藤博文被韓國志士安重根暗殺,日本要求吞併韓國的呼聲隨之高漲,終於在1910年8月22日簽署《日韓合併條約》。8月29日,朝鮮純宗退位,大韓帝國暨朝鮮王朝滅亡,朝鮮半島也淪為日本的殖民地

5、現代朝鮮

①1910年到1945年,是朝鮮半島處於日本殖民統治的時代,在韓國,這一時期被稱為“日帝強佔期”。

②1945年日本投降,以北緯38度線(三八線)為界,分別由蘇聯紅軍美國陸軍接收。三八線以南由美國軍事政府實行統治,以北則由蘇聯軍事政府實行統治。

1947年2月,金日成建立了朝鮮半島第一個無產階級獨立政權——北朝鮮人民委員會,金日成被推選為委員長。另一面大韓民國首任總統李承晚日本投降後回到朝鮮半島,作為右翼勢力領袖展開反託管運動,主張南部單獨建國。

1947年秋,美國在聯合國提出朝鮮半島問題,聯合國通過一項決議,要求朝鮮半島舉行自由大選,選出政府後,佔領軍撤軍。

1948年,選舉僅在南部舉行。在選舉結果的基礎上,8月15日,大韓民國宣佈成立,李承晚在美國的支援下當選總統。北部反應迅速。9月9日,在蘇聯的支援下,金日成宣佈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⑥1950年6月,北朝鮮發動了針對大韓民國政府的朝鮮戰爭,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幫助朝鮮向南發動戰爭。經過反覆的拉鋸戰以後,雙方最終決定1953年7月27日以臨時分界線(三八線)為界,“中國人民志願軍—朝鮮人民軍聯軍”與美國主導下的“聯合國軍”簽定停戰協定,並由聯合國指派永久中立國瑞士瑞典駐軍於共同警備區域,以監察兩國在邊境的軍事行動。

1953年7月27日韓朝雙方在板門店簽訂休戰協議後,雙方不時都有小規模衝突,而雙方的社會、經濟發展亦迥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