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成長為優秀的軟體架構師?

極客小智發表於2020-10-23

先前寫過一篇文章《作為軟體工程師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今天主要談談怎樣成長為優秀的軟體架構師?這個話題

軟體架構師的職責,並不單單是我們通常理解的,對軟體系統進行邊界劃分和模組規格的定義。

從根本目標來說,軟體架構師要對軟體工程的執行結果負責,這包括:按時按質進行軟體的迭代和釋出、敏捷地響應需求變更、防範軟體質量風險(避免發生軟體質量事故)、降低迭代維護成本。 

那怎麼才能成長為優秀的軟體架構師?軟體架構師和軟體工程師最根本的差別又在哪裡?我認為關鍵在於四個字:掌控全域性

怎麼做到掌控全域性?核心在於對知識脈絡的體系化梳理。

與架構相關的圖書分類:

  1. 架構思維類。這類圖書通常從一些著名的架構理論講起,比如開閉原則、單一職責原則、依賴倒置原則、介面分離原則,等等。這種圖書的問題在於過度理論化。電腦科學歸根到底屬於工程技術類,實踐第一。

  2. 設計模式類。這一類圖書則一下子進入架構的區域性細節,每個模式的來龍去脈並不容易理解。就算理解了某個具體的模式,但是也很難真正做到活學活用,不知道還是不知道。

  3. 分散式系統架構設計類。這類圖書通常從服務端的通用問題如一致性、高可用、高併發挑戰等話題講起,講大型業務系統面臨的挑戰。這些知識是非常有價值的,但無法延伸到通用業務架構,對大部分企業的架構實踐並不具備真正的指導意義。

  4. 重構類。這類圖書主要講怎麼把壞程式碼一步步改進到好程式碼。我認為這是最實用的一類。但在沒有優秀架構師主導的情況下,大部分公司的程式碼不可避免地越變越壞,直到不堪重負最後不得不重寫。實際上,一個模組最初的地基是最重要的,基本決定了這座大廈能夠撐多久,而重構更多側重於大廈建成之後,在服務於人的前提下怎麼去修修補補,延長生命。

我看到不少架構師都會傾向於把架構看作一項純技術性的行為。他們的工作流程是這樣的:產品經理根據使用者的需求做出產品設計,然後架構師再依據產品設計給出實現,也就是軟體的架構設計方案。

在我看來,這其實是個誤解。架構關乎的是整個複雜的軟體工程,它關乎實現它的人,它又因團隊的能力而異

同時,架構也關乎使用者需求,作為架構師,我們不只是要知道當前的使用者需求是什麼,我們還要預測需求未來可能的變化,預判什麼會發生,而什麼一定不會發生。預測什麼不會發生最為重要,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真正防止架構的過度設計,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