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TfidfVectorizer進行中文文字分類(資料集是復旦中文語料)

西西嘛呦發表於2020-10-08

1、對語料進行分析

基本目錄如下:

其中train存放的是訓練集,answer存放的是測試集,具體看下train中的檔案:

下面有20個資料夾,對應著20個類,我們繼續看下其中的檔案,以C3-Art為例:

每一篇都對應著一個txt檔案,編碼格式是gb18030.utf8資料夾下的是utf-8編碼格式的txt檔案。

其中C3-Art0001.txt的部分內容如下:

2、資料預處理

(1)將文字路徑儲存到相應的txt檔案中

我們要使用資料,必須得獲得文字以及其對應的標籤,為了方便我們進行處理,首先將訓練集中的txt的路徑和測試集中的txt的路徑分別存到相應的txt檔案中,具體程式碼如下:

def txt_path_to_txt():
  #將訓練資料的txt和測試資料的txt儲存在txt中
  train_path = "/content/drive/My Drive/NLP/dataset/Fudan/train/" #訓練資料存放位置
  test_path = "/content/drive/My Drive/NLP/dataset/Fudan/answer/" #測試資料存放位置
  train_txt_path = "/content/drive/My Drive/NLP/dataset/Fudan/train.txt" 
  test_txt_path = "/content/drive/My Drive/NLP/dataset/Fudan/test.txt"

  train_list = os.listdir(train_path)
  fp1 = open(train_txt_path,"a",encoding="utf-8")
  fp2 = open(test_txt_path,"a",encoding="utf-8")
  for train_dir in train_list:
    for txt in glob.glob(train_path+train_dir+"/*.txt"):
      fp1.write(txt+"\n")
  fp1.close()
  test_list = os.listdir(test_path)
  for test_dir in test_list:
    for txt in glob.glob(test_path+test_dir+"/*.txt"):
      fp2.write(txt+"\n")
  fp2.close()

os.listdir():用於獲取目錄下的所有資料夾,返回一個列表。

glob.glob():用於獲取當前目錄下指定的檔案,返回的是一個字串。

之後我們得到一個train.txt和test.txt。train.txt部分內容如下:

(2) 讀取train.txt或test.txt中的檔案路徑,將裡面的內容和標籤儲存到txt檔案中

程式碼如下:

def train_content_to_txt():
  train_txt_path = "/content/drive/My Drive/NLP/dataset/Fudan/train.txt" #訓練資料txt
  test_txt_path = "/content/drive/My Drive/NLP/dataset/Fudan/test.txt" #測試資料txt

  train_content_path = "/content/drive/My Drive/NLP/dataset/Fudan/train_jieba.txt" #儲存文字和標籤txt
  train_content_txt = open(train_content_path,"a",encoding="utf-8") 
  import re
  def remove_punctuation(line, strip_all=True):
    if strip_all:
      rule = re.compile(u"[^a-zA-Z0-9\u4e00-\u9fa5]")
      line = rule.sub('',line)
    else:
      punctuation = """!?。"#$%&'()*+-/:;<=>@[\]^_`{|}~⦅⦆「」、、〃》「」『』【】〔〕〖〗〘〙〚〛〜〝〞〟〰〾〿–—‘'‛“”„‟…‧﹏"""
      re_punctuation = "[{}]+".format(punctuation)
      line = re.sub(re_punctuation, "", line)
    return line.strip()

  train_txt = open(train_txt_path,"r",encoding="utf-8")
  for txt in train_txt.readlines(): #讀取每一行的txt  
    txt = txt.strip() #去除掉\n
    content_list=[] 
    label_str = txt.split("/")[-1].split("-")[-1] #先用/進行切割,獲取列表中的最後一個,再利用-進行切割,獲取最後一個
    label_list = []
    #以下for迴圈用於獲取標籤,遍歷每個字元,如果遇到了數字,就終止
    for s in label_str:
      if s.isalpha():
        label_list.append(s)
      elif s.isalnum():
        break
      else:
        print("出錯了")
    label = "".join(label_list) #將字元列表轉換為字串,得到標籤
    #print(label)
    #以下用於獲取所有文字
    fp1 = open(txt,"r",encoding="gb18030",errors='ignore') #以gb18030的格式開啟檔案,errors='ignore'用於忽略掉超過該字元編碼範圍的字元
    for line in fp1.readlines(): #讀取每一行
      #line = remove_punctuation(line)
      line = jieba.lcut(line.strip(), cut_all=False) #進行分詞,cut_all=False表明是精確分詞,lcut()返回的分詞後的列表
      content_list.extend(line)
    fp1.close()

    content_str = " ".join(content_list) #轉成字串
    #print(content_str)
    train_content_txt.write(content_str+"\t"+label+"\n") #將文字 標籤存到txt中
    
  train_content_txt.close()

同樣的,我們也對test.txt中的進行相應的處理,這些重複的程式碼可以將其封裝成一個函式,我們偷點懶就不改了:

def test_content_to_txt():
  train_txt_path = "/content/drive/My Drive/NLP/dataset/Fudan/train.txt" 
  test_txt_path = "/content/drive/My Drive/NLP/dataset/Fudan/test.txt"

  test_content_path = "/content/drive/My Drive/NLP/dataset/Fudan/test_jieba.txt" 
  test_content_txt = open(test_content_path,"a",encoding="utf-8")
  import re
  def remove_punctuation(line, strip_all=True):
    if strip_all:
      rule = re.compile(u"[^a-zA-Z0-9\u4e00-\u9fa5]")
      line = rule.sub('',line)
    else:
      punctuation = """!?。"#$%&'()*+-/:;<=>@[\]^_`{|}~⦅⦆「」、、〃》「」『』【】〔〕〖〗〘〙〚〛〜〝〞〟〰〾〿–—‘'‛“”„‟…‧﹏"""
      re_punctuation = "[{}]+".format(punctuation)
      line = re.sub(re_punctuation, "", line)
    return line.strip()

  test_txt = open(test_txt_path,"r",encoding="utf-8")
  for txt in test_txt.readlines():  
    txt = txt.strip()
    content_list=[]
    label_str = txt.split("/")[-1].split("-")[-1]
    label_list = []
    #以下for迴圈用於獲取標籤
    for s in label_str:
      if s.isalpha():
        label_list.append(s)
      elif s.isalnum():
        break
      else:
        print("出錯了")
    label = "".join(label_list)
    #print(label)
    #以下用於獲取所有文字
    fp1 = open(txt,"r",encoding="gb18030",errors='ignore')
    for line in fp1.readlines():
      #line = remove_punctuation(line)
      line = jieba.lcut(line.strip(), cut_all=False)
      content_list.extend(line)
    fp1.close()
    content_str = " ".join(content_list)
    #print(content_str)
    test_content_txt.write(content_str+"\t"+label+"\n")
    
  test_content_txt.close()

完成之後會生成train_jieba.txt和test_jieba.txt,我們簡要看一下train_jieba.txt中的內容:

with open("/content/drive/My Drive/NLP/dataset/Fudan/train_jieba.txt","r",encoding="utf-8") as fp:
  lines = fp.readlines()
  for line in lines:
    print(line)
    break
【   文獻號   】 3 - 525 【 原文 出處 】 《 文藝報 》 【 原刊 地名 】 京 【 原刊 期號 】 20010705 【 原刊 頁 號 】 ④ 【 分   類   號 】 J7 【 分   類   名 】 造型藝術 【 影印 期號 】 200105 【   標     題   】 關於 “ 藝術 與 科學 ” — — 《 藝術 與 科學 國際 作品展 》 理論 研討會 紀要 【   正     文   】 杭   間 (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藝術 史論 系主任 ) : 由 清華大學 主辦 、 我院 承辦 的 《 藝術 與 科學 國際 作品展 》 已 在 中國美術館 開幕 。 藝術 與 科學 的 關係 的 探討 , 不僅 是 我們 此次 展覽 的 命題 , 而且 也 是 全人類 發展 需要 探索 的 重要 主題 之一 , 因此 我們 希望 此 論題 能夠 在 學術 層面 得到 更 深入 的 探討 , 從而 為 未來 社會 發展 積累 充分 的 思想 資源 。 鑑於 此 , 我們 舉辦 了 這次 由 知名 批評家 參加 的 小型 理論 研討會 , 希望 各位 踴躍發言 。 ( 以下 以 發言 先後 為序 ) 張鳳昌 (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黨委書記 ) : 我院 主辦 的 這次 《 藝術 與 科學 國際 作品展 》 得到 了 社會各界 的 大力支援 , 展覽 達到 了 預期 的 效果 。 對此 , 我 代表 學院 向 各位 理論家 的 支援 表示 最 衷心 的 感謝 。 藝術 與 科學 這個 命題 的 討論 早已有之 , 但 在 我國 舉辦 如此 大規模 的 作品展 與 研討會 , 這是 第一次 。 這是 一項 長期 的 任務 , 今後 還應 繼續 發展 。 因為 我們 的 出發點 是 立足於 教育 , 因此 研究 藝術 與 科學 這個 命題 是 要 重點 考慮 怎樣 培養 人 , 培養 德 、 智 、 體 全面 發展 的 人才 。 我 覺得 理論 在 其 中起 著 重要 的 作用 , 它 是 旗幟 , 是 實踐 的 指導 。 我們 希望 能 得到 理論家 更 多 的 支援 和 幫助 。 王明 旨 ( 清華大學 副校長 、 美術學院 院長 ) : 非常高興 眾 位 美術 理論家 來 參加 這次 研討 , 實際上 這次 “ 藝術 與 科學 ” 的 討論 還 剛剛 起步 , 希 望 將來 能 與 眾 兄弟 院校 共同 進行 進一步 的 研究 。 我院 提出 這個 大 的 理想化 的 主題 與 多年 的 學科 設定 和 專業 基礎 有關 , 併入 清華大學 後 , 我們 處處 感到 了 清華大學 對 交叉性 的 綜合 學科 的 重視 。 科學 本身 同 藝術 一樣 是 廣泛 而 生動 的 , 這是 二者 結合 的 基礎 。 這次 的 展品 偏重於 美術 、 造型藝術 和 科技 之間 , 從小 的 切入點 來 探討 大 的 課題 。 展品 從 內容 上 可以 分為 三個 方面 : 一部分 表達 了 藝術家 內心 對 科學 的 理解 , 另 一部分 是 科學家 通過 藝 術 表達 的 科學 成果 , 第三 部分 是 與 科學技術 結合 的 藝術設計 作品 。 可以 說 , 介入 科學 是 藝術 永恆 的 命題 , 也 是 新 時代 的 藝術家 瞭解 生活 的 不可 回 避 的 問題 , 藝術 教育 也 必須 作出 相應 的 調整 。 這次 展覽 雖然 只是 初步 探討 , 並非 十分 完善 和 理想 , 但 畢竟 是 正式 的 起步 , 我們 希望 諸位 能 從 理論 上 提出批評 和 指導 , 以利於 這項 工作 的 深入 發展 。 範迪安 ( 中央美術學院 副 院長 ) : 剛才 王 院長 介紹 了 主辦 的 宗旨 、 構想 , 使 我們 對 這次 活動 有 了 更 深入 的 瞭解 。 我 認為 這次 展覽 是 21 世紀 初 大型 的 社會 文化 活動 , 展覽 熱烈 , 觀眾 情緒高漲 , 接受度 和 欣喜 度均 超過 以往 。 其 意義 在於 : 第一 , 它 是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多年 教育 積累 的 必然 結果 。 第二 , 它 完成 了 20 世紀 中國 本應 完成 的 命題 , 非常 具有 價值 。 既 完成 了 公眾 多年 的 夙願 , 又 是 引導 新世紀 對 該 命題 關注 的 起點 , 體現 了 學 院 領導班子 的 前瞻性 和 戰略性 。 觀眾 通過 展覽 , 不僅 學到 科學知識 , 而且 看到 了 藝術 創造 , 這種 藝術 的 、 文化 的 營養 是 社會 大眾 所 需要 的 。 第三 , 展品 多以 視覺 傳達 形式 出現 , 是 最 廣泛 的 視覺 傳達 發射 體 , 形式 前所未有 , 體現 了 當代 文化 傳播 手段 。 總之 , 作為 一個 展覽 , 能夠 基於 一個 最 廣泛 的 文化 層面 , 並 具有 相當 的 文化 前瞻性 、 當代 性是 其它 展覽 少有 的 。 但是 , 對 具體 命題 的 藝術化 創作 , 在 藝術 與 科學 原理 上 的 思考 還有 待 提 高 。 程 大利 ( 中國 美術 出版 集團 副總 編輯 ) : 上個世紀 提出 的 “ 科學 與 民主 ” 與 “ 藝術 與 科學 ” 一樣 , 是 一種 文化 理想 , 具有 指向性 。 看 了 這個 展覽 , 我 首先 感到 這是 一個 非常 了不起 的 展覽 , 是 一個 經過 精心 準備 的 有 理性 思考 的 展覽 , 清華大學 提出 這個 題目 , 是 一個 非常 巨集大 的 命題 , 具 有 長遠 意義 。 另外 我 想 提出 一個 問題 , 即 藝術 不 應該 僅 是 科學 的 註腳 , 科學 也 不 應僅 是 藝術 的 柺杖 。 去年 《 中國 文化 報 》 有 一個 討論 , 討論 科學 與 人文 的 關係 , 可惜 它 淺嘗輒止 ; 科學 使人 認識 物質 世界 , 但 科學 的 高度 發展 帶來 了 許多 負面 問題 , 藝術 使人 認識 美 , 它 的 最大 功能 應是 淨化 人 、 抒發 人類 的 情感 , 二者 的 結合 是 人類 的 理想 , 如果 結合 得 好 了 , 人類 就 進步 了 。 今天 藝術 教育 最 失敗 的 地方 是 忽略 了 情感 教育 , 藝術 教育 的 問 題 是 培養 真正 的 人 。 長期以來 , 理工科 學生 的 藝術 素質 薄弱 是 我國 教育界 的 突出 問題 之一 , 大大 限制 了 科學 的 發展 。 應該 看到 , 科學 本身 也 是 美 的 , 量子 物理 、 奈米 世界 都 是 美的 , 科學 與 藝術 是 兩翼 , 缺一不可 , 沒有 人文 指向 的 科學 的 發展 是 多麼 可怕 。 因此 , 這次 展覽 是 個 創舉 , 在 對 年 輕 科學家 的 培養 方面 有 巨大 的 促進作用 。 如果 我們 真正 弄清 了 藝術 與 科學 的 關係 , 其 意義 是 不可估量 的 。 林   木 ( 四川大學 藝術系 教授 ) : 我 注意 到 這次 “ 藝術 與 科學 ” 研討會 發言 的 構成 人 主要 是 科學家 、 畫家 , 思維 導向 主要 是 自然科學 。 可以 說 , 20 世紀 人們 對 科學 的 強調 非常 突出 。 值得注意 的 是 , “ 五四 ” 的 兩面 旗幟 “ 民主 ” 和 “ 科學 ” 在 當時 的 美術界 是 對立 的 。 他們 張揚 人性 、 民 主 、 生命 意識 , 反對 科學 的 寫實主義 , 這種 對立 很 奇怪 。 科學主義 對 科學研究 的 方法論 、 價值觀 較為 關注 , 它 利用 科學 的 權威 做 與 科學 無關 的 事 , 在 20 世紀 較為 普遍 , 這是 應該 注意 的 問題 。 我 認為 , 人文科學 應 在 科學 與 藝術 的 結合 中 產生 重要 的 作用 。 人們 對 科學 的 巨集觀 與 微觀 的 思考 演化 為 哲學 、 宗教 、 歷史 的 思考 , 反過來 形成 對 藝術 的 引導 。 這次 展覽 的 作品 , 不少 很 新穎 , 但 也 有 很多 只是 對 科學 進行 了 圖解 , 比較 牽強 , 因此 值 得 進一步 研究 。 島   子 ( 四川 美術學院 美術學 系主任 、 教授 ) : 我 認為 這次 “ 藝術 與 科學 ” 大展 開啟 了 21 世紀 藝術 教育 的 思路 和 框架 。 1998 年 我 到 川美 任教 以來 , 深刻 地 感到 了 美術 學科 缺少 科學性 , 即 國家教委 的 學科 目錄 與 社會 需求 有 很大 的 矛盾 , 美術學 的 分類 既 高度 分化 又 高度 融合 。 在 我國 , 人 文 科學 的 範圍 界定 還有 待 研究 。 我們 應 關注 學科 內部 的 科學 問題 。 21 世紀 的 素質教育 應 包括 哪些 內容 呢 ? 我 注意 到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藝術 史論 系 開設 了 社會學 課程 , 這 一點 值得 學習 。 人文科學 跟 自然科學 、 社會科學 需要 融合 。 21 世紀 我們 學院 的 建設者 任務 將會 十分艱鉅 , 因為 高科技 的 信 息 時代 對 教學 的 衝擊 是 不可避免 的 。 它 所 帶來 的 知識 傳承 問題 , 使 人文 學者 迴歸 到 前 現代 的 角色 , 即 成為 世界 意義 的 守護者 和 闡釋 者 。 水天 中 ( 中國藝術研究院 美術 研究所 研究員 ) : 《 藝術 與 科學 國際 作品展 》 和 “ 藝術 與 科學 理論 研討會 ” 是 近年 國內 美術界 規模 最大 、 規格 最高 的 學術活動 。 展覽 與 研討會 都 有 許多 使人 耳目一新 的 內容 , 打破 了 藝術 活動 只 著眼於 藝術 圈 之內 的 侷限 , 開闢 了 美術 教學 、 美術 實踐 、 美術 理論 與 姐妹 學科 交流 借鑑 的 局面 , 為 中國 美術 引來 一股 清風 。 對於 藝術 的 發展 來說 , 它 的 意義 是 在 藝術 與 社會 、 藝術 與 政治 、 藝術 與 個人 感情 … … 之外 , 引導 人們 注視 一條 新 的 思路 , 嘗試 一種 新 的 藝術 活動 方式 , 走出 新 的 藝術 通道 。 這是 一條 有 生氣 、 有 活力 的 通道 , 它 的 價值 不會 在 其它 通道 之下 。 對於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來說 , “ 藝術 與 科學 ” 還 可以 成為 一個 長期 發展 目標 , 成為 學術 和 辦學 風格 上 的 一種 理想 。 當 我們 說 “ 高雅 藝術 ” 的 時候 , 往往 聯想起 傳統 的 、 古老 的 文化 情趣 。 實際上 藝術 與 科學 也 可以 達到 一種 高雅 的 文化 情趣 ; 當 我們 說 “ 先鋒 藝術 ” 的 時候 , 往往 聯想起 對 社會 生活 的 反諷 和 對 個人 處境 的 焦慮 , 實際上 藝術 與 科學 、 科學 與 人 的 複雜 關係 , 也 應該 成為 藝術創作 上 的 “ 先鋒 問題 ” 。 展覽會 的 作品 多 , 中國美術館 的 場地 小 , 這使 展出 效果 不夠 理想 。 除了 展出 場館 條件 的 限制 外 , 從 藝術 水平 或者 展覽會 的 主題 看 , 如果 將 一 些 可有可無 的 作品 刪減 ( 如果 減去 四分之一 ) , 展覽 的 整體 水準 就 會 明顯 提升 。 作品 的 評獎 結果 也 值得 進一步 討論 , 有些 獲獎作品 並 不 具有 藝術 或者 科學 思想 方面 的 創造性 , 有些 作品 甚至 不能 代表 作者 原有 的 藝術 水平 。 在 題材 和 作品 的 人文精神 方面 , 宜作 周密 的 考量 , 例如 科學研究 和 科 技 運用 的 倫理 問題 , 這 已 是 全球性 的 不容 迴避 的 話題 。 從 展覽 作品 和 研討會 發言 看 , 這是 一次 稱頌 科學 與 藝術 的 集會 , 大家 主要 著眼於 兩者 的 光明面 , 而 忽視 了 它們 目前 發展 的 問題 。 在 觀察 角度 上 , 國內 藝術家 和 學者 偏向 於 稱頌 歷史 , 回顧 往昔 的 輝煌 , 在 思路 上 習慣於 緒論 、 概說 式 的 “ 巨集大 敘事 ” , 缺少 國外 藝術家 和 學者 那種 對 具體 問 題 的 深入研究 。 這 已經 成為 中國 美術 理論界 的 流弊 。 丁   寧 ( 北京大學 藝術 學系 教授 ) : 我 想 談 以下幾點 : 第一 , 藝術 的 發展 要 進入 公眾 領域 。 可以 說 , 這次 展覽 引起 了 久違 的 關注 , 它 打破 了 近年 美術 領域 的 圈子 化 , 使得 藝術 進入 了 公眾 的 精神 領域 , 隨著 時間 的 推移 , 其 價值 會 逐漸 彰顯 出來 。 第二 , 這次 展覽 把 “ 藝術 與 科學 ” 作為 主 題 闡述 是 90 年代 以來 美術界 的 高峰 事件 , 可以 改變 當代 美術 的 專家 化 思路 , 具有 鮮明 的 時代感 和 重要 的 啟示 作用 。 第三 , 展覽 提出 了 藝術 教育 的 新 方向 , 有助於 改變 對純 藝術 的 過分 倚重 。 藝術 要 走向 現實 的 發展 , 離不開 科學 的 成分 。 第四 , 這是 一次 美術 活動 國際性 的 探索 。 希望 今後 能繼 續 進行 下去 。 第五 , 展覽 的 不足 在於 對 研究 的 前沿 情況 把握 不夠 , 新思路 不足 。 劉 龍庭 ( 人民美術出版社 編審 ) : 這次 展覽 的 命題 是 社會 大 發展 的 產物 。 展覽 既 具有 前瞻性 、 開創性 , 又 具有 總結性 、 啟示 性 , 對 公眾 產生 了 不可 忽視 的 影響 。 中央 工藝 美院 雖然 併入 清華大學 的 時間 並 不長 , 但 貢獻 很大 。 我們 也 應該 看到 , 科學 與 藝術 畢竟 不同 , 在 強調 聯絡 時 , 也 有 區別 。 這是 一個 很大 的 命題 , 需要 繼續 深入 討論 下去 。 在 當前 中國 科學 比較落後 的 情況 下 , 人文科學 也 並 不 先進 , 希望 清華 美院 繼續 張揚 自己 的 藝術 個性 , 取得 更大 的 發展 。 呂品 田 ( 中國藝術研究院 美術 研究所 研究員 ) : 清華大學 花 了 如此 大 的 力氣 和 聲勢 , 用 展覽 和 研討會 的 形式 提出 “ 藝術 與 科學 ” 這樣 一個 命 題 , 是 具有 歷史性 的 、 前瞻性 的 。 但 對 中國 來講 , 歷史性 這 一塊 確實 是 中國 的 問題 , 因為 西方 對 “ 藝術 與 科學 ” 的 關注 在 20 世紀 就 大量 地 展開 了 。 而 中國 在 20 世紀 還 並未 真正 地 意識 到 這樣 一種 關係 , 並 把 它 作為 一個 命題 提出 來 。 因此 , 這個 命題 的 前瞻性 我 認為 是 國際性 的 , 全球性 的 。 不 僅 是 中國 人 , 整個 生活 在 地球 上 的 人 都 在 關注 這樣 一對 關係 。 在我看來 , 不管 是 科學 還是 藝術 , 這 兩個 概念 都 是 西方式 的 。 甚至 把 它 作為 一種 關 系 問題 擺出來 , 也 是 一種 西方式 的 思想 。 在 這種 思想 貫穿 著 一種 形而上學 的 傳統 , 從 古希臘 到 今天 資訊時代 的 二進位制 語言 , 這 中間 是 有著 深刻 聯絡 的 。 但 實際上 西方 這種 思想 從 一 開始 就 包含 一種 矛盾 。 一方面 , 它 把 人 解釋 成 一種 自由 的 存在 , 具有 無限 發展性 、 豐富性 、 非 專門化 的 存在 , 而 另一方面 它 在 解釋 自然 、 探索 自然 時 , 又 把 這個 世界 理解 為 有 一個 最終 的 終極 時代 。 在 自然科學 上要 探討 物質 的 終極 時代 , 在 人文科學 上要 探討 體現 、 反映 這種 終極 時代 的 真理 。 因此 , 無論 自然科學 , 還是 人文科學 , 在 西方 人 看來 是 一 回事 , 本質 上 它 有 一種 大 科學 思想 。 由此 , 矛盾 從 一 開始 便 產生 了 。 在 古典 時代 , 這樣 一種 矛盾 是 不 明顯 的 , 文藝復興 後 , 隨著 西方 對 人 的 強調 , 所謂 人文主義 崛起 後 , 必然 就 會 把 這種 矛盾 帶 出來 。 對 世界 認識 的 問題 和 人 對 自己 本身 認識 的 問題 矛盾重重 。 這種 矛盾 導致 科學 與 藝術 從 原有 的 混沌 狀態 分裂 出來 , 並 產生 科學 與 藝術 。 而 在 今天 大談 科學 與 藝術 , 它 實際上 反映 了 我們 現在 的 一種 生存 狀態 , 一種 力圖 改變 我們 現在 對 世界 認識 和 把握 的 矛盾 狀態 。 20 世紀 上半葉 , 人類 對 科學 、 現代文明 是持 一種 樂觀 的 態度 的 , 中葉 以後 , 這樣 一種 狀態 發生 了 變化 , 科學 所 帶來 的 一些 現實 問題 迫使 我們 去 回頭 反思 , 這 是 由 生存環境 引發 的 一種 物質性 問題 。 只有 這些 物質性 的 問題 才能 在 科學時代 打動 這些 被 科學 思 想 所 佔領 、 控制 的 人群 。 由此 , 科學 與 藝術 作為 一種 關係 命題 暴露 出來 。 從 這樣 一種 意義 上 說 , 提出 這樣 一個 前瞻性 的 命題 , 是 非常 有 價值 的 。 從 展覽 來說 , 我 感覺 有 三種 型別 的 作品 : 1 . 把 科學 思想 、 科學知識 加以 闡釋 、 介紹 , 實際上 帶有 一定 程度 的 科學 色彩 。 而 在 當下 , 它 又 具有 意識 形態 的 色彩 。 2 . 表現 現代科技 或用 現代科技 來 輔助 製作 的 作品 , 它 在 某種程度 上 顯示 著 現代科技 的 力量 。 3 . 在 科學 的 條件 下 , 強調 對 人 的 生存 狀 態 的 關注 , 強調 人 的 現實 體驗 的 作品 。 實際上 , 從 藝術 與 科學 的 關係 的 角度看 , 這 一部分 作品 更 有 價值 。 如果 在 以後 還 將 繼續 進行 展開討論 , 我 認為 更應 關注 人 的 生存 狀態 , 因為 在 讓 人 生存 得 更 幸福 、 更好 的 目標 上 , 無論 科學 還是 藝術 , 它們 都 是 統一 的 。 邵大箴 ( 中央美術學院 教授 ) : 這次 展覽 社會 反響 很大 , 收到 了 很 好 的 效果 。 雖然 也 有 不少 缺點 , 當 總的來說 還是 很 不錯 的 。 科學 與 藝術 的 關係 問題 談 不 清楚 , 已經 有 很多 的 討論 , 李政道 先生 已經 是 第三次 提出 這個 問題 , 這次 是 最 重要 的 一次 , 並且 是 最大 的 一次 國際 研討會 。 他 主要 強調 智慧 和 情感 , 藝術 也 是 , 科學 也 是 , 它們 本質 上 是 一樣 的 , 講得 很 對 。 而且 李政道 先生 講 的 是 科學 、 自然科學 而 不是 講 技術 。 科學 與 藝術 的 關係 發展 到 現在 , 包括 科學技術 與 藝術 的 關係 , 這個 問題 帶有 一定 片面性 , 但 又 有 合理性 , 前面 有人 說 到 的 命題 的 公眾 性 , 它 帶有 普遍性 , 這是 一個 國際性 的 潮流 。 聽說 浙江美術學院 曾經 請 哲學家 去 講課 , 講得 很 好 , 但是 有 的 藝術家 發問 : 你 懂 筆墨 嗎 ? 這 很 可笑 , 哲學家 講 的 是 普遍性 的 東西 , 藝術家 問 的 問題 有 一定 的 合理性 , 但 哲學家 談 的 是 普遍性 的 東西 , 藝術家 談 的 是 個別性 的 東西 。 這個 普遍性 的 東西 如果 我們 不去 研究 , 就 要 落後 。 個別性 的 東西 也 要 關注 , 例如 民族化 , 但是 要 在 普遍性 的 原則 下 。 科學 與 藝術 不管 以 何種 形式 發展 , 這個 命題 的 提出 都 帶有 一定 前沿性 , 它 也 一定 會 推動 科學 與 藝術 的 發展 , 它們 的 結合 一定 會 產生 新 的 東西 。 西   川 ( 中央美術學院 副教授 ) : 剛才 各位 的 發言 已經 把 我 想到 的 一些 問題 差不多 都 談到 了 , 活動 成功 的 地方 我 就 不 重複 了 。 我 沒 參加 清華 的 討論會 , 因此 , 只 根據 展覽 談 我 當時 產生 的 幾個 印象 。 一 , 這是 一個 美術學院 所 做 的 跟 科學 有 關係 的 展覽 , 而 不是 科學院 做 的 跟 藝術 有 關係 的 展覽 。 因此 , 藝術 很 顯然 地 呈現 一種 向 科學 靠攏 的 姿態 。 通過 現代科技 手段 , 把 一些 存在 於 現代 藝術 之中 的 現代 觀念 介紹 給 大家 。 另外 , 藝術 本 身 顯得 不 自然 , 由於 藝術 與 科學 在 社會 發展 中 的 不 對稱 比例 , 似乎 藝術 觀念 落後 於 科學 的 觀念 。 同時 , 通過 這樣 一個 展覽 , 使 藝術 本身 表現 出來 的 科學 似乎 已經 落後 當代 科學 所 達到 的 水準 。 因為 當代 科學 的 技術 層面 , 它 所 達到 的 形而上 的 層面 都 已 遠遠 超出 我們 的 想象 。 二 , 作品 不看 標示 牌 , 基本上 能 猜測出 是 哪 國人 所 做 , 尤其 是 中國 人 的 作品 更為 明顯 。 為什麼 會 如此 ? 這 裡面 實際上 存在 一個 觀念 置換 的 過程 , 中國 人 的 作品 不是 以 科學 精神 來 指導 , 而是 把 科學 與 藝術 的 空間概念 置換 成 古代 與 現代 的 時間 概念 。 三 , 科學 本身 在 其 現代 研究 中 已經 實現 了 科學 本身 的 轉身 。 比 如 物理學 走到 核 物理學 , 最後 變成 對 社會 生活 的 破壞 , 這種 科學 轉身 所 引起 的 當代 科學 對 倫理學 所 產生 的 挑戰 , 事實上 在 這個 展覽 中 很少 涉及 , 這個 展覽 基本上 是 藝術 向 科學 靠攏 , 藝術 為 科學 唱讚歌 。 科學 本身 所 包含 的 那些 複雜 命題 、 轉身 、 悖論 基本上 藝術家 沒有 觸及 到 。 四 , 在 科學 與 藝術 這樣 一個 大題目 下 , 還 可以 分列 一些 小題目 進行 。 張曉凌 ( 中國藝術研究院 美術 研究所 研究員 ) : 我 最早 介入 “ 藝術 與 科學 ” 這個 主題 是 作為 撰稿人 為 這個 展覽 搞 一個 專題片 , 一共 五集 , 我 寫 第一集 , 介紹 藝術 與 科學 的 歷史 關係 及 發展 脈落 , 並 由此 引發 一些 問題 。 藝術 與 科學 本身 一樣 , 最早 的 藝術家 就是 科學家 , 直到 近代 科學 產生 以後 , 才 出現 一些 問題 , 藝術 與 科學 正式 分離 。 展覽 有 不足 也 有 價值 的 地方 。 1 . 展品 可 減掉 三分之一 , 一些 作品 與 主題 沒有 太大 的 關係 , 而且 質 量 平庸 。 另外 , 700 件 作品 使得 展廳 太 擁擠 , 展覽 效果 不是太好 。 2 . 這次 展覽 是 一個 開端 , 是 一個 儀式 。 但 進入 儀式 後 , 它 對 科學 、 科學 本身 的 一些 問題 , 對 當代人 的 生存 狀態 反思 不夠 , 藝術 與 科學 共同 作用 產生 力量 , 並 帶來 震撼 的 作品 太 少 。 意義 : 儘管 有些 不足 , 但 其 成績 、 價值 、 意 義 仍 遠遠 超過 不足 。 1 . 通過 這個 展覽 , 它 表明 藝術 不是 點綴 、 美化 , 也 不是 裝飾 , 它 是 一種 生存 方式 、 思維 方式 , 而 這種 方式 可以 通過 科學 的 方 式 展示 給 人們 。 2 . 這個 展覽 完成 後 , 全國 美展 與 它 的 距離 至少 有 10 年 以上 的 差距 。 另外 , 它 對 美術館 本身 也 是 一種 諷刺 , 裝置 、 影像 藝術 等等 都 納入 了 這次 展覽 之中 。 3 . 這個 展覽 另外 一個 更 重要 的 意義 在於 它 的 象徵意義 。 而 在 中國 的 美術界 、 教育界 跨入 21 世紀 時 , 這樣 一個 展覽 至少 表現 出 一種 和 西方 各國 同步 的 文化 姿態 。 因為 這個 課題 也 是 同 時期 西方 關注 的 課題 , 在 國內 也 從未 提出 過 , 它 的 解決 程度 不管 如何 , 其 象徵意義 必定 是 深遠 的 。 出席 研討會 的 還有 : 劉巨德 副 院長 、 包林 教授 、 陳瑞林 副教授 、 尚剛 副教授 等 。 ( 田君 、 海軍 根據 錄音 整理 , 未經 本人 審閱 。 標題 為 編者 所 加 )    Art

文字是通過空格進行了分詞,最後的標籤和文字之間用製表符進行了分割。

我們接下來要對標籤對映成具體的數值,程式碼如下:

label = []
with open("/content/drive/My Drive/NLP/dataset/Fudan/train_jieba.txt","r",encoding="utf-8") as fp:
  lines = fp.readlines()
  for line in lines:
    line = line.strip().split("\t")
    if len(line) == 2:
      label.append(line[1])
label = set(label) label_to_idx
= list(zip(label,range(len(label)))) label_to_idx_dict = {} idx_to_label_dict = {} for k,v in label_to_idx: label_to_idx_dict[k] = v idx_to_label_dict[v] = k print(label_to_idx_dict) print(idx_to_label_dict)

結果:如果不想標籤對應的值每次都變,最好將其儲存在txt中

{'Energy': 0, 'Enviornment': 1, 'Computer': 2, 'Education': 3, 'Military': 4, 'Philosophy': 5, 'Law': 6, 'Electronics': 7, 'Sports': 8, 'History': 9, 'Space': 10, 'Communication': 11, 'Economy': 12, 'Mine': 13, 'Agriculture': 14, 'Medical': 15, 'Art': 16, 'Transport': 17, 'Literature': 18, 'Politics': 19}
{0: 'Energy', 1: 'Enviornment', 2: 'Computer', 3: 'Education', 4: 'Military', 5: 'Philosophy', 6: 'Law', 7: 'Electronics', 8: 'Sports', 9: 'History', 10: 'Space', 11: 'Communication', 12: 'Economy', 13: 'Mine', 14: 'Agriculture', 15: 'Medical', 16: 'Art', 17: 'Transport', 18: 'Literature', 19: 'Politics'}

接下來我們構建真正的訓練集和測試集,首先是訓練集:

train_data = []
train_label = []
with open("/content/drive/My Drive/NLP/dataset/Fudan/train_jieba.txt","r",encoding="utf-8") as fp:
  lines = fp.readlines()
  for line in lines:
    line = line.strip().split("\t")
    if len(line) == 2:
      train_data.append([line[0]])
      train_label.append([label_to_idx_dict[line[1]]])
train_data = np.array(train_data)
train_label = np.array(train_label)
print(train_data.shape)
print(train_label.shape)
print(train_data[:2])
print(train_label[:2])
(9803, 1)
(9803, 1)
[['【   文獻號   】 3 - 525 【 原文 出處 】 《 文藝報 》 【 原刊 地名 】 京 【 原刊 期號 】 20010705 【 原刊 頁 號 】 ④ 【 分   類   號 】 J7 【 分   類   名 】 造型藝術 【 影印 期號 】 200105 【   標     題   】 關於 “ 藝術 與 科學 ” — — 《 藝術 與 科學 國際 作品展 》 理論 研討會 紀要 【   正     文   】 杭 \u3000 間 (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藝術 史論 系主任 ) : 由 清華大學 主辦 、 我院 承辦 的 《 藝術 與 科學 國際 作品展 》 已 在 中國美術館 開幕 。 藝術 與 科學 的 關係 的 探討 , 不僅 是 我們 此次 展覽 的 命題 , 而且 也 是 全人類 發展 需要 探索 的 重要 主題 之一 , 因此 我們 希望 此 論題 能夠 在 學術 層面 得到 更 深入 的 探討 , 從而 為 未來 社會 發展 積累 充分 的 思想 資源 。 鑑於 此 , 我們 舉辦 了 這次 由 知名 批評家 參加 的 小型 理論 研討會 , 希望 各位 踴躍發言 。 ( 以下 以 發言 先後 為序 ) 張鳳昌 (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黨委書記 ) : 我院 主辦 的 這次 《 藝術 與 科學 國際 作品展 》 得到 了 社會各界 的 大力支援 , 展覽 達到 了 預期 的 效果 。 對此 , 我 代表 學院 向 各位 理論家 的 支援 表示 最 衷心 的 感謝 。 藝術 與 科學 這個 命題 的 討論 早已有之 , 但 在 我國 舉辦 如此 大規模 的 作品展 與 研討會 , 這是 第一次 。 這是 一項 長期 的 任務 , 今後 還應 繼續 發展 。 因為 我們 的 出發點 是 立足於 教育 , 因此 研究 藝術 與 科學 這個 命題 是 要 重點 考慮 怎樣 培養 人 , 培養 德 、 智 、 體 全面 發展 的 人才 。 我 覺得 理論 在 其 中起 著 重要 的 作用 , 它 是 旗幟 , 是 實踐 的 指導 。 我們 希望 能 得到 理論家 更 多 的 支援 和 幫助 。 王明 旨 ( 清華大學 副校長 、 美術學院 院長 ) : 非常高興 眾 位 美術 理論家 來 參加 這次 研討 , 實際上 這次 “ 藝術 與 科學 ” 的 討論 還 剛剛 起步 , 希 望 將來 能 與 眾 兄弟 院校 共同 進行 進一步 的 研究 。 我院 提出 這個 大 的 理想化 的 主題 與 多年 的 學科 設定 和 專業 基礎 有關 , 併入 清華大學 後 , 我們 處處 感到 了 清華大學 對 交叉性 的 綜合 學科 的 重視 。 科學 本身 同 藝術 一樣 是 廣泛 而 生動 的 , 這是 二者 結合 的 基礎 。 這次 的 展品 偏重於 美術 、 造型藝術 和 科技 之間 , 從小 的 切入點 來 探討 大 的 課題 。 展品 從 內容 上 可以 分為 三個 方面 : 一部分 表達 了 藝術家 內心 對 科學 的 理解 , 另 一部分 是 科學家 通過 藝 術 表達 的 科學 成果 , 第三 部分 是 與 科學技術 結合 的 藝術設計 作品 。 可以 說 , 介入 科學 是 藝術 永恆 的 命題 , 也 是 新 時代 的 藝術家 瞭解 生活 的 不可 回 避 的 問題 , 藝術 教育 也 必須 作出 相應 的 調整 。 這次 展覽 雖然 只是 初步 探討 , 並非 十分 完善 和 理想 , 但 畢竟 是 正式 的 起步 , 我們 希望 諸位 能 從 理論 上 提出批評 和 指導 , 以利於 這項 工作 的 深入 發展 。 範迪安 ( 中央美術學院 副 院長 ) : 剛才 王 院長 介紹 了 主辦 的 宗旨 、 構想 , 使 我們 對 這次 活動 有 了 更 深入 的 瞭解 。 我 認為 這次 展覽 是 21 世紀 初 大型 的 社會 文化 活動 , 展覽 熱烈 , 觀眾 情緒高漲 , 接受度 和 欣喜 度均 超過 以往 。 其 意義 在於 : 第一 , 它 是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多年 教育 積累 的 必然 結果 。 第二 , 它 完成 了 20 世紀 中國 本應 完成 的 命題 , 非常 具有 價值 。 既 完成 了 公眾 多年 的 夙願 , 又 是 引導 新世紀 對 該 命題 關注 的 起點 , 體現 了 學 院 領導班子 的 前瞻性 和 戰略性 。 觀眾 通過 展覽 , 不僅 學到 科學知識 , 而且 看到 了 藝術 創造 , 這種 藝術 的 、 文化 的 營養 是 社會 大眾 所 需要 的 。 第三 , 展品 多以 視覺 傳達 形式 出現 , 是 最 廣泛 的 視覺 傳達 發射 體 , 形式 前所未有 , 體現 了 當代 文化 傳播 手段 。 總之 , 作為 一個 展覽 , 能夠 基於 一個 最 廣泛 的 文化 層面 , 並 具有 相當 的 文化 前瞻性 、 當代 性是 其它 展覽 少有 的 。 但是 , 對 具體 命題 的 藝術化 創作 , 在 藝術 與 科學 原理 上 的 思考 還有 待 提 高 。 程 大利 ( 中國 美術 出版 集團 副總 編輯 ) : 上個世紀 提出 的 “ 科學 與 民主 ” 與 “ 藝術 與 科學 ” 一樣 , 是 一種 文化 理想 , 具有 指向性 。 看 了 這個 展覽 , 我 首先 感到 這是 一個 非常 了不起 的 展覽 , 是 一個 經過 精心 準備 的 有 理性 思考 的 展覽 , 清華大學 提出 這個 題目 , 是 一個 非常 巨集大 的 命題 , 具 有 長遠 意義 。 另外 我 想 提出 一個 問題 , 即 藝術 不 應該 僅 是 科學 的 註腳 , 科學 也 不 應僅 是 藝術 的 柺杖 。 去年 《 中國 文化 報 》 有 一個 討論 , 討論 科學 與 人文 的 關係 , 可惜 它 淺嘗輒止 ; 科學 使人 認識 物質 世界 , 但 科學 的 高度 發展 帶來 了 許多 負面 問題 , 藝術 使人 認識 美 , 它 的 最大 功能 應是 淨化 人 、 抒發 人類 的 情感 , 二者 的 結合 是 人類 的 理想 , 如果 結合 得 好 了 , 人類 就 進步 了 。 今天 藝術 教育 最 失敗 的 地方 是 忽略 了 情感 教育 , 藝術 教育 的 問 題 是 培養 真正 的 人 。 長期以來 , 理工科 學生 的 藝術 素質 薄弱 是 我國 教育界 的 突出 問題 之一 , 大大 限制 了 科學 的 發展 。 應該 看到 , 科學 本身 也 是 美 的 , 量子 物理 、 奈米 世界 都 是 美的 , 科學 與 藝術 是 兩翼 , 缺一不可 , 沒有 人文 指向 的 科學 的 發展 是 多麼 可怕 。 因此 , 這次 展覽 是 個 創舉 , 在 對 年 輕 科學家 的 培養 方面 有 巨大 的 促進作用 。 如果 我們 真正 弄清 了 藝術 與 科學 的 關係 , 其 意義 是 不可估量 的 。 林 \u3000 木 ( 四川大學 藝術系 教授 ) : 我 注意 到 這次 “ 藝術 與 科學 ” 研討會 發言 的 構成 人 主要 是 科學家 、 畫家 , 思維 導向 主要 是 自然科學 。 可以 說 , 20 世紀 人們 對 科學 的 強調 非常 突出 。 值得注意 的 是 , “ 五四 ” 的 兩面 旗幟 “ 民主 ” 和 “ 科學 ” 在 當時 的 美術界 是 對立 的 。 他們 張揚 人性 、 民 主 、 生命 意識 , 反對 科學 的 寫實主義 , 這種 對立 很 奇怪 。 科學主義 對 科學研究 的 方法論 、 價值觀 較為 關注 , 它 利用 科學 的 權威 做 與 科學 無關 的 事 , 在 20 世紀 較為 普遍 , 這是 應該 注意 的 問題 。 我 認為 , 人文科學 應 在 科學 與 藝術 的 結合 中 產生 重要 的 作用 。 人們 對 科學 的 巨集觀 與 微觀 的 思考 演化 為 哲學 、 宗教 、 歷史 的 思考 , 反過來 形成 對 藝術 的 引導 。 這次 展覽 的 作品 , 不少 很 新穎 , 但 也 有 很多 只是 對 科學 進行 了 圖解 , 比較 牽強 , 因此 值 得 進一步 研究 。 島 \u3000 子 ( 四川 美術學院 美術學 系主任 、 教授 ) : 我 認為 這次 “ 藝術 與 科學 ” 大展 開啟 了 21 世紀 藝術 教育 的 思路 和 框架 。 1998 年 我 到 川美 任教 以來 , 深刻 地 感到 了 美術 學科 缺少 科學性 , 即 國家教委 的 學科 目錄 與 社會 需求 有 很大 的 矛盾 , 美術學 的 分類 既 高度 分化 又 高度 融合 。 在 我國 , 人 文 科學 的 範圍 界定 還有 待 研究 。 我們 應 關注 學科 內部 的 科學 問題 。 21 世紀 的 素質教育 應 包括 哪些 內容 呢 ? 我 注意 到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藝術 史論 系 開設 了 社會學 課程 , 這 一點 值得 學習 。 人文科學 跟 自然科學 、 社會科學 需要 融合 。 21 世紀 我們 學院 的 建設者 任務 將會 十分艱鉅 , 因為 高科技 的 信 息 時代 對 教學 的 衝擊 是 不可避免 的 。 它 所 帶來 的 知識 傳承 問題 , 使 人文 學者 迴歸 到 前 現代 的 角色 , 即 成為 世界 意義 的 守護者 和 闡釋 者 。 水天 中 ( 中國藝術研究院 美術 研究所 研究員 ) : 《 藝術 與 科學 國際 作品展 》 和 “ 藝術 與 科學 理論 研討會 ” 是 近年 國內 美術界 規模 最大 、 規格 最高 的 學術活動 。 展覽 與 研討會 都 有 許多 使人 耳目一新 的 內容 , 打破 了 藝術 活動 只 著眼於 藝術 圈 之內 的 侷限 , 開闢 了 美術 教學 、 美術 實踐 、 美術 理論 與 姐妹 學科 交流 借鑑 的 局面 , 為 中國 美術 引來 一股 清風 。 對於 藝術 的 發展 來說 , 它 的 意義 是 在 藝術 與 社會 、 藝術 與 政治 、 藝術 與 個人 感情 … … 之外 , 引導 人們 注視 一條 新 的 思路 , 嘗試 一種 新 的 藝術 活動 方式 , 走出 新 的 藝術 通道 。 這是 一條 有 生氣 、 有 活力 的 通道 , 它 的 價值 不會 在 其它 通道 之下 。 對於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來說 , “ 藝術 與 科學 ” 還 可以 成為 一個 長期 發展 目標 , 成為 學術 和 辦學 風格 上 的 一種 理想 。 當 我們 說 “ 高雅 藝術 ” 的 時候 , 往往 聯想起 傳統 的 、 古老 的 文化 情趣 。 實際上 藝術 與 科學 也 可以 達到 一種 高雅 的 文化 情趣 ; 當 我們 說 “ 先鋒 藝術 ” 的 時候 , 往往 聯想起 對 社會 生活 的 反諷 和 對 個人 處境 的 焦慮 , 實際上 藝術 與 科學 、 科學 與 人 的 複雜 關係 , 也 應該 成為 藝術創作 上 的 “ 先鋒 問題 ” 。 展覽會 的 作品 多 , 中國美術館 的 場地 小 , 這使 展出 效果 不夠 理想 。 除了 展出 場館 條件 的 限制 外 , 從 藝術 水平 或者 展覽會 的 主題 看 , 如果 將 一 些 可有可無 的 作品 刪減 ( 如果 減去 四分之一 ) , 展覽 的 整體 水準 就 會 明顯 提升 。 作品 的 評獎 結果 也 值得 進一步 討論 , 有些 獲獎作品 並 不 具有 藝術 或者 科學 思想 方面 的 創造性 , 有些 作品 甚至 不能 代表 作者 原有 的 藝術 水平 。 在 題材 和 作品 的 人文精神 方面 , 宜作 周密 的 考量 , 例如 科學研究 和 科 技 運用 的 倫理 問題 , 這 已 是 全球性 的 不容 迴避 的 話題 。 從 展覽 作品 和 研討會 發言 看 , 這是 一次 稱頌 科學 與 藝術 的 集會 , 大家 主要 著眼於 兩者 的 光明面 , 而 忽視 了 它們 目前 發展 的 問題 。 在 觀察 角度 上 , 國內 藝術家 和 學者 偏向 於 稱頌 歷史 , 回顧 往昔 的 輝煌 , 在 思路 上 習慣於 緒論 、 概說 式 的 “ 巨集大 敘事 ” , 缺少 國外 藝術家 和 學者 那種 對 具體 問 題 的 深入研究 。 這 已經 成為 中國 美術 理論界 的 流弊 。 丁 \u3000 寧 ( 北京大學 藝術 學系 教授 ) : 我 想 談 以下幾點 : 第一 , 藝術 的 發展 要 進入 公眾 領域 。 可以 說 , 這次 展覽 引起 了 久違 的 關注 , 它 打破 了 近年 美術 領域 的 圈子 化 , 使得 藝術 進入 了 公眾 的 精神 領域 , 隨著 時間 的 推移 , 其 價值 會 逐漸 彰顯 出來 。 第二 , 這次 展覽 把 “ 藝術 與 科學 ” 作為 主 題 闡述 是 90 年代 以來 美術界 的 高峰 事件 , 可以 改變 當代 美術 的 專家 化 思路 , 具有 鮮明 的 時代感 和 重要 的 啟示 作用 。 第三 , 展覽 提出 了 藝術 教育 的 新 方向 , 有助於 改變 對純 藝術 的 過分 倚重 。 藝術 要 走向 現實 的 發展 , 離不開 科學 的 成分 。 第四 , 這是 一次 美術 活動 國際性 的 探索 。 希望 今後 能繼 續 進行 下去 。 第五 , 展覽 的 不足 在於 對 研究 的 前沿 情況 把握 不夠 , 新思路 不足 。 劉 龍庭 ( 人民美術出版社 編審 ) : 這次 展覽 的 命題 是 社會 大 發展 的 產物 。 展覽 既 具有 前瞻性 、 開創性 , 又 具有 總結性 、 啟示 性 , 對 公眾 產生 了 不可 忽視 的 影響 。 中央 工藝 美院 雖然 併入 清華大學 的 時間 並 不長 , 但 貢獻 很大 。 我們 也 應該 看到 , 科學 與 藝術 畢竟 不同 , 在 強調 聯絡 時 , 也 有 區別 。 這是 一個 很大 的 命題 , 需要 繼續 深入 討論 下去 。 在 當前 中國 科學 比較落後 的 情況 下 , 人文科學 也 並 不 先進 , 希望 清華 美院 繼續 張揚 自己 的 藝術 個性 , 取得 更大 的 發展 。 呂品 田 ( 中國藝術研究院 美術 研究所 研究員 ) : 清華大學 花 了 如此 大 的 力氣 和 聲勢 , 用 展覽 和 研討會 的 形式 提出 “ 藝術 與 科學 ” 這樣 一個 命 題 , 是 具有 歷史性 的 、 前瞻性 的 。 但 對 中國 來講 , 歷史性 這 一塊 確實 是 中國 的 問題 , 因為 西方 對 “ 藝術 與 科學 ” 的 關注 在 20 世紀 就 大量 地 展開 了 。 而 中國 在 20 世紀 還 並未 真正 地 意識 到 這樣 一種 關係 , 並 把 它 作為 一個 命題 提出 來 。 因此 , 這個 命題 的 前瞻性 我 認為 是 國際性 的 , 全球性 的 。 不 僅 是 中國 人 , 整個 生活 在 地球 上 的 人 都 在 關注 這樣 一對 關係 。 在我看來 , 不管 是 科學 還是 藝術 , 這 兩個 概念 都 是 西方式 的 。 甚至 把 它 作為 一種 關 系 問題 擺出來 , 也 是 一種 西方式 的 思想 。 在 這種 思想 貫穿 著 一種 形而上學 的 傳統 , 從 古希臘 到 今天 資訊時代 的 二進位制 語言 , 這 中間 是 有著 深刻 聯絡 的 。 但 實際上 西方 這種 思想 從 一 開始 就 包含 一種 矛盾 。 一方面 , 它 把 人 解釋 成 一種 自由 的 存在 , 具有 無限 發展性 、 豐富性 、 非 專門化 的 存在 , 而 另一方面 它 在 解釋 自然 、 探索 自然 時 , 又 把 這個 世界 理解 為 有 一個 最終 的 終極 時代 。 在 自然科學 上要 探討 物質 的 終極 時代 , 在 人文科學 上要 探討 體現 、 反映 這種 終極 時代 的 真理 。 因此 , 無論 自然科學 , 還是 人文科學 , 在 西方 人 看來 是 一 回事 , 本質 上 它 有 一種 大 科學 思想 。 由此 , 矛盾 從 一 開始 便 產生 了 。 在 古典 時代 , 這樣 一種 矛盾 是 不 明顯 的 , 文藝復興 後 , 隨著 西方 對 人 的 強調 , 所謂 人文主義 崛起 後 , 必然 就 會 把 這種 矛盾 帶 出來 。 對 世界 認識 的 問題 和 人 對 自己 本身 認識 的 問題 矛盾重重 。 這種 矛盾 導致 科學 與 藝術 從 原有 的 混沌 狀態 分裂 出來 , 並 產生 科學 與 藝術 。 而 在 今天 大談 科學 與 藝術 , 它 實際上 反映 了 我們 現在 的 一種 生存 狀態 , 一種 力圖 改變 我們 現在 對 世界 認識 和 把握 的 矛盾 狀態 。 20 世紀 上半葉 , 人類 對 科學 、 現代文明 是持 一種 樂觀 的 態度 的 , 中葉 以後 , 這樣 一種 狀態 發生 了 變化 , 科學 所 帶來 的 一些 現實 問題 迫使 我們 去 回頭 反思 , 這 是 由 生存環境 引發 的 一種 物質性 問題 。 只有 這些 物質性 的 問題 才能 在 科學時代 打動 這些 被 科學 思 想 所 佔領 、 控制 的 人群 。 由此 , 科學 與 藝術 作為 一種 關係 命題 暴露 出來 。 從 這樣 一種 意義 上 說 , 提出 這樣 一個 前瞻性 的 命題 , 是 非常 有 價值 的 。 從 展覽 來說 , 我 感覺 有 三種 型別 的 作品 : 1 . 把 科學 思想 、 科學知識 加以 闡釋 、 介紹 , 實際上 帶有 一定 程度 的 科學 色彩 。 而 在 當下 , 它 又 具有 意識 形態 的 色彩 。 2 . 表現 現代科技 或用 現代科技 來 輔助 製作 的 作品 , 它 在 某種程度 上 顯示 著 現代科技 的 力量 。 3 . 在 科學 的 條件 下 , 強調 對 人 的 生存 狀 態 的 關注 , 強調 人 的 現實 體驗 的 作品 。 實際上 , 從 藝術 與 科學 的 關係 的 角度看 , 這 一部分 作品 更 有 價值 。 如果 在 以後 還 將 繼續 進行 展開討論 , 我 認為 更應 關注 人 的 生存 狀態 , 因為 在 讓 人 生存 得 更 幸福 、 更好 的 目標 上 , 無論 科學 還是 藝術 , 它們 都 是 統一 的 。 邵大箴 ( 中央美術學院 教授 ) : 這次 展覽 社會 反響 很大 , 收到 了 很 好 的 效果 。 雖然 也 有 不少 缺點 , 當 總的來說 還是 很 不錯 的 。 科學 與 藝術 的 關係 問題 談 不 清楚 , 已經 有 很多 的 討論 , 李政道 先生 已經 是 第三次 提出 這個 問題 , 這次 是 最 重要 的 一次 , 並且 是 最大 的 一次 國際 研討會 。 他 主要 強調 智慧 和 情感 , 藝術 也 是 , 科學 也 是 , 它們 本質 上 是 一樣 的 , 講得 很 對 。 而且 李政道 先生 講 的 是 科學 、 自然科學 而 不是 講 技術 。 科學 與 藝術 的 關係 發展 到 現在 , 包括 科學技術 與 藝術 的 關係 , 這個 問題 帶有 一定 片面性 , 但 又 有 合理性 , 前面 有人 說 到 的 命題 的 公眾 性 , 它 帶有 普遍性 , 這是 一個 國際性 的 潮流 。 聽說 浙江美術學院 曾經 請 哲學家 去 講課 , 講得 很 好 , 但是 有 的 藝術家 發問 : 你 懂 筆墨 嗎 ? 這 很 可笑 , 哲學家 講 的 是 普遍性 的 東西 , 藝術家 問 的 問題 有 一定 的 合理性 , 但 哲學家 談 的 是 普遍性 的 東西 , 藝術家 談 的 是 個別性 的 東西 。 這個 普遍性 的 東西 如果 我們 不去 研究 , 就 要 落後 。 個別性 的 東西 也 要 關注 , 例如 民族化 , 但是 要 在 普遍性 的 原則 下 。 科學 與 藝術 不管 以 何種 形式 發展 , 這個 命題 的 提出 都 帶有 一定 前沿性 , 它 也 一定 會 推動 科學 與 藝術 的 發展 , 它們 的 結合 一定 會 產生 新 的 東西 。 西 \u3000 川 ( 中央美術學院 副教授 ) : 剛才 各位 的 發言 已經 把 我 想到 的 一些 問題 差不多 都 談到 了 , 活動 成功 的 地方 我 就 不 重複 了 。 我 沒 參加 清華 的 討論會 , 因此 , 只 根據 展覽 談 我 當時 產生 的 幾個 印象 。 一 , 這是 一個 美術學院 所 做 的 跟 科學 有 關係 的 展覽 , 而 不是 科學院 做 的 跟 藝術 有 關係 的 展覽 。 因此 , 藝術 很 顯然 地 呈現 一種 向 科學 靠攏 的 姿態 。 通過 現代科技 手段 , 把 一些 存在 於 現代 藝術 之中 的 現代 觀念 介紹 給 大家 。 另外 , 藝術 本 身 顯得 不 自然 , 由於 藝術 與 科學 在 社會 發展 中 的 不 對稱 比例 , 似乎 藝術 觀念 落後 於 科學 的 觀念 。 同時 , 通過 這樣 一個 展覽 , 使 藝術 本身 表現 出來 的 科學 似乎 已經 落後 當代 科學 所 達到 的 水準 。 因為 當代 科學 的 技術 層面 , 它 所 達到 的 形而上 的 層面 都 已 遠遠 超出 我們 的 想象 。 二 , 作品 不看 標示 牌 , 基本上 能 猜測出 是 哪 國人 所 做 , 尤其 是 中國 人 的 作品 更為 明顯 。 為什麼 會 如此 ? 這 裡面 實際上 存在 一個 觀念 置換 的 過程 , 中國 人 的 作品 不是 以 科學 精神 來 指導 , 而是 把 科學 與 藝術 的 空間概念 置換 成 古代 與 現代 的 時間 概念 。 三 , 科學 本身 在 其 現代 研究 中 已經 實現 了 科學 本身 的 轉身 。 比 如 物理學 走到 核 物理學 , 最後 變成 對 社會 生活 的 破壞 , 這種 科學 轉身 所 引起 的 當代 科學 對 倫理學 所 產生 的 挑戰 , 事實上 在 這個 展覽 中 很少 涉及 , 這個 展覽 基本上 是 藝術 向 科學 靠攏 , 藝術 為 科學 唱讚歌 。 科學 本身 所 包含 的 那些 複雜 命題 、 轉身 、 悖論 基本上 藝術家 沒有 觸及 到 。 四 , 在 科學 與 藝術 這樣 一個 大題目 下 , 還 可以 分列 一些 小題目 進行 。 張曉凌 ( 中國藝術研究院 美術 研究所 研究員 ) : 我 最早 介入 “ 藝術 與 科學 ” 這個 主題 是 作為 撰稿人 為 這個 展覽 搞 一個 專題片 , 一共 五集 , 我 寫 第一集 , 介紹 藝術 與 科學 的 歷史 關係 及 發展 脈落 , 並 由此 引發 一些 問題 。 藝術 與 科學 本身 一樣 , 最早 的 藝術家 就是 科學家 , 直到 近代 科學 產生 以後 , 才 出現 一些 問題 , 藝術 與 科學 正式 分離 。 展覽 有 不足 也 有 價值 的 地方 。 1 . 展品 可 減掉 三分之一 , 一些 作品 與 主題 沒有 太大 的 關係 , 而且 質 量 平庸 。 另外 , 700 件 作品 使得 展廳 太 擁擠 , 展覽 效果 不是太好 。 2 . 這次 展覽 是 一個 開端 , 是 一個 儀式 。 但 進入 儀式 後 , 它 對 科學 、 科學 本身 的 一些 問題 , 對 當代人 的 生存 狀態 反思 不夠 , 藝術 與 科學 共同 作用 產生 力量 , 並 帶來 震撼 的 作品 太 少 。 意義 : 儘管 有些 不足 , 但 其 成績 、 價值 、 意 義 仍 遠遠 超過 不足 。 1 . 通過 這個 展覽 , 它 表明 藝術 不是 點綴 、 美化 , 也 不是 裝飾 , 它 是 一種 生存 方式 、 思維 方式 , 而 這種 方式 可以 通過 科學 的 方 式 展示 給 人們 。 2 . 這個 展覽 完成 後 , 全國 美展 與 它 的 距離 至少 有 10 年 以上 的 差距 。 另外 , 它 對 美術館 本身 也 是 一種 諷刺 , 裝置 、 影像 藝術 等等 都 納入 了 這次 展覽 之中 。 3 . 這個 展覽 另外 一個 更 重要 的 意義 在於 它 的 象徵意義 。 而 在 中國 的 美術界 、 教育界 跨入 21 世紀 時 , 這樣 一個 展覽 至少 表現 出 一種 和 西方 各國 同步 的 文化 姿態 。 因為 這個 課題 也 是 同 時期 西方 關注 的 課題 , 在 國內 也 從未 提出 過 , 它 的 解決 程度 不管 如何 , 其 象徵意義 必定 是 深遠 的 。 出席 研討會 的 還有 : 劉巨德 副 院長 、 包林 教授 、 陳瑞林 副教授 、 尚剛 副教授 等 。 ( 田君 、 海軍 根據 錄音 整理 , 未經 本人 審閱 。 標題 為 編者 所 加 )']
 ['【   文獻號   】 1 - 1659 【 原文 出處 】 黃鐘 【 原刊 地名 】 武漢 【 原刊 期號 】 199801 【 原刊 頁 號 】 3 ~ 8 【 分   類   號 】 J6 【 分   類   名 】 音樂 、 舞蹈 研究 【 影印 期號 】 199804 【   標     題   】 20 世紀 的 中國 二胡 藝術 【   作     者   】 馮光鈺 【 作者簡介 】 馮光鈺 , 男 , 1935 年生 ; 中國音樂家協會 教授 ( 北京     100026 ) 【 內容提要 】 本文 回顧 了 20 世紀 中國 現代 二胡 藝術 從 草創 到 逐漸 成熟 的 歷程 。 著重 敘述 了 近百年來 中國 二胡 界 出現 的 華彥鈞 、 劉天華 、 呂 文成 “ 二胡 三傑 ” 的 成就 。 並 從 演奏 人才 的 湧現 、 創作 大量 二胡曲 兩個 方面 , 論述 50 年代 以來 二胡 藝術 的 全面 發展 。 還 就 力求 二胡 藝術 的 雅俗共賞 、 充 分 發揮 二胡 的 歌唱性 特點 、 體現 出 濃郁 的 民族風格 與 鮮明 的 時代精神 相結合 等 三個 問題 , 分析 了 二胡 藝術 審美 價值 的 創造 。 【 關   鍵   詞 】 二胡     20 世紀     回顧     二胡 三傑     審美 價值 【   正     文   】       [ 分類號 ] J632.21 20 世紀 的 中國 音樂 , 走過 了 一條 既 曲折 艱辛 , 又 充滿 了 希望 的 道路 。     現代 二胡 藝術 的 發展 , 也 經歷 了 從 草創 到 逐漸 成熟 的 歷程 。 近 百年 以 來 , 許多 二胡 藝術家 為了 二胡 演奏 、 創作 的 提高 和 繁榮 , 付出 了 很多 努力 , 做出 了 很大 貢獻 。 一 在 談到 二胡 藝術 審美 價值 時 , 不能不 提到 20 世紀 以來 中國 二胡 界 出現 的 三位 傑出人物 , 這 就是 華彥鈞 、 劉天華 、 呂 文成 “ 二胡 三傑 ” 。 在 歷代 統治者 的 眼裡 , 二胡 是 一件 鄙俗 的 樂器 , 甚至 為 叫化子 乞討 時所 操拉 , 不能 登 大雅之堂 。 正如 劉天華 在 《 月夜 及 除夜 小唱 說明 》 一文 中 所說 : “ 論及 胡琴 這 樂器 , 從前 國樂 盛行 時代 , 以其為 胡樂 , 都 鄙視 之 ; 今人 誤以為 國樂 , 一般 賤視 國樂 者 , 亦 連累 及 之 , 故 自來 很少 有人 將 它 作為 一件 正式 樂器 討論 過 , 這 真是 胡琴 的 不幸 ” ( 1928 年 2 月 《 音樂 雜誌 》 ) 。 所以 , 在 一些 人 看來 , 二胡 只有 幫助 討飯 的 功能 , 根本 談不上 什麼 審美 價值 。 但 20 世紀 “ 二胡 三傑 ” 的 出現 , 在 很大 程度 上 改變 了 二胡 “ 不幸 ” 的 命運 , 使 二胡 發生 了 歷史性 的 變化 , 二胡 藝術 在 群眾 的 音樂 生活 中 佔有 了 不可或缺 的 地位 。 華彥鈞 ( 阿炳 , 1893 — 1950 ) 是 一位 具有 多方面 才能 的 天才 民間 音樂家 。 他 在 二胡 上 的 造詣 使 這件 古老 的 樂器 煥發 了 新 的 藝術 生命力 。 他 的 成功 , 得益於 他 一直 浸泡 在 民間 音樂 的 海洋 裡 。 他 從 宗教音樂 、 江南 絲竹 、 民歌 、 戲曲 灘簧 、 曲藝 評彈 、 說 因果 、 小 熱昏 、 賣 梨膏 糖 的 叫賣 音樂 中 吸取 了 豐富 的 養料 。 早 在 華彥鈞 還是 無錫 道觀 雷尊殿 的 小 道童 時 , 便 能 演奏 竹笛 、 胡琴 、 琵琶 、 三絃 、 打擊樂 等 樂器 , 受到 道士 們 的 讚賞 , 被 同行 褒譽 為 “ 小天 師 ” 。 在 二胡 演奏 和 創作 方面 , 他 的 功力 尤為 突出 。 原先 的 民間 二胡 , 多 是 在 原 把 位 上 演奏 , 而 阿炳 卻 常 在 內外 弦 的 高 把 位 上 靈活運用 。 特別 是 充分發揮 了 內 弦 厚朴 深沉 的 音色 , 以及 空弦上 輕巧 的 彈撥 技巧 , 這 在 他 演奏 的 《 二泉映月 》 及 《 聽鬆 》 、 《 寒 春風 曲 》 中 可以 領略到 。 他 的 作品 , 在 繼承 民間 傳統 技法 的 基礎 上 進行 了 極大 的 突破 。 同時 , 阿炳 還是 一個 技藝 精湛 的 作曲家 。 不過 他 創作 的 許多 二胡 、 琵琶曲 不是 記錄 在 樂譜 上 , 而是 憑 他 驚人 的 記憶力 儲存 在 琴絃 上 。 從 一些 口碑 材料 可以 看出 , 他 的 藝術 生涯 可 分 兩個 階段 : 前期 ( 大約 1928 年 , 35 歲 雙目失明 之前 ) 多 是 道教 音樂 、 江南 民間 樂曲 如 《 三 六 》 、 《 行街 》 、 《 四合 》 、 《 湘江 浪 》 等 , 還有 聽 唱片 學來 的 《 小 桃紅 》 、 《 昭君 怨 》 、 《 雨 打 芭蕉 》 、 《 三潭印月 》 等 ; 後期 ( 大約 是 35 歲 以後 ) 經常 演奏 的 是 許多 他 自己 經過 長期 積累 、 反覆 琢磨 創作 而成 的 樂曲 。 但 當 人們 聽到 這些 不曾 聽過 的 曲子 問 他 是 什麼 名字 時 , 他 總是 喃喃地 說 “ 是 我 瞎 拉 瞎 拉 的 ” , 或 “ 是 向 鄉下人 家學來 的 ” 。 但 我們 從 1950 年 由 楊 蔭 瀏 、 曹安 和 先生 搶 錄下來 的 三首 二胡曲 和 三首 琵琶曲 ( 《 大浪淘沙 》 、 《 龍船 》 、 《 昭君 出塞 》 ) 中 , 找不出 與 他 演奏 的 道教 音樂 和 民間 音樂 有 什麼 雷同 之 處 , 足以 說明 這些 樂曲 確是 出自 阿炳之手 。 可惜 的 是 , 由於 阿炳 病體 急 劇 惡化 , 加之 搶錄 工作 未 抓緊 進行 , 以致 他 的 許多 得意之作 失傳 了 。 儘管如此 , 我們 從 阿炳 的 《 二泉映月 》 等 瑰寶 中 , 仍 可以 瞭解 到 他 不愧 是 一 位 出類拔萃 的 二胡 藝術 巨匠 。 他 對 二胡 藝術 的 發展 作出 了 卓越貢獻 。 江陰 才子 劉天華 ( 1895 — 1932 ) , 也 是 發展 二胡 藝術 的 劃時代 人物 。 在 中國 音樂史 上 , 他 是 把 民間 樂器 — — 二胡 引進 現代 高等 音樂 學府 教學 和 音樂會 演奏 的 第一 人 , 是 創立 專業 二胡 學派 的 奠基人 。 劉天華 對 二胡 藝術 的 提高 和 發展 , 是從 演奏 和 創作 兩 方面 著手 的 。 劉天華 在 演奏 方面 , 首先 潛心 向 著名 江南 絲竹 名家 周少梅 ( 1884 — 1938 ) 學 習 二胡 , 並 經常 在 江陰 寺廟 中 與 和尚 們 一道 演奏 佛曲 , 從中 學習 佛教 音樂 的 二胡 演奏 。 1922 年 劉天華 應聘 到 北京大學 音樂 研究會 任教 後 , 為 提高 和 豐富 二胡 演奏 技法 , 向 俄籍 教授 託諾夫 學習 小提琴 長達 9 年 時間 , 有意識 地 從 西洋 音樂 中 吸取 有益 的 養料 。 這 期間 , 他 對 製作 二胡 琴筒 、 琴桿 、 琴軸 、 琴碼 、 弓子 等 工藝 選料 及 定弦 、 揉 弦 、 換 把 等 演奏 技法 進行 了 革新 , 使 二胡 的 表現力 明顯 地 得到 了 提高 。 與此同時 , 他 結合 二胡 演奏 技 法 的 改進 , 於 1915 年 蘊釀 創作 《 病中吟 》 開始 , 陸續 寫作 了 47 首 二胡 練習曲 及 樂曲 《 月夜 》 、 《 空山鳥 語 》 、 《 苦悶 之 謳 》 、 《 悲歌 》 、 《 閒居 吟 》 、 《 良宵 》 、 《 光明行 》 、 《 獨弦操 》 、 《 燭影搖紅 》 。 從 這些 樂曲 中 可以 看出 , 劉天華 是 一位 富有 深厚 文化 傳統 和 民間 音樂 基礎 , 又 十分 善於 巧妙 地 借鑑 西洋 音樂 技巧 的 作曲家 。 他 的 創作 具有 獨創性 , 其 旋律 流暢 生動 , 手法 簡煉 樸實 , 音樂 結構 嚴謹 , 形象 鮮明 感人 。 通過 他 的 創作 和 演奏 革新 , 把 二胡 藝術 推向 了 一個 新 的 階段 , 使 二胡 成為 專業化 的 獨奏 樂器 。 呂 文成 ( 1898 — 1981 年 ) 是 一位 有 “ 二胡 博士 ” 美譽 的 音樂家 。 他 在 二胡 、 高胡 、 揚琴 演奏 及 廣東音樂 創作 方面 均 有 很 深 的 造詣 , 尤 以 二胡 、 高胡 的 改革 及 演奏 的 貢獻 最為 突出 。 他 創作 的 《 步步高 》 、 《 平湖 秋月 》 、 《 漁 歌唱 晚 》 等 名曲 早已 蜚聲 海內外 , 然而 我們 以往 對 他 在 二胡 藝 術 上 的 成就 卻 重視 得 不夠 , 對 他 的 歷史 地位 也 肯定 得 不夠 。 呂 文成 的 二胡 藝術 成就 與 他 青少年 時代 在 上海 度過 是 分不開 的 。 他 從 1901 年 ( 3 歲 ) 至 1932 年 一直 隨父 從 廣東 中山 縣 旅居 上海 。 他 自幼 喜愛 音樂 。 在 滬 的 30 年間 , 他 向 人 學習 二胡 演奏 , 熟練地 掌握 了 江南 絲竹 中 的 二胡 演奏 技巧 。 並於 1919 年 參加 上海 有名 的 中華 音樂會 。 20 年代 又 與 廣 東 音樂家 尹 自重 、 何大 傻 等 人 組成 粵樂組 , 在 上海 、 北京 、 天津 等 地 演奏 廣東音樂 , 還 與 小提琴家 司徒 夢巖 合作 同臺 演出 。 這些 活動 , 使 呂 文成 積累 了 豐富 的 傳統 民間 音樂 與 西洋 音樂 知識 。 在 此基礎 上 , 他 對 二胡 進行 了 改革 , 突破 了 傳統 二胡 的 侷限性 。 首先 是 把 傳統 二胡 的 琴桿 適當 縮短 , 將 二胡 外弦 的 絲線 改換 為 鋼絲 弦 , 並 將 傳統 二胡 的 定弦 提高 四度 , 與 小提琴 的 二絃 、 三絃 的 定弦 相同 ; 還 把 音域 擴充套件 到 二 、 三把位 , 自由 換 把 , 發展 了 滑 指 、 走 指 、 擻 音 等 技法 , 創制 新 的 樂器 高胡 。 最為 突出 的 是 , 他 將 琴筒 夾於 兩腿間 拉奏 , 因為 兩腿 可以 自如 地 控制 音量 、 音色 的 變化 , 使得 高胡 風格 華美 流麗 , 音色 明亮 清脆 。 呂 文成 1926 年 赴 廣東 巡迴演出 時 , 運用 他 改革 的 高胡 演奏 廣東音樂 , 代替 了 原來 廣東音樂 “ 五架 頭 ” 中 二絃 的 地位 , 而 成為 主奏 樂器 , 使廣 東 音樂 這 一樂種 得到 很大 的 發展 。 他 的 《 步步高 》 等 正是 為了 發揮 高胡 的 演奏 技能 而 創作 的 樂曲 。 30 年代 後 , 呂 文成 定居 香港 , 專事 粵樂 創作 和 演奏 。 經過 不斷 的 藝術 實踐 , 使 他 在 技藝 上 日趨 成熟 並 達到 了 爐火純青 的 境地 。 在 此後 的 幾十年 間 , 呂 文成 改革 創造 的 高胡 , 已 在 全國 各地 各種 編制 的 民族 樂隊 中 廣泛 運用 , 極大 地 豐富 了 樂隊 的 表現力 。 這 是 呂 文成 對 發展 二胡 藝術 不可磨滅 的 貢獻 , 從而 使 他 成為 與 華彥鈞 、 劉天華 並 駕齊 驅 的 20 世紀 中國 “ 二胡 三傑 ” 之一 。 二 “ 二胡 三傑 ” 的 出現 , 乃是 20 世紀 中國 民族音樂 發展 的 必然 現象 。 20 世紀 是 中國 音樂 歷史長河 中 十分 重要 的 階段 。 持續 幾千年 的 封建社會 在 本世紀初 崩潰 解體 , 引起 了 文化 的 轉型 。 這 期間 音樂 產生 了 很大 的 變化 , 為 “ 二胡 三傑 ” 的 產生 提供 了 歷史 機遇 。 這 三位 二胡 傑出人物 , 雖然 在 所處 的 文化 環境 、 成長 際遇 、 師承 關係 、 藝術 活動 等 方面 各不相同 , 但 也 有 許多 共同 的 因素 , 促使 他們 差不多 在 同一 時期 中 趨於 成熟 。 這些 共同點 是 : 第一 , “ 二胡 三傑 ” 都 先後 出 生於 19 世紀 90 年代 。 在 他們 悟事 之時 , 都 經歷 了 20 世紀 初葉 的 兩大 政治 事件 。 一是 1911 ( 辛亥 ) 年 10 月 10 日爆 發 的 震撼 世界 的 資產階級 革命 。 辛亥革命 結束 了 中國 兩千多年 的 封建 君主專制 制度 。 二是 1919 年 5 月 4 日 爆發 的 中國 人民 反對 帝國主義 和 封建主義 的 偉大 民主革命 運動 。 五四運動 成為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 的 開端 。 華彥鈞 、 劉天華 、 呂 文成 在 這 歷史性 的 變革 中 , 都 不同 程度 地 接受 了 愛國主義 、 民族主義 、 民主自由 解放 的 思想 的 影響 。 這 對 他們 的 藝術 生涯 , 包括 演奏 和 創作 均 帶來 了 直接 的 影響 。 特別 有意思 的 是 , 他們 的 生命 雖然 有長 有 短 , 但 縱觀 他們 在 二胡 藝術 上 的 成熟 和 輝煌 時期 , 不約而同 的 都 是 本世紀 二三十 年代 。 劉天華 在 30 年代 初因 收集 民間 鑼鼓 音樂 , 不幸 染上 猩紅 熱而 英年早逝 , 終年 只有 37 歲 。 華彥鈞 和 呂 文成 雖然 分別 活 了 58 歲 和 83 歲 , 但 他倆 對 二胡 的 改革 成就 和 創作 上 的 精品 , 都 主要 產生 在 這 一時期 。 特別 是 “ 二胡 三傑 ” 創作 的 二胡 及 高胡 曲 , 都 是從 不同 角度 反映 這 一時期 人們 的 生活 和 思想感情 。 可以 說 , 經受 辛亥革命 和 五四運動 洗禮 的 華彥 鈞 、 劉天華 和 呂 文成 , 在 藝術 上 的 創造 , 無不 受益 於 時代 的 給予 。 第二 , 中國 傳統 音樂 經過 數千年 的 積累 和 發展 , 具有 巨大 的 藝術 能量 。 每 一個 時代 有 作為 的 音樂家 , 都 會 從 傳統 音樂 中 吮吸 豐富 的 養料 。 華 彥 鈞 、 劉天華 和 呂 文成 也 是 這樣 。 他們 都 從 孩提 之時 起 直接 受到 傳統 音樂 的 薰陶 。 特別 是 民間 音樂 、 宗教音樂 對 他們 的 成長 起到 了 十分 關鍵 的 作 用 。 華彥鈞 自幼 就 生活 在 農村 和 道觀 , 以 道教 樂手 和 民間 音樂 藝人 為師 , 學習 各種 傳統 音樂 。 劉天華 在 江陰 和 常州 的 中學 教 音樂 時 , 便 抽出 大量 時間 向 各地 的 民間 音樂家 學習 二胡 、 琵琶 、 古琴 、 三絃 拉戲 及 崑曲 等 , 還 經常 到 江陰 湧塔庵 學習 佛教 音樂 。 1930 年 他 為 京劇 名家 梅蘭芳 記錄 唱腔 , 編成 《 梅蘭芳 歌曲 譜 》 一冊 。 他 的 不幸 早逝 , 也 是 因 赴 北京 天橋 收集 鑼鼓 譜 , 罹病 不治 所致 。 呂 文成 也 是 浸泡 在 江南 絲竹 、 廣東音樂 和 粵曲 演 奏 演唱 中 成長 起來 的 。 他 不僅 二胡 、 高胡 、 揚琴 的 技藝 嫻熟 , 而且 還 擅長 演唱 粵曲 “ 子喉 ” 。 他 演唱 的 《 瀟湘 琴怨 》 、 《 燕子 樓 》 、 《 離天 恨 》 等 曲目 , 情意 纏綿 、 悠揚 抒情 。 這 對 他 創作 的 由 高胡 領奏 的 許多 廣東音樂 樂曲 有著 直接 的 影響 。 特別 是 一些 富於 歌唱性 的 廣東音樂 樂曲 , 可以 聽 出 , 有 不少 是 吸取 的 粵曲 唱腔 旋律 , 有 的 甚至 就是 模擬 唱腔 發展 而成 。 第三 , 20 世紀 初始 西洋 音樂 大量 傳入 中國 。 中西 音樂 的 融合 , 是 促使 中國 音樂 在 20 世紀 轉型 的 因素 之一 。 “ 二胡 三傑 ” 的 演奏 和 創作 , 都 不 同 程度 直接 或 間接 受到 西洋 音樂 的 影響 。 劉天華 16 歲 時 在 江陰 的 中學 參加 軍樂隊 , 吹奏 小號 , 開始 接觸 西洋 音樂 。 如前所述 , 他 在 北京 的 10 年間 ( 1922 — 1932 ) 從未 間斷 學習 小提琴 。 同時 , 他 還 很 重視 西洋 音樂 理論 的 學習 和 研究 , 努力 從中 借鑑 外國 樂曲 的 音樂 結構 及 表現 方法 。 在 他 創作 的 二胡 練習曲 及 樂曲 中 , 明顯 地 吸收 了 西洋 音樂 的 經驗 。 呂 文成 將 二胡 改革 為 高胡 , 從 將 外 弦 改為 鋼絲 弦 到 把 定弦 提高 四度 , 無一不是 受到 小提琴 的 啟示 。 從 他 創作 的 《 步步高 》 等 樂曲 中 , 也 可 看出 其 曲式 結構 及 旋律 發展 手法 , 均 有 借鑑 西洋 音樂 的 因素 。 華彥鈞 雖未 直接 學習 過 西洋 音樂 , 但 從 他 對 新 事物 的 敏感 和 接受 能力 來看 , 從 接觸 當時 的 唱片 及 廣播電臺 播放 的 音樂 中 , 也許 會 間接 地 受到 一些 外國 音樂 及 新 音樂 的 影響 , 並 有機 地 吸收 到 他 的 創作 及 演奏 中 去 。 “ 二胡 三傑 ” 的 這些 共同 特點 的 形成 , 歸根到底 乃 時代 所 使然 。 他們 在 風起雲湧 的 時代 浪潮 中 , 從 關心 國家 、 民族 的 命運 出發 , 對 中國 民族 音樂 事業 克盡 所能 , 發揮 了 自己 的 聰明才智 , 使 二胡 藝術 在 20 世紀 獲得 了 空前 的 發展 。 三 華彥鈞 、 劉天華 、 呂 文成 “ 二胡 三傑 ” 對 20 世紀 中國 二胡 藝術 的 貢獻 , 不僅 給 我們 留下 了 珍貴 的 二胡 藝術 遺產 , 還 在 他們 直接 培育 或 積極 影 響下 , 造就 了 一批 從事 二胡 藝術 的 人才 。 成長 於 三四十 年代 的 二胡 家 , 成 了 這 一時期 傳播 和 發展 二胡 藝術 的 中堅力量 。 二三十 年代 有 陳振鐸 、 儲 師竹 、 蔣風 之 、 劉北茂 、 陸修堂 、 劉 天一 、 朱海 等 人 ; 40 年代 有王 乙 、 丁 d ā n g @ ① 、 黎鬆壽 、 俞鵬 、 張銳 、 朱鬱 之 、 閔季 騫 、 段啟誠 、 劉明 沅 、 張韶 、 陳朝儒 等 人 。 他們 直接 或 間接 地 承襲 了 “ 二胡 三傑 ” 的 優良傳統 , 不僅 在 二胡 演奏 和 創作 方面 取得 了 很大 的 成績 , 還 在 二胡 教學 上 做 了 許多 有益 的 探索 , 培養 了 一些 後起之秀 。 特別 引人注目 的 是 , 50 年代 以來 的 近 半個世紀 , 中國 二胡 藝術 水平 得到 了 飛速 的 提高 , 可以 說 , 這是 二胡 藝術 發生 整體性 變革 與 全面 發展 的 黃金 季節 。 主要 表現 在 兩個 方面 : 一是 演奏 人才 的 湧現 。 各 高等 音樂 院校 的 本科 和 附中 , 及 一些 師範院校 音樂系 , 乃至 省 、 地級 藝術 學校 , 都 開設 了 二胡 演奏 課程 。 從 練習曲 到 樂曲 的 教學 的 逐步 規 範化 , 為 學習者 打下 紮實 的 基本功 創造 了 條件 。 經過 嚴格 的 專業訓練 , 五六十年代 湧現 了 一批 富有 才華 的 二胡 家 , 如 唐毓斌 、 牛 巨貴 、 黃海 懷 、 項祖英 、 汪炳炎 、 王宜勤 、 魯日融 、 甘尚時 、 黃日進 、 孫 文明 、 甘柏霖 、 王國 潼 、 蔣巽風 、 陳 耀星 、 肖白庸 、 舒昭 、 周耀錕 、 閔惠芬 、 蔣才 如 等 人 。 在 很長 一段時間 裡 , 他們 是 二胡 界 的 中流砥柱 式 的 人物 , 對 推動 二胡 藝術 的 進一步 發展 , 起到 了 積極 的 作用 。 80 年代 以來 , 二胡 樂壇 上 又 出 現了 一批 熠熠生輝 的 新星 , 如餘 其偉 、 陳 國產 、 姜 建華 、 朱昌耀 、 周維 、 歐 景星 、 宋飛 、 李小萍 等 人 , 這 標誌 著 二胡 藝術 後繼有人 , 且 青出於藍 而勝於藍 。 二是 創作 了 大量 的 二胡曲 。 這 一時期 的 二胡曲 , 有 的 出自 二胡 演奏家 之手 , 有 的 則 是 專業 作曲家 的 創作 。 前者 如 《 田野 小曲 》 ( 王乙曲 ) 、 《 大涼山 狂想曲 》 ( 段啟誠 曲 ) 、 《 蒼山 抒懷 》 ( 舒昭曲 ) 、 《 梆子 風 》 ( 項祖英 編曲 ) 、 《 魚遊 春水 》 ( 劉天 一曲 ) 、 《 江河水 》 ( 黃海 懷 移植 改編 ) 、 《 賽馬 》 ( 黃海 懷曲 ) 、 《 秦腔 主題 隨想曲 》 ( 魯日融 、 趙震霄曲 ) 、 《 洪湖 人民 的 心願 》 ( 閔惠芬 編曲 ) 、 《 流波曲 》 ( 孫 文明 曲 ) 、 《 彈樂 》 ( 孫 文明 曲 ) 、 《 草原 新 牧民 》 ( 劉長 福曲 ) 、 《 戰馬 奔騰 》 ( 陳 耀星 曲 ) 、 《 江南 春色 》 ( 朱昌耀曲 ) 等等 ; 後者 如 《 豫北 敘事曲 》 ( 劉文金 曲 ) 、 《 三門 峽 暢想曲 》 ( 劉文金 曲 ) 、 二胡 協奏曲 《 長城 隨想 》 ( 劉文金 曲 ) 、 《 一枝花 》 ( 張式業 編曲 ) 、 《 子弟兵 和 老百姓 》 ( 晨耕 、 唐訶 編曲 ) 、 《 拉 駱駝 》 ( 曾 尋曲 ) 、 《 山村 變了樣 》 ( 曾 加慶曲 ) 、 《 趕集 》 ( 瞿春泉曲 ) 、 《 湘江 樂 》 ( 時樂 m é n g @ ② y í n g @ ③ 曲 ) 、 《 春詩 》 ( 鍾義 良曲 ) 、 《 金珠瑪米 贊 》 ( 王 竹林 曲 ) 、 《 春到 田間 》 ( 林韻曲 ) 、 《 春郊 試馬 》 ( 陳德鉅曲 ) 、 高胡 、 古箏 三重奏 《 春天 來 了 》 ( 雷雨 聲 曲 ) 等等 。 新 的 二胡曲 的 創作 , 一方面 增添 和 積累 了 二胡 的 演奏 曲目 , 另一方面 也 推動 了 二胡 演奏 技法 的 不斷改進 和 豐富 。 在 繼承 “ 二胡 三態 ” 的 基礎 上 , 現代 二胡 演奏 又 獲得 了 較大 的 提高 和 發展 , 這 與 二胡曲 新作 的 不斷 出現 是 分不開 的 。 四 近 一個 世紀 以來 , “ 二胡 三傑 ” 及 他們 的 後繼者 在 發展 二胡 藝術 的 道路 上 , 歷盡艱辛 所 取得 的 成就 , 從根本上 來說 是 一種 審美活動 。 而 二胡 藝術 的 這種 審美 價值 的 創造 , 無論是 演奏 , 還是 創作 , 都 是 特殊 的 生產性 審美活動 。 從 審美 價值 的 角度 來 審視 現代 二胡 藝術 , 可以 歸納 為 如下 幾 個 特點 : 1 . 力求 二胡 藝術 的 雅俗共賞 傳統 的 二胡 , 是 一件 在 民間 廣為流傳 的 樂器 。 由於 製作 簡便 , 價格低廉 , 很 容易 為 一般 平民百姓 所 掌握 。 自 20 世紀 “ 二胡 三傑 ” 出現 後 , 使 二胡 藝術 發展 到 較 高 的 品位 , 從此 使 一個 民間 的 俗 樂器 登上 了 大雅之堂 。 “ 二胡 三傑 ” 以來 的 近百 年間 , 二胡 藝術 之所以 深受 廣大群眾 的 喜愛 , 主要 在於 它 既 保持 了 傳統 的 “ 俗 ” 音樂 的 面貌 , 又 有 “ 雅 ” 音樂 的 審 美 追求 , 使雅 、 俗 音樂 在 二胡 藝術 中 走向 合流 , 兩者 相互 借鑑 、 交叉 滲透 、 取長補短 , 達到 了 一定 程度 的 融合 。 這樣 的 例子 很多 。 如 《 二泉映月 》 是 出自 民間 音樂家 阿炳之手 , 其 成功 之 處 , 便是 它 具有 雅俗共賞 的 藝術 魅力 。 這首 既 通俗 又 深刻 反映 廣大 低層 大眾 的 思想感情 的 樂曲 , 在 阿炳 經年累月 演奏 於 大街小巷 時 , 深受 尋常 老百姓 的 歡迎 。 這首 樂曲 經 錄音 記錄 出版 後 , 得到 更加 廣泛 的 傳播 。 通過 在 音樂會 上 演奏 和 廣播電視 的 播放 , 在 高層次 文化圈 內 也 引起 了 強烈 共鳴 , 人們 無不 為 阿炳 的 音樂 所 傾倒 , 甚至 使 日本 著名 指揮家 小澤征爾 感動 得 不禁 潸然淚下 , 他 說 : “ 這種 音樂 只 應該 跪 著 聽 。 ” 可見 《 二泉映月 》 的 藝術 感染力 強烈 。 劉天華 、 呂 文成 以及 黃海 懷等 人 的 音樂 得以 久遠 的 流傳 , 也 證明 二胡 藝術 發展 中 的 雅俗 彼此 相滲 、 交相 為用 , 達到 了 雅俗 相通 的 藝術境界 。 本世紀 湧現 的 許多 優秀 的 二胡 作品 , 都 有著 一個 共同 的 特點 , 這是 力求 做到 雅俗共賞 。 2 . 充分發揮 二胡 的 歌唱性 特點 二胡 千百年來 能 長久 流行 在 民間 , 本世紀 以來 又 不斷 登上 大雅之堂 , 一個 重要 原因 是 它 具有 歌唱性 的 特點 。 這 就 使得 二胡 藝術 的 價值 表現 為 : 以 作品 的 豐富 內容 及 富於 歌唱性 的 藝術 感染力 贏得 人們 的 喜愛 。 “ 二胡 三傑 ” 的 作品 及 演奏 之所以 經久不衰 , 百聽不厭 , 一是 樂曲 的 旋律 性 很 強 , 音樂 主題 優美 動聽 , 聽眾 可以 “ 過耳 成誦 ” ; 二是 在 演奏 技法 上 充分發揮 了 兩根 琴絃 的 歌唱性 特點 , 奏 出 人們 的 心聲 , 引起共鳴 。 黃海 懷及 許多 二胡曲 作家 的 作品 都 充分體現 了 這種 特點 。 黃海 懷 移植 改編 的 《 江河水 》 , 在 同名 民間 雙管 曲 的 基礎 上 , 著力 發揮 二胡 的 特性 , 無論是 指法 的 揉 顫 吟詠 , 還是 各種 弓法 的 強弱 力度 對比 , 都 把 樂曲 的 音樂 形象 表現 得 淋漓盡致 , 音樂 好像 是 一位 古代 婦女 不幸 人生 的 悲泣 、 傾訴 , 震撼 著 人 們 的 心靈 。 他 的 《 賽馬 》 ( 原作 ) 在 表現 內蒙古草原 駿馬賓士 的 熱烈 場面 時 , 一方面 在 前後 樂段 運用 了 複雜多變 的 快 弓 、 跳弓 及頓 弓 , 同時 在 中 段 十分 注重 在 琴絃 上奏出 悠揚 舒暢 的 蒙古族 民歌 旋律 , 既 增強 了 音樂 的 緊鬆 快慢 對比 , 又 刻畫 了 草原 牧民 的 豪邁 性格 。 另一方面 , 我們 也 看到 , 有些 二胡曲 的 創作 和 演奏 , 不同 程度 地 存在 著 脫離 內容 的 單純 技巧 表現 , 乃至 炫耀 的 傾向 。 其 原因 在於 沒有 揚 二胡 藝術 之 所長 , 反而 弄巧成拙 。 3 . 體現 出 濃郁 的 民族風格 與 鮮明 的 時代精神 相結合 “ 二胡 三傑 ” 和 他們 的 後繼者 的 許多 成功 之作 , 在 這方面 做出 了 可貴 的 藝術 實踐 。 他們 在 作品 中 , 採用 群眾 喜聞 樂聽 的 音樂 語言 表現 各個 時 代 的 現實生活 , 說明 他們 在 取之不盡 的 生活源泉 中 , 選取 最 富於 時代 意義 的 題材 , 並 認真 從 豐富多彩 的 民族民間 音樂 中 吸取 營養 , 將 其 發展 變化 成 特有 的 二胡 音樂 語言 。 這樣 的 例子 不勝列舉 。 從 以上 可見 , 二胡 藝術 和 其他 姊妹 藝術 一樣 , 其 價值 只有 當 它 被 人們 欣賞 、 評論 , 真正 得到 檢驗 和 承認 , 其 潛在 的 價值 才能 轉化 成為 現實 的 價值 , 從而 形成 一種 社會 效應 。 20 世紀 的 中國 二胡 藝術 的 迅速 發展 , 正是 由於 “ 二胡 三傑 ” 和 等 眾多 的 二胡 藝術家 , 以 其 孜孜不倦 的 精神 , 不斷創新 的 結果 。 當然 , 二胡 在 未來 的 歲月 中要 實現 藝術 上 的 更加 完善 , 還 需要 不斷 地 超越 。 二胡 藝術 的 審美 價值 , 就 會 在 這種 超越 、 昇華 和 融匯 中 獲得 充分 的 實現 。 【 責任編輯 】 蔡際洲 字型檔 未存 字 註釋 : @ ① 原字 王右 加當 @ ② 原字 氵 右 加蒙 @ ③ 原字 氵 右 加瑩']]
[[16]
 [16]]

然後是構建測試集:

test_data = []
test_label = []
with open("/content/drive/My Drive/NLP/dataset/Fudan/test_jieba.txt","r",encoding="utf-8") as fp:
  lines = fp.readlines()
  for line in lines:
    line = line.strip().split("\t")
    if len(line) == 2:
      test_data.append([line[0]])
      test_label.append([label_to_idx_dict[line[1]]])
test_data = np.array(test_data)
test_label = np.array(test_label)
print(test_data.shape)
print(test_label.shape)
print(test_data[:2])
print(test_label[:2])

按照慣例,我們還需要將訓練集打亂:要同時將資料和標籤進行打亂

shuffle_ix = np.random.permutation(np.arange(len(train_data)))
train_row = list(range(len(train_data)))
random.shuffle(train_row)
print(train_row)
train_data = train_data[train_row,:]
train_label = train_label[train_row,:]
print(train_data[:2])
print(train_label[:2])

3、搭建模型

接下來就可以搭建模型了,這裡需要將二維陣列轉換一維陣列,同時要將numpy陣列轉換為列表:

from sklearn.feature_extraction.text import TfidfVectorizer
train_data = train_data.reshape(len(train_data)).tolist()
print(train_data[:2])
tfidf_model = TfidfVectorizer()
sparse_result = tfidf_model.fit_transform(train_data)     # 得到tf-idf矩陣,稀疏矩陣表示法

列印一下看看:

for k,v in tfidf_model.vocabulary_.items():
  print(k,v)
心理負荷 215604
打破常規 224020
環境壓力 283954
起新 341654
救弱 234689
抑強 225392
亞穩態 114323
醒覺 353619
能態 317052
特異功能 280313
。。。。。。

同樣的,我們也需要對測試集進行相同的轉換:

test_data = test_data.reshape(len(test_data)).tolist()
print(test_data[:2])
test_sparse_result = tfidf_model.transform(test_data) 

最後是使用樸素貝葉斯進行分類:

from sklearn.naive_bayes import MultinomialNB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classification_report
mnb_count = MultinomialNB()
mnb_count.fit(sparse_result, train_label)   # 學習
mnb_count_y_predict = mnb_count.predict(test_sparse_result)   # 預測
classification_report(mnb_count_y_predict, test_label)

結果:

              precision    recall  f1-score   support

           0       1.00      0.44      0.61      3662
           1       0.00      0.00      0.00         0
           2       0.81      0.90      0.85      1104
           3       0.00      0.00      0.00         0
           4       0.44      0.97      0.60       461
           5       0.96      0.81      0.88      1608
           6       0.00      0.00      0.00         0
           7       0.62      0.85      0.72       752
           8       0.00      0.00      0.00         0
           9       0.36      0.99      0.53       236
          10       0.00      0.00      0.00         0
          11       0.00      0.00      0.00         0
          12       0.00      0.00      0.00         0
          13       0.00      0.00      0.00         0
          14       0.00      0.00      0.00         0
          15       0.87      0.90      0.88      1214
          16       0.00      0.00      0.00         0
          17       0.00      0.00      0.00         0
          18       0.86      0.81      0.83       795
          19       0.00      0.00      0.00         0

    accuracy                           0.71      9832
   macro avg       0.30      0.33      0.30      9832
weighted avg       0.87      0.71      0.74      9832

至此,將整個流程打通了。如果想提高分類的效能,則需要進一步的資料預處理以及模型的調參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