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G智慧園區的“保齡球道”上,目標全壘打的征途

naojiti發表於2020-09-04

解釋新技術得以燎原的前因後果,一直是科技領域觀察者的母題。

比如矽谷戰略與創新諮詢專家傑弗裡·摩爾(Geoffrey Moore),就曾將技術驅動型市場的開啟,劃分為——早期階段、保齡球道期和風暴時期,分別對應了新技術的初興、被實用主義者接納,以及攻佔主流市場這三個階段。

其中,“保齡球道期”就是新技術從起勢到爆發增長的橋樑。而巧合的是,我們正在親身經歷5G產業浪潮,就正處在從保齡球道期向風暴期高速發展的關鍵時刻。

5G技術已經展現出了明確價值,開始在一些示範領域成功應用,吸引了一批實用主義的跟隨者,比如渴望數字化的工廠管理者,希望引入智慧機器人的商業園區,迫切降本增效的物流公司等等……解決他們的特定需求,在新的利基市場佔據優勢,對於新技術的長久發展和產業者的生存來說至關重要。

而另一方面,5G的成長也需要不斷重整價值鏈,讓包括網路運營商、系統整合商、客戶服務人員、應用提供商等圍繞新的需求集體做功,才能更早推動主流市場所需要的相關技術產品/服務全面到位,進入爆發式增長週期。

就像是打保齡球,需要集中力量,看準撞擊點,不讓球偏離跑道,最終目標是讓擋路的球瓶全部倒下,進入規模化增長的“風暴期”。

如何才能扔出一記優雅的全壘?是產業鏈上各個群體需要思考的問題。8月31日,華為就通過一次5G智慧園區沙龍,來探尋5G通關“保齡球道”的方法論。

智慧園區,是怎樣成為5G“保齡球道”的?

請大家先回想一下,提到智慧園區,腦海裡第一時間冒出來的畫面是什麼?

機器人、無人機巡邏;智慧無處不在,出入考勤消費都可以人臉識別;各種新技術率先應用,4K/8K高清視訊直播,無人駕駛汽車來回穿梭……每一處細節都彰顯著智慧的便捷,可視可控的終端智慧裝置與雲結合,讓園區服務管理能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升級。

而這恰好給了5G落地極為適配的土壤:

首先,隨著智慧園區中智慧應用的多元化、管理的複雜化、資料互動流量的暴漲,都需要5G專網來進行有效支撐。對於5G技術的天然需求,使得園區在面對新技術時思想和行動都先人一步。

其次,園區是一個比城市小、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綜合場景,5G在遠端視訊、智慧控制、物聯終端等方面展現出的技術能力,在體系龐雜的園區內進行系統化的整合後應用,能夠有效地激發相關單位的活力,推動5G產業鏈更快成熟;

此外,園區涉及到重要的生產生活,無論是對資料洪潮應對、網路安全的穩定可靠、對AI和雲技術的整合與融合,以及各種多模態終端裝置的引入等等,成為5G產品和服務的絕佳練兵場,可以讓5G應用更快地走入大眾。

上述三種特點,讓5G在智慧園區中更容易被率先應用,成為5G規模商用道路上“第一個被擊倒的保齡球”。據IDC統計,各類園區ICT相關投資在2019年超過2000億,年複合增長率達12.7%。

而經過了5G智慧園區鍛造的產業鏈,自然也能更輕鬆地攻克其他應用場景,從而讓5G技術能夠經受住長久的市場考驗。

用產業價值鏈的合力,擊倒商用的球瓶

如果說,智慧園區是5G商用一個極具潛力的利基市場,那麼產業價值鏈的建立,則決定著5G能否真的從技術改變變得被大眾市場所廣泛接受。

而與2/3/4G發展不同的是,面向B端的5G智慧園區建設很難由某一個巨頭獨自撬動。

原因也很簡單,5G智慧園區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想要給客戶帶來可觀直接的收益,需要“殺手級”創新的出現,來讓新技術在廣泛領域內迅速擴張,否則就會一直在小眾的“保齡球道”上滾動。

面對5G+雲+智慧+IoT的綜合創新,要撞擊開大眾市場的大門,僅靠一個“保齡球瓶”的倒下無濟於事,必須依賴連鎖反應的“全壘打”形成合力。

所以我們會看到,5G專案不再是運營商或通訊廠商的單打獨鬥,往往還會集合終端廠商,以及汽車、家居、金融、電網、物流、醫療等等各種垂直行業,來共同尋找解決方案。

這也是為什麼,華為的5G智慧園區沙龍中,出現了多種合作伙伴的身影,來共同聯合創新。

那麼,5G智慧園區究竟帶來了哪些新的增長點,又需要哪些價值鏈單元的參與呢?

通過此次沙龍,我們可以大致窺見當前5G智慧園區程式中的兩大特徵:

一是智慧化終端與5G模組的深度整合與全面覆蓋。

目前,已經有360多個5G終端推出,包含工業、手機等多種終端。比如華為、海康、大華等廠家均已經推出內建5G模組的攝像頭產品,並在園區中大規模商用;而內建了5G模組的AGV小車也在雲南、成都、天津、寧波等地,從測試走向了商用階段。在工廠裡,利用5G內建模組與生產管理系統互聯互通,提升數字化管理水平……終端智慧的快速發展,成為5G商用的基本支撐。

二是5G垂直行業應用的創新案例井噴。

伴隨著5G網路的基本鋪設完成,5G行業案例也開始出現井噴,為規模商用提供了可參考的樣板。

比如此次沙龍中,致力於智慧整合解決方案的朗坤智慧,就將園區監督管理、公共服務業務和企業經營生產業務佈置在雲端,來降低園區和企業資訊化的裝置投入和 IT 運維成本,同時結合5G智慧網聯的特點,通過裝置巡檢、資料自動採集等技術,實現生產管控資訊化的目標。

而廣東工業設計城與華為公司、廣東電信合作打造了基於“5G+天翼雲”的5G智慧園區,更是已經進入了3.0版本深化發展階段。

在物流場景中,崑山華恆焊接公司整合華為5G模組,聯合江蘇移動,利用5G E2E網路切片,實現了AGV小車(自動導向小車)遠端控制,一改傳統網路環境下作業穩定性差、遠控訊號時延大、覆蓋弱的問題,園區物流效率進一步提升。

類似的應用創新還有許多,新石器公司就以L4級無人車為載體,打造出了首個搭載5G工業CPE的無人車,作為移動的5G平臺部署在雄安新區、世園會園區、朝陽公園、首鋼園區等地,對新技術的大規模商業化落地起到了示範意義。

類似的場景融合還有很多,從這些案例中可以看出,垂直行業與多元技術解決方案的全面擁抱,成為支撐5G在B端領域爆發的關鍵支撐,也是產業價值鍊形成合力、豐滿羽翼的極佳印證。

駛向“主幹道”:華為如何推動5G智慧園區

看起來,5G技術在智慧園區這條“跑道”上行進的很順暢,但不要忘記我們的終極目標,是讓5G擴充套件開來,從垂直的保齡球道進入到像城市“主幹道”一樣寬的大眾主流市場。

屆時,5G需求全面爆發,在商業價值得到極大釋放的同時,對於市場參與者的挑戰也隨之而來。最為顯著的是,這個轉變非常需要適當的參考基礎和有效的支援力量。如果產業鏈上的成員只能夠自己摸索前景,無疑很容易陷入發展停滯不前的狀態(摩爾稱之為“永恆的保齡球道”)。

弄清楚華為在產業實踐中,做出了哪些準備與支援,或許能幫助產業掘金者們少走彎路、少交學費。目前看來,華為主要做了三件事:

1.建立基礎完善的網路底座。

首先,華為打通了端、管、邊和雲的基礎網路能力,並通過平臺開放給合作伙伴,便於快速開發和整合,更快加速園區數字化和智慧化水平,目前在5G園區物流領域等都開始應用。

華為首當其衝解決那些最難、最頑固的問題,價值鏈上的其他成員就可以更輕鬆地挖掘衍生場景,吹起增長的龍捲風暴。

2.推動5G創新的跨界聯動。

我們知道,華為本身也是一家制造企業,在全國有多個研發園區,按照“自己造的降落傘自己先跳”的傳統,華為以自身園區為實驗田,結合5G基礎能力,一期在車輛管理、設施管理、運營管理等方面有了一些初步實踐,二期將以沃土平臺為基礎,通過ICT改造OT,實現內外架構統一,孵化出的解決方案與合作伙伴的各種場景相融合,能夠催生出更多的核心業務創新與針對性方案。

比如中軟國際就通過5G園區智慧化運營中心,實時監控園區綜合事態,並結合應急預案和智慧終端,做到園區人、車、物、事件的可視、可管、可控。如今5G園區新應用當前已遍地開花,更進一步加速了技術規模商用的連鎖反應。

3.推動產業進化的基礎建設。

技術與場景,必須在可標準化生產與規模化複用的基礎上才能具備長久的生命力,不斷開啟市場空間。

所以華為也積極推動5G園區產業鏈的整體升級,2020年的5月份,華為就與移動、昆船、倍福聯合釋出了《5G智慧物流應用場景與解決方案白皮書》, 打造全國首個5G全場景智慧物流新裝備孵化基地;又參與了全國智標委智慧園區工作組的組建,從標準、產業、解決方案等維度積極推進5G智慧園區建設。

在近期的期5G綻放杯大賽中,還專門設定了“智慧園區”專題,吸引選手們為5G智慧園區的應用創新貢獻腦洞。

可以看到,在華為的視野中,努力建立和保障5G智慧園區價值鏈,不僅是為了自己,更傾向於讓每一個涉及產業革新的公司受惠,提高5G商用的速率。

電報、計算機、人工智慧、5G……人類歷史上每一次新技術的應用,其影響力都是深遠而廣大的。

當然,技術的變革也意味著各種資源、產業鏈的根本變革正在展開,並快速地波及到消費市場、產業市場等等各個地帶。

一旦從“保齡球道”到“主幹道”的枷鎖被開啟,將新技術打造成成熟產品,就會產生連鎖反應,讓有遠見的參與者青雲直上,收穫時代的禮物。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31561483/viewspace-2717263/,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