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QIMR Berghofer醫學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相比對未來並不悲觀的人群而言,對未來極度悲觀的人群發生過早死亡的風險往往較高。
研究者John Whitfield說道,在調查問卷中悲觀評分得分較高的研究參與者可能要比悲觀得分較低的參與者平均早死兩年而且對未來極度悲觀的人群更有可能因心血管疾病和其它原因而死亡(並不包含癌症),從另一方面來講,參與者的樂觀得分與死亡之間並沒有顯著的關係,無論是正向的還是負向的。
不到9%的參與者認為自己非常悲觀,而男性和女性在樂觀或悲觀方面的表現並沒有顯著差異,平均而言,一個人的樂觀或悲觀程度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研究者還發現,抑鬱症或許並不能解釋悲觀情緒與個體死亡率之間的關聯。
文章中,研究人員收集了大約3000名完成了生活取向測驗(Life Orientation Test)的參與者的資料,同時研究者將這項測試作為調查問卷的一部分,而調查問卷中研究人員旨在分析1993-1995年間50歲以上的澳大利亞人群的健康程度。
這些參與者被邀請去同意或不同意一些陳述,包括積極性的陳述,比如“我對自己的未來總是很樂觀”,或者消極性的陳述,比如“如果對於我而言可能會出現問題,那麼一定會出現問題”等。隨後2017年10月研究人員將參與者的資訊與澳大利亞國家死亡指數進行交叉核對來查明死亡的人數和死因(超過1000名參與者發生了死亡)。
此前研究揭示了樂觀主義/悲觀主義與諸如心血管疾病或中風等特定疾病的發生直接相關,但此前大量研究將樂觀與悲觀放在了一起進行研究;結果在悲觀問題上得分較低的人就自然而然被歸類為樂觀主義者,但研究者指出,這並不總是對人們未來前景的準確反映。
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並不是直接對立的,本文中,研究人員利用兩種不同的量表來測定悲觀和樂觀以及其與參與者全因死亡發生率之間的關聯。
儘管強烈的悲觀情緒與過早死亡風險直接相關,但那些在樂觀主義評分上得分較高的人群的預期壽命並不高於平均水平,研究者認為,疾病似乎不太可能會導致人表現出悲觀情緒,因為他們並沒有發現因癌症死亡的人群在測試中會表現出很強的悲觀情緒,如果疾病會導致悲觀指數增加的話,那麼其同樣應該適用於癌症和心血管疾病。
最後研究者表示,機體的長期健康會受到我們是否“半杯空”(悲觀)或“半杯滿”(積極)思想的影響,而這兩種從不同角度看問題的方式也會改變我們面對世界的方式,因此嘗試減少消極情緒或會促進機體的健康。
來自:生物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