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老話“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水補”,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也將“水篇”列為全書之首。

我們都知道,水是人體細胞和體液的重要組成成分,體重的60%-70%都是水,除此之外,水還具備參與新陳代謝、調節體溫等生理功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中國水與生命質量認知調查報告》顯示,九成被調查者每日飲水量不足,65.9%的人直到渴了才喝水,定時定量規律飲水的人只佔4.7%。

果然,最簡單的事情最容易被忽略,水作為生命之源、無價之寶,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值得高度重視。近日,一項發表在《柳葉刀》子刊eBioMedicine的研究論文發現,飲水量不足是加速衰老的危險因素,並且罹患慢性疾病和死亡的風險增加

 

Doi:10.1016/j.ebiom.2022.104404

該研究對社群動脈粥樣硬化風險研究(ARIC)的資料進行佇列分析,共納入11,255名受試者,年齡在45-66歲,並進行25年隨訪,探究了飲水是否充足與各種健康指標之間的聯絡。

其中,研究者將血清鈉水平作為水分是否充足的標準,水分攝入越少,該指標越高。根據年齡相關性生物標誌物計算了生物年齡(BA),用來估計衰老的相對速度,並評估了慢性病和過早死亡的風險。

首先,研究者探究了受試者血清鈉含量與全因死亡率之間的關聯,應用CART演算法,發現血清鈉含量為137-142mmol/l時死亡率最低。Kaplan-Meier生存分析顯示血清鈉大於142mmol/l死亡率增加。Cox比例風險模型結果提示,與137-142 mmol/l組相比,血清納144.5-146 mmol/l組過早死亡風險增加21%。

圖1:在社群動脈粥樣硬化風險(ARIC)研究中,血清鈉與全因死亡率的風險(來源:[1] )

ARIC研究受試者的慢性病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飲水不足是否會增加受試者罹患慢性疾病的機率呢?為了闡明該問題,研究者進一步評估了5168名年齡在70-90歲之間的受試者的慢性病情況。研究中慢性病主要為心力衰竭、痴呆、慢性肺病和中風,除此之外,糖尿病、心房顫動等也囊括在研究之內。

分析表明,血清鈉含量為138-140 mmol/l的受試者人群患慢性疾病的風險最低。令人震驚的是,在logistic迴歸分析中,與血清鈉138-140 mmol/l組相比,血清鈉含量高於140 mmol/l的人群,慢性疾病發病率增加63%

圖2:血清鈉與發生年齡相關慢性疾病的風險(來源:[1] )

血清鈉與死亡率和慢性疾病發生率的關聯為研究者的猜想提供了初步支援,即飲水量不足可能與加速衰老有關。生物學年齡(BA)是測量衰老速度的一種新興方法,為了直接評估血清鈉與衰老過程的關係,緊接著,研究者依據年齡相關生物標記物估計了受試者的生物學年齡。

圖3:基於年齡相關性生物標誌物計算生物年齡(BA)(來源:[1] )

與假設一致的是,生物學年齡大於實際年齡的人群,整體健康情況更差。具體體現在,與對照組相比,過早死亡風險高出59%,患慢性病的風險高出44%!

圖4:較高的生物年齡與過早死亡和/或患上與年齡相關的慢性疾病的風險增加有關(來源:[1] )

在根據年齡、性別、吸菸狀況等進行調整的迴歸分析中,與血清鈉為137-142mmol/l的受試者相比,血清鈉含量超過142mmol/l的受試者,生物學年齡大於實際年齡的機率增加了約10-15%,血清鈉含量超過144mmol/l,則該機率將增加約50%果然,人體是水做的,喝水少,容易衰老!

圖5:血清鈉高於正常範圍的ARIC研究受試者生物學年齡大於實際年齡的機率增加(來源:[1] )

綜上所述,合理充足飲水是我們的保護傘,可抗衰老、保健康。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減緩衰老過程和延長健康壽命有可能改善生活質量,降低醫療成本,其程度遠遠大於治癒任何一種疾病。

最後特別提示,除以上所提到的喝水的益處外,在新冠肆虐的大環境下,飲水充足還可以幫助我們及時補充水分、維持體溫正常、促進炎症消散等等。因此,更要注意飲水充足哦!

參考文獻:

[1] N. I. Dmitrieva, A. Gagarin, D. Liu, et al., Middle-age high normal serum sodium as a risk factor for accelerated biological aging, chronic diseases, and premature mortality. eBioMedicine, (2023).

[2] Y. Yamada, X. Zhang, M. Henderson, et al., Variation in human water turnover associated with environmental and lifestyle factors. Science 378, 909-915 (2022).

來自: 生物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