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臺是一套完整的服務。也是一套內部自洽的系統。核心在於分離,業務與通用服務隔離,業務與通用功能隔離。
目標:
-
對需求方: 快速響應。可以敏捷地進行需求迭代。
-
對第三方業務方: 以產品的方式提供服務。所見即所得。所有功能對業務方透明。
-
對測試方: 簡易明瞭的測試方式。利於自動化測試,灰度測試。
-
對運維方: 持續整合,自動化編排,自動化部署。
-
資料方: 提供多維度,詳盡的服務資料。可以給資料方提供簡便的資料分析。
-
內部開發: 敏捷開發。迅速整合。
實現:
-
如何實現需求的快速響應?
明確的方向,清晰的邊界。確認通用語言,核心領域。敏捷開發,快速迭代。AB 測試。 -
如何為第三方提供產品式的服務?
所見即所得。詳盡的文件。第三方除錯平臺,第三方管理平臺。
-
mock 服務,自動化測試,swagger 文件。
-
Devops,CI,DI 等持續整合,服務監控。
-
業務資料與分析資料異構儲存。提供易於分析的資料服務。
-
組內服務負責制度,人類最佳的合作人數是 2-3 人。所以兩人維護一個專案,一人主導,一人輔助,兩人交叉合作是一個很好的團隊合作模式。如圖形成一個網狀模式(紅色線代表主導,黑色線輔助)。這樣每一個專案都將有兩個熟悉的人。
原則
- 單一職責。
- 業務關注業務,功能關注功能。
- 確認邊界,確認核心領域。
- 所見即所得。
實施
如何推進業務開發快速響應?
-
抽離變化與不變。形成基礎服務
如下面一套使用者體系,將服務抽離,將變與不變隔離。
使用者 api: 主要提供使用者相關的介面,變化大,更偏向於業務;
使用者中心: 主要管理使用者核心領域,變動不大,需穩定高可用的服務;
鑑權授權中心: 變動不大,主要管理使用者憑證核心領域;
-
抽離通用功能。
那些非業務的通用功能應隔離於業務之外:元件化,工具化,服務化。
如
來源監控
,介面限流
,日誌分析
,應用監控
,服務依賴
,配置管理
,系統部署
等(業務人員不必關心這些功能相關的事情,只需要關注於具體的業務領域)。關注點分離。如上面所涉及的,從
Spring Cloud
的各大元件可以看出,最終的方案都將走上相近的道路。
-
領域上下文劃分。劃分微服務專案。業務隔離,資料去中心化。服務元件化。
Spring cloud 技術棧:
- 服務治理: 註冊中心,服務呼叫,衍生的容錯(熔斷器)
- api 閘道器: 來源監控,介面限流(Spring Cloud gateway、zuul)
- **配置中心: ** 配置管理(Apollo)
- 自動化部署: Jenkins、docker、k8s
- 日誌與監控: prometheus、influxdb、skywalking、elk
- 資料視覺化: druid、kylin、superset
-
細節管控
介面版本管理, gitflow 管理,專案迭代 release 版本管理,標準化,敏捷開發。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