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與智的協同:華為雲Stack重構混合雲+城市價值體系
超大型城市的數字化、高質量治理、智慧城市,近幾年始終是社會各界熱議的話題。而在種種相關的新聞和分析中,我們經常陷入這樣的知識盲區:我們會過分關注某種新銳技術在城市中的應用,以及由此引發的資料對比;但卻經常忽略搭載這些技術之前,城市本身需要進行的基礎設施改造和介面開放。我們總是關注未來的、智慧的、新銳的,卻經常忽略現實的、基礎的、可執行的——假如智慧技術是種螺絲,那麼城市本身必須具備相應的螺母才能安裝成功。似乎業界很少有廠商去開啟這個問題,回答城市智慧化從0到1的問題。
城市+AI不是朝夕之功,而是城市固有的資訊化、雲化、城市資料系統與AI帶來的新任務、新需求之間反覆長期的調參適配。而城市智慧化的肇始,首先要回答如何在保障城市資訊系統安全問題的前提下,接入高速變化的AI能力與AI部署環境。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北上廣深中國四大一線城市都在努力尋找解決方案。而梳理這四座超級城市的智慧化實踐,會發現有一種解決方案收穫了四大城市共同認可。5月15日,華為雲釋出政企戰略,並宣佈華為雲Stack系列產品正式上市。華為雲Stack是位於政企客戶本地資料中心的雲基礎設施,為政企客戶提供在雲上和本地部署體驗一致的雲服務。
華為雲Stack的“一致化”特徵,恰好是今天城市智慧化所需要的重要價值節點。讓城市與智慧協同一致,搭載全棧全場景AI能力的混合雲,正在突破產業界以往對雲與城市的想象。
北、上、廣、深的智慧萃取
北上廣深不僅是中國後浪們追逐夢想的舞臺,同時也是中國在城市數字化、智慧化領域的前沿探索陣地,代表著智慧城市的最高水準。而在四大一線城市的政務智慧化、交通智慧化等多種探索中,都可以看到華為雲Stack的身影。
比如說,自2017年起,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華為一同為上海市政府構建了基於華為雲Stack的智慧政務雲平臺。截至2019年上半年,上海大資料中心已完成委辦局1000+業務上雲,“網際網路+政務服務”100%全程網上辦理,300+企業事項辦理免交身份證和營業執照,從“群眾跑腿”到“資料跑路”,逐步實現一號申請、一窗受理、一網通辦,實現了高效服務型政府的轉型。在上海智慧政務平臺中,華為雲不僅提綱了基於鯤鵬的多樣性計算與大資料部署能力。同時華為雲Stack能夠支援統一管理和編排物理資源、多型別虛擬化資源、公有云等多種資源,讓智慧政務擺脫了傳統的煙筒式系統和資料孤島,實現了線下線上的零等待打通和升級。
而在北京,基於華為雲Stack打造的北京政務雲平臺從決策建設到最後使用僅用時21天就搭建完成,聯合上線的“移動公服平臺”“瞰云云管家”“金蝶天燕”等數個業務,遷移改造最快僅需兩個小時。同時北京市朝陽區建設了全國第一朵區縣級鯤鵬政務雲,將承載北京高精尖產業等平臺。
在深圳,華為雲的智慧城市能力早已經落地生根。2019年深圳數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建設成果非常豐富,“i深圳”APP整合近4700項政務服務事項、居全國前列,98%的行政審批事項實現網上辦理,94%的行政許可事項實現“零跑動”。實現這一成績的深圳政務雲平臺,也是基於華為雲Stack完成的搭建。
中國一線城市進行的政務雲升級、城市智慧化改造,往往能夠看到華為雲的身影。其基礎邏輯在於,城市政務、交通、服務體系往往由大量系統和平臺聯接組成。其中很多系統已經建立在私有云上,而且眾多核心資料和系統也必須進行本地化的雲平臺搭建,而城市業務和能力的實時擴充套件需求,又需要聯接公有云體系,完成城市智慧的升級。這種情況下,混合雲成為了智慧城市目前階段相對合理的選擇。
而華為雲Stack的特殊點在於,它藉助擎天架構與華為雲技術體系的整合,打破了混合雲的傳統定義,帶來了突破以往定義的智慧城市底座。
協同與統一:混合雲可以成為城市智慧中的聯接器
迴歸本質來看智慧城市這個概念,我們會發現其中隱含著一些矛盾。比如說城市資訊系統的基礎是資料和聯接,而這些領域在核心上來說很大程度上是本地化的、固定的、資料極致安全的。而相對的,我們希望載入在城市中的智慧卻並非如此,而在很大程度上來說是不確定的、未來的、靈活而實時變化的。
事實上,產業實踐中的城市數字化、資訊化系統往往已經經歷了若干輪的IT建設,資料系統達到了一定的穩定區間。顛覆式的智慧化、線上化創新可能帶來意料外的風險,也不符合成本邊際和使用習慣。一般來說,智慧應用等業務創新只能在城市中另起爐灶,很難與傳統資訊平臺相容與融合,這也造成了城市實踐中大量效率被浪費。
那如何讓城市的本地化需求,聯接上快速發展的智慧技術與應用體系呢?在混合雲的基礎架構外,還必須擁有最重要的價值升級:私有云與公有云之間的完全協同。藉助華為雲擎天架構為基礎,華為雲Stack實現了與公有云利用一個架構進行雲邊端全場景覆蓋,這就帶來了對智慧城市體系來說至關重要的本地平臺與一業務創新API統一。
華為雲Stack可以在本地資料中心為客戶提供與華為雲一致的雲服務使用體驗,實時同步AI、大資料、IoT、區塊鏈等10大類70+雲服務,共享華為雲創新能力。同時華為雲還推出遠端服務託管計劃、遠端服務支援計劃和本地服務支援計劃,讓城市體系聚焦業務創新。搭配華為雲Marketplace推出的混合雲專區,客戶可以在本地管理介面獲取海量優質行業應用。
由此衍生的另一個關鍵差異化,就是在使用者視角上看,基於擎天架構完成協同的各種業務應用、部門提醒與資料區域,可以完成統一的管理。基於華為雲Stack獨特的“雲聯邦”技術,使用者可以實現跨雲的資源池精細管理和業界唯一的多級運營運維能力,透過精細化分權分域,對不同地域、部門、應用的資源授予和管控,讓城市系統像管理各個部門一樣,管理城市智慧化過程中湧現出的多種業務、系統與隨時發生的技術創新。
基於統一架構,進行私有云與公有云之間資料、業務體系與應用之間的全協同和一體化管理,讓城市的固定與智慧的創新之間,在技術與架構層面找到了可以溝通的空間,形成了城市以往業務與資訊化建設得以保留,新場景、新技術、新應用同時可以接入的聯接器狀態。搭配能夠滿足各種城市需求的系列化版本搭建,以及城市使用者最關心的晶片級資料安全能力,華為雲Stack從技術邏輯核心到整體解決方案體系上,都可以說是對智慧城市基礎設的一次重構。
華為雲Stack:關於智慧城市的現實洞察
提起城市,我們想起的經常是落雪的紫禁城、波光旖旎的塞納河畔、肅穆莊嚴的大本鐘。然而在城市建設者的眼裡,城市是下水系統、建築工地和電線杆。基礎設施的穩定、可用和價值獲取,才是一座城市的現實真相。我們在設想智慧城市的時候,腦海中往往會出現科幻電影裡的那些畫面。但在此之前,我們需要關注的是城市如何在已有的IT基礎設施上一步步升級,既不拋棄過去也不捨棄未來。這條路沒有那麼輕鬆,更多時候需要一個個解決方案升級和產業突破來聚沙成塔。
就目前而言,從基礎資料、計算與智慧架構上來看,城市大規模進行智慧化技術的引入,需要滿足以下幾個條件:
1、作為彈效能力的AI技術以及其他創新型技術,可用隨時被城市所利用,並且不以以往IT基礎的顛覆式重啟為前提。
2、智慧技術需要與城市ICT基礎設施進行深度融合,尤其要加快AI與城市本身資料融為一體。能夠智慧化進行城市資料的管理、使能和應用加持,從城市本身與智慧結合,而不是某個端點加入智慧化能力。
3、讓ISV和開發者有舞臺參加到城市創新當中,智慧城市最終是眾創型價值,城市本身要為高速進化週期做好準備。
這樣的產業背景下,華為雲Stack的重要突破點在於,將AI的算力、開發、應用、管理融入了城市所需的混合雲體系中。城市使用者可用在本地快速獲取到一站式的AI能力與智慧化資料管理體驗,比如零等待接入一站式AI開發管理平臺ModelArts實現資料管控。透過AI的全面融入,政務雲、交通云為代表的城市雲平臺可以走入高速發展週期,成為城市智慧化全面、可複製發展的關鍵。
這種價值,已經開始在中國城市治理能力提升與智慧化之路上顯現了出來。比如北京市政務雲的大資料治理工作,就基於市大資料管理平臺,利用大資料治理的流程、方法及區塊鏈技術,將來源分散、形式多樣的資料透過規範化、標籤化、清洗融合、質量管控等操作進行最佳化。透過智慧化和技術融合,北京政務雲在此背景下完成了高速的業務創新。
再比如我們介紹過天津生態城基於混合雲AI的 TrafficGO方案。能夠實現線上訓練、線下推理,基於實時影片解析路況實現動態訊號燈配時,區域交通效能提升,車輛排隊溢位次數降低20%,早高峰時長縮短10-15分鐘。
從技術邏輯、實戰案例到產業定義的突破,華為雲Stack都在完成一種新的價值築造。它用技術與架構創新,消弭了私有云與公有云涇渭分明的界限。保留了本地化與線上化的價值優勢,去除了線上線下的更新割裂與體系分離。作為最需要安全與平穩,同時最需要創新的城市,這種協同與統一的相容模式,開啟了一個全新局面——想一想中國一線城市的氣質,似乎也有與華為雲Stack相通的成分。
關於智慧城市和混合雲,一種全新的定義正在啟動:無論本地還是線上,無論私有云與公有云,其實都只有一種適合你的雲,也總有一款能相容現在和未來的雲。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31561483/viewspace-2692490/,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
- 阿里雲混合雲Apsara Stack 2.0釋出,加速政企數智創新阿里
- 敏捷設計,高效協同,凸顯設計端雲協同價值敏捷
- 阿里雲混合雲 Apsara Stack 重磅升級 為政企搭建上雲高速阿里
- 阿里雲叔同:以容器為代表的雲原生技術,已成為釋放雲價值的最短路徑阿里
- 阿里雲叔同:以容器為代表的雲原生技術,已經成為釋放雲價值的最短路徑阿里
- 智雲通CRM:如何判斷專案的價值?
- 重慶智博會,騰訊雲與阿里雲的交鋒!阿里
- 何為“混合雲”?
- 華為云云原生FinOps解決方案,釋放雲原生最大價值
- 資料要素如何發揮價值,華為雲展現新思路
- 值得信賴 華為雲混合雲災備解決方案發布
- 0 邊雲協同
- 《混合雲藍皮報告》釋出 混合雲成為雲的主流形態
- 華為雲FunctionGraph構建高可用系統的實踐Function
- 阿里雲、華為雲和騰訊雲等多家物聯網平臺的異同阿里
- “善於治”和“以善治”:華為雲Stack在智慧城市的十年蹤跡十年心
- 華為雲地協同解決方案加速網路AI規模應用AI
- Apsara Stack 同行者專刊 | 政企混合雲技術架構的演進和發展架構
- 協同儲存,為邊緣計算創造更大價值
- 高效協同企業雲盤為團隊協同帶來更高的工作效率
- 如何構建高效協同的企業級重保體系?答案在這裡!
- 華為:與全球180萬雲與計算開發者共成長,共創行業新價值行業
- 價值創造的驅動力 看華為伺服器的“智變”伺服器
- Apsara Stack 技術百科|雲+應用一體化混合雲全景智慧化監控平臺
- FreeBuf專訪黎巍:雲安全需要雲原生與閉環協同
- 華為雲胡亞凡 華為雲NoSQL資料庫的探索與實踐分享SQL資料庫
- 如何構建虛擬世界的價值體系虛擬世界
- 華為雲全球首發容器多雲和混合雲解決方案,實現容器應用輕鬆跨雲
- 犀思雲—混合雲解決方案的使用與解析
- 詳解邊緣計算系統邏輯架構:雲、邊、端協同架構
- 如何打造高效、安全、協同的指標管理體系?袋鼠雲是這樣做的指標
- 如何構建安全的企業混合雲?
- 混合雲中的事件驅動架構事件架構
- 基於kubernetes構建混合雲的利弊
- 挖掘資料價值,華為雲大資料BI解決方案有絕招大資料
- 華為雲影片直播,流量大放“價”,超好用!
- 華為雲徐直軍任華為雲董事長,餘承東任華為雲CEO
- 數商雲供應商協同管理系統(S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