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sara Stack 同行者專刊 | 政企混合雲技術架構的演進和發展

阿里雲觀察員發表於2022-06-24

 

雲端計算經歷十幾年的發展,從被認為是 新瓶裝舊灑 受到很多懷疑,到在消費網際網路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再到傳統政企客戶普遍認同,並在政務網際網路業務領域快速推廣, 當下已進入到全面替換政企客戶傳統 IT基礎架構的攻堅階段 。這一替換,在中國的政企市場,是以專有云 &混合雲及其延伸方案為主的獨特雲化演進路徑(非歐美的公共雲延伸演進路徑)。 以往,網際網路企業和小型企業上公共雲之前,主要做公共雲廠商間的技術產品能力對比。但是,大中型政企客戶上混合雲前,則是要全面對比混合雲與傳統架構的技術產品能力。

未來 3 5 年,阿里雲混合雲平臺,將做為政企客戶數智創新的同行者,虛心學習聽取政企客戶全面上雲的需求和建議,開放透明分享以 IaaS 、資料庫、大資料為核心的混合雲平臺的 建管用 好雲知識經驗,持續致力於完善混合雲企業級特性和客戶自主自助運維能力,幫助政企客戶 IT 基礎設施儘快全面雲化,安全穩定、統一高效地支援客戶雙模應用的雙態運維,成為政企客戶最信賴的混合雲!

 

1 -   架構技術洞察

1.1 IT 架構從傳統平臺適配傳統應用,重回到雲平臺適配傳統和雲應用

傳統 IT 架構經過近 30 年的發展,形成以硬體定義資料中心為特點的 IT 基礎設施平臺。這些平臺由各種專有硬體系統為基礎,由系統整合商和軟體 ISV 做生態支援。使得客戶應用開發專注於業務邏輯,各種複雜的可用性、連續性、擴充套件性、安全性等功能,由差異化的硬體系統完成(含專有 OS 和中介軟體)。這一階段,是傳統 IT 基礎設施適配傳統應用軟體階段。

網際網路業務快速發展,推動政企客戶數字化轉型不斷深入,造成 IT 軟硬體規模快速加大。繼續用專有硬體系統和商業軟體套件支援,有關軟硬體投入過大,配套人力也需線性增加。為此,雲架構應運而生。各種分散式微服務應用,直接在軟體層實現更多的高可用、連續性、擴充套件性、安全性等功能,不再與 IT 基礎設施緊耦合,使用大量通用伺服器系統和 IaaS/PaaS 雲平臺替代傳統大機 / 小機專有系統。這一階段,是分散式應用適配雲平臺的階段。該階段專有硬體系統投入大幅降低,但需要大量軟體開發運維人員,很多客戶不具備這樣的條件 。

雲原生技術架構的發展,推動 IT 架構重新回到更高階的雲平臺適配雲應用階段。該階段實際就是做深基礎、做厚中臺的過程。軟體應用架構,向業務中臺、資料中臺、低程式碼平臺、協同平臺發展。分散式微服務框架向容器化、 Mesh Serverless 發展,應用部署架構向單元化多地多活發展。資料庫向 HTAP 離線上混合處理、大資料向湖倉一體 / 流批一體發展, IT 基礎設施向軟硬一體、存算分離、異構算力池化、輕量化安全容器發展。最終,實現雲應用更加輕量化、低程式碼化,大量非功能性需求、企業級特性,甚至程式碼生產交由各級雲平臺實現。

從技術的角度,雲原生架構是基於雲原生技術的一套架構原則和架構模式的集合,旨在將雲應用中的非業務程式碼部分進行最大化的剝離,以便由雲服務提供商 CSP 的雲平臺(雲 IT 基礎設施和雲應用開發執行平臺)接管雲應用中原有的大量非功能特性(如彈性、韌性、安全、可觀測性、灰度等),使業務不再有非功能性業務中斷困擾的同時,具備輕量、敏捷、高度自動化的特點。

(注:廣義雲原生架構 =雲原生技術 +雲架構原則 +雲應用架構模式 +雲應用 +IT基礎設施 +雲應用開發 /執行平臺 。)

 

1.2 雙模 IT應用還會長期並存,但 IT基礎設施需要加快整合進全棧 IaaS

當前,政企客戶的網際網路業務已廣泛使用雲架構,但佔主體的經營管理和核心生產應用,仍然執行在傳統 IT 基礎技術架構上。過去 20 30 年,政企研發積累了大量了傳統集中式架構的應用系統。這些應用系統很難在中短期內低成本、全生態配合地重構成雲原生架構應用,客戶 3%-5% IT 人員佔比,也不足以支援這種快速重構和轉換後上 IaaS 雲,大多還是執行在傳統 IOE 架構。隨著政企的網際網路類應用、 大資料類應用上 IaaS 雲後,客戶需要同時維護好兩套端到端不同的技術棧。

特別是在運維壓力最大的 IT 基礎設施領域,傳統專有硬體基礎上的各種封閉系統,與軟體化服務化 IaaS DBaaS 等系統,在技術架構、運維方法、生態體系方面,都有非常大的差異。不加快整合進雲平臺,政企不僅無法降低 TCO ,也無足夠資源深入學習掌控雲架構。

如果混合雲 IaaS+ 平臺(含資料庫、大資料平臺),能夠同時適配傳統應用、雲原生應用等不同雲化成熟的應用,既支援客戶分步對一些老舊應用、網際網路應用進行雲原生重構後上雲,又支援客戶對傳統應用程式碼、技術工具、運維組織體系做少量雲就緒改動,平滑遷移上雲,替換傳統集中式 IT 基礎設施,就能很好地支援政企傳統應用全面上雲。

 

1.3 雲廠商產品替換多家傳統廠商產品,目的是打造更高體驗的雲 OS

阿里雲的戰略是做深基礎、做厚中臺、做強生態、做好服務,分層打造 IaaS\PaaS\ DaaS\SaaS 等雲平臺和雲 OS

做深基礎,本質是在發展軟體定義資料中心及 IaaS OS 。所謂軟體定義資料中心,就是將資料中心的建設運維視為業務,對這一業務的流程、組織、人員、資料做系統化的資料建模,再基於資料建模將所有業務操作和資料封裝成服務,透過分層巢狀的服務化雲平臺和 API 介面,實現靈活的編排組織。

做厚中臺,就是持續打造軟體定義開發中心及業務中臺 OS 、軟體定義資料管理中心和資料中臺 OS ,使客戶在我們的雙中臺上,能夠低成本、高複用地開發應用和加工使用資料。同時,我們會努力使得技術棧上層雲 OS 與下層雲 OS 解耦,使其有能力靈活適配客戶下層異構多雲 IaaS 平臺。

之所以要一家雲廠商替代原來眾多的計算、儲存、網路、安全等產品,目的是打破傳統各個單一垂直專業領域封閉專有的軟硬體技術棧,藉助軟體定義資料中心內部分層巢狀的計算、儲存、網路、安全資料庫、大資料庫等服務化平臺化架構,用統一的雲平臺軟體管控排程能力,整合 IT 基礎設施各種標準化硬體資源,對外按需提供靈活彈性、差異化 SLA IaaS 服務。

未來,在每個國家地區雲端計算市場,都會有很多家全棧的 IaaS 雲廠商產品供政企業客戶選用。這些雲廠商幫助客戶做好了系統整合和綜合服務,不僅可以降低總體 TCO ,還能提升綜合服務體驗。就像開源開放 Linux 產品的廣泛應用,替代了原有眾多商業基礎作業系統,不僅沒有造成全球市場壟斷,還幫助客戶降低了伺服器 OS 方面的採購成本。客戶擔心供應商壟斷,滿足招標採購需求,希望引入產品技術競爭時,不適宜再用傳統的 部件 級分散競爭採購、高成本自組裝整合方式,而適宜按需引入多個不同雲廠商的全棧雲來解決。

 

1.4 客戶追求雲產品的黑盒化體驗,也需要對雲架構有白盒化的自主掌控

我們購買使用一臺自動駕駛汽車或智慧手機,目的不是要能夠靈活組裝、拆解維護這臺汽車和手機,而是獲得這些產品黑盒化安全穩定執行、簡單靈活操控的體驗。 混合雲產品雖然是一個更加複雜、大型的企業平臺系統,雖然很難馬上做到極高的安全穩定性,低門檻的學習成本,也要堅持 把複雜留給自己,把簡單留給客戶 ,努力為客戶提供簡單卓越的黑盒化使用體驗。只要我們操控混合雲,就像操控一臺 自動駕駛汽車 一樣,發出各種啟動、剎車、選路、定速等各種指令和操作,都能獲得穩定可靠、準確及時的操控體驗,再加上智慧駕駛儀表盤上各種靈敏、準確、全面的反饋,以及完備有效的應急服務體系,就能增進客戶使用信心。

當前,混合雲平臺還處於發展成熟過程中,對雲廠商服務依賴還比較大,各種故障應急恢復操作平臺工具內嵌化、快速啟動自動恢復能力,以及自主擴縮容 / 升級打補丁、維修變更等運維操作能力都還需要持續提升。在這一階段,我們需要同步 白盒化 開放透明分享我們的雲架構建設理念和運維經驗,聽取客戶的一線實踐反饋,一起共創設計提升雲平臺 黑盒化 服務能力。

 

1.5 公共雲與混合雲架構既統一又差異,從單向能力傳遞走向互相促進

雲廠商公共雲業務大多經歷了 10 年左右的投入期,藉助網際網路客戶的大規模應用,獲得了公共雲的規模經濟共享經濟紅利,開始進入標準化、高效化,與客戶共贏階段。而線下政企客戶混合雲市場的技術和管理差異化很大,線下交付分散運維的成本很高。例如:僅為滿足出廠商前的集測和質控,動輒就需要投入萬臺規模物理伺服器,搭建各種異構多芯、多 Region 多版本的存量客戶雲例項集測驗證環境。

為此,只有堅持公共雲與混合雲統一核心基礎架構,才能提高雲廠商內部研發效率,分享公共雲敏捷迭代、灰度驗證的紅利。公共雲與混合雲各自獨立發展,研發投入會不足,容易給客戶造成版本斷代、強制換代等困擾。但是, 堅持公共雲與混合雲核心基礎架構一致,不意味著將公共雲大規模、分散式 DevOps建設運維體系對映出來的軟體架構和組織管理模式強塞給客戶,而是需要針對混合雲客戶場景,全面重構雲管平臺裡的應用 /雲產品、租戶 /雲平臺運維繫統,滿足客戶傳統和雲原生應用全面上雲以及集中式建設運維管理的需求。 同時,也希望我們的客戶能夠學習掌握雲架構原則理念,分步推動一些組織流程、治理體系的配套雲轉型,以便更高效地發揮雲架構的優勢。

政企客戶不同雲化成熟階段的傳統應用,將與高成熟的雲原生應用長期並存。因此,對 IaaS 雲平臺的統一監控、儲存 / 資料庫同城複製、故障應急恢復、容災切換演練、遷移熱升級、自主擴縮容、靈活備份恢復、統一安全控制、多雲 / 混合雲管理等企業級特性有很高的要求。這些企業級特性往往會先在混合雲環境建設完善,再反過來促進公共雲技術架構和運維能力完善,為支援未來政企客戶部分業務應用上公共雲打好基礎。

 

1.6 政企客戶試點上雲關注數智 /敏捷 /經濟,全面上雲更關注安全 /自運維

以公共雲業務為代表的雲端計算發展初期,客戶上公共雲的主要驅動力是降本增效、敏捷彈性。但在專有云和混合雲環境,政企客戶 CIO 們關心的,首先是整個 IT 系統的持續安全穩定執行,出現故障問題之後能夠自主可控快速恢復,以及自主可控產品技術的替代。其次是引入大資料、 AIoT 的數智化技術能力,促進業務的創新發展。第三,才是資源的池化共享、彈性伸縮,以及 TCO 的下降。

大型網際網路企業雲原生應用在公共雲上的敏捷自主研發、 DevOps 一體化運維、大量自研軟體工具平臺、軟體管理軟體的最佳實踐,並不適合大多數政企客戶人員少、軟體自研能力弱、應用軟體分散外包定製開發、軟硬體系統整合和集中化 IT 治理和組織管理等雲環境的背景特點。為此,混合雲平臺需要優先建設完善雲產品高可用連續性設計,以及應用 / 平臺智慧運維能力,優先保證好混合雲上各種雲成熟應用的安全穩定執行,以及自主可控建設運維需求,再考慮經濟、數智、彈性和敏捷能力。


image.png

                                     

2-   阿里雲混合雲技術能力建設

2.1 堅持與公共雲核心技術架構一致, 複用公共雲紅利

多年來,阿里雲混合雲平臺核心技術架構堅持與公共雲保持一致,最大限度複用公共雲技術研發實踐紅利,避免了產品技術路線分支可能的推倒重來,保持了產品技術架構穩定、平滑升級和持續發展。同時,我們在混合雲平臺上,增加研發了 20 臺左右的小型化最低伺服器數量起步方案,各種親和性和非親和性和異構多芯多叢集排程策略,雲產品 IAC 基線方式終態運維和自動化熱升級能力,以滿足混合雲客戶不同於公共雲客戶的差異化需求。

為了在通用乙太網路上全面替代傳統的小機、 SAN 網路、 SAN 儲存的軟硬一體、存算分離架構。阿里雲公共雲三年前就已經開始全面投產神龍伺服器、自研網路交換機、網路軟硬一體加速、 RDMA  ESSD 全閃分散式雲盤儲存的軟硬一體、存算分離架構。混合雲也將延續這一公共雲上驗證成熟後的架構技術路線,以大幅提升了上層資料庫、中介軟體、大資料產品的硬體解除安裝、共池管理、敏捷供應、快照備份、離線上混部、主備切換 RPO=0 等企業級特性 / 能力。

阿里雲混合雲 Apsara Stack 的核心產品技術能力,一般都是在公共雲上灰度驗證、上線執行一年後才釋出給混合雲客戶使用。公共雲上敏捷 DevOps 運維積累的經驗,也保障了混合雲多年來的安全穩定執行,從未出現大的技術路線錯誤的或未驗證的技術方案故障。

 

2.2 一雲多 Region架構滿足混合雲客戶建雲需求

一雲多 Region 是使用一套使用者賬戶及許可權體系的雲平臺系統,單一使用者賬戶許可權具備全域資源例項開通、管理、應用釋出的能力。

通常,大型機構或企業業務遍佈全國甚至全球,往往會選擇在集團總部搭建一朵“專有云”,總部下面的每一個職能機構又需要建設各自的 Region 。對於這種複雜的“總分型”場景,一雲多 Region 架構可以很好的支撐業務的互通互聯,透過大規模部署實現更高、更靈活的工作負載。

為什麼說“一雲多 Region”比“多雲多 Region”更有優勢 ?

首先在管理層面: 1. 統一規劃建設、運營、運維; 2. 具備統一資源檢視區域自治的能力; 3. 具備統一賬戶以及統一許可權。

從開發視角來看: 1. 一次開發,多 Region 部署,程式碼可以做到集中管理、全域分發、就近訪問; 2. 大資料計算可以統一檢視、跨域計算; 3. 能夠產品化支援跨域網路打通; 4. 可以產品化支援跨域資料流動。

從彈性及災備視角來說: 1. 支援應用的跨域彈性,最大化利用資源; 2. 可以支援本地災備以及跨域災備; 3. 一雲多 Region 是一種產品化的災備能力,可實現白屏化管理。

一雲多 Region 架構主要用於生產與研測環境隔離、高安全等級內網與外網強隔離、集團不同性質業務合規要求強隔離等場景。這些場景追求高度的隔離性,要求每個 Region 有自己完全獨立的帳號許可權、雲管運維、執行安全管理系統。

總部與省市分公司是多級法人的政企客戶,如果採用多雲架構,需要在多雲之上,重新再搭建一套複雜的多雲管理系統,實現帳號單點登入、許可權統一管理,雲管整合整合。由於各朵雲建設時缺少地址分配、資源命名的統一規劃,多套獨立的管控系統沒有原生的整合設計,很難給客戶提供一體化管理的體驗、跨域靈活共享資料。

阿里雲混合雲物理分散、邏輯統一的 一雲多 Region”架構,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統一使用者賬號許可權體系、資源全域性檢視統一調配,總分部大資料的跨域計算特別適合政企總部對於二級子公司 既要由總部全域性統一管理,又要保持子公司自主活力 的需求。

 

2.3 “ 一雲多芯 支援政企客戶 IT自主可控戰略平滑演進

IT基礎設施的自主可控,需要混合雲平臺相容適配目前市場上主流的五六種異構晶片伺服器,這對於我們雲產品的特性相容適配、線上輪轉升級、效能調優排程能力有很高的要求,研發測試部署運維工作量十幾倍增加。經過近兩年來持續的投入,不斷地努力研發,阿里雲混合雲平臺上的近百款雲產品,大多數實現了單 AZ 內異構多芯多叢集混部,部分雲產品做到了叢集內同構不同芯的混部,少量只支援單叢集的產品,也實現了按產品混部。

多叢集混部: 客戶在申請建立雲產品服務例項時,只要選擇好異構晶片型別和廠商,就能將有關服務例項準確地建立到相應晶片的產品叢集上。

叢集內混部: 客戶在申請建立雲產品的雲服務例項時,只需要選擇 x86 ARM 晶片型別,不需選擇不同廠商。叢集內伺服器分批替換過程中,該雲產品上已建立好雲服務例項的正常執行透明無感。未來,我們還將進一步發展支援叢集內 x86 ARM 異構晶片混部。

按產品混部: 對於 AZ 內只能部署一個叢集的雲產品,客戶可以一個雲例項中,為這些雲產品分別選擇不同的晶片型別進行部署。單叢集內不同晶片的擴容 / 替換,優先透過叢集內混部解決,再是發展成多叢集異構多芯混布,以及整叢集短時間停機遷移方式解決。

 

2.4 行業雲 /政務雲 /集團雲等類公共雲運營模式趨於成熟

為了轉化服務模式、最佳化行業生態或增加運營收入,部分政企有了在專有云平臺基礎上對外運營行業雲的需求,讓自己的雲變成一朵可以對外提供服務、可以被運營的 行業雲

與專有云不同,行業雲的客戶分為兩層,一層是使用雲平臺的政企自身,第二層則是政企的客戶。兩層使用者的存在與運營需求,需要能夠區分平臺和租戶,將對雲平臺的管理從 運維 維度擴充套件到 運營 維度,同時不斷沉澱行業解決方案。阿里雲基於其公共雲運營的能力和經驗,在行業雲領域具有先天優勢, 透過提供服務目錄管理、流程審批、賬單計費和運營增效等能力, 幫助客戶構建行業雲的大型實踐。 尤其是其中的賬單計費能力方面,我們基於阿里雲公共雲的賬單計費系統進行了抽象和簡化,使其可以更好地面向終端使用者,提供靈活便捷的計費規則設定能力。同時,我們增強了雲平臺 可擴充套件 能力,對於特殊的運營售賣、業務流程訴求,可以透過標註換的擴充套件方式,與阿里雲的生態夥伴一起,提供符合實際業務需要的功能,更好地支撐客戶的行業雲運營

image.png

某省級政務一朵雲、某金融機構行業雲等阿里雲與行業龍頭企業和政府部門聯合投入、經營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的運營模式成功運營多年,為國內混合雲市場後續行業集中、地區集中、全國 / 省級集中的行業雲建設趨勢積累了很多有意義的經驗。例如:某省級政務一朵雲試點執行的 一雲多 Region 架構,在後續某大型集團央企客戶處得到了很好的推廣。某金融機構行業雲多租戶的 IaaS 雲平臺服務,安全穩定執行三年多時間,為小型券商金融機構的交易應用、研發的災備應用全面上雲提供好了良好的支援。

 

2.5 軟硬一體、存算分離打造雲原生資料庫

   過去 30 年,政企客戶藉助傳統的軟硬一體、存算分離的 “IOE” 集中式資料庫架構,支援保障客戶核心業務系統的建設和發展,隨著網際網路的業務發展,資料量在急劇增多,資料庫也逐漸在從 Shared Mem/Disk 的集中式架構,向 Shared Nothing 分散式架構演變。 Shared Nothing 分散式架構資料庫要求應用架構配套分散式改造,客戶很難對所有傳統應用進行快速全面的分散式重構。大量傳統應用仍然在使用基於單臺 x86 物理機本地盤的主備 /3 節點選舉的開源 /RDS MySQL 資料庫。但計算和儲存耦合的架構又無法發揮雲端計算資源池化、彈性擴縮、敏捷供應等技術紅利帶來的優勢,單庫儲存容量小於 6T QPS/TPS 有限。

   隨著基於神龍伺服器 +25G 網路 +CDS 分散式共享雲盤的軟硬一體、存算分離架構的日漸成熟,阿里雲混合雲 2022 年將推出基於神龍 CDS 、容器化、 Shared Everything 架構的 PolarDB O 共享儲存資料庫,可為政企客戶提供高度相容 Oracle 語法的資料庫引擎,透過所有資料庫例項計算節點共享一份資料的方式實現 1 15 讀(多寫多讀在研中)、 100T 儲存 &100 QPS 的集中式大庫,以及線上敏捷彈性伸縮、靈活快照備份恢復、計算節點故障切換 RPO=0 RTO<15s 的高可用、計算儲存資源分別池化共享等企業級特性,滿足政企客戶傳統應用系統不做分散式改造,也能 IaaS 化平遷上雲的需要。

image.png

 

2.6 大資料方面取得的進展

阿里雲大資料技術經歷 11 年的沉澱和發展,從 2019 年開始,資料倉儲到資料湖形成主型發展的趨勢,湖倉一體應運而生。阿里巴巴最早在該領域進行探索, 2021 年,湖倉一體對接了 CDH TX 等,已經在政務和金融行業形成數個標杆和成熟方案。

MaxCompute作為阿里巴巴資料中臺技術底座,經歷多年雙 11 錘鍊、技術自主可控,離線查詢加速到秒級、金融級安全,在大規模點查和低成本查詢加速場景中已經在多行業專案中落地。大規模數倉的高效能、低成本,支援多芯、多 Region 、容災等能力在政企、金融頭部客戶得到了廣泛的認可。 MaxCompute 是中國唯一入選 Forrester 全球雲數倉卓越表現者象限的產品, TPCx-BB 100TB 五連冠全球冠軍。

在實時計算領域,阿里雲基於開源 Flink 引擎打造新一代的 3.0 雲原生大資料平臺 Ververica Platform 和企業級計算引擎 Ververica Runtime ,超大規模的 Flink on ASI 排程,提出了流批一體的資料模型,即用一套 API 來完成實時資料與離線資料的處理,實現了流批統一的 DataStream API + Table / SQL API + Connector ,並在執行層支援流批一體的排程與面向批處理進行最佳化的 Batch 執行模式。

2021年度,阿里雲在大資料領域也獲得了業界諸多認可。

image.png

 

3 -   雲平臺建設展望

3.1 傳統應用 PaaS化雲原生重構上雲和 IaaS化雲就緒平遷上雲

image.png


       傳統應用 PaaS 化雲原生重構任重道遠。阿里雲混合雲將進一步完善 雲效 敏捷D evOps 平臺,打造雲原生應用研發運維一體底座。不僅為政企提供敏捷專案管理、需求管理、研發測試工具,還將增強雲原生應用架構設計管控、企業通用應用元件複用、 Mesh /serverless 架構推廣、業務 / 資料雙中臺企業服務目錄、低程式碼快速應用開發平臺、多地多中心應用單元化多活架構、 無影 雲上安全研發測試環境等方面的能力,為企業移動化、場景化業務創新提供各種平臺 / 工具服務。

傳統應用 IaaS+ 化平遷上雲是當務之急。政企客戶傳統應用負載積累了幾十年,很難中短期快速實現全面的雲原生化重構。為此,阿里雲混合雲將提供遮蔽分散式技術複雜性、相容傳統 Oracle 資料庫和開源資料庫、兼具分散式擴充套件和高效能集中式大庫的 PolarDB 資料庫,具備豐富複製容災、快照備份、共享儲存等企業級特性的 CDS 雲定義分散式儲存,完善的網路安全訪問控制解決方案,多地多活的平臺容災方案,一站式遷雲工具,支援客戶只對傳統應用做少量改造,就能全面平遷上雲。

 

3.2 硬體軟體化和軟體硬體化統一發展,構建新的軟硬一體架構

硬體軟體化,是指雲端計算發展過程,先是打破傳統架構中各廠商縱向、差異化、封閉一體化的硬體技術堆疊,重構橫向、標準化、分層服務化的軟體平臺。

軟體硬體化,是指雲端計算發展深入,開始基於新的軟體定義架構,將軟體能力解除安裝到分散式、標準化硬體上的 GPU/DPU,對雲作業系統進行軟硬一體整體加速

雲原生軟硬一體架構,能夠在標準化、通用化的 x86/ARM 伺服器基礎上,透過增加 DPU RDMA 的硬體能力,提升計算、儲存、網路、安全等 IT 基礎資源的彈性伸縮和利用效率,解決存算分離後網路時延加大問題,獲得存算資源分別池化共享、物理機敏捷供應虛擬化服務、主備切換不丟數和故障快速恢復、資料靈活快照備份恢復、虛機為單位降低售賣起步等企業級特性;能夠將複雜的分散式技術封裝起來,既可以提供 ScaleUp 縱向集中式擴充套件的 IT 服務,又可以提供 ScaleOut 橫向分散式的 IT 服務,有效替代傳統小機 +SAN 網路 +SAN 儲存的傳統存算分離架構,以及各種專有硬體裝置。

 

3.3 應用與雲產品、租戶與平臺一體化雲管,滿足集中式專業化運維需求

面向應用的雲管系統,是混合雲最重要的核心競爭力。不同於傳統 IT 架構的外掛式監管控運維繫統,混合雲的雲管是分層巢狀的服務化的混合雲平臺和各級服務和運維 API 的外在互動式體現。也就是說,混合云云管平臺上能夠實現的各種使用者互動功能,都是透過編排呼叫各個雲產品服務和運維 API 的方式實現。混合雲客戶所需要的各種應用系統、雲產品平臺的服務和運維管理功能,很多是雲原生內嵌在各個雲產品管控,雲原生分散式微服務中介軟體和資料庫裡的,再加上雲管系統的統一場景化整合互動介面,滿足混合雲客戶跨業務、應用、產品平臺、跨租戶運維和平臺運維進行集中統一運維管理的需求。

未來,阿里雲混合雲的雲管系統,將持續發展多種雲成熟度應用的統一建模、架構藍圖視覺化互動驅動、集中式運維場景化整合、應用運維關聯整合平臺運維、統一事件監控定級處理、應急預案整合和指揮協同、應用雲管適配異構 IaaS 多雲等功能。

image.png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70016214/viewspace-2902743/,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