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各省市釋出平均工資排名後,都會在網上引起不少討論,一定會有大批網友自嘲著「又拖後腿」了,可究竟多少收入才算得上高收入,其實各個國家都有著不同的標準,難以界定。

美國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用 iPhone 作為判斷高收入人群的標準可能更加靠譜。這項研究來自芝加哥大學的經濟學家 Marianne Bertrand 和 Emir Kamenica,並發表在國家經濟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的官網上。

▲ 圖片來自:The Verge

這項研究旨在通過探討消費者行為和媒介消費來推斷人口的統計資訊,研究人員分析了由收入、教育、性別、種族和政治意識形態來區分的美國各群體間的文化差異的世俗趨勢。

在衡量群體間的文化創意後,基於媒體消費、消費者行為、使用時間以及社會態度來推斷個人或群體的能力,最後得出一個結論:

在我們研究的各個年份資料中,沒有一個品牌能比蘋果的 iPhone 更好地預測高收入情況。

研究指出,以「擁有一臺 iPhone」為標準的話, 能以 69.1 %的正確率預測出該使用者屬於「高收入」人群,這裡的「高收入」人群指的是在家庭成員收入中排在前 25 %的人。

除了 iPhone ,iPad 也是判斷「高收入」人群的有力指標,準確率達到 66.9%。,而 Android 手機的這一數字為 59.5 %。

據該論文介紹,這份研究的樣本人數為 6394,涵蓋了不同收入、不同性別和不同種族的人群,調查形式包括問卷調查和麵對面的訪談。

隨著蘋果在全球的擴張,已經長期穩坐全球智慧手機市場前二,其實已經有不止一個機構用 iPhone 作為某項經濟資料的指標了。

前段時間瑞銀髮布了一份 2018 全球生活成本調查報告,以 iPhone X 作為衡量標準,以此統計出不同國家民眾的購買力。

不過正因為全球各地的居民購買力、物價和關稅等水平都有較大差異,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家這份研究或許並沒有普適性。

而在美國,被用來作為衡量高收入群體的消費品也在不斷變化,在 2004 年是 Land O’Lakes 牌的黃油和 Kikkoman 的醬油,而在 1992 年則是 Grey Poupon 的芥末。

▲ 圖片來自:Entrepreneur

說到衡量貨幣價值的消費品,就不得不提「巨無霸指數」(Big Mac Index)了,這個概念在 1986 年由《經濟學人》提出,用來衡量各國的貨幣價值。

▲2018 年巨無霸指數. 圖片來自:《經濟學人》

儘管「巨無霸指數」並不嚴謹,但隨著麥當勞在世界各地逐漸普及,這個通俗易懂的概念在很長時間內被都當做了全球的匯率標準。

到了 2004 年,《經濟學人》又推出了「中杯拿鐵指數」(Tall Latte Index)來對比各國貨幣匯率,此後 iPod(2007 年)和宜家的比利書架(2009 年)等商品都曾被作為參考標準。

▲ 圖片來自:紐約時報

而去年《華爾街日報》還推出了「星巴克指數」,用星巴克的中杯拿鐵咖啡來比較不同國家貨幣的實際購買力。

▲ 圖片來自:圖片來自:Visual Capitalist

這些衡量貨幣和購買力的商品隨著消費文化的變遷而換代,除了反映當時的消費趨勢,更多的是為了讓普通人更好地理解晦澀的經濟學名詞,正如發明「巨無霸指數」的《經濟學人》所說的:

「漢堡經濟學」(Burgernomics)從未打算被當成是一個非常精確的匯率衡量指標,它只是一個簡單的工具,讓匯率理論更好理解。

而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這個角色剛好輪到了 iPhone 來扮演。

自 愛範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