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睿:新時代的醫學影像及心腦血管成像的應用

THU資料派發表於2019-08-08

8月1日,主題為“新時代的醫學影像及心腦血管成像的應用”的思享會在清數D-LAB成功舉辦。本期思享會由清數大資料產業聯盟和清華校友總會AI大資料專委會共同主辦,特邀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副研究員、生物醫學影像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睿博士,結合心腦血管領域的研究,從醫學影像裝置、精準成像方法、網際網路+醫學影像、第三方影像中心以及人工智慧+醫學影像等方面內容進行分享,並與現場來自清華大學iCenter、連心醫療、中科院等20餘位業內人士進行了深入交流。

李睿:新時代的醫學影像及心腦血管成像的應用

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副研究員、生物醫學影像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睿博士

醫學影像是診療流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是獲取疾病資訊的有效渠道,已經成為醫生的眼睛。目前的醫學影像在技術研發和運營模式上已經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醫療需求。李睿老師所在的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影像研究中心已經研發出世界一流水平的精準醫學成像技術,並通過清影華康轉化科研成果。分享會上,李睿老師對生物醫學影像研究中心和當前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及轉化情況做了重點介紹,以下為分享內容的整理。

醫學影像科研成果及轉化

為了使學校研發出的技術真正轉化到社會上,造福醫生和患者,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影像研究中心在2016年8月和清華工研院旗下基金共同發起成立了清影華康。公司通過對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影像研究中心科研成果的轉化,致力於高階醫學影像技術的開發和推廣,自公司成立以來,開發出一系列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精準醫學影像解決方案,為臨床和科研提供了更加清晰影像,幫助醫生完成精準的診斷。

影像應用的行業現狀和需求

腦血管疾病是全球疾病的頭號殺手,國際著名醫學期刊《柳葉刀》雜誌最近刊發的一篇有關中國人死因的流行病學研究指出,腦卒中從1990年到2017年一直是中國人的頭號殺手。每年我國的腦血管疾病發病人數有250萬,死亡人數160萬,也就是說每12秒鐘有一人發病,每21秒中就有一人死亡。

腦卒中病變主要分為兩種型別,即由於血管破裂導致的出血和由於血管的阻塞導致的缺血,前者稱為出血性腦血管病,後者稱為缺血性腦血管病。其中缺血性腦血管病佔80%以上,主要發病原因是動脈粥樣硬化易損斑塊破裂造成。動脈粥樣硬化是指血液當中的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在血管內皮沉積後造成的血管內皮的增厚,進而行成的血管斑塊。斑塊一方面會導致血管狹窄,造成下游的血流灌注不足:另外一方面會產生容易脫落的易損斑塊,容易形成產生血栓,血栓脫落之後也會影響到下游的灌注。

那些有血栓形成傾向、可能快速進展的斑塊稱之為易損斑塊,用影像學的方法找出危險的易損斑塊進行積極的治療,就是清影華康研究的精準影像解決方案。目前我國已經將此項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方法列入到腦血管疾病檢查的指南當中。

腦卒中精準影像的臨床價值

當前醫學影像對臨床的支援僅停留在探查到管腔形態的階段,若對腦血管疾病的精準診斷和治療,必須對斑塊的形態、成分和功能進行精準評估。高分辨磁共振成像方案為臨床提供腦血管疾病的精準診斷(判斷管腔的形態、管壁的形態、斑塊的成分以及易損斑塊的鑑別)、治療選擇、預後評估(外科治療、靶向藥效)。
李睿:新時代的醫學影像及心腦血管成像的應用
腦血管病影像診斷對比
李睿:新時代的醫學影像及心腦血管成像的應用腦血管病影像診斷對比常規影像無法精準確定易損危險斑塊,並且可能導致錯誤的治療方案,在治療後也無法跟蹤斑塊的變化對療效進行監控。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可以對斑塊的形態、成分、功能進行評估,能夠為動脈粥樣硬化、動脈夾層、血管炎、動脈瘤以及靜脈迴流障礙等疾病提供更為豐富的資訊。為了使這項技術更快更好的在臨床上應用,定位產業轉化的清影華康便成立了。目前,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是公司的核心業務。

北京清影華康科技有限公司概覽

憑藉深厚的學術研究積累和全球領先的核心技術,清影華康解決了臨床剛需痛點,提出了“軟體+硬體+服務+人工智慧”的精準醫學全套解決方案,通過廣泛的臨床合作,將技術推向了疾病的藍海市場。以清晰影像助力華夏健康為理念,以精準影像技術服務醫生和患者,提升醫學影像臨床應用水平為願景,清影華康的目標是轉化醫學影像科研成果,與大型影像裝置廠商合作,成為國內領先、全球先進的精準醫學影像解決方案提供商。

清影華康目前的核心產品是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解決方案。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通過使用專用高訊雜比成像線圈和標準化專業成像序列得到清晰的影像,並利用符合臨床流程的高效影像工作站結合人工智慧判讀演算法進行精準量化的判讀。相比當前磁共振成像解決方案,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解決方案有定製化、速度快、精準、全自動勾畫、準確率高、減輕醫生負擔等優點。

清影華康聯合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影像研究中心提供系統的斑塊成像和判讀培訓,學員可以系統瞭解腦血管MR管壁成像的前沿技術發展動態和臨床應用現狀,掌握粥樣硬化易損斑塊的磁共振影像表現規律及判讀分析的標準化方法,為臨床開展規範化腦血管高解析度MR成像奠定堅實基礎。

歷經兩年發展,清影華康正計劃開始 A輪融資。去年,清影華康與清華大學共同獲得了北京市科學技術三等獎。公司目前已擁有6項專利,註冊3個商標,獲得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和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證,CFDA已獲得二類的醫療器械許可證。

市場規模方面,僅上方提到的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一款產品,年市場規模預估6.4個億,總市場容量預計51.2億。隨著更多解決方案的推出,每年預計市場規模將達到150億左右。清影華康在國外有一些對標公司,如美國的Arterys、加拿大的Circle Cardiovascular Imaging,均為行業獨角獸企業。

清影華康通過醫院影像科和臨床科室進行推廣,通過大的三甲醫院科研合作樹立品牌的形象,促進科售一體融合,以臨床需求帶動產品推廣銷售。銷售模式當前主要為兩種,一面向公立醫院影像科神經內科神經外科進行產品銷售+售後培訓服務。另一種是通過與體檢中心、高階診所、第三方營銷中心的合作,一方面向其銷售產品,另外一方面通過他們採集的病人資料進行遠端會診。除此之外,清影華康也在積極擴充代理商銷售渠道,除頂級三甲醫院,也招募區域代理商。

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影像研究中心

影像中心-背景

在我國,影像裝置更多作為神經科學研究的工具使用,醫學影像裝置和方法的研究與已開發國家相比相距甚遠,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為了向國際大學頂尖的醫學影像研究機構看齊,在時任校長陳吉寧的支援籌備下,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影像研究中心於2010年6月15日在清華大學正式成立。

影像中心-目標

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影像研究中心以醫學影像研究,尤其是磁共振成像為核心研究內容,推動其在中國的發展,並在科技創新、產業結合方面提供多學科全球化的科研、教學和臨床服務。同時,影像中心的建設還將催化與擴充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分子生物學、生理學、心理學、物理學、電子學、資訊學等多學科領域與醫學影像學的交叉研究,從而全面提升清華大學在國際生物醫學領域的研究水平。

影像中心有三大職能:一是科研,研發影像技術並進行臨床研究以期實現轉化;二是教學,通過本科生研究生的培養為我國輸送影像學人才;三是公共服務,為研究機構提供成像測試服務。
李睿:新時代的醫學影像及心腦血管成像的應用臨床導向影像研究關係圖

影像中心與國際上大型醫療裝置主要供應商建立了戰略合作關係,目前一臺Philips Ingenia 3.0T CX磁共振掃描器,年底還會有一臺SiemensPrisma 3.0T磁共振掃描器安裝到位。

影像中心-團隊成員

影像中心是在清華大學985學科建設專案支援下的集研究、教學與臨床合作於一體的多模態醫學影像中心。中心主任由清華大學醫學院從美國華盛頓大學引進的國際心血管磁共振領域的著名專家苑純教授擔任。中心有六位常駐科學研究員,分別研究不同的方向,郭華(磁共振神經成像方法)、羅建文(超聲成像)、趙錦海(磁共振成像臨床應用)、陳慧軍(生理量化成像)、李睿(心血管磁共振成像)、丁海豔(心臟磁共振成像),同時,影像中心還有四五十位學生。
李睿:新時代的醫學影像及心腦血管成像的應用Image caption
影像中心有獨特的教學機制以及培養高素質領軍人才計劃。影像中心聘請國際頂尖教授指導科研方向、方法,以及對科研進行效果評估,國際化的師資力量被稱為講習教授團機制。通過在影像中心近距離的學習,學生們將系統瞭解腦血管MR管壁成像的前沿技術發展動態和臨床應用現狀,掌握粥樣硬化易損斑塊的磁共振影像表現規律及判讀分析的標準化方法,為臨床開展規範化腦血管高解析度MR成像奠定堅實基礎。

影像中心-團隊研究方向

李睿老師目前的研究方向是斑塊成像,通過硬體研發、磁共振成像線圈研發、序列研發,以及成像方法研發,獲得黑血成像方法,藉助黑血成像可觀察神經血管床上動脈粥樣硬化的分佈情況。另一個與斑塊有關的研究是北京市科委的前瞻性專案,通過觀察斑塊的變化以及不同的斑塊特性來達到預測斑塊進展的目的。當前利用深度學習方法系統已經建立了斑塊分割和成分提取兩個模型,下一步,兩個模型如何與醫療診療流程結合起來減輕醫生的負擔,以及怎樣形成一個良好的商業變現模式,值得大家深思。

與此同時,李睿老師對影像中心的其他老師的研究專案也做了進一步的介紹,致力於磁共振神經成像方法研究的郭華老師,正在做高解析度DWI的資料研究,這是唯一用醫學影像看到神經纖維素走形的方法。心臟磁共振成像研究專家丁海豔正在進行有關心臟磁共振的心肌定量成像研究。研究生理量化成像的陳慧軍老師則在進行定量磁共振研發,他希望用DCE動態增強的方法能夠觀察到炎性反應和新生血管的狀況,包括動脈瘤瘤壁以及肝臟的狀況。研究超聲成像的羅建文老師,正在研發依靠高幀頻超聲獲得斑塊彈性的數值。此外,李睿老師還通過與多個醫院合作的例項,詳細講解了醫學影像的研究成果對動脈瘤、癲癇病、顱底腫瘤、帕金森病等在治療過程中的原理及應用情況。

影像中心-團隊研究成果

從2010年成立到現在,影像中心每年發表的高質量學術論文呈逐年遞增的趨勢,共發表了近400篇高質量的學術論文。論文數量在全國所有影像行業的同類裡面最多,科研能力達到了全國最好的水平。僅去年,影像中心的六位老師在磁共振領域國際權威期刊《醫學磁共振》(MRM或官方簡稱“Magn Reson Med”)發表了12篇高質量學術論文,除磁共振行業期刊,放射學雜誌、臨床雜誌也相應發表了重量級文章,影像中心希望藉此思路影響到磁共振技術行業,放射科、臨床科室,甚至基礎醫學的研究。李睿老師表示,今後影像中心的學術論文數量會越來越多,質量也將越來越高。

影像中心培養了一批影像專業人才。影像中心自2010年建立,2016年第一批博士生畢業,至今共培養出20多位博士生畢業生,20位碩士生畢業生,以及一些本科生。學生在畢業後會流向聯影醫療、東軟醫療等民族企業,或者進入耶魯、哈佛、麻省、劍橋等國際頂尖學校。從近幾年國際學術會議交流情況來看,影像中心培養出的學生在國際舞臺上越來越有話語權。隨著影像中心規模的擴大,影像中心每年參與全球最具規模與影響力的國際醫學磁共振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Magnetic Resonance in Medicine,ISMRM)的人數也越來越多。每年組織舉辦醫學影像高峰論壇,參與規模也逐漸增大。影像中心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也越來越大。

影像中心還和大型的公立醫院進行科研和臨床試驗的合作,進行科研成果轉化。斑塊成像技術的研究、影像中心有獨特的3D黑血線圈序列、成像人工智慧分析等都是影像中心科研成果轉化的重點。李睿老師表示,今後AI技術、網際網路技術、區塊鏈技術都是影像中心技術發展的趨勢。

小結

影像中心並不是做常規影像技術的磁共振系統、超聲成像系統,而是做基於成像系統的高階臨床應用的開發,利用已有磁共振成像或者超生成像裝置,研究和挑戰如腦卒中、心臟病、冠心病、腫瘤等不同疾病不同的成像方法,重建裝置演算法、影像處理演算法、臨床決策方法,打通整個治療環路,為醫院和疾病服務。

未來,利用AI、網際網路、區塊鏈等先進技術,影像中心可以對心腦血管疾病癌症和神經病性疾病進行更深入的臨床影像研究。而影像中心也希望通過更多臨床實驗改變臨床指南、影響臨床決策,開啟更多前瞻性研究。從長遠計,這些先進的醫療影像技術不能只停留在大學供少部分人科研,更應該向臨床醫院轉化,造福更多患者。

李睿簡介
  • 李睿老師是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副研究員,生物醫學影像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清影華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清影華康)創始人、首席科學家。

  • 2000年在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獲得工學學士學位

  • 2005年在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獲得工學博士學位

  • 2005年進入北京萬東醫療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工作

  • 2009年開始在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血管成像實驗室做博士後研究

  • 主要從事心腦血管磁共振成像方法的開發工作,尤其對顱內外斑塊成像、血流成像有較為深入的研究

  • 主持和參與十三五重點專項課題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案3項、北京市科技計劃專案1項、校內交叉專案1項、橫向專案2項

  • 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其中SCI收錄30餘篇,專利5項,會議論文100餘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