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曾做過關於高考的調查,結果有七成網友支援高考取消數學,看到新聞後,有一位網友卻一針見血地評論道:數學考試存在的意義就是把這七成網友篩選掉。的確,雖然買菜不需要專業數學知識,但數學可以決定我們在哪裡買菜。很多人想要快樂地生活下去,靠的是創造與重複假象不斷地麻痺自己,這也正是絕大多數人傳播讀書無用論的根本動機。知識決定命運,讀書無用論不過是學霸的謙辭和學渣的藉口罷了。

Table 1: Mean Earnings by Highest Degree Earned, $: 2009 (SAUS, table 232)

Table 2: Unemployment Rates by Educational Attainment

圖一是美國社會收入和最高學歷的關係,圖二是美國社會失業率和受教育程度的關係,資料來自SAUS和BLS。

最高學歷群體比高中學歷群體的平均收入高整整六倍,且每個教育階層都顯示出明顯的級差,這個差距稱不稱得上天壤雲泥?

這麼清楚的問題,一張圖就說明一切的問題,扯什麼時代變遷,扯什麼人生追求,扯什麼統計口徑?

在社會統計領域,有無數權威統計資料證明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健康水平、預期壽命、心理健康水平、道德水平、社會責任感水平等等幾乎所有的人類社會指標都呈無可爭議的正相關。

可是為什麼這樣的問題在中國社會還能引起爭議?換句話說,為什麼這年頭網上越來越多這樣帶節奏的人,大肆地鼓吹讀書無用論?

圖來自新華網,受過本科以上教育的網民不到30%,研究生以上學歷的網民僅佔3%。網路沒有學歷門檻,所以大部分網路話語權是掌握在低教育程度群體手中的,他們出於自身利益與社會認同感,當然會極力貶低教育的價值。比如此前70%的網友要求高考取消數學,是因為數學沒用,還是因為數學考試的存在不符合他們的利益?一目瞭然。

更重要的是,此前三十多年的急速發展中,很多人掌握了和他們能力極不相稱的財富,這群人中有一部分出於保護既得利益與社會認同的目的,當然也會極力貶損教育的價值。

最為重要的是,在如今中國特殊的社會結構中,權力和財富的大蛋糕不是通過知識能力進行分配而是更多通過血脈繼承,所以authority們不希望那些出身寒門的知識分子認識到自己沒有享受到和自己對社會的貢獻相符合的財富和權力。

這是2011年中國的平均收入和受教育水平的關係。

從圖中明顯可知,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勞動者平均收入比起高中文化勞動者有一個質的飛躍(超過2.5倍的差距)。

僅看此統計資料,也可以明顯感受到中國不同受教育階層之間的收入鴻溝。阿Q們再願意自欺欺人,他們也不得不面對這樣的事實:即使在中國這樣一片輕視、歧視和敵視知識與知識分子的地方,知識改變命運這一真理也仍然成立。

讀書無用論在中國多有市場?這個問題不太好定量回答,不太可能設定一個survey去統計人們對讀書價值的判斷。但是定性地答一答還是挺隨意的。用坊間流傳甚廣的兩個小故事來展開:

a.同一件事, 博士後花了90萬, 農民工190塊搞定。

聯合利華引進了一條香皂包裝生產線,結果發現這條生產線有個缺陷:常常會有盒子裡沒裝入香皂。總不能把空盒子賣給顧客啊,他們只得請了一個學自動化的博士後設計一個方案來分揀空的香皂盒。博士後拉起了一個十幾人的科研攻關小組,綜合採用了機械、微電子、自動化、X射線探測等技術,花了90萬,成功解決了問題。

每當生產線上有空香皂盒通過,兩旁的探測器會檢測到,並且驅動一隻機械手把空皁盒推走。中國南方有個鄉鎮企業也買了同樣的生產線,老闆發現這個問題後大為發火,找了個小工來說“你他媽給老子把這個搞定,不然你給老子爬走。”小工很快想出了辦法他花了190塊錢在生產線旁邊放了一臺大功率電風扇猛吹,於是空皁盒都被吹走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1、知識並不一定都是生產力;2、學歷不夠的人很有創造力;3、能吹是多麼的重要。

b.美國宇航員在太空很鬱悶,失重條件下鋼筆和圓珠筆總是寫不了字。美國科學家花費了10年時間100 億美元終於研製出能在失重條件下使用的鋼筆。而與此同時,蘇聯宇航員在太空一直用鉛筆。

這兩故事吧,答主是聽過不下三十次了,在火車上,在小學/初中同學聚會上,從爸媽的朋友那裡,從同事那裡…不一列舉。有一個共同點是,他們在跟你說這些故事的時候,一定是用一種洋洋得意且雙眼斜睨著你的祕之表情,只差指著鼻子對你說:“你們讀書有什麼用,越讀越傻,文盲才是人類精英”了。

不用想也知道答主對這兩個故事有多麼的深惡痛絕。第二個故事闢謠很多,說說第一個故事,且不論聯合利華可不可能擺個電風扇在生產線邊上吹盒子,即使它也這麼做了,那麼多生產線,每一條僱傭一個工人撿箱子,一年的工資獎金加起來也不止90萬。

讀過書的人稍微動腦子想想就知道這故事有多漏洞百出,可是人們就愛說呀,不僅愛說,還要煞有介事地加上個123條結論,你們看了怕不怕?

為什麼要揭示道德與受教育水平的關係?實在是因為“讀書越多道德越敗壞”是一種流傳甚廣的反智主義論調,它的危害比起“讀書越多賺錢越少”還尤有甚之!不少讀書無用論的擁躉,儘管嘴上叫囂學歷和收入無關,實際上自己內心深處是絕不相信的,比如評論裡很多知友說的:“如果土豪們覺得讀書無用,為何還要花大價錢送孩子上貴族學校、出國深造呢?“

為什麼說受教育程度和道德水平呈正比?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得出來,那些謙和有禮、體恤他人、尊重差異的人,絕大多數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好吧定量分析才有說服力,這裡引用Richard Xavier Headley-Soto的一篇文章,他是任職於華盛頓的社會學家,他在2013年6月的這項研究資料詳實(美國人的樣本資料都大得不得了),邏輯清晰,結論可信。

Richard設定了很大的樣本資料,對受訪者詢問了一系列用以衡量道德的資料。包括對道德理念的認知、道德邏輯、個人行為、責任觀點、對政府態度與對不平等現象認知等,涉及問題如下:

這幅圖中並未顯示出教育對道德的影響,但Richard此後對不同受教育程度人群對以上問題的回答的差異性進行了研究,結論簡單總結一下,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對以上道德問題越傾向於顯示出道德水平較高的回答,且回答的差異性根據受教育年限的變動顯示出非常明顯的級差,例如,受教育年限每提高一年,回答‘相信人性本善’的比例提高1.2%,這是極清晰的趨勢。

Richard他認為教育通過這幾種途徑影響道德水平:直接接受到道德資訊;減少暴露在非道德環境中的機會;邏輯思考能力的提升;更多更好的社會互動。相應的,較低的教育水平會顯著降低人的道德水平。

再上一張更直觀的圖片說明吧:

這份統計資料來自答主本校,顯示的是英國的犯罪率與受教育程度關係,最後一行顯示相關率,數值越大表明相關性越高,可見在21-25歲的成年男子群體中,未受教育群體比受教育群體受徒刑率高出8.57倍,犯罪乃至受徒刑可以說是道德水平低下的極致體現了,8.57倍的差距意味著什麼不言而喻。用先賢的話說,教育剝離掉人野獸的一面。

關於很多人提到的國內高考制度。有一些人,他們不直接說讀書沒用,但是愛扯國內外差距,然後順勢說起中國高考制度的不合理性,順便提一提國內參差不齊的高等教育質量,看得人眼花繚亂。其實這也是讀書無用論的一個分支——“在中國讀書無用論”,典型的論調有”並不是我考不起大學,只是考試製度有問題“,”中國的大學教育質量太差,我不願意浪費時間“云云。看得人又好氣又好笑,真是阿Q精神的活樣板。
這種論調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因為它混淆是非,把高考與某種技能等同了起來——“我僅僅是不擅長這種技能而已,並不說明我不如別人,就好比我籃球打得不好,但是我會踢足球啊。”
問題在於,高考並不是一種技能測試,高考是一種素質測試,它的出發點是把更優秀的人篩選出來。讀過大學的人能清晰地認識到高考涉及的基礎知識有多簡單,以數學為例,最難只到函式的變形與應用,連微積分都鮮有涉及,要知道微積分學17世紀下半葉就被創立了,也就是說,高考所考察的數學知識僅僅是17世紀以前的研究成果而已,大學數學系一個學期學的內容,大概在知識廣度與深度上就已經數倍於全部初高中內容了。

整個高中階段,有關部門不斷地推陳出新,用更復雜、更詭祕的題目形式去強化考核的技巧性,而老師則配合地帶著高中生們,翻來覆去地熟悉那一丁點知識點,掌握它的全部變換,這一切的主要目的不是讓學生把那點兒可憐的基礎知識領悟透徹,因為大多數的解題技巧在現實生產中毫無價值。

高考的出發點,直白點兒的說,就是看看哪些學生更聰明、更勤奮、更有執行力,通過這種篩選,完成社會分化,柏拉圖的理想國理論,其實一直在被應用,只是大家都很有默契地不說出來罷了。
此前知乎有一篇文章說得很好:高考就算是考電子競技,仍然還會是目前上名校的這些人上名校。我很贊同這種觀點,高考只要還是素質測試(電子競技還真的是素質測試),那麼它考什麼都一樣,因為更聰明、更勤奮、更有執行力的人,幹任何事情都同樣優秀。連高考這麼簡單的測試都通不過的人也敢說自己比他人優秀?!

至於說為什麼現在世界各國不用LOL而是用數學物理等等來篩選考生,大概是想著把這些基礎知識的掌握作為高考、SAT的附加價值吧,畢竟三年時間呢。
許多電子競技遊戲都對國內各學校的總成績有排名,比如LOL、DOTA2什麼的都有,放眼望去名列前茅的幾乎都是名校。答主高中班上有許多各縣市中考狀元,上了高中之後通宵玩遊戲的大有人在,其中最狂熱的一位在高三時還通過比賽加入了WE.IGE戰隊,最後憑數學全國奧賽一等獎保送中科大。人家抽一丁點時間出來打打遊戲就比某些沉迷者整天打要強很多,真是悲傷的現實。
說回來,那些說“學歷不等於受教育程度”的人,請等你們拿到高學歷之後再說這話吧。我承認中國的大學教育一塌糊塗,但拿到學歷的資格就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比爾蓋茲確實從哈佛大學退學了,但他申請哈佛時的SAT分數是1590分(滿分1600),如果有人能在高考中拿到類似的分數,然後選擇不上大學創業,我相信他也能一樣取得成功。

關於收入和絕對財富的關係。說真的很不願意寫這一塊,因為社會學領域收入和絕對財富呈正相關這難道不是常識嗎?可是評論里居然真的有人認為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收入可能更高但是絕對財富更少…理由是受教育程度高的人讀書讀傻了所以只會拿死工資,而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更加敢闖敢拼,懂得投資、創業,自己當老闆所以積累的絕對財富更多…
收入和絕對財富的關係絕對是正相關,還不是線性正相關而是J型曲線,絕對財富隨著收入增長呈指數增長,因為消費增長的速度並沒有收入增長的快。
從二戰以後,全世界範圍內的投資回報率都比GDP增長率高2-4個百分點,經濟學上馬太效應可以很好解釋這一現象。
再來一張圖說明吧:

美聯儲St.Louis 分部的統計資料,說明了家庭中受教育程度最高者(需大於40歲)的受教育程度與家庭淨財富超過100萬美元的比例的關係。可見絕對財富的級差比收入級差觸目驚心多了。碩士學歷以上家庭比高中學歷家庭的百萬富翁比例高30倍

希望每一個讀完這篇文章的人,下一次能夠理直氣壯地對高唱“讀書無用論”的人們說:“讀書無用什麼的,我們自謙的時候說說而已,你們別當真了。”

文章來源於: 智慧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