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 一文帶你看完 2019 開年瀏覽器之爭的最新進展

HumeForks發表於2019-01-21

截至2018年12月6日:微軟宣佈放棄自家引擎,證實此前的流言為真。瀏覽器大戰中只剩下最後一個巨人 —— Firefox(原因見下文)如果你想支援火狐,安裝 Firefox。該安裝包同時支援移動端。這裡是指導 如何從 Chrome 轉移到 Firefox

截至2018年12月8日:下文可能會讓人感到沮喪。但同時我也釋出了一系列後續文章,包含 2019 年振奮人心的新技術點選這裡

序言

警告:這篇文章包含了幾個預測。

昨天,Windows Central釋出了一則流言:Microsoft 打算放棄自家 Edge 瀏覽器,或更確切的說,準備利用 Chromium 引擎開發一款新的瀏覽器。這則訊息很快被主流媒體傳開,據我所知微軟並未否認,因此我認為這是真的。藉此機會,我想分享一下我對該問題的想法。

如果你從未看過我的部落格也沒關係,我會從 1996 年開始介紹歷史背景。我屬於 Zeldman 派,堅定地相信並支援網際網路的開放化、標準化及共享化。

同時我也要提醒你,我相當直接,有點古怪,喜歡黑色幽默,並且還有些玩世不恭。牢記這一點,讓我們出發吧。

Microsoft Edge:註定失敗

讓我們首先來看一下 Edge 推出三年後在市場佔有率上的失利。資料資料顯示,Edge 的市場佔有率大概在 4-5%。微軟公司曾經在桌面系統擁有 80%-90% 市場,基本處於壟斷地位。時至今日也依然佔據半壁江山,鑑於此,它可以用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將 Edge 推廣給我們。

但隨著移動端的發展,市場份額下跌到 2%。就像Opera、Vivaldi 或 Samsung 瀏覽器一樣。Edge 正變得無人問津。誠然,每個瀏覽器都有自己的忠實追隨者,在他們的眼中這些瀏覽器足夠棒。然而他們不是主流使用者,開發者也不會關心。

事實上,Edge 的處境比 Opera 這樣的小眾瀏覽器更加糟糕。至少它們與 web 標準是相容的。由於內建引擎是 Chromium,網站可以很順暢的執行其中。Edge 享受不到這種便利,因為它需要維護自己的引擎,玩一場努力跟上現代 web 標準的追趕遊戲。

移動端無人問津,桌面端也節節敗退,Edge 徹底失敗。以下有一些 Edge 如何自救的方法。但僅僅只是個人看法,而且都是一些後見之明:

  • 爭取市場的最佳時機從開始就已經錯失了。無論你多麼討厭 IE,也必須承認,依然有數千萬使用者就像肌肉記憶一樣認為 IE 就是“網際網路”的入口。其中一些是不得不使用 IE,還有一些沒找到更好的選擇,IE 足以滿足他們。然而當 Edge 問世時這一大部分使用者並未被挽留住。從 IE 切換到 Edge 沒有任何指引。對那些年嘗試使用新瀏覽器但卻失敗的 IE 使用者來說,Edge 和那些新瀏覽器沒任何區別,彷彿一個外星人。見鬼,微軟至少可以保留相同的圖示,然後偷偷換掉渲染引擎來保留使用者。但是他們沒有,所以老使用者都不願使用 Edge。這一切都發生在鉅變的 Windows 8 時代。這是胡搞,也是一次徹頭徹尾的失敗。

  • 對那些熟悉各種瀏覽器的 IE 使用者,Edge 相比其他瀏覽器例如 Chrome 沒有任何優勢。Edge 反而在某些方面有明顯劣勢。Edge 的觸碰式,扁平化設計破壞了與桌面端使用者的聯結。對那些最有希望使用 Edge 的 IE 使用者來說,深根於腦海裡的桌面端操作概念模型被徹底破壞。

  • 對於開發者來說,Edge 只能算是另一個 IE。它比 IE 好一些,但依然落後於現代 web 標準和特性,與其他瀏覽器的工作原理和渲染機制也不同,完全是個新麻煩。這並不是 Edge 研發團隊造成的。通過我和他們的交談,我發現他們都是偉大的工程師,同時也是開放 web 的擁護者。但他們只是一個極小的團隊,並沒有很多的資源支援。同時,當 Edge的 競爭對手每 6 周就更新一次時,微軟依然堅持系統更新時順帶更新瀏覽器這個失敗策略。所以最好的結果也就是釋出比競爭對手略差的瀏覽器,開發者何必為此費心呢。

  • 缺乏營銷。微軟有時會被過去的經驗困住:他們認為只要釋出產品,使用者就會使用。就像他們在數十年的壟斷期做的那樣。然而輝煌已經過去,微軟需要持續不斷地競爭和營銷以此來贏得人心。Edge 顯然沒有做到。自發布以來,Edge 的品牌知名度一直不高。

但以上原因都不是根本原因。即使以上問題全部解決,也只能提高 4%-6% 的市場份額。這些方法不能讓 Edge 廣泛傳播,也很難幫它重回主導地位。

簡而言之,根本原因在於移動端的出現。一個網站 50%-60% 的流量來自移動端,數億的使用者只用手機上網,如果你未在移動端投入任何精力,那麼可以宣佈你在這場遊戲中出局了。

桌面端依然是一個相當大且有趣的市場,在這裡微軟需要和谷歌競爭。谷歌擁有全球最大的 web 服務並且可以輕鬆的將 Chrome 推給數億使用者。微軟沒有做到,所以失去了這批使用者。谷歌可以只允許他們的服務在 Chrome 上執行,或者拒絕向使用其他瀏覽器的使用者提供服務(據稱)。他們強迫 Android 製造商預設給使用者安裝 Chrome 和無數的 Google 應用。

不得不提一下曾經在該領域發生過的角逐遊戲。微軟曾使用不道德和反競爭的方式獲取了瀏覽器領域的絕對壟斷地位 (IE)。如今,它的對手正在做著同樣的事情,而這一次,它失敗了。

所以我認為,Edge 註定失敗。毋庸置疑,它的全新版本還是會失敗。原因很簡單,微軟對瀏覽器的安裝方式沒有任何發言權:在移動端谷歌是預設瀏覽器,在桌面端谷歌可以通過 web 服務來控制使用者。所以微軟切換到 Chromium 引擎對於市場份額不會有任何改變,現在唯一的競爭方式是通過瀏覽器 UI,而不是引擎。但這沒有觸及到根本,因為 UI 只是一種消費品(此處指容易模仿)。

執行在 Chromium 上的微軟 Edge

假設傳言是真的,Edge 使用 Chromium 作為渲染引擎意味著什麼?

上文已經提到,市場佔有率不會有根本改變。由於 Edge 和 Chromium 主導的 web 服務更相容,可以吸引一小批使用者,所以市場會有小額提升。但我並不認為這會帶來顯著改善,因為不是一項特有優勢。

對於開發者來說,少了一個瀏覽器需要相容,如果這是他們首要操心的事情(不太可能)。更少的測試工作,更少的瀏覽器 bug,都可以輕微提高生產力。

對於開放 web 來說,事情就變得複雜。如果我是一個務實的開發者,我很難從瀏覽器引擎競爭中看到巨大收益。實際上,如果我輸入程式碼並執行,無論瀏覽器引擎是什麼,我希望獲得同樣的輸出。如果得到不同輸出甚至是 Bug 只會讓人覺得痛苦。不同的引擎擁有各自的特性,這意味著實現同樣的功能需要幾份程式碼。從生產的實用性角度看,你可以取一個漂亮名字例如“漸進增強”,但這不會改變糟糕的事實。

所以為什麼我們需要不同引擎?速度可能是一個原因,但這沒有說服力。時至今日,幾乎所有的引擎速度都相同。

保留不同引擎唯一的好處就是它可以激勵創新。儘管實踐中不同引擎引發了大量麻煩,但他們確實能為開放 web 帶來好處。無數的瀏覽器製造商研發出新特性,並且最終被納入 web 標準。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這些特效能被整合進開源引擎。就像 Chromium。只要這個瀏覽器是真正意義上的開源。

我的看法是,瀏覽器引擎不應該是維護開放式網路的驅動力。如果這樣,那麼在 Chromium 占主導地位的情況下,開放式網路已經不存在了。相反,在 web 標準決策過程中應該保持多樣性,既有競爭也有合作。只要在標準化決策過程中保持多樣性,不被一個組織壟斷,減少引擎數量也是可以接受的。

更直白地說:在 W3C 的會議或標準討論中,房間內不應該有 60-70% 的谷歌員工。同樣,谷歌也不應該擁有 Chromium 這樣“開源”專案的否決權。微軟,火狐, Adobe 等都應該在那裡獲得一席之地,這樣即使引擎數量很少,我們也能擁自我決策權。

另一個瀏覽器創新方式與引擎無關,它是 UI 層面的。我會很快聊完這個話題:因為我對此完全沒有興趣。在我看來他們都一樣。

讓我們從微軟的角度推測一下為何投奔 Chromium。我認為他們已經意識到 Edge 在市場中毫無競爭力,因此,繼續在 Edge 中投入也只是絕望的空耗金錢。開發一個沒有任何商業利潤的引擎代價非常高昂,所以他們不得不承認自己的失敗,並加入“標準化”大家庭。由於他們已經失去了移動市場並且逐漸轉型為服務公司,他們必須使產品與 Chromium 百分百相容,所以為什麼要自己研發一個不相容的引擎呢?即使在微軟內部,Chromium 才是一等公民,而不是 Edge。

有人疑惑,既然新的瀏覽器份額也不會超過 Edge,為何還需要一個新的呢?我猜測實際原因可能是,他們想整合一些桌面端特有的功能進去,例如在 web 頁面上繪畫。但是當你釋出作業系統卻沒有自帶的瀏覽器會相當尷尬。使用者也不會自行下載 Chrome。

火狐:逐步走向衰落

如果你認為 Edge 的處境已經很慘,事情還可以更糟。讓我說些真實想法:我希望火狐能夠成功。從他們打破微軟 IE 的壟斷那刻起,我就成為他們的粉絲,今後也會一直支援他們。我支援火狐的原因略顯感性:儘管不是最好的瀏覽器,但他是唯一的獨立瀏覽器,開放共享式網路的守護者。比起其他瀏覽器,他更具人文價值。

然而他們把事情弄砸了。他們已逐步走向衰落。他們自己的系統沒有成功也沒有搶佔到移動端市場,佔比僅為 1%,比 Edge 還少。

我再重申一遍,失去移動端市場就意味著失敗。大部分的網路流量來自手機,就這麼簡單。

不過,桌面端依然有意義。但火狐早就在這裡失敗了:

[譯] 一文帶你看完 2019 開年瀏覽器之爭的最新進展

從上圖可以看到,桌面端瀏覽器只分為兩款:Chrome 和其他。其中其他瀏覽器又可以分為兩類:火狐和其他一堆沒有任何存在感的瀏覽器。

火狐雖然佔據市場份額不多,但依然是有價值的主流瀏覽器。它在阻止谷歌壟斷市場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不是主角,但依然重要。

根據資料,火狐在桌面端的市場份額已經低於 10%,在其餘裝置上佔比更低,並且呈下降趨勢。上圖沒提到的是,他們去年一年就丟失了 3% 的市場。如果不重視市場營銷而僅僅關注技術,顯然是行不通的。

跨裝置的市場份額更加令人震驚:

[譯] 一文帶你看完 2019 開年瀏覽器之爭的最新進展

來源: en.wikipedia.org/wiki/Usage_…

火狐僅僅 8 年就從 30% 的市場份額跌到無人問津。可以明顯看到隨著移動端的發展,Chrome 和 Safari 崛起了。就像我們在桌面端圖表看到的那樣火狐越來越不重要。

火狐在移動市場中無足輕重,在桌面端也逐步衰落。警報已經拉響。在過去的十年,如果你開發一個在火狐裡不能執行的程式,你會被同伴嘲笑。它是開發者心中的標杆。

現在越來越多的網站或者程式碼測試已經不在火狐中執行。人們慢慢意識到火狐不再重要。它已經衰落了,但會衰落到何種地步呢?

火狐有兩種方式阻止頹勢,但我要遺憾宣佈,這兩種方法都難以奏效。並不是我危言聳聽或想讓他們失敗,而是他們難以解決根本問題。

第一個武器是技術。從工程角度看,火狐在重寫瀏覽器方面做的非常出色。無論是 Rust 寫的 Servo 核心瀏覽器,還是純 java 寫的 WebRenderer 核心瀏覽器都極具創造性,我相信他們最終能夠開發出更好的瀏覽器。從技術角度看,他們釋出世界上最優秀的瀏覽器指日可待。

火狐的忠實使用者(比如我)會非常愛它,當然了,還會有 3 個新使用者覺得它很棒。但僅此而已。瀏覽器市場份額的巨大變化不是由瀏覽器功能或效能引發的。隨著移動浪潮到來,這些移動系統的主導方可以向數十億使用者推廣內建瀏覽器。非技術使用者不會根據功能或速度有意識地選擇瀏覽器,實際上現代瀏覽器都很快。老實說,即使在很普通的硬體上執行,也難以感覺到區別。火狐的衰落和競爭對手的迅速崛起並非出於技術原因,所以技術不是解決之道。我們都必須使用谷歌的服務。火狐即使贏得一場戰役也無法贏得全域性戰爭。

第二個武器是傳道。火狐作為隱私守護者,扮演的是一名正義角色。我很在意這點,但誠實地說,大多數人並不在意。當便利和原則出現衝突時,人們總是選擇便利。當討論到這個問題時,他們要麼不願意傾聽你的想法,要麼根本不覺得這是一個問題。誠然,有許多人關心這個問題,但恐怕他們的數量並不足以挽救火狐。一個類似的例子是當 Facebook 收購 WhatsApp 時,引發了一場使用者是否會因為隱私問題而放棄使用 WhatsApp 的討論。實際情況是,那一年的使用者增加了許多。

火狐未來的景象似乎非常慘淡。最後的結局會怎樣?最好的結果是維持當前水平。即便如此,他們的市場份額仍然會隨著移動市場的增長而下降,因為火狐在移動端幾乎沒有存在感。而桌面端市場應該會比較穩定,不會有爆發式的增長。

最壞情況是,在桌面端他們跌到 5% 以下。此時,它就徹底邊緣化了,並最終淪落到和 Edge 一樣。

請注意,當我說邊緣化時,我並不是說徹底消失或等死。作為一個擁有 5% 市場份額的瀏覽器,依然可以為一億使用者提供價值。這是一批龐大的使用者。我們中的大部分不會在如此高的產品層面工作。當我提到邊緣化時,指的是世界範圍內的瀏覽器戰爭。

糟糕的不僅僅是這些。微軟,在放棄 Edge 和自家渲染引擎過程中做出了錯誤決策。他們本可以和 Mozilla 聯手,結成強大的同盟共同對抗谷歌 Chromium 的壟斷。至少在客戶端,此舉意義非凡。

但是他們沒有,他們選擇了一條簡單卻短視的路。在這一輪戰爭中,好人輸給了蠢人,火狐雖然失敗了但至少做了正確的事。

Chrome,也稱“網路”

關於 Chrome 的討論已經很多,我對它的感覺很複雜,你可以認為我的態度是“有層次的”。

首先,就個人用途而言,我認為 Chrome 是目前最好的瀏覽器。它速度快,有漂亮的 UI,擴充套件支援良好,開發者工具更是無與倫比。但並不是說其他瀏覽器都是垃圾。它們也不錯,但 Chrome 要更好一些。

從開發者角度看,Chrome 有非常吸引人的開發者工具。除此之外,Chrome 通常第一時間釋出新功能。作為一名開發者,我幾乎從未遇到某些功能在 Chrome 中無法執行但在其他瀏覽器可以執行的情況。反過來的狀況倒是很常見。

所以無論作為使用者還是開發者,Chrome 都讓我很舒心。它是一款優秀的瀏覽器。更加令人稱讚的是:谷歌為改善網路平臺質量做出的努力比歷史上任何一個組織都多。

他們有能力這樣做。微軟也有,但他們有巨大區別。從歷史角度看,微軟總在積極地破壞網路。谷歌也許為了自己的利益才改善網路,但假若沒有谷歌的這些努力,我們也許還處在黑暗時期。

你可以稍微感受一下黑暗時期:瀏覽器從不釋出新功能,即使最簡單的功能被廣泛使用也需要 5 年,然後該功能也許還不能正常使用。谷歌作為改善網路的最大驅動力,在近幾年以一己之力扛起了可持續應用平臺的大旗,使網路成為了一等公民。

但谷歌也有缺點。Chrome 作為一款優秀的瀏覽器,使市場充滿生機。它的高質量吸引了一批使用者,順利搶佔到部分市場。

但你要是認為數十億使用者僅僅因為好用就一起選擇谷歌瀏覽器,那你實在天真。口碑傳播速度不可能如此快,人們也不會僅僅因為理性或者技術原因選擇瀏覽器。

顯然,谷歌在其他市場的主導地位造成了這部分市場的急劇上升:

  • 如果您想在 Android 裝置上加入 Playstore,則必須將 Google 的應用套件放在裝置上,其中包括 Chrome。如果您不想要 Playstore,你可能根本啟動不了裝置,因此你沒有選擇。這裡有個簡單的等式:如果你不是蘋果使用者然後啟動移動裝置,你 將會 轉移到 Chrome。你也許會提到現在有些安卓裝置不需要 Playstore,但這不會撼動根本。

  • 谷歌不僅可以讓數億使用者轉投到 Chrome,還擁有世界上最廣泛的網路服務。谷歌搜尋,谷歌地圖,Gmail,Youtube 都在 Chrome 執行更好,並且這些服務還會為 Chrome 做廣告。再次印證了在一個領域的壟斷可以給另一個領域帶來優勢。這種方式不同於安卓系統的捆綁式安裝,它更加溫和,但依然是一種強有力的營銷手段。

  • 使用者經常無意識地就安裝了 Chrome。和其他軟體捆綁在一起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我認為通過在市場 A 的壟斷去侵佔市場 B 是一種反競爭行為。“壟斷”是這裡的關鍵詞。從商業角度看,一家公司小範圍這樣做是正常的也是被廣泛許可的。福特可能會發布一輛帶有汽車收音機的新車(據我所知),但沒有人會擔心。這樣做完全合法,也沒有擾亂二級市場。

但當規模擴大後,事情就變了。這與微軟反壟斷案異曲同工(該案子最後無疾而終)。

你可以反對我並且贊同新自由主義者的主張,公司有權在他們自己的系統或網路服務中做任何事。你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但無論持哪種想法,事實不會改變。由於在移動端和網路服務的壟斷地位,谷歌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有能力讓如此多的使用者安裝(預設)瀏覽器的公司。

Chrome,數十億使用者使用的選擇,確實是一款優秀的瀏覽器。谷歌公司一直在優化,所以它會一直成為使用者首選。Chrome 結合其特有的功能,俘獲了數十億使用者,佔領了 60%-70% 的市場。開發人員和程式碼實驗專案將其作為首選(例如 Electron 和各種 Chromium 複製版)進一步加強了其主導地位。

由於上文提到的原因,火狐和微軟都很難重新贏回市場。他們在移動端毫無存在感,也沒有廣泛使用的網路服務。微軟本可以通過 Windows 推送瀏覽器,但他搞砸了。現在,無論他們把瀏覽器做得多好都沒用,因為他們無法大範圍推廣。

我們現在生活在 Chromium/Chrome 的世界。這似乎迴歸了微軟用 IE 統治世界的日子,但現在谷歌才是壟斷者。

微軟曾經用糟糕的的瀏覽器統治世界(IE6)。相反,谷歌一直做的很好,Chrome 十分優秀。IE 一直不遵循標準,Chrome 則是基於標準開發的(即使 Google 在這些標準決策中有很大的發言權)。微軟並未在改善網路質量方面進行過投資,也不重視 IE,任其自生自滅。谷歌正好相反,他們積極改善網路服務。

這是一種溫和的壟斷,像一個友好的獨裁者,但沒有改變獨裁本質。短期來說有利於開發者,優秀的瀏覽器,高效的引擎,大眾的擁護都使開發者無需擔心相容問題。在這種單一文化中,開發人員只需關注軟體釋出。

從長期看,它將會打破開放式網路的平衡。僅僅釋出一款新的瀏覽器或引擎無法打破壟斷,正如我之前所說:在制定 web 標準的決策過程中必須要有多方代表,保證他們都同樣重要。我們可以有更少的引擎,甚至只有一個,然而這個引擎的構建過程必須是共享,開放的。這是另一種形式的開放網路。

雖然這不是最理想的狀態,但至少比較現實。開放式網路比一家獨大好。我們已經無法回到百花齊放的時期。

Safari

重點都已經說完,但我還想繼續談談一些小眾瀏覽器。我會對每一個科技巨頭都一視同仁,以確保不用收到他們其中任何一個的邀請信,而且我也不喜歡虎頭蛇尾。

由於蘋果手機的成功,Safari 獲得了不小的市場份額,使用者必須用 Safari(或更準確地說,他們可以使用這種瀏覽器引擎)。雖然不像谷歌那樣占主導地位,但也不容忽視。

在移動裝置陣地的淪陷,微軟和火狐不可能做這樣的推廣。這再次證明瀏覽器的特性或功能並不是使用者首要關注的,如果是,Safari 不可能成功。

Safari 擁有 15% 的市場佔有率,但顯然不是因為它好用(如果只算移動端比例更高)。它很普通,與 Chrome、Edge 和火狐比,它在 web 標準和功能支援方面遠遠落後。甚至沒有任何市場的 Chromium 克隆瀏覽器,都比 Safari 優秀。

Safari 是故意不遵循 web 標準的。Safari 的釋出說明一定會讓你印象深刻:當一個 web 新功能釋出時,它通常漏洞百出且可用性極差。如果你希望在 web app 上獲得和原生 app 同樣的體驗,那麼你將成為 Safari 的頭號敵人。

蘋果公司,作為一個擁有數萬億美元資產的科技公司,完全有能力和谷歌在技術上一較高下。至少可以試著這麼做。他們本可以將他們的品牌價值加諸到 Safari,但是他們沒有。他們完全沉迷於自娛自樂。投資的錢讓 Safari 不至於無人問津,但又不足以多到使其成為一款優秀的 app 平臺。因為任何不屬於 Apple 本身的強大平臺都是一種威脅。

最後強調一下,背後的技術團隊沒有錯。他們都是很優秀的工程師,支援開放式網路。但是他們的僱主需要平衡商業利益。這在大公司很常見,因為我曾經為其中一家服務過。

IE

關於 IE 還有什麼可說的嗎?我想除了它是歷史上消亡最慢的瀏覽器外,沒什麼了。即使微軟自己宣佈放棄都沒有徹底殺死它。但是現在,眾多開發者終於可以忽略舊IE,也許他們早就這麼做了。

依然有不少人喜歡 IE。我曾經為一家醫療保健公司工作,客戶似乎就很喜歡 IE。大概有 10% 的使用者依然選擇它。令人沮喪的是,時至今日,這個市場佔有率依然沒下降太多。但是在老 IE 裡開發一款現代 web 應用就好比在特斯拉汽車上裝上正方形車輪,令人痛苦。

還有一批只相容老式 IE 的企業。他們雖然厭煩卻不得不維護這些程式。我經常困惑這些系統的擁有者到底想做什麼。他們想一直執行系統,但不想投入一分錢。看起來什麼都不做就剛好。但等待不能解決問題,只會讓這些系統在絕望中走向死亡。

其他

還有一些其他小眾瀏覽器。主要是基於 Chromium 核心的瀏覽器。關於這些瀏覽器我並沒有太多想法。它們通過獨特的 UI 吸引一些特定使用者,但註定難以有大的發展。他們可以贏得或失去 1-2 個百分比的市場份額,但永遠不會超過 10% 的市場份額。

總結

我沒有料到文章會變得又長又澀。即使事實如此醜陋,我仍然希望能夠還原真相。可怕的真相是:

web 現在執行在一個單一引擎上。除了 Safari 之外,沒有一個瀏覽器在移動裝置上使用非 Chromium 引擎。它使用 webkit 引擎,與 Chromium 引擎類似,是一種基於 webkit 的引擎。

在桌面端,Edge 放棄自家引擎意味著只剩最後一個巨人抗衡 Chromium 的壟斷:火狐。它是曾經的王者,但現在已經逐漸式微,進入小眾瀏覽器陣營。由於他們在移動端的缺失,他們很難推廣自己的瀏覽器,沒法真正和谷歌抗衡。

所以這是 Chromium 主宰世界。我沒法給你帶來你希望的訊息或快樂結局。就像 IE 之前統治世界一樣,瀏覽器不僅僅依靠質量取勝,真實世界要複雜得多。新一輪壟斷是通過市場營銷,利用各種方式向數十億使用者推廣來完成的。在這輪競賽中,一款足夠好的瀏覽器(Chrome)勝出,不像之前的 IE(IE6)。

贏家不言而喻,除非市場以激烈方式變革,否則平衡很難被打破。但在那天到來之前,享受 Chromium 吧。

更新:為了彌補上述故事令人沮喪的結局,我寫了一篇後續文章,旨在讓人們更加關心網路。看看這裡

如果發現譯文存在錯誤或其他需要改進的地方,歡迎到 掘金翻譯計劃 對譯文進行修改並 PR,也可獲得相應獎勵積分。文章開頭的 本文永久連結 即為本文在 GitHub 上的 MarkDown 連結。


掘金翻譯計劃 是一個翻譯優質網際網路技術文章的社群,文章來源為 掘金 上的英文分享文章。內容覆蓋 AndroidiOS前端後端區塊鏈產品設計人工智慧等領域,想要檢視更多優質譯文請持續關注 掘金翻譯計劃官方微博知乎專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