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年國人彩票購買力增長近百倍!
2018年我國彩票總銷售額達到5114億。5114億是什麼概念?如果全國13.9億人共同眾籌5000億,每人每天至少花1塊錢,得堅持1年才能完成這個目標。

1994年,中國正式批准體育彩票發行,隨後逐漸形成“中國福利彩票”(以下簡稱“福彩”)和“中國體育彩票”(以下簡稱“體彩”)兩大體系。街邊彩票站,2元一注的彩票彷彿給生活注入了“暴富”的希望。

1997年,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5160元,全國彩票銷售總額51.4億;2018年,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39250元,彩票銷售額增至5114.7億。22年裡,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6倍,彩票銷售額增長了98.6倍。

縱觀“國人的彩票購買史”,1987年至2018年的32年間,國人一共買了3.7萬億彩票。彩票銷售額的增長,一定程度上與國民收入的增加有關。手頭越來越寬裕,為何不拿點出來碰碰運氣呢?如果沒中,也就“2塊錢的事兒”,可萬一中獎,也許生活就要迎來新篇章了。

除了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越來越豐富的彩票種類,也是推動彩票銷售額增長的因素之一,雙色球、大樂透、七樂彩……“總有一款彩票適合你”。

2、五花八門的彩票,想不心動都難!
1987年,中國社會福利有獎募捐券發行,第一張彩票誕生。經過30多年的發展,“彩票大家庭”的豐富程度令人咋舌,不僅種類眾多,而且玩法各異。盤點當前“福彩”和“體彩”兩大體系內的暢銷彩票,我們發現中國彩民最喜歡購買的彩票大致有以下4種型別:
花兩塊錢投一注就可能中百萬大獎,碰碰運氣就能一夜暴富走上人生巔峰,試問誰能不心動?雙色球、超級大樂透等數字型彩票開獎頻率高達一週3次,彷彿在鼓勵彩民們“堅持買下去”,畢竟每隔兩天就有人走狗屎運,沒準下一個就是自己呢!

其實每個人心裡都明白,中獎就是天上掉餡餅的事。7月19日到8月19日這一個月,雙色球一等獎中獎最多的一期共開獎27注,但對應的購買量超過1億注。

2012年,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彩票事業研究中心的調查資料顯示,中國大陸彩民大概在2.17億-4.61億人間。大約每10個人當中,可能就有1個人在買彩票!那麼問題來了,31個省區市,誰是“彩票大戶”?

3、為彩票搬磚, 這些省份皆有貢獻!
雖然中獎基本是“小概率事件”,但也阻擋不了五湖四海的彩民們澎湃的熱情。數字之道梳理31個省區市的彩票資料發現,從銷售額總量來看,廣東、山東、河南等人口大省,都走在“彩票大軍”的前列。
如果只把彩票賣得好不好歸結於人口規模,那就太單純了。常住人口和彩票銷售額“雙雙奪冠”的廣東,其實2013年才超過江蘇;再看四川,常住人口雖然比江蘇多290萬,但彩票銷售額遠在江蘇之後。

排除人口規模影響,從人均購買彩票的金額看,西藏雖然總銷售額墊底,但人均購買額位列第一。經濟不發達地區的人們反而更願意買彩票?這個看起來令人費解的事情,2010年就被研究過。

人們願不願意買彩票還跟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文化習俗有很大關係。河南財經學院彩票研究所的馮百鳴採用彩票銷售額/地區GDP的計算方式,來衡量中國各地區之間的彩票差異。

平均消費額排在前列的還有寧夏、青海等省份。雖然西部地區彩票總銷售額墊底,但彩民們的購買力後勁似乎不可小覷。

4、交給彩票站的錢, 最終去了哪兒?
每年那麼多的彩票銷售額,最終去了哪兒?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明白,發行彩票這件事,初衷是為了公益事業。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彩票管理條例》,國家發行彩票是為了籌集社會公益資金,促進社會公益事業發展。彩票銷售得來的錢,一部分還給了中獎的“歐氣”彩民,一部分用作發行彩票的成本。剩下的,便是拿來做公益。

縱觀30年來的“中國彩票史”,用於公益的金額佔比一直穩定在30%左右。雖然佔比沒什麼大變化,但由於彩票銷售額年年走高,用作公益部分的絕對金額早已比40年前增加了近1.2萬倍。也許不少沒中獎的彩民會安慰自己,“就當公益事業做貢獻了!”如此這般,這些年,彩民們到底為祖國公益做了多少貢獻?
其實,很多人在買彩票時也清楚,“天上掉餡餅”的情況極為少見,不過是想花2塊錢買個開心,也算是生活中的“小確幸”了。不過,相比於不確定的開獎號碼,踏實抓住當下的工作,也許才是真正“穩穩的幸福”。

來自: 四象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