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A and Web 2.0: 邊緣與中心間的重心移轉(2007.8.20)

tigerhsiao發表於2009-01-14

從最近開始,把以前CSDN的部分部落格轉過來到ITPUB上。

原部落格地址:http://blog.csdn.net/tiger_hsiao

---------------------------------

SOA 和 Web 2.0 有不少共通之處,例如在「邊緣」和「中心」的角色關係上,存在著微妙的相似之處。


ZDNet 的 Dion Hinchcliffe 畫過一幅很棒的圖 ,值得仔細玩味。左手邊是使用者的所在,常稱作網路的邊緣 (edge),而右手邊則是大家所共享的網路,在英文中常叫作雲 (cloud)。不管是在企業 (Enterprise 2.0),或消費者領域 (Web 2.0),位於邊緣的使用者們,透過各種無所不在的邊緣裝置 (edge devices) — 桌上型 PC、無線上網的膝上型電腦、PDA、手機、數位相機、攝像機、錄音機,甚至客廳的遊戲機、家庭娛樂中心等,與網路中的各種服務作雙向互動,主動貢獻大量的內容,並與其它使用者共享。在這種新環境下生成的內容,近兩年來已陸續出現各種名詞來形容,包括 User-Generated ContentConsumer-Generated Media(或 Consumer-Generated Content)、Citizen MediaCitizen Journalism 等。


我們如果將伺服器端視為中心(”the center” 或說「軸心」”the hub”),那麼 IT 的演化史,其實可視為是一系列介於 edge 和 center 之間的鐘擺運動。數十年前,大機當道,一切中央集權,edge 端非常寒酸,只有一迭迭喂資料的卡片紙,加上一群沒有任何智慧的笨終端 “dumb terminals”、調變解調器,和鍵盤。從 “dumb terminal” 的戲稱和當時對鍵盤器具的稱呼 — 遠端打字 (teletype),便約略透露出當時 edge 角色的渺小(Unix 上 tty 的命名由來,正是取自 teletype 中的三個字母)。80 年代,PC 和 LAN 的逐漸興起,打破了先前中央獨霸的權力結構,edge 的重要性開始崛起,透過各式各樣的應用,使用者的生產力得到激發,企業的資訊架構也開始順應這股力量,C-S computing 開始接掌 IT。90 年代中期,盪到 edge 端的鐘擺拉到了極限,兩層式 C-S 架構開始出現效能瓶頸,管理等方面的問題也一一浮現,Web 的出現,像場及時雨,帶來了三層式架構,某種程度上提供了大機時代中央化和 PC 時代去中央化間的平橫,Java、J2EE、.NET 陸續出現,對這樣的架構提供支援,在這個現在被稱作 “Web 1.0″ 的時代,鐘擺往中央回移,edge 端的主角變成了瀏覽器和 thin-client。


過去幾年間,寬頻、無線和多媒體,加上各種迷你、能無線上網的數碼器具,帶領我們走入無所不在運算 (pervasive computing) 的新環境。在引領風騷的 SOA、On-Demand、Software as a Service (SaaS)、Web 2.0,乃至發酵中的 Enterprise 2.0 紀元,重心拉回 edge,世界被抹平,人人都能發聲,人與人的距離從來沒這麼貼近過;edge 和 center 間的互動作用外,有更多 edge-to-edge 和 peer-to-peer 間的協作。鐘擺間權力洗牌的戲曲,正一幕幕上演著。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16186206/viewspace-539606/,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