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2.0概念(轉)

heying1229發表於2007-07-17

Web 2.0?

歷史很重要。對一個技術的學習也應當從歷史出發,透過其在時間形成歷史的流變,得以知曉現狀,甚至能夠預知未來。

那Web 1.0是什麼呢?

他們說,記得靜態HTML的WWW時代麼?

(那個時代的WWW應用、人們的Web體驗、對社會的影響如何?)

那麼動態HTML和靜態HTML下的Web相比,是多少版本?1.5?對了,他們是真這麼叫的。

(在效果和影響上,與1.0相比,擴充套件和加深多少?)

要呈現的資料儲存在資料庫中,透過Web服務端的程式,應使用者的請求,取出資料,加上事先設計的模板,動態的生成Html程式碼,傳送到使用者的瀏覽器那裡。

他是1.0系列,應為使用者在瀏覽器中所見和Web 1.0一樣,它有0.5的升級,因為資料不是事先製作併發布,而是動態生成,和使用者的需要互動生成。

那好,在加0.5,到Web 2.0,變化是在哪裡呢?

(看到了正在崛起的和改變的,會繼續朝著什麼方向改變網際網路和社會呢?)

更新:關於各個版本的差別,看看亞馬遜的例子。

事情沒有那麼幸運,Web 2.0並不是一個具體的事物,而是一個階段,是促成這個階段的各種技術和相關的產品服務的一個稱呼。所以,我們無法說,Web 2.0是什麼,但是可以說,那些是Web 2.0。

WikiPedia的Web 2.0條目下列出了這些條件:

  • CSS 和語義相關的 XHTML 標記
  • AJAX 技術
  • Syndication of data in RSS/ATOM
  • Aggregation of RSS/ATOM data
  • 簡潔而有意義的 URLs
  • 支援釋出為 weblog
  • RESTian (preferred) 或者 XML Webservice APIs
  • 一些社會性網路元素

必須具備的要素有:

  • 網站應該能夠讓使用者把資料在網站系統內外倒騰。
  • 使用者在網站系統內擁有自己的資料
  • 完全基於Web,所有的功能都能透過瀏覽器完成。

(以上內容引用自英文版維基百科)

雖然這只是一家之言,不過,對於其中談到的幾個要素,大家還是公認的。

- 基於RSS/ATOM/RDF/FOAF等XML資料的同步、聚合和遷移。

資料不再和頁面和網站混粘在一起,它獨立了,它跟著使用者走。這是Web 2.0的很重要特徵。這也是為什麼Blog是Web 2.0的代表的原因。在網誌上,常主角的是相互獨立的一則則的網誌。

獨立,然後有物理表現。現在,就能讓他們活躍起來。透過對XML資料的處理,這些內容能被自由的組合,被各種應用程式,不論是Web程式還是桌面程式等呈現和處理。

(更新:參看商業週刊的All Your Info in One Place)

當然,最重要的是背後的人。

- 社會性因素。

內容跟著人走,內容又能夠被使用者自由的組合,也就是說,使用者能夠自由的藉助內容媒介,建立起一個個的社群,發生各種社會性的(網路)行為。

此外還有標籤以及建立在開放標籤系統之上的Folksonomy。

- 第三個公認的因素是開放API,這個技術性稍強些,得另花時間研習,可以先看看例子:amazon、flickr、google map等。

(Web 2.0是個大筐,裝了好多東西)

從Web應用的產品/服務生產者角度來說,該如何建立Web 2.0的產品呢?

重要的是要抓住這麼幾點,一個是微內容(這裡有定義),一個是使用者個體。除了這兩個最基本的之外,還可以考慮社群內的分享以及提供API。

微內容:英文是microcontent。使用者所生產的任何資料都算是微內容,比如一則網誌,評論,圖片,收藏的書籤,喜好的音樂列表、想要做的事情,想要去的地方、新的朋友等等。這些微內容,充斥著我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它的數量、重要性,還有我們對它的依賴,並不亞於那些道貌岸然、西裝革履的正統文章、論文、書籍。

對微內容的重新發現和利用,是網際網路所開創的平等、民主、自由風氣的自然衍生,也是網際網路相關技術消減資訊管理成本之後的一個成果。

我們每天都生產眾多的微內容,也消費著同樣多的微內容。對於Web 2.0來說,如何幫助使用者管理、維護、儲存、分享、轉移微內容,就成了關鍵。

使用者個體。對於Web 1.0的典型產品/服務來說,使用者沒有具體的面貌、個性,它只是一個模糊的群體的代名詞而已。但是對於Web2.0的產品和服務來說,使用者是個實實在在的人。Web 2.0所服務的,是具體的人,而不是一個如同幽靈般的概念。並且,這個人的具體性,會因為服務本身而不斷地充實起來。

如何為這個具體的個體服務,是Web 2.0設計的起點。

因此,一類可以被稱作Web 2.0的產品/服務將是這樣:

服務於使用者個體的微內容的收集、建立、釋出、管理、分享、合作、維護等的平臺。

這是表。

裡呢,恐怕就設計到好些人提到的,微內容的XML表現;微內容的聚合;微內容的遷移;社會性關係的維護;介面的易用性等等。

其質,是否就是開源、參與、個人價值、草根、合作等等?

Web2.0是許多方面起頭並進又相互牽連的一個新的階段的到來。因此,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看法。那麼,對於Web開發人員來說,Web2.0意味著什麼呢?

他們說Web2.0階段,Web是一個平臺,或者說,Web正在變得可程式設計,可以執行的Web應用。野心家們設想這個它的終極目標是Web OS。

Web 1.0時候,Web只是一個針對人的閱讀的釋出平臺,Web由一個個的超文字連結而成。現在的趨勢發生了變化,Web不僅僅是Html文件的天下,它成了互動的場所。

Web 2.0 Conference網站的橫幅引用Jeff Bezos的話說“Web 1.0 is making the internet for people,web 2.0 is making the internet better for computers”。

具體來講,他們說Web成為一個開發環境,藉助Web服務提供的程式設計介面,網站成了軟體構件。

這些,就是Web Service的目標吧,資訊孤島透過這些Web Service的對話,能夠被自由構建成適合不同應用的建築來。

一些例子:del.icio.us、flickr、a9、amazon、yahoo、google、msn等提供的程式設計介面衍生出的各種應用。

為什麼要開放APIs,這涉及到集市中的商業方面的技術策略。當然,還有更深層的原因,那是什麼呢?

這種互動不僅體現在不同的網站服務之間,同時還體現在使用者和Web之間在瀏覽器上的互動。這也是為什麼在美味書籤的收藏中Web2.0和AJAX如此相關的一個原因。

在Web頁面上使用桌面程式有的那些便利,真的是很享受的事情。這恐怕也是Web可程式設計的一個方面,Web頁面不再是標記和內容混合那樣的簡單,它就是一個可以程式設計的地方(是這樣理解吧?)

有人反對說,AJAX的使用對搜尋引擎不友好,只有Web 1.0的站長才關心這個事情吧,在Web 2.0時候,站長應該關心的是使用者參與的便利、使用者的自由度,至於搜尋,有RSS/ATOM/RDF等,更本用不著操心,Google不是已經順應這個趨勢,讓大家主動提交了麼?

可程式設計的第三個方面,是否在於Web應用和桌面應用之間的無縫連線趨勢的出現?類似這裡說的“從工具上,是由網際網路瀏覽器向各類瀏覽器、rss閱讀器等內容發展”

程式設計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對資料的操作,因此,對於網站來說,除了Web Service介面之外,最近為簡便方式就是將內容以RSS/RDF/ATOM格式,或者有意義的XHTML格式輸出,同時實現內容和表現的分離。

......

自己不是專業開發人員,對Web OS的學習就點到為止,下次換個方向,否則我非頭大不可。


cathayan和Live21說Web 2.0其實思路很古老,就是internet 1.0的迴歸。

Live21那裡提到“關於概念的炒做應該不是一次兩次的問題了”。

提到概念炒作,我還真見到過,今天在一篇報導中看到作為WEB 2.0的BSP的字眼,好笑得很。

不過,我真想說明,在目前中文Blog空間內能查閱到的學習、探討Web 2.0的資料都不是炒作,因為包括我在內,大家都沒有任何商業背景(注意,新聞報導中的那些Web 2.0除外)。

[Web 2.0是個歷史學的概念,而非是個技術性的概念,它是對Web發展歷史斷代的成果。對這個概念的梳理,能幫助我更好的把握網際網路正在發生的技術與文化。]

中文網誌圈談論的Web 2.0內容摘要:

- “Web 2.0是用來研究現象、發現規律的東西,不是用來招商引資、搭臺唱戲的東西。當越來越多的網際網路應用採取與使用者互動的方式,越來越多的內容是由使用者產生,越來越多的使用者參與到網際網路創造的過程中的時候,其實它代表了一種新的思潮。在這種思潮之下,一些新的技術開始出現,一些古老技術重新煥發了生機。隨便你怎麼表述這樣一種現象,但現象本身是實實在在存在的,不管是叫它Web 2.0,還是社會化網際網路。”[Keso:老冒給Web 2.0澆了一桶冷水]

- “我覺得最有價值的一個是, web應用的資料格式開始逐漸出現了交換“標準”...這些標準...更加容易被機器自動化處理...能幫助人更好地過濾和定製化資訊。其次,更多的服務將以web service的形式來提供,...這使得web 服務可以被互相整合, 從而誕生更多新的服務...人的重要性被提高了。過去web更多注重在資訊提供, 而現在的越來越多的應用更加關注人,也就是所謂“社會性”。此外web的可用性改進正在被越來越重視...”[老冒:朝web 2.0潑點冷水]

- “我認為Web x.x是人們為了區別不同時代Web的發展而使用的,而這些概念也是經過歸納出來的結果。抓住對方向,如Wikipedia中所提到的朝向互動及社會網路的方向發展,不論應用何種技術,只要能達到目的都是很好的。甚至作為一般的使用者,都可以不去理會Web x.x的討論,因為我們都已經在使用這些技術或網站了。”[圖書館觀點:Web 2.0]

- “RSS逐漸成為線上內容提供服務的標準發行平臺。Blog以及user-generated內容的興起。My Yahoo提供的RSS整合型服務。同時提出了值得密切關注的一些發展中領域,其中包括搜尋技術,個性化,User-Generated內容(包括 blog,評論,影像和聲音),音樂,短影片和Accessibility(易訪問性)”[Owen:Mary Meeker新作 - 關於Digital World的發展報告的摘取]

- “我們談論的Web2.0帶給我們的是一種可讀寫的網路,這種可讀寫的網路表現於使用者是一種雙通道的交流模式,也就是說網頁與使用者之間的互動關係由傳統的“Push”模式演變成雙向交流的“Two- Way Communication”的模式。而對於Web服務的開發者來說,Web2.0帶來的理念是服務的親和力,可操作性,使用者體驗以及可用性。”[Owen:BaCKpACK-體驗可讀寫的Web服務]

- “web 2.0是一種可以被分發的資訊概述,web文件被格式化成了web資料。我們不會再看到不同舊地資訊,現在我們所注意到是一種聚合、再混合內容的工具。”[songzhen:也說Web 2.0的翻譯]

- “從這些應用中可以看到:如果基於傳統的HTML,同樣的功能實現將變得非常複雜和不穩定,資料的再生產和交換成本是很高的。所以:RSS這個標準最終要的貢獻就是使得網際網路的大部分網站變得可程式設計:類似的例子還有Blog中的:TrackBack Ping等機制,這些機制都是依賴XML/RPC實現的。當初為Lucene設計一個RSS/XML的介面也是為了這個初衷,它使得全文檢索服務可以輕鬆的嵌入到各種應用中,透過關鍵詞將各種內容之間實現更豐富的關聯(Well Referenced)。”[車東:RSS,簡單協議使得網際網路可程式設計]

- “聚合的可能性以及如何更好地聚合(通常來說,更好的聚合應該基於個人知識管理和人際關係管理)很顯然應該成為新一代或者說web2.0架構的核心之一。還有,你會重新發現,恰好是分散帶動了聚合,聚合促進了分散,透過聚合的思維,網際網路的網路狀變得越來越豐富和密集,web2.0就變得越來越有趣味,它將web1.0時代的碩大節點即入口網站不斷消解,去努力創造一個更加和諧的自然網路圖譜。”[Horse:rss,聚合的無數可能]

- “新的web2.0網站都依賴於使用者參與、使用者主導、使用者建設”。[Horse:Web 2.0這個詞]

- Keso:Web 1.0與Web 2.0的區別

- “表面上看,Bloglines取代了門戶,成為一個新的中心,但這裡有一個重大的區別。門戶是隻讀的,它帶有某種鎖定的性質。你可以離開門戶,但你無法帶走門戶的內容。Bloglines則完全不同,你覺得它好用,就會繼續使用,有一天你不再喜歡Bloglines,你完全可以匯出你的OPML,到另一個 RSS訂閱網站,或者乾脆用客戶端軟體瀏覽同樣的內容。所以,像Bloglines這樣的網站,是可寫的,你可以匯入,也可以匯出。就像你對資訊擁有選擇權,對服務提供商也同樣擁有選擇權,沒有人可以鎖定你,主動權在你自己手上。”[Keso:再說資訊選擇權]

- “Flickr、del.icio.us、Bloglines等Web 2.0服務,透過開放API獲得了很多有趣、有用的想法,並藉助外部的力量,讓使用者獲得了更好的體驗。更多大公司也加入到開放API的潮流中,Google、Yahoo!、Amazon、Skype。Google桌面搜尋今年3月才開放API,很快就產生了大量的創造,大大擴充了可搜尋的檔案格式。”[Keso:開放API]

- “歸納:web1.0天天談門戶,web2.0談個人化;web1.0談內容,web2.0談應用;web1.0商業模式,web2.0談服務;web1.0談密閉、大而全,web2.0大家談開放、談聯合;web1.0網站中心化,web2.0談個人中心化;web1.0一對一,web2.0談社會性網路;web1.0不知道你是狗,web2.0你去年夏天干了什麼我一清二楚甚至想要幹什麼呢。。。”[van_wuchanghua:發現了N.HOOLYWOOD,我還知道你今年夏天要幹什麼]

- “我認為Web2.0有下面幾個方面的特性: 個性化的傳播方式. 讀與寫並存的表達方式. 社會化的聯合方式.標準化的創作方式. 便捷化的體驗方式. 高密度的媒體方式.”[飛戈:Web2.0與未來的網路]

- “用RAILS寫的網站帶有典型的讀寫網路的特徵:RAILS建立的三個架構中的ACTIVE RECORD這個模組中,如果你讀讀它最重要的基類 ActiveRecord::Base,你會發現有CREAT,EDIT,SAVE,DESTROY這些方法已經天然包含在內了,這讓實現一個資料庫的CRUDS行為變得如此簡單。由於這些類的方法直接和網頁的名稱對映到一起,這使得網頁本身就像一個可以編緝的資料庫的資料項。”[Blogdriver:RUBY ON RAILS,wEB2.0世界新生的創造力]

- “Greasemonkey一定名列前茅。這個透過User Script就能修改任何網頁輸出效果的外掛極大的提高了使用者閱讀的自主性,一推出就引起了轟動,同時也引來了不少爭議。”[Webleon:platypus,完全可寫的網際網路]

- “Web1.0到Web2.0的轉變,具體的說,從模式上是單純的“讀”向“寫”、“共同建設”發展;從基本構成單元上,是由“網頁”向“發表/記錄的資訊”發展;從工具上,是由網際網路瀏覽器向各類瀏覽器、rss閱讀器等內容發展;執行機制上,由“Client Server”向“Web Services”轉變;作者由程式設計師等專業人士向全部普通使用者發展;應用上由初級的“滑稽”的應用向全面大量應用發展。 ”[Don:Web 2.0概念闡釋]

Web 2.0階段的一個重要特徵是開放,和Web初期的開放有很大不同,有以下幾種突出的表現:

內容方面。

- 內容的創作共用授權。它的廣譜和可選擇性,讓它具有了足夠的生命力。CC先是在網誌圈中廣泛採用,後來許多商業公司也紛紛採用CC方式(比如BBC);先是文字世界採用,後來逐漸推廣到了多媒體世界,比如音訊、影片、Flash動畫等等。一場自由的文化(free culture)運動在各個方面悄然鋪開。

- 內容來源方面的開放。和早期的Web階段相比,由於使用相關裝置的成本降低,利用相關技術的門檻減低,人們可以自由生產併發布各種內容,比如文字資訊,比如語音記錄,比如影片錄製等。資訊的生產和傳播不再僅僅是商業資本或者技術精英的特權。在Web的新階段,原來在商業、技術與大眾之間的資訊生產和傳播的落差被削平。消除資訊壟斷和去中心化已經成為可能。不僅如此,資訊的生產和消費的模式也發生了變化,從原來的生產/消費的對立,變成了參與式的資訊集市。

Web主體方面。

- 商業網站也漸漸採取了開放的、參與的模式。除了內容上的CC授權出現之外。原來並不外露的內容,也隨著blog、podcasting等的興盛而對外開放。一些網站還在技術層面開放,比如開放原始碼,比如開放APIs(程式設計介面),讓自己成為一個平臺,讓使用者可以參與衍生產品的創造,使用者本身也是產品的生產者。不僅是內容、技術層面,在鼓勵使用者的參與上,也有相應的開放出現,比如一些新聞網站的RSS源的輸出、引用通告(trackback)功能的採納、blogthis便利的提供,無一不是讓使用者參與到內容生產、傳播的各個環節。

- 個人資訊層面的開放。有開放,才有交流,才有社會行為和形態產生。個人內容的開放是與一類Web 2.0服務的興起有關。它涵蓋了內容(文字、聲音、影像、影片)、關係、行為等等。

[@more@]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10172717/viewspace-926893/,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