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系統的顯微鏡(轉)

urinator發表於2007-08-02

ERP系統的顯微鏡

http://www.226e.net/article/13/Article6685_1.htm


ERP系統的核心思想是什麼?通俗地講,便是以最低的資源消耗來生產出市場所需要的產品。企業的資源包括廠房、裝置、動力、人力、原料以及產品、技術等等。這些資源便是產品成本的微觀組成部分,因此,可以說成本體系是ERP系統的顯微鏡,它是ERP系統成敗的評價體系。

成本體系的變遷

傳統的成本會計制度及業績評價制度的最大的弊端在於它孤立地評價某一個環節,忽視了質量、時效、資本成本的考核。這種評測體系是一套靜態的標準,客觀上鼓勵業務人員儘可能去追求某個環節的利益,從而造成更大的浪費。

現代成本會計也稱為管理會計,它是以優先考慮顧客的滿意程度為目標,以顧客所關心的成本、質量、時間和創新為著眼點,通過對產品形成過程的價值鏈的分析,儘量消除對產品而言無附加值的作業,來達到降低浪費的目標。無附加值作業的分析是一個持續不斷的分析和判定的過程,其設定標準是以企業內部和外部最好的業績來衡量產品、服務或者活動。作業成本制定是具體表現形式。

現代成本會計制度的核算手段是以微觀的作業作為分配基礎,一般採用計算機管理,其主要的分析手段是重點分析實際成本與理想成本差額,即所謂“例外管理”。

ABC成本制度

作業成本制常用於庫存成本、產品成本、維護成本以及服務成本的計算,也稱為ABC成本制度。附圖的流程以產品成本為例描述了作業成本法運作的整個過程。它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以價值鏈分析為基礎的作業(工作)中心的確定;

2.設定成本專案,選擇成本動因,確定成本率;

3.建立產品明細的成本模型;

4.計算產品標準成本;

5.各批次產品明細/實際成本結轉與差異分析。

在ERP系統,若採用ABC成本體系,成本會計20%時間將用於會計,80%的時間將用於分析。採用例外管理,成本報表將變得簡單,成本會計必須發揮更大的作用,更多地參與到管理之中。

質量和時間越來越成為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制勝的主要因素。因此,企業必須在質量與時間管理方面爭取主動,成本會計需要適應這種要求,將質量、時間成本納入成本管理。

在作業成本體系,需要將質量監控、差錯處理作為一個專門的作業來處理。質量的管理貫穿在產品整個生命週期,為簡化處理,可以將生產之前的質量成本,如採購接收質檢成本納入原料存貨成本,分不同的級別設定質量成本。對時間成本的管理,起源於企業管理越來越重視對機會成本和資本成本的管理,通過時間成本管理可以監控、縮短產品開發時間和生產、經營反應時間,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具有更快的反應速度。

根據作業成本法的思想,時間成本的成本導因分別為新品開發提前期、原料庫存週轉天數、製造提前期、產品庫存週轉天數,可以制定各自的時間成本率,將時間成本納入開發成本、產品成本和銷售成本。在ERP軟體中,常常將存貨時間成本和質量成本按照存貨金額的百分比作為庫存費用納入到產品成本中。

企業經營的總目標,可以以預算的形式分解到各個責任中心,可以將責任中心的費用預算作為成本模擬的手段。通過責任中心實際發生的成本與責任中心的成本預算比較,從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預算兩個角度進行分析,以此作為依據考核責任中心業績,調整責任中心預算。

目前,ERP軟體都提供對產品的目標成本管理的功能。目標成本的跟蹤提供開始跟蹤日期、當前日期及目標日期的原料成本、提前期、廢品成本、加工成本等資訊,它也是一個巨集觀管理的工具。

什麼情況下選用作業成本制?

一般在存在以下情況的時候應該考慮使用作業成本制:

1.管理人員、銷售人員在定價、業績評定時對成本資訊提出了質疑;

2.產品的產量、批量或者複雜性有較大的差異;

3.部門各項費用預算差異表現為有利預算差異,但是,成品率、提前期指標並未得到明顯改善

4.能夠投入與產品複雜性相應的計量成本,一般需要選擇ERP軟體。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7942439/viewspace-20004/,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