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勤高挺:從金融應用場景解析區塊鏈的中國化之路

玄學醬發表於2018-03-29

對人類未來十年影響最大的黑科技是什麼?“數字經濟之父”Don Tapscott認為,不是機器人,不是大資料,甚至不是人工智慧,而是區塊鏈。它可能引發第四次工業革命,也可能重新定義網際網路,甚至人類社會!

區塊鏈相當於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的昨天,在進入下一波變革的時代,區塊鏈有可能成為改變這個世界的技術。它發展到今天,已經融匯吸收了分散式架構、塊鏈式資料驗證與儲存、點對點網路協議、加密演算法、共識演算法、身份認證、智慧合約、雲端計算等多類技術,並在某些領域與大資料、物聯網、人工智慧等形成交集與合力,成為一種整體技術解決方案的總稱。

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應用的三大場景

從本質上來講,區塊鏈是一種多方參與的“共識系統”、是基於“納什均衡”的博弈場、是一種“開放架構下的強安全機制”。

而德勤中國區塊鏈技術總監高挺將區塊鏈的發展方向總結為三個方面:

(1)法定數字貨幣

貨幣是以價值交換為基礎的經濟活動的基本媒介,存在於日常生活和金融體系中,這樣的場景往往非常巨大且複雜。

使用區塊鏈推進法定數字貨幣實現的一個重要意義在於搶先制定國際標準。從國家戰略的層面上來看,制定法定數字貨幣標準,包括制定“基本資料單元”的資料結構標準和“資料流轉鏈條”的共識協議標準,其在金融領域的重要性類似於在IT領域制定網際網路TCP/IP協議標準或是在商業領域制定全球貿易協定標準。

(2)數字身份

對客戶的盡職調查(KYC)一直佔據了較高的金融合規成本,KYC流程在各大金融機構的分支機構之間都處於資料收集非常冗長的情況。以我們在北京和洛杉磯的中國工商銀行開戶為例,客戶在兩個分支機構開戶時需要提交兩套基本一樣的材料,以便取得銀行的信任。基於區塊鏈的數字身份能在跨地區或者跨組織之間建立一個鏈條,使得個人的數字身份在不同組織,或者同一大型組織的不同地區之間得到安全、有效的共享。

從更為廣義的角度來看,基於區塊鏈的數字身份可以作為數字普惠金融的基礎性協議。目前普惠金融的痛點在於使用者觸及成本高,風險控制難度大,而目前利用數字技術實現的“數字普惠金融”還只能侷限於某個組織的生態系統之內的某些場景中應用。

而真正的跨組織、跨國家地域之間的數字普惠金融架構和合作還未能實現。其根本原因在於跨組織、跨國家地域之間的資料(尤其是涉及到國家安全和經濟民生的敏感資料)無法通過傳統方法被安全共享。而區塊鏈作為一種“開放架構下的強安全機制”,建立在兩大核心模組“基本資料單元”和“資料鏈條”之上的數字身份可以嘗試將數字普惠金融所覆蓋的使用者身份資訊、歷史活動記錄以及其它和身份有關的屬性資訊保安地流轉於跨越國家和地域的機構和個人之間,實現敏感資料的開放式安全共享。

(3)更廣泛的金融安全(監管)基礎架構

區塊鏈的基本特徵“開放架構下的強安全機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種新型安全基礎架構。和傳統的基於密碼學的“防禦性”安全技術不同,區塊鏈並非把需要保護的敏感資料集中在“雲端”,然後試圖築造一道抵禦外部入侵的“安全長城”。

區塊鏈所代表的安全基礎架構是一種全域性性的安全,區塊鏈中的資料被“集體共管共存”,儲存的位置隨時變動;只有真實有效的資料才會被接入鏈條中,而偽造的資料將會被系統自動丟棄。

正是由此這個特性,區塊鏈最先被金融行業所發現並重視,因為金融業對於安全最為敏感,但傳統的安全架構似乎永遠都不能很好地解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問題。

金融監管也是一樣,傳統的監管試圖採用各種手段消除金融風險,是一種被動的防禦性機制,而基於區塊鏈的金融監管基礎架構使監管者可以設定一種開放式的“容錯”架構和機制,並要求眾多的參與者在這種設定的架構下進行活動,互相監督和制約。即使少數參與者不遵守“遊戲規則”,基於全域性性的共識機制會使多數的參與者立即發現這種情況並自動進行舉報、糾正和懲罰。這種新型的監管模式是一種開放式的、主動的全域性強監管,監管者的作用在於設計一個基於“納什均衡”的博弈場,使被監管者必須遵守全域性性的博弈規則(共識),否則就自動出局。在執行的過程中監管者可以主動推進博弈機制的不斷地迭代和改進。

高挺認為,如果某些場景已經有很好的中心化解決方案,區塊鏈方案既沒有降低成本也沒有提高效率,那麼我們沒有必要執著於此,我們要利用有限的力量將其運用於一些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場景。

從理念而不是技術角度來認識區塊鏈

對法定數字貨幣而言,具有“變”或“不變”的特徵:“變”是指可以向私人數字貨幣或準數字貨幣吸取技術上的創新性;準數字貨幣吸取技術上的創新性;“不變”是從經濟學角度而言,貨幣必然有內在價值的支撐。

高挺指出,現在大家被比特幣所迷惑,“很多人把比特幣類比成數字貨幣的實現,但比特幣的本質並非貨幣,比特幣不是任何準數字貨幣,而是計算機虛擬世界或是數字世界中的一串程式碼。我們可以把它想象成虛擬的網路產品,就像網遊中的一個裝備。對於這個裝備,願意支付100元、1000元、還是10000元,都是個人的選擇”。

而中國央行已經明確表示:比特幣不是貨幣,將其排除在金融體系之外。區塊鏈是一個比較底層的協議,是一種技術的基礎架構,在它之上有各種各樣不同的共時演算法。如果說區塊鏈是1的話,可能共時演算法是10到20,但在 它之上的應用可能會有一千或者兩千,或者更多,也就是說比特幣只是眾多區塊鏈應用當中的一種實現。所以,比特幣和區塊鏈是不能等同的,比特幣只是區塊鏈的 一個非常初級的實現。比特幣的價值在於背後的技術模型,也就是所謂的區塊鏈模型。

區塊鏈是開放架構下的強安全機制,它可以對法定數字貨幣帶來正面影響。如果法定數字貨幣是基於目前的中心化架構來處理,比如放在一個雲裡面,無論多好的安全性設定,當存放了法定貨幣之後,都面臨黑客攻擊的危險。

對於如何利用區塊鏈技術加以防範,高挺提出,區塊鏈既是開放架構,同時又符合強安全的標準。就像中華文化傳承至今幾千年,傳承過程中多次在政治上被其它民族入侵、佔領、統治,經歷了各種各樣不同的朝代,但是漢族文化一脈相承,把外族文化相容幷蓄,並揚長棄短,這實際上就是區塊鏈的理念。“我們要從理念上認識區塊鏈,而不是從技術角度。而比特幣只是目前區塊鏈比較簡單粗糙的技術雛形”。高挺強調道。

高挺還指出,“目前許多智慧合約已經落地實施、改進,但共識演算法還仍然沒有取得突破性的成果。因為絕大多數人在研究區塊鏈的時候,盲目追求技術實現,但缺乏對背後理論理解和研究。”

至於如何克服對技術的盲目追求,高挺認為,最好的方法是先做理論研究,然後做一個比較小的技術模型,由此出發進行邊界的延伸。

爭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在數字貨幣的發行方面,已開發國家起了個大早,卻不一定就走在我們前面。2014年12月,英國方面曾經出過一份報告,報告從各方面談論了數字貨幣的優缺點,包括從監管角度、技術角度、消費者角度和法律等角度去談論。2016年,英國央行出版了一本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數字貨幣白皮書,把數字貨幣定義為RSCoin,除此以外,英國沒有其它進展。

反觀中國,在法定數字貨幣的研發上,中國走在時代的前沿。

高挺認為,區塊鏈在數字貨幣的應用上具有重要意義,而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往往也能搶奪制定國際標準的權利。“如果中國能夠在法定數字貨幣領域搶先制定國際標準,是非常有利的事情。類似於當年網際網路剛剛興起時西方國家首先制定的TCP/IP協議,或者是西方曾經在商業領域率先制定了全球貿易的協定標準”。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數字貨幣時代是遲早會到來的。當中國擁有自己的數字貨幣,美國也有它的數字貨幣,兩種數字貨幣的對接介面往往是由先入者搶先制定標準,因此這不僅是技術的考量,也是國家金融戰略的考量。

如果中國在法定數字貨幣上,能夠在全世界第一個做出原型,不管多原始、或是多小的進步,就一定可以佔據領先地位。

本文出處:暢享網
本文來自雲棲社群合作伙伴暢享網,瞭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vsharing.com網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