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從1.0發展至今,已經經歷了幾十年的進步和變遷,催生出很多垂直領域的超級App。以下就是幾個典型的超級App:
1、電子商務
-
Shopee(新加坡): 東南亞最大的電子商務平臺,擁有超過3.6億活躍使用者,覆蓋7個國家和地區。Shopee提供廣泛的商品品類,包括服飾、電子產品、家居用品等,並提供多種支付方式和物流服務。
-
Lazada(新加坡): 東南亞第二大電子商務平臺,擁有超過1.3億活躍使用者,覆蓋6個國家和地區。Lazada提供類似Shopee的商品和服務,並與阿里巴巴集團合作,引入更多中國商品。
-
Tokopedia(印度尼西亞): 印度尼西亞最大的電子商務平臺,擁有超過1.2億活躍使用者。Tokopedia專注於本地市場,提供更多印尼本土商品和服務。
2、交通出行
-
Grab(新加坡): 東南亞最大的出行平臺,提供計程車、拼車、摩托車、外賣等服務,覆蓋8個國家和地區。Grab擁有龐大的司機和乘客群體,是東南亞最受歡迎的出行平臺之一。
-
Gojek(印度尼西亞): 印度尼西亞最大的出行平臺,提供類似Grab的服務,並擴充套件到外賣、支付、電子商務等領域。Gojek是印度尼西亞的“國民級”應用,擁有廣泛的使用者基礎。
-
SeaMoney(新加坡): 東南亞領先的金融科技平臺,提供移動支付、匯款、貸款等服務,覆蓋7個國家和地區。SeaMoney依託Shopee平臺,擁有龐大的使用者基礎,是東南亞金融科技領域的領軍企業。
-
OVO(印度尼西亞): 印度尼西亞最大的移動支付平臺,提供掃碼支付、轉賬、充值等服務,與Gojek深度合作。OVO是印度尼西亞數字支付領域的先行者,推動了當地移動支付的普及。
-
LINE(日本): 東南亞最受歡迎的社交媒體平臺之一,擁有超過2.2億活躍使用者,覆蓋7個國家和地區。LINE提供聊天、通話、遊戲、購物等多種功能,是東南亞使用者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TikTok(中國): 短影片社交平臺,在東南亞迅速崛起,擁有超過1.3億活躍使用者。TikTok以其創意的內容和娛樂性吸引了大量年輕使用者,成為東南亞流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流量的機會:市場正在“醞釀”更多的超級App
大家近年來會否有一種感覺:手機上裝的App不是越來越多,而是越來越少了。這就是因為超級App正在不斷的吞噬使用者流量在中國市場,使用者最多的30個App,佔據了中國使用者99%的使用時間,剩下的幾十萬個App只能分到剩下的1%,集中度已經非常高。
這些超級App背後就是超級平臺。使用者紅利整體難以突破瓶頸的前提下,垂直細分領域的“獨角獸”正在以綜合生態作為獲客切入點,從長尾App中吸流。
1.小程式及App外掛生態
在BAT等巨頭的帶動下,市場上已經有11大小程式平臺,700W+的小程式應用,覆蓋200+個細分垂直領域,可見,小程式生態在國內已經具備相當影響力的規模。正因為如此迅猛的發展,網際網路系列全球標準的制定者W3C,也正在透過其Mini-Apps工作組制定小程式技術的國際標準。
作為Web 2.0的標誌性技術產物,歷經網際網路蓬勃發展的市場需求的迭代,衍生出許多標準化的、能夠降低App開發的外掛式SDK:極光推送、聲網音影片、第三方登入、第三方支付.....這些外掛的發展,進一步的推動了App組裝式應用。
2.小程式容器技術:超級App的加速器
如果將小程式和App外掛比喻成“點”,那麼能讓小程式執行在App裡的技術--小程式容器技術(如:FinClip)就是能夠讓一個個點組裝成App的“聯結器”。FinClip小程式容器技術最大的價值點在於「連線」:只要把FinClip SDK嵌入到自己的App中,馬上獲得小程式執行能力,而只有獲得小程式執行能力,才能在App中充分引入成熟的小程式應用。
3.連結超級App流量的應用市場
似乎這個FinClip可以作為中立的小程式生態應用市場底座?會不會其自身也考慮發展中立的應用市場呢?從其官網上來看,的確是有這種趨勢。看他們家的宣傳PPT,不僅可以將小程式內容批次搬運至App,也還可以適配至車載系統。
小程式生態為企業構建超級App提供了巨大助力,幫助企業觸達更多使用者、降低獲客成本、豐富應用場景、打造私域流量池、增強使用者體驗,從而實現數字化轉型和商業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