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家貿易公司負責國內業務的劉昊,最近倍感困擾。
由於工作需要,他在不少網站和APP應用上都有自己的賬號,然而不久前,順豐和華住等企業先後傳出上億條使用者資料遭洩露之後,他被同事的“忠告”嚇得把十幾個平臺上的所有登入密碼都修改了一遍,而且每個平臺的使用者名稱和密碼都修改為完全不同。
“IT部門的哥們兒說,只要黑客拿到一個平臺上的使用者密碼,就會用撞庫的方法在其它網站上進行登陸嘗試。”他對此非常無奈,無論這些事件最終調查的結果如何,都要先改一下所有的登入密碼才覺得安心。畢竟有不少賬號密碼,與自己的支付密碼是相關的。
尤其是朋友告訴他,以後自己這些重要的應用不要使用同一個登入密碼,最好是一個應用使用一個密碼,不要重樣。這可讓他費勁了腦汁。
實際上,近幾年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網際網路企業、服務機構,在使用者資訊方面都屢屢出現重大洩露事件,幾乎可以說沒有一位使用者的資訊是絕對安全的。而那些在網上高價兜售的使用者資料,更是奇貨可居,一旦出現就會被高價收購。到底是誰在盯著我們每個人的資料隱私?
使用者資訊洩露首先是“人”的問題
“(使用者)資料被盜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我們也很苦惱。”
吳勝強在一家網際網路公司擔任運營總監。兩年前,他所在的這家企業研發並運營了一款新車評測的視訊類應用。之後,他們就一直在與使用者隱私資料安全做著不懈“鬥爭”。
由於這款應用涉及評測和購車話題,註冊使用者也被視作購車、養車的潛在客戶,因此資料庫常常成為網路黑客重點“光顧”的物件。應用上線初期,幾乎每個月都會發生一、兩起資料庫被攻擊的事件。
黑客通過攻擊資料庫,匯出部分使用者資料的行為,被稱之為“拖庫”。為了杜絕類似的事件發生,公司的技術團隊做了不少防護措施,包括修復漏洞,加強防火牆,設定多級加密等。
“但類似的使用者資訊洩露問題依舊還會出現,有的時候感覺是防不勝防。”他告訴懂懂筆記,儘管資料庫安全係數增加了不少,但隱患始終沒有排除。
有時候,部分洩露資訊還是在使用者投訴後,技術團隊才得以發現。因此,吳勝強和技術主管開始懷疑,在公司內部出現了盜竊使用者資料的內鬼,但是在缺乏證據的情況下,他們一時難以鎖定目標。
“如果真的拿到真憑實據,對於內鬼也只能悄悄開除。”吳勝強透露,不少企業都發現了內鬼的存在,但在部分資訊洩露之後都不敢公開,甚至不敢報警。究其原因,還是為了維護品牌以及企業的名聲。除非是大面積資訊洩露被媒體報導,相關企業才會做出回應,或者交由警方處理。
據《財經》雜誌報導顯示,有80%的資料洩露是企業內鬼所為,黑客和其他方式僅佔20%。對於這樣的比例,可能很多企業高管會感到驚訝,自己在技術上的投入防的了黑客卻防不住人心。
“企業在不斷加強通過技術防禦過程中,往往疏忽了‘人’才是安全攻防的本質與核心。”聊到這個話題,在知名資訊保安企業任高階分析師的韓昊晟也表示,一些企業在加強了資料安全技術防護措施之後,的確能夠減少因漏洞被黑客攻擊所產的生資料洩露事件。但是這些舉措無法阻止因企業內部培訓、監督、管理缺失,導致監守自盜,洩露使用者隱私資訊的行為。
或許,無論是加強技術防護門檻,還是加強對相關人員的監察,都只能是在一定程度上儘量杜絕資料洩露的發生。畢竟想要獲取這些資料的灰產或者黑客,對於海量真實使用者資料的貪婪是我們難以想象的。原因很簡單,出售這些資料能夠帶來巨大的財富。
那麼,那些洩露出去的使用者隱私的資料,是被什麼人買走了?
使用者資訊被迴圈出售,買家背景複雜
“只要驗證資訊是真實的,他們就會收。”
曾從事資訊灰產的汪海(化名)在交流中透露,無論是專門攻擊資料庫的黑客,還是盜竊企業資料的內鬼,除了個別的會自己去暗網上匿名兜售,大多情況下,都是整套賣給類似他這樣的“二道販子”,再通過社交網路分銷出去。
“二道販子”根據資訊內容中,所涉及的職業、所在地、消費能力等資訊進行分類、篩選、梳理成一套套有行業針對性的使用者資訊資料。而這個分類、篩選、梳理的過程,也被稱為“洗庫”。之後,這些使用者資訊,就成了可以銷售的“成品”了。
“使用者資訊的買家,三教九流、形形色色什麼人都有。”汪海表示,諸如小區業主、車主、高消場所顧客、網購達人等使用者資訊,要價最高,每萬條資訊甚至可以賣出幾千上萬元的價格。
他透露,高價值使用者資料的買家,或來自一些地產企業、投資理財機構,也會有一些商業銀行和保險機構。購買這些資料的目的,主要是希望通過這些使用者資訊,推銷擴充與房產、投資、理財等相關的業務。
而那些普通消費類使用者資訊,諸如酒店預訂、電商購物、商場積分等等,“二道販子”會整理好資訊後,在美妝、鞋服、數碼、旅遊、培訓等細分領域出售給相應的企業。
這一類資料的價格比較便宜,每萬條售價數百元到千元,而且常常會多次、重複銷售。甚至有一些買家在利用完這部分資訊進行產品推廣後,還會通過更低階別的資訊販子,轉手出售給一些小規模的房產中介、網貸公司。
“至於那些缺少標籤,無法分類的個人資訊,往往會跟著多次回收的二手資訊一起,低價賣給詐騙份子。”汪海透露,一些詐騙電話、簡訊之所以能夠知道使用者曾經的消費記錄、購物資訊,有針對性的進行詐騙,都是參考自這些廉價、且自帶多重消費行為標註的隱私資料。
如此算來,一套擁有數千萬個使用者資訊的資料,能夠給黑客、資訊販子帶來的直接收益,就足夠驚人。而在這些資訊買賣的過程中,不少資訊販子為了掩人耳目,在交易時是使用購買來的身份證件、銀行卡去收款,甚至會使用虛擬幣進行交易,以規避被有關部門查處的風險。
有不少網友表示,個人資訊洩露事件層出不窮,自己已經見怪不怪了。若資訊只是賣給商家、騙子,那麼遇到銷售、詐騙電話和簡訊,頂多不接不看就是。不接觸,對日常的生活影響也就不大,所以自己完全並沒有必要過分擔憂。
那麼,個人隱私資訊洩露的危害,真的只是如此嗎?
平臺賬號密碼洩露,資金也有風險
“為了方便,我很多賬號密碼都設定一樣的。”
前不久,從事客服工作的賈彤發現郵箱賬號被盜,而她只是簡單修改替換了郵箱密碼。然而接下來的幾天,她有不少平臺的賬號在異地被頻繁登入。就連手機中的支付應用,也經常提示賬號異常。
賈彤趕緊上網搜尋解決方法,發現有不少網友都在諮詢類似的情況。
由於跨平臺賬號密碼設定一致,導致使用者只要有一個賬號被盜,黑客就會利用這一賬號資訊頻繁嘗試登入其他平臺,以竊取更多的使用者資料和價值資訊,而這種“撞庫”的成功率據說相當高。
“如果密碼都會設定不一樣,經常會搞混或者忘記,設定一樣的話,又怕一個平臺發生資訊洩露,其他平臺都被破解。”同樣懷疑自己遭遇“撞庫”的大學生黃宇告訴懂懂筆記,不久前,他的遊戲賬號就發生了被盜、無法登陸的現象。
在花了兩天時間將賬號申訴回來之後,他卻無奈發現,遊戲中的大量裝備,都被“轉讓”一空了。這讓他不禁想起了事發前,某知名網站被爆大量使用者資訊洩露的新聞。
“雖然不是很肯定這之間有關係,但還是擔心別的賬號也被盜號。”小心起見,黃宇不得不將所有的平臺密碼都改了一遍。甚至還將支付寶、微信支付中的銀行卡全部解綁,以確保資金的安全。
那麼,黑客通過通過“撞庫”是否能盜取、轉走使用者支付應用中的資金呢?
“是否能轉走使用者資金,屬於撞庫攻擊後具體的操作,這也涉及到相關支付平臺的安全措施和安全等級。”360網路安全響應中心安全分析師韓昊晟告訴懂懂筆記,撞庫攻擊是一種通用的攻擊方法,轉走使用者資金是一些具備該功能的平臺被攻擊後,黑客進行的另一種操作,這兩者之間並不是同一個概念。
韓昊晟強調,如果使用者在使用金融相關應用的過程中,開啟了諸如動態密碼、簡訊驗證碼等多重驗證措施,可以大幅提高應用支付時的安全係數,同時減少撞庫攻擊後自己資金被轉走的風險。
他同時強調,不同賬戶設定不同的密碼,是保障使用者資料安全的重要方式之一。針對個人密碼的設定,建議養成良好的密碼習慣,字母大小寫+數字+符號的16位密碼,“不要使用生日、手機號等作為常用密碼,並且養成定期更改的習慣,重要賬號密碼需單獨設定。”
最為重要的是,當出現重大資料洩露事件且涉及到自身安全隱私時,使用者應該儘快去修改相關賬戶密碼。同時及時檢視自己是否在其它站點、應用、金融或銀行業務使用了同一密碼,如果有的話也應該立即修改。
處身於網路時代,我們每個人的資料資訊都有可能淪為灰產牟利的工具,實際上這也暴露了當前網路安全防護的脆弱性。我們可以說不在意自己在網上已經是“透明人”,但是這些資訊很可能不僅被不法分子用於謀取商業利益,還可能用於危害公共資訊保安,操縱社會輿論,這樣的後果更是細思極恐。
今年初,國家標準《資訊保安技術個人資訊保安規範》釋出後,就有行業人士呼籲,對於那些擁有海量個人資料資訊的企業,如果繼續漠視使用者利益,甚至違法違規,這部《規範》應該會成為其巨大的負擔和追責依據,只有這樣才能引發那些野蠻生長的行業進行反思。
作為個人使用者,我們希望整個行業都能守土有責,資訊保安已經不是個人的事情,也希望那些掌握海量資料的企業,能在技術和人這兩方面,負起真正的責任。
來源:藍鯨財經
宣告:本網站所提供的資訊僅供參考之用,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站對其真實性負責。
看雪閱讀推薦:
1、[翻譯] 利用DNS重繫結攻擊專用網路
2、[翻譯]利用機器學習檢測惡意PowerShell
3、[原創]看雪.京東 2018CTF 第十五題 智慧裝置 Writeup
4、[原創]淺談編碼與記憶體----自我總結與經驗分享
5、[翻譯]radare2高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