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愛的雷龍》作者Brian Switek:骨化石,記錄一段生命的時間寶盒(圖靈訪談)

劉敏ituring發表於2016-11-30

我們小時候(特別是男孩子)可能都曾經歷過一個“恐龍期”,痴迷於這些史前生物。但當我們發現成長的樂趣(和煩惱)後,這些兒時的夥伴便被拋在腦後。直到為人父母,帶著自己的孩子再次與恐龍相遇時,我們才突然發現,現在的恐龍已經與記憶中的模樣大相徑庭。在過去這些年裡,恐龍身上究竟發生了什麼?

訪談嘉賓:

Brian Switek(布賴恩·斯威特克)

從小就是個恐龍迷,現在仍未走出“恐龍期”,並設法把玩泥巴和做獠牙怪獸踐踏遠古泥漿的白日夢變成了正當職業。為此,他舉家搬到了恐龍化石豐富的猶他州,併成為一名自由職業者,在撰寫部落格、專欄和圖書之餘,作為志願者參與恐龍挖掘和研究活動。

《我心愛的雷龍》作者Brian Switek:骨化石,記錄一段生命的時間寶盒(圖靈訪談)

著作包括:《書之於石》(Written in Stone)、《我心愛的雷龍:一本寫給大人的恐龍書》、《國家地理》雜誌專刊——“恐龍紀元”(When Dinosaurs Ruled)、《史前捕食者》(Prehistoric Predators)。

《我心愛的雷龍:一本寫給大人的恐龍書》就將帶領大家一覽恐龍研究的最新進展,通過最新的發現和技術進步一窺恐龍生活的諸多奧祕,比如恐龍的性生活、恐龍的社會性、恐龍的羽毛、恐龍的病痛,以及最重要的,恐龍的崛起和滅亡。我們將會發現,雖然恐龍的形象和自然史發生了諸多改變,但這些改變只是讓曾經的朋友更加鮮活生動,也更具魅力。 《我心愛的雷龍》作者Brian Switek:骨化石,記錄一段生命的時間寶盒(圖靈訪談)
“雷龍”(正確的名字應該是迷惑龍)是本書的吉祥物,也是我們對恐龍的看法不斷改變的歷史縮影。它從未真正地存在過,只是科學探索旅途中的一次悽美錯誤。因為科學的進步,它遭受了兩次滅絕。追尋著我們熱愛的恐龍身影,將會看到科學如何幫助科學家從冰冷的化石中復原出恐龍生活的鮮活細節,而一個多世紀來人們又在探索恐龍奧祕的過程中走過了哪些彎路,以及為什麼我們該這麼在意恐龍。

  • 亞馬遜2013年最佳科學讀物之一
  • 入選《出版者週刊》2013年春季十大科學圖書
  • 評入蘋果iBookstore2013年4月的“最佳圖書”之列
  • Hudson Bookseller(圖書網站)2014年3月份的“月度最佳讀物”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生物學家徐星推薦,青年古生物學者邢立達執筆翻譯。

《我心愛的雷龍》作者Brian Switek:骨化石,記錄一段生命的時間寶盒(圖靈訪談)

徐星,中國古生物學家,曾經為許多恐龍命名,包括侏羅紀時期屬於角龍下目的隱龍、帶有羽毛的暴龍遠親五彩冠龍、巨盜龍、以及寐龍。

《我心愛的雷龍》作者Brian Switek:骨化石,記錄一段生命的時間寶盒(圖靈訪談)

邢立達,青年古生物學、科普作家。1982年生於廣東潮州,高中時期便建立中國大陸第一個恐龍網站。在加拿大艾伯塔大學取得古生物學碩士學位,師從著名古生物學家菲利普·柯里(電影《侏羅紀公園》的主角原型);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取得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博士學位。受美國《國家地理》資助。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出版與翻譯了近百本古生物科普書籍,並多次在CCTV各頻道為公眾介紹古生物知識。

李銳媛,Uptodate專案醫學編輯。畢業於四川大學華西藥學院,長期從事醫學翻譯工作。近年來涉獵古生物學領域,與邢立達合作翻譯過多本恐龍及其他生物學科普書籍。

這是一本集知識性、趣味性和消遣性為一體的好書。2013年該書英文版發行時,我曾應邀在英國《自然》雜誌上發表一篇書評,對該書進行了介紹和評論。現在,我非常欣喜地看到該書中文版的發行,相信這是給熱愛古生物學和演化生物學的中文讀者的一件難得禮物。——徐星(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古生物學家)

要想了解你在小學時熟悉的恐龍現在變成了什麼樣子,這本書可能再合適不過……準備好迎接驚喜。在你長大的時候,恐龍也經歷了一場驚人的鉅變。不信問問你遇到的五歲小孩。——《紐約時報》

不僅是對恐龍感興趣的人,任何對科學、科學史或自然世界感興趣的人,應該都會被這本書所吸引。而對於那些試圖跟上對恐龍頭頭是道的自家孩子的父母,這本書將會提供必要的小抄。——《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訪談內容:

英文版

《我心愛的雷龍》是亞馬遜的暢銷科學讀物,圖靈非常有幸能將它引進到中國。它為什麼能成功?跟其他的科學讀物相比,特點有哪些?

我之所以寫《我心愛的雷龍》這本書,是因為市面上沒有哪本書能向成年人解釋這種“類蜥蜴爬行物種”持續變化的原因。雖然有很多關於恐龍的兒童讀物,也有不少適合古生物學家看的標題,但並沒有面向成年人的流行讀物,解釋為什麼我們不再說“雷龍”,為什麼恐龍有羽毛,等等。我認為這本書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小時候是那麼迷戀恐龍,長大後卻慢慢忘記了兒時的玩伴。這本書可以幫助我們重新想起史前的老夥伴們!

這本書的書名非常有趣也耐人尋味。“雷龍”植根於每個人的想象中,卻被科學無情地否定,認為它根本不曾存在過。你為什麼還要用“雷龍”作為自己的書名?

“雷龍”是一種圖騰,一種吉祥物。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這種草食恐龍就是所有恐龍的化身。他們體型巨大,拖著土褐色的身體生活在沼澤地。然而,科學證明現實不是這樣的。選擇“雷龍”作為明星,能把科學新發現的恐龍和古老的恐龍形象作對比研究。從中我們可以認識到,科學總是在質疑、改變著我們對史前生活和周圍世界的看法。

小時候第一次看見展示的恐龍骨架,是怎樣一種感受?

即使現在走進第一次訪問的化石展示大廳,我還是會產生小時候的感受。恐龍,比如迷惑龍,是世間為數不多的事物,能讓人類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對大自然產生敬畏感。就是一種純粹的好奇,這些動物長什麼樣,他們怎麼移動,他們叫起來是什麼樣子的,又是怎麼生活的。

書中出現了大量的股骨和尾骨,科學家依據它們推斷出恐龍的大小和重量。但科學家怎麼從骨化石中推斷出恐龍長有羽毛的皮膚呢?

除了骨化石,還有很多其他的化石記錄。比如足跡就是揭祕恐龍行為和生活方式的重要資訊。至於絨毛,特別是來自中國、美洲、以及世界其他地方的傑出化石,都能證明許多恐龍是有絨毛、剛毛、羽毛的。那些儲存特別完好的標本保留下了骨頭甚至是皮膚,這為人類瞭解恐龍提供了很大幫助。

我很好奇是什麼樣的原因能讓你對恐龍的熱愛如此長久,甚至為自己贏得了一份恐龍研究相關的工作。對於大多數人來講,很少有人在面對專業選擇和職業定位的時候,依然保持之前的興趣愛好。

我很晚才重新回到恐龍。雖然我一直熱愛著他們,但從來沒有奢望過能從事描寫恐龍的科普作家。上大學那會兒,我對自己的專業課程不感興趣,也談不上熱愛。利用閒暇時間,我就找來自己感興趣的恐龍書和學術論文來看,然後在部落格上寫寫學會的知識。時間久了,這個部落格就成了我為古化石雜誌和其他出版機構寫作的工作部落格。幾年以後,我可以全職做科普作家。這是一條艱辛的道路,但我對史前生物的探索不會消失。這份好奇心讓我有了現在的職業,描寫滅絕物種、加入大學和博物館的研究團隊、實地挖掘各地的骨化石。

能推薦一些兒童看的恐龍讀物嗎?

我和Julius Csotonyi一起編寫的《史前捕食者》是關於食肉恐龍和其他已經滅絕的食肉動物的故事,可以拿來看看。我也很喜歡Kathleen Kudlinski寫的Boy, Were We Wrong About Dinosaurs! ,這本書跟《我心愛的雷龍》主旨相同,展示了科學如何改變我們對恐龍的看法。

如果可以回到恐龍時代,你最想經歷哪些場景?

我想漫步在美國國家恐龍化石保護區的侏羅紀大平原,它坐落在我的故鄉猶他州。這裡當時一定是片鬱鬱蔥蔥的地方,茂盛的蕨類植物覆蓋了整片大地,高大的松柏位列蜿蜒河流的兩旁。這裡是劍龍、角鼻龍、當然還有雷龍的故鄉。如果我可以回到恐龍時代,就是這裡。

《我心愛的雷龍》作者Brian Switek:骨化石,記錄一段生命的時間寶盒(圖靈訪談)

對於你來講,這些骨化石意味著死亡還是生命力?

我們經常認為骨頭象徵了死亡,因為只有在事物死亡以後才會看到骨頭,也因此用骷髏代表危險的警告標示。看看有毒化學物質的標籤,或者重金屬專輯外封就知道了。但古生物學恰恰是從骨化石裡探索生命本質的,找到關於體型大小、運動、成長、飲食等方面的線索。從骨頭開始儘可能地倒推出生命跡象。看著這些骨化石,你可以看到一個記錄一段生命的時間寶盒。


——更多訪談


更多精彩,加入圖靈訪談微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