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考之用例圖再分析】

我是太陽啦啦啦發表於2016-09-25

【前言】

用例圖,在學習軟體工程的時候開始學習的,即將軟考,在軟考這條大路又一次學習了用例圖,而這次的學習,帶給我更深的認識,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對知識的理解不斷加深,這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此次對用例圖的理解,小編想分給大家,與大家共同交流與學習!

【核心】

此次的交流,主要從以下幾點和大家分享:

  • 含義:
描述的是外部執行者所理解的系統功能。從這個角度來理解,用例圖不涉及系統的內部,正因為這樣,用例圖處於需求分析階段,位於需求文件中,是系統開發者和使用者反覆討論的結果。

  • 畫圖:
畫圖分為三個階段:識別參與者合併需求獲得用例細化用例描述

  • 識別參與者
參與者一定在系統之外,不是系統的一部分。
參與者不一定是人,還可以是物,比如其他系統,硬體裝置,時鐘等等
整理思路:
在我們的實際操作中,可以這樣來思考參與者:誰使用這個系統?誰安裝這個系統?誰從這個系統獲取資訊?誰為這個系統提供資訊?等等!

  • 合併需求獲得用例

用例是對系統行為的動態描述。

用例的命名:“動詞(短語)+名詞(短語)”的形式。

識別用例:

為每個參與者確定用例

將特徵分配給參與者。

進行合併操作

在這個階段的時候,我們需要多思考為什麼要合併,從而做出正確的操作。

繪製用例圖

將參與者和用例以圖形的形式表現出來,加上適當的關係,這裡的關係包括(包含和擴充套件)。

  • 細化用例描述

用例圖進行前兩個的階段往往是不夠的,因為這只是勾勒出一個大致的系統的輪廓,系統很多細節資訊沒有表露出來,這時我們需要細化用例描述,主要指編寫它的事件流。

如圖:


這裡面有幾個概念:

前置條件:指在用例啟動時,參與者與系統應置於什麼狀態。

後置條件: 指在用例結束時,系統應置於什麼狀態。

基本事件流:指對用例中常規、預期路徑的描述。

擴充套件事件流:指對異常情況、選擇分支進行描述。

步驟:

A.完成事件流的基本框架,類似寫書時,先寫目錄;寫部落格時,構建一個框架。

B.對每個階段要完成的具體工作的描述

例如:

1.框架

2.用例名稱

3.事件流

3.1基本事件流

3.2擴充套件事件流

4.簡要說明

5.非功能需求


細化:

3..事件流

3.1基本事件流

1)XXX

2)XXX

3)XXX

3.2擴充套件事件流

1)XXX

2)XXX


  • 關係:
用例圖的關係主要有三種:包含關係,擴充套件關係,泛化關係
泛化關係:
這個關係很簡單,就像父類和子類一樣,在用例圖中,當多個用例擁有一種類似的結構和行為時,可以將它們的共性抽象成為父用例,其他的關係作為泛化關係的子用例。如圖:

包含關係 VS擴充套件關係

這兩個關係我們用對比的方法來進行學習:

包含關係:公共行為。

《include》

 必須具有

 虛線+箭頭

箭頭指向新的(這裡的新的指的是包含的用例,因為它是必須具有的功能,所以指向新加用例)

如圖:


擴充套件關係:不同場景。

《extend》

 可有可無

 虛線+箭頭

 箭頭指向舊的(這裡的舊的指向基本用例,已經畫好的,因為它可有可無,所以不用指向新加用例)

如圖:


【總結】

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習是不斷深入的,每次的學習是i+1,這讓我們的學習更有趣,更快速,也體會到了老師說過的,第一遍看書,不需要你懂的道理!好了!今天的博文總結就到這裡啦!期待和大家的再次見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