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如何閱讀一本書

sas???發表於2018-01-09

《如何閱讀一本書》豆瓣連結

第一篇 閱讀的層次

第一章 閱讀的活力與藝術

主動的閱讀

閱讀越主動,效果越好。這個讀者比另一個讀者更主動一些,他在閱讀世界裡面的探索能力就更強一些,收穫更多一些,因而也更高明一些。讀者對他自己,以及自己面前的書籍,要求的越多,獲得的就越多。

聽眾或讀者的“接收”,應該像是棒球賽中的捕手才對。 捕手在接球時所發揮的主動是跟投手或打擊手一樣的。寫作與閱讀的東西就像那隻球一樣,是被主動、有活力的雙方所共有的,是由一方開始,另一方終結的。

在任何案例中,成功的溝通都發生於作者想要傳達給讀者的訊息,剛好被讀者掌握住了。作者的技巧與讀者的技巧融合起來,便達到共同的終點。

閱讀的目標:

  1. 為獲得資訊而讀

  2. 為求得理解而讀


第二章 閱讀的層次

種類是不同的,而層次是包含的,所以此處使用“層次”而非“種類”。

閱讀的層次是漸進的,高的層次也包含了較低層次的特性。

第一層次 基礎閱讀(elementary reading)

該閱讀層次的學習通常是在小學時完成的。

該層次要解決的問題是——識字,弄明白文字元號在寫什麼。

提問:

  • 這個句子在說什麼?

第二層次 檢視閱讀(inspectional reading)

該層次要解決的問題是——在一定的時間之內,從表面去觀察一本書,抓出它的重點。

提問:

  • 這本書在談什麼?
  • 這本書的架構如何?
  • 這本書包含哪些部分?

第三層次 分析閱讀(analytical reading)

分析閱讀就是全盤的閱讀、完整的閱讀,優質的閱讀—你能做到的最好的閱讀方式。

一個分析型的閱讀者一定會對自己所讀的東西提出許多有系統的問題。

分析閱讀就是要咀嚼與消化一本書。

分析閱讀用於追尋理解而非獲取資訊。

第四層次 主題閱讀(synoptical reading)

讀很多書並列舉出這些書之間相關之處,提出一個所有的書都談到的主題。閱讀者要能夠架構出一個可能在哪一本書裡都沒提過的主題分析。


第三章 閱讀的第一個層次:基礎閱讀

學習閱讀的階段

第一個階段

閱讀準備階段(reading readiness)。

該階段包括了幾種不同的學習閱讀的準備工作:

  • 身體方面的準備
    包括良好的視力與聽力。
  • 智力方面的準備
    要有起碼的認知能力,以便孩子能吸收與記住一個字,與組成這個字的字母。
  • 語言上的準備
    包括口齒清晰,能說出一些正確的句子。
  • 個人的準備
    包括能與其他孩童一起學習的能力,保持注意力,服從等等。
第二個階段

孩子會學習讀一些簡單的讀物。在美國,閱讀的開始是一些看圖識字。

第一年結束時,基本上會認識三百到四百個字。這個時期會介紹一些基本的技巧,像字句的使用,詞句的含意,字句的發音等等。這個階段要結束時,小學生應該就能自己閱讀簡單的書,而且很喜歡閱讀了。

懂得發現一些符號的意義,是人類所表現出的最驚人的聰明技巧,而大多數人在七歲以前就已經表現出來這樣的智慧了。

第三個階段

快速建立字彙的能力,所用的方法是從上下文所提供的線索,“揭發”不熟悉的字眼。

孩子在這個階段會學會不同目標與不同領域的閱讀祛,像科學、社會學、語言藝術等等。他們學習到除了在學校之外,閱讀還是一項可以自己來做的事—他們可以因為好玩、滿足好奇心,或只是要“擴大視野”而閱讀。

第四個階段

精練與增進前面所學的技巧。

學生開始能消化他的閱讀經驗—從一本書所提出來的一個觀點轉化到另一個觀點,在同一個主題上,對不同的作者所提出來的觀點作比較。這是閱讀的成熟階段,應該是一個青少年就該達到的境界。

顯然孩子們並沒有達到這樣的目標。失敗的原因很多,但是其中有一個失敗的原因卻不常被注意到——過分強調閱讀的準備階段,過分注重教導孩子初步閱讀的方法,往往意味著其他更高層次的閱讀可能遭到忽視。

閱讀的階段與層次

只有當一個孩子精通了基礎閱讀的四個階段,才是他準備好往更高層次的閱讀邁進的時候。只有當他能自己閱讀時,才能夠自己開始學習。也只有這樣,他才能變成一個真正優秀的閱讀者。

閱讀與民主教育的理念

我們的歷史一直強調,無限制的受教育機會是一個社會能提供給人民最有價值的服務—或說得正確一點,只有當一個人的自我期許,能力與需要受限制時,教育機會才會受到限制。


第四章 閱讀的第二個層次:檢視閱讀

檢視閱讀,才算是真正進人閱讀的層次。除非你能精通基礎閱讀,否則你沒法進入檢視閱讀的層次。

一個人如果不夠靈活,不能夠集中精神來閱讀,就沒法進行檢視閱讀。你可以把自己想成是一個偵探,在找尋一本書的主題或思想的線索。隨時保持敏感,就很容易讓一切狀況清楚。

檢視閱讀的第一種步驟 “略讀”(skim)或“粗讀”(pre-read)

目的是要發現這本書值不值得多花時間仔細閱讀。就算你決定了不再多花時間仔細閱讀這本書,略讀也能告訴你許多跟這本書有關的事。你知道作者重要的主張是什麼了,或是他到底寫的是怎樣的一本書。你花在略讀這本書上的時間絕沒有浪費。

建議:

  1. 先看書名頁和序,特別要注意副標題、說明和宗旨
    這可以使你對這本書的主題形成概念。
  2. 研究目錄頁
    對這本書的基本架構做概括性的理解,就像在出發前看行程單和地圖。
  3. 檢閱索引
    快速評估這本書涵蓋的議題範圍,以及所提到的書籍種類與作者等等。
  4. 讀書衣及出版社的介紹
    如果宣傳文案什麼重點也沒寫到,只是在瞎吹牛,你也可以很容易看穿。不過,這也有助於你對這本書多一點了解,或許這本書根本沒什麼重要的東西可談—而這也正是他們宣傳文案一無可取的原因。
  5. 挑幾個看來跟主題息息相關的篇章來看
    如果這些篇章有摘要說明,則應仔細閱讀。
  6. 翻閱
    把書開啟來,隨便翻閱,念個一兩段。有時候連續讀幾頁,但不要太多。隨時尋找主要論點的訊號,留意主題的基本脈動。不要忽略最後的兩三頁。很少有作者能拒絕這樣的誘惑,而不在結尾幾頁將自己認為既新又重要的觀點重新整理一遍的。

分析性的綱要目錄衰敗的原因:
一般人似乎不再像以前一樣喜歡閱讀目錄綱要了。同時,比起一本目錄完全開誠佈公的書,出版商也覺得越少揭露內容綱要,對讀者越有吸引力。至於閱讀者,他們覺得,一本書的章節標題有幾分神祕性會更有吸引力—他們會想要閱讀這本書以發現那些章節到底寫了些什麼。

檢視閱讀的第二種步驟 粗淺的閱讀

頭一次面對一本難讀的書的時候,從頭到尾先讀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思索。

將全書讀完,不要被一個看不懂的章節、註解、評論或參考資料阻撓或洩氣。在讀第二遍的時候,你對那個地方的瞭解可能會多一些,但是在那之前,你必須至少將這本書先從頭到尾讀一遍才行。

閱讀莎士比亞的戲劇,會獲得極大的快樂。但是一代代的高中生被逼著要一幕一幕地念、一個生字接一個生字地查、一個學者註腳接一個註腳地讀。這種快樂就被破壞了。結果是他們從來沒有真正讀過莎士比亞的劇本。等他們讀到最後的時候,已經忘了開始是什麼,也無法洞察全劇的意義了。與其強迫他們接受這種裝模作樣的做學問的讀法,不如鼓勵他們一次讀完全劇,然後討論他們在第一次快速閱讀中所獲得的東西。只有這樣,他們才算是做好接下來仔細又專心研究這個劇本的準備。因為他們已經有了相當的瞭解,可以準備再學一點新的東西了。

閱讀的速度

依照讀物的性質與複雜程度,用不同的速度來閱讀,知道什麼時候用什麼樣的速度是恰當的。慢不該慢到不值得,快不該快到有損於滿足與理解。

逗留與倒退

要矯正人們閱讀時的“逗留”、“倒退”這些使閱讀速度慢下來的習慣。一旦矯正,人們就能跟著腦部運作的快速度來閱讀,而不是跟著眼部的慢動作來閱讀。我們的頭腦跟眼睛不一樣,並不需要一次只“讀”一個字或一個句子,它可以在“一瞥”之間掌握住一個句子或段落—只要眼睛能提供足夠的資訊。

訓練方法:強迫自己的眼睛跟著手部的動作移動。一旦你的眼睛能跟著手移動時,你就能讀到那些字句了。繼續練習下去,繼續增快手的動作,等到你發覺以前,你的速度已經可以比以前快兩三倍了。

理解的問題

一旦你能跟隨自己的手指時,就很難打磕睡或做白日夢、胡思亂想。

速讀的問題出在理解力上,這裡所謂的理解力是超越基礎閱讀層次以上的理解力,也是造成問題的根源。


第五章 如何做一個自我要求的讀者

在閱讀的時候想要保持清醒,或昏昏入睡,主要看你的閱讀目標是什麼。

許多人儘管可以區分出閱讀的獲益(理解力的增進)與取樂(娛樂或滿足好奇心)之不同,最後仍然無法完成他們的閱讀目標。就算他們知道那本書該用什麼樣的方式來閱讀,還是失敗。原因就在他們不知道如何做個自我要求的閱讀者,如何將精神集中在他們所做的事情上,而不會一無所獲。

主動閱讀的核心

你在閱讀時要提出問題來——在閱讀的過程中,你自己必須嘗試去回答的問題。有自我要求的閱讀者與無自我要求的閱讀者之間有天壤之別的原因就在於此,後者提不出問題,當然也得不到答案。

提出問題,並且試著去回答問題。如此訓練而來的能力,就是閱讀的藝術。

小鐳:精進的關鍵在於問題驅動。提出問題,並試圖找到答案。

一定要提出的四個主要問題:

  1. 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
    你一定要想辦法找出這本書的主題,作者如何依次發展這個主題,如何逐步從核心主題分解出從屬的關鍵議題來。
  2. 作者細部說了什麼,怎麼說的?
    你一定要想辦法找出主要的想法、宣告與論點。這些組合成作者想要傳達的特殊訊息。
  3. 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在你判斷這本書是否有道理之前,你必須先了解整本書在說些什麼才行。你會覺得有責任為這本書做個自己的判斷。光是知道作者的想法是不夠的。
  4. 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
    如果這本書不只提供了資訊,還啟發了你,就更有必要找出其他相關的、更深的含意或建議,以獲得更多的啟示。

你必須能夠以自己的判斷來掌握這本書的整體或部分道理與意義,才算真正完成了閱讀。

要保持主動的閱讀,不只是要有做的意願,還要有技巧。

人們在讀一本好書的時候會打磕睡,並不是他們不想努力,而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要如何努力。
並不是起身本身在讓你疲倦,而是因為你欠缺有效運用自我提升的技巧,在挫敗中產生了沮喪,因而才感到厭倦。

如何讓一本書真正屬於你

閱讀時在書上做筆記的重要性:

  1. 可以保持清醒
  2. 思考傾向於用語言的方式表達,如若無法表達則說明不知道在想什麼
  3. 寫下感想有助於讀者記住作者的思想

瞭解是一種雙向溝通的過程,學生必須向自己提問題,也要向老師提問題。一旦他了解老師的說法後,還要能夠跟老師爭辯。在書上做筆記,其實就是在表達你跟作者之間相異或相同的觀點。這是你對作者所能付出的最高的敬意。

三種做筆記的方法

閱讀的層次決定了做筆記的方式。

檢視閱讀的筆記是結構筆記(structural note-making)。關注的是:

  • 這是什麼樣的一本書?
  • 整本書在談的是什麼?
  • 作者發展觀點或陳述他對主題的理解所採用的整體架構是什麼?

分析閱讀的筆記是概念筆記(conceptual note-making)。
概念筆記關注一本書的準確性與意義的問題,關注作者的觀點,以及闡述自己的觀點。

主題閱讀的筆記是辯證筆記(dialectical note making)。
辯證筆記是針對一場討論情境的筆記。這是場由讀者組織的、許多作者所共同參與的討論。

培養閱讀的習慣

所謂藝術或技巧,只屬於那個能養成習慣,而且能依照規則來運作的人。這也是藝術家或任何領域的工匠與眾不同之處。要養成習慣,除了不斷地運作練習之外,別無他法。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從實際去做中學習到如何去做的道理。

小鐳:《黑客與畫家》關於創作者的思考與本書相似。

知道一項藝術的規則,跟養成習慣是不同的。我們談到一個有技術的人時,並不是在說他知道該如何去做那件事,而是他已經養成去做那件事的習慣了。藝術就跟其他有規則可循的事一樣,是可以學習、運作的。就跟養成其他事情的習慣一樣,只要照著規則練習,就可以培養出習慣來。

小鐳:《程式碼整潔之道》:能分辨整潔程式碼不等於會寫整潔程式碼。

由許多規則中養成一個習慣

閱讀就跟滑雪一樣,除非你對每一個步驟都很熟練之後,你才能將所有不同的步驟連結起來,變成一個複雜卻和諧的動作。你無法壓縮其中不同的部分,好讓不同的步驟立刻緊密連結起來。你在做這件事時,每一個分開來的步驟都需要你全神貫注地去做。

規則的多樣化,意味著要養成一個習慣的複雜度,而非表示要形成許多個不同的習慣。


第二篇 閱讀的第三個層次:分析閱讀

第六章 一本書的分類

書籍分類的重要性

分析閱讀的第一個規則: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讀的是哪一類書,以及這個種類的書到底是在談些什麼。該規則特別適合用來閱讀非小說,論說性的書。

論說性的書的主要目的是傳達知識。如果書的主要內容是由一些觀點、理論、假設、推斷所組成,並且作者多少表示了這些主張是有根據的,有道理的,那它就是一本論說性(expository)的書。

實用性 VS 理論性

理論性的作品是在教你這是什麼,實用性的作品在教你如何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或你認為應該做的事。

我們可能不同意作者的說法,但是我們的不同意並不能將這類書改變為非實用的書。

質疑某件事的有效性是理論,而質疑任何事的目的,卻是實用。

在書籍分類上,你要有懷疑心,你要學習去懷疑一切。你會發現很多作者分不清理論與實用的區別,會發現一本書有一部分是這一類,另一部分卻是別一類,會發現作者是如何面對他要處理的問題。

書本所要傳達的知識不同,對讀者的指導方式也會不同。如果讀者要跟隨這些書本的指導,那就應該學習以適當的態度來閱讀不同的書。如同學習不同的課程採用不同的學習方法。


第七章 透視一本書

任何一本值得讀的書,都會有一個整體性與組織架構。

分析閱讀的第二個規則:儘量簡短地說出整本書的內容是什麼。

分析閱讀的第三個規則:將書中重要篇章列舉出來,說明它們如何按照順序組成一個整體的架構。

如果組成的各個部分之間沒有有機的關聯,一定不會形成一個整體。說得嚴格一點,根本不會有整體,只是一個集合體而已。這就像是一堆磚頭,跟一棟由磚頭建造起來的房子是有區別的。而一棟單一的房子,與一整組的房子也不相同。

就像一棟房子多少可以居住一樣,一本書多少也可以閱讀一下。可讀性最高的作品是作者達到了建築學上最完整的整體架構。最好的書都有最睿智的架構。

小鐳:程式設計和寫作都喜歡用建築來比喻。

一位好的作者會經常想要幫助你整理出他書中的重點。但讀者要小心,不要把書中提供的那些重點摘要當作是絕對又惟一的說明。

閱讀與寫作的互惠技巧

一個作品應該有整體感,清楚明白,前後連貫。這是優秀寫作的基本準則。

小鐳:與《全景探祕遊戲設計藝術》中強調的強化遊戲主題相似。

分析閱讀的第四個規則:找出作者要問的問題。

一本書的作者在開始寫作時,都是有一個問題或一連串的問題,而這本書的內容就是一個答案,或許多答案。

意圖謬誤(intentional fallacy):你認為自己可以從作者所寫的作品中看透他的內心。

分析閱讀的第一個階段

分析閱讀的第一至第四個規則構成了分析閱讀的第一個階段。


第八章 與作者找出共通的詞義

除非讀者與作者能找出共通的詞義,否則想要把知識從一方傳遞到另一方是不可能的事。因為詞義(term)是可供溝通的知識的基本要素。

“溝通”(communication)的字根來自“共通”(common)。

分析閱讀的第五個規則:找出重要單字,透過它們與作者達成共識。

要注意到這個規則共分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找出重要單字,那些舉足輕重的單字。第二部分是確認這些單字在使用時的最精確的意義。

每一種具備詮釋能力的閱讀都包含兩個步驟:文法面向與邏輯面向。

文法面向是處理單字的,邏輯面向是處理詞義的。

找出共通詞義的重點是找出關鍵字,那些作者開誠佈公地強調的字,那些讓你頭痛的字。


第九章 判斷作者的主旨

主旨是一種宣告,是作者在表達他對某件事的判斷。

句子與段落是文法的單位、語言的單位。主旨與論述是邏輯的單位,也就是思想與知識的單位。

分析閱讀的第六個規則:將一本書中最重要的句子圈出來,找出其中的主旨。

分析閱讀的第七個規則:從相關文句的關聯中,設法架構出一本書的基本論述。

找出書中說明重要論述的段落。如果這個論述並沒有這樣表達出來,你就要去架構出來。

從一個讀者的觀點來看,對你重要的句子就是一些需要花一點努力來詮釋的句子,因為你第一眼看到這些句子時並不能完全理解。

“口語主義”(verbalism)的弊端,可以說是一種使用文字,沒有體會其中的思想傳達,或沒有注意到其中意指的經驗的壞習慣。那只是在玩弄文字。不肯用分析閱讀的人,最容易犯玩弄文字的毛病。這些讀者從來就沒法超越文字本身,他們只能記憶與背誦所讀的東西而已。現代教育家所犯的一個最大的錯誤就是違反了教育的藝術,他們只想要背誦文字,最後卻適得其反。

“論述”是一系列先後有序,其中某些還帶有提出例證與理由作用的主旨。如同“意思”之於文字,“主旨”之於句子,“論述”這個邏輯單位也不會只限定於某種寫作單位裡。一個論述可能用一個複雜的句子就能說明。可能用一個段落中的某一組句子來說明。可能等於一個段落,但又有可能等於好幾個段落。

歐幾里得、伽利略、牛頓(以幾何學或數學方式寫作的作者)就很接近這樣的想法:一個段落就是一個論述。

小鐳:在整潔程式碼中,一個方法只做一件事。

一本好書在論述進行時會隨時作摘要整理。如果作者在一章的結尾為你作摘要整理,或是摘在某個精心設計的部分,你就要回顧一下剛才看的文章,找出他作摘要的句子是什麼。

歸納法是以一個或多個特殊的事實證明某種共通的概念。演繹法是以連串的通則來證明更進一步的共通概念。

分析閱讀的第八個規則:找出作者的解答。

確定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是未解決的。在未解決的問題中,確定哪些是作者認為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

分析閱讀的第二個階段

分析閱讀的第五至第八個規則構成了分析閱讀的第二個階段。


第十章 公正地評斷一本書

教學與受教之間的關係是互惠的,而一個作者能深思熟慮地寫作的技巧,和一個讀者能深思熟慮地掌握這本書的技巧之間,也有同樣的互惠關係。

一個人如果不能自動自發地運用獨立的判斷力,他根本就不可能學習到任何東西。或許他可以受訓練,卻不能受教。因此,最能學習的讀者,也就是最能批評的讀者。他對於作者所討論的問題,會努力整理出自己的想法。

要能受教必須先完全聽懂老師的話,而且在批評以前要能完全瞭解。

當你有自己的主見時,那就是你的主張,不是作者的主張了。如果你不靠自己,只想依賴別人為你作判斷,那你就是在做奴隸,不是自由的人了。

除非你聽清楚了,也確定自己瞭解了,否則就不要回話。除非你真的很滿意自己完成的前兩個閱讀階段,否則不會感覺到可以很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只有當你做到這些事時,你才有批評的權力,也有責任這麼做。

分析閱讀的第九個規則:在你說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或“我暫緩評論”之前,你一定要能肯定地說:“我瞭解了。”上述三種意見代表了所有的評論立場。

不要誤以為評論就是要不同意對方的說法,這是非常普遍的誤解。同意對方說法,與不同意對方說法都一樣要花心力來作判斷的。同意或不同意都有可能對,也都有可能不對。毫無理解便同意只是愚蠢,還不清楚便不同意也是無禮。

人們經常完全不知道作者在說些什麼,卻毫不遲疑地批評起作者來。他們不但對自己不懂的東西表示反對意見,更糟的是,就算他們同意作者的觀點,也無法用自己的話說出個道理來。他們的討論,跟他們的閱讀一樣,都只是些文字遊戲而已。由於他們缺乏理解,無論肯定或否定的意見就都毫無意義,而且無知。就算是暫緩評論,如果對自己暫緩評論的內容是些什麼並不明所以的話,這種暫緩的立場也不見得有什麼高明。

分析閱讀的第十個規則:當你不同意作者的觀點時,要理性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不要無理地辯駁或爭論。如果你知道或懷疑自己是錯的,就沒有必要去贏得那場爭辯。

大多數人會以贏得辯論為目標,卻沒想到要學習的是真理。

人們確實會同意、也會不同意的兩個事實,來自人類複雜的天性。人是理性的動物。理性是人類表達同意的力量泉源。人類的獸性與理性中不完美的部分,則是造成許多不同意的原因。人是情緒與偏見的動物。他們必須用來溝通的語言是不完美的媒介,被情緒遮蓋著,被個人的喜好渲染著,被不恰當的思想穿梭著。不過在人是理性的程度之內,這些理解上的困難是可以克服的。從誤解而產生的不同意見只是外表的,是可以更正的。

許多人並不認為爭議是教導與受教的一個過程。他們認為任何事都只是一個觀點問題。我有我的觀點,你也有你的,我們對自己的觀點都有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利,就像我們對自己的財產也有同樣的權利。如果溝通是為了增進知識,從這個角度出發的溝通是不會有收穫的。

分析閱讀的第十一個規則:尊重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在作任何評斷之前,都要找出理論基礎。

如果一個作者的主旨沒有理論基礎,就可以看作是作者個人的意見。一個讀者如果不能區別出知識的理論說明與個人觀點的闡述,那他就無法從閱讀中學到東西。他感興趣的頂多只是作者個人,把這本書當作是個人傳記來讀而已。


第十一章 贊同或反對作者

要作到理想化的辯論就必須滿足以下三種條件:
第一點,因為人有理性的一面,又有動物的一面,所以在爭辯時就要注意你會帶進去的情緒,或是在當場引發的脾氣。否則你的爭論會流於情緒化,而不是在說理了。
第二點,你要把自己的前提或假設攤出來。你要知道你的偏見是什麼—這也是你的預先評斷。否則你就不容易接受對手也有不同假設的權利。
第三點,派別之爭幾乎難以避免地會造成一些盲點,要化解這些盲點,應盡力嘗試不偏不倚,從對方的立場來著想。否則你的反對意見會更像是爭吵,而不是文明的意見交流。

在讀者說出:“我瞭解,但我不同意。”之後,他可以用以下的概念向作者說明。

分析閱讀的第十二個規則:贊同或反對作者的4個依據:

  1. 你的知識不足(uninformed)
    作者缺少某些與他想要解決的問題相關的知識。
  2. 你的知識有錯誤(misinformed)
    作者的理念不正確。
  3. 你不合邏輯——你的推論無法令人信服
    作者的推論荒謬。
    荒謬有兩種形態。一種是缺乏連貫,也就是結論冒出來了,卻跟前面所說的理論連不起來。另一種是事件變化的前後不一致,也就是作者所說的兩件事是前後矛盾的。
  4. 你的分析不夠完整

讀者不能任意使用這些評論。要作這樣評論的讀者,除了要能精確地指認作者的問題之外,還要能進一步證明自己的論點才行。他要為自己所說的話提出理由來。

一個讀得很廣泛,卻讀不精的人,與其值得讚美,不如值得同情。

霍布斯:如果我像一般人一樣讀那麼多書,我就跟他們一樣愚蠢了。

如果讀者精通自己所閱讀的書,他們的程度就可以跟作者相匹敵。他們有權被稱作權威人士。

分析閱讀的第三個階段

分析閱讀的第九至第十二個規則構成了分析閱讀的第三個階段。


第十二章 輔助閱讀

內在閱讀(intrinsic reading):僅閱讀書籍本身,而不借助參考其他書籍。

外在閱讀(extrinsic reading):藉助其他一些書籍來閱讀一本書。

在你找尋外力幫助之前,最好能自己一個人閱讀。如果你經常這麼做,最後你會發現越來越不需要外界的助力了。

外在的輔助來源可以分成四個部分:

  1. 相關經驗
  2. 其他的書
  3. 導讀與摘要
  4. 工具書

相關經驗

一般的經驗並不一定要每個人都有才叫一般,它指的是人類共通的經驗。特殊經驗則需要主動地去尋找。
一般經驗在一方面與閱讀小說有關,另一方面與閱讀哲學書籍有關。
特殊經驗主要是與閱讀科學性作品有關。
閱讀歷史作品,同時與一般經驗及特殊經驗都有關,因為歷史摻雜著虛構與科學的部分。

要怎樣才能知道你是否適當地運用自己的經驗,來幫助你讀懂一本書呢?最確定的測驗方式就是問問你自己:在你覺得自己瞭解了的某一點上,能不能舉出一個例項來?

其他的書

相關的書籍能提供一個大型的網路脈絡,以幫助你詮釋你正在閱讀的書。

一般人總是抱著熱忱想要閱讀鉅著,但是當他絕望地感覺到自己無法理解這本書時,熱忱很快便消退了。其中一個原因,當然是因為一般人根本不知道要如何好好地閱讀一本書。但還不只如此,還有另一個原因:他們認為自己應該能夠讀懂自己所挑選的第一本書,用不著再讀其他相關的著作。許多偉大的作品不只是互相有關聯,而且在寫作時還有特定的先後順序,這都是不該忽略的事。後人的作品總是受到前人的影響。如果你先讀前一位的作品,他可能會幫助你瞭解後人的作品。閱讀彼此相關的書籍,依照寫作的時間順序來讀,對你瞭解最後寫的作品有很大幫助。這就是外在輔助閱讀的基本常識與規則。

導讀(commentary)與摘要(abstract)

要儘量少用導讀與摘要:

  1. 一本書的導讀並不一定都是對的。
  2. 就算導讀寫對了,可能也不完整。

建議:除非你看完了一本書,否則不要看某個人的導讀,它會限制你對一本書的理解。

要正確地運用這些導讀,必須先盡力讀完一本書,然後還有些問題在干擾著你時,你才運用這些導讀來解答問題。如果你先讀了這些導讀,可能會讓你對這本書產生曲解。你會只想看那些學者或批評家提出的重點,而無法看到可能同樣重要的其他論點。

工具書

運用工具書前必須具備的四種基本知識:

  1. 你想要知道些什麼
  2. 你要知道自己問的是哪一類的問題,而哪一類的工具書是回答這類問題的
  3. 你必須要知道這本工具書是怎麼組織的
  4. 你必須知道你想要找的是什麼,在哪一種工具書中能找到這樣的東西
字典

字典是關於字的一本書,而不是關於事的一本書。

可以從四個方面來看待文字:

  1. 文字是物質的—可以寫成字,也可以說出聲音
  2. 文字是語言的一部分
  3. 文字是有意義的符號
  4. 文字是約定俗成的
百科全書

事實:

  1. 事實是一種說法(proposition)
    說明一個事實時,會用一組文字來表達。為了全盤地瞭解知識,你必須知道事實的意義——這個意義又如何影響到你在找尋的真理。如果你知道的只是事實本身,表示你瞭解的並不多。
  2. 事實是一種“真實”的說法("True" proposition)
    事實不是觀點。
  3. 事實是真相的反映
    事實可以是資訊,也可以是不受懷疑的推論。
  4. 事實是某種程度上的約定俗成,在某種程度上也受到文化的影響
    某個時代的事實,到了另一個時代卻不是事實了。原始人可能不同意科學家所認為的原子核微粒的事實,科學家可能也不同意原始人所說的法術儀式的事實。

百科全書不是追求知識最理想的途徑,它的啟發性也是有限的。知識的理解需要很多相關條件,這是百科全書所不具備的。


第三篇 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

第十三章 如何閱讀實用型的書

一本理論性的作品可以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但是任何實用性的書都不能解決該書所關心的實際問題。實際的問題只能靠行動來解決。

兩種實用性的書:

  1. 說明規則
  2. 闡述形成規則的原理

在評斷一本理論性的書時,讀者必須觀察他自己與作者之間的原理與假設的一致性或差異性。在評斷一本實用性的書時,所有的事都與結果及目標有關。

閱讀任何一種實用書時,一定要問自己兩個主要的問題:

  1. 作者的目的是什麼?
  2. 作者建議用什麼方法達到這個目的?

每一本實用的書中都混雜著雄辯或宣傳,因為一個人必須要先被說服,才可以採取特定的思想與行動。若不想被宣傳所困惑,就得了解宣傳的內容是什麼。難以察覺的隱藏式雄辯是最狡猾的,那會直接打動你的心,而不經過你的頭腦。宣傳的影響力是很神祕的,事後你並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那樣感覺與思考。

因實用性書中混雜著雄辯,作者的“性格”就很重要。為了要了解與評斷實用性書籍(如一本道德的論述、政治論文或經濟論著),你就要了解一點作者的人格、生活與時代背景。


第十四章 如何閱讀想像文學

評論式的閱讀依賴一個人對一本書的全盤瞭解。這些說不出他們喜歡小說的理由的人,可能只是閱讀了表象,而沒有深入內裡。

想像文學的主要目的是娛樂,而非教育。以娛樂為主的讀物比教育為主的讀物容易討好,但要知道為什麼能討好則比較困難。要分析美麗,比美麗本身困難多了。

不要抗拒想像文學帶給你的影響力。

並不是說想像文學永遠或基本上是逃避現實的,不過就算我們真的要逃避現實,也應該逃避到一個更深沉、或更偉大的真實裡。這是我們內在的真實世界,我們獨特的世界觀。發現這個真相讓我們快樂。這個經驗會深深滿足我們平時未曾接觸的部分自我。總之,閱讀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的規則應該以達成某種深沉的經驗為目標。

不要在想像文學中去找共識、主旨或論述。那是邏輯的,不是詩的,二者完全不同。

我們可以從小說在我們想像中所創造出來的經驗中學習。在這樣的狀況下,詩與故事能帶給我們愉悅,同時也能教育我們。論說性作品是教導我們基本的原理,而想像文學則藉由創造我們可以從中學習的經驗,教導我們衍生的意義。為了從這樣的書中學習,我們要從自己的經驗中思考。為了從哲學與科學的書中學習,我們首先必須瞭解他們的思想。

不要用適用於傳遞知識的,與真理一致的標準來批評小說。

對一個好故事來說,所謂“真理”就是一種寫實,一種內在可能性,或與真實的神似。那一定要像個故事,但用不著像在做研究或實驗一樣來形容生活的事實或社會的真相。我們閱讀小說時,我們想要的是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只要確實可能在小說家筆下所創造,再經過我們內心重新創造的世界中發生,就夠了。

閱讀想像文學的一般規則

  1. 你必須將想像文學作品分類
    寫作上的差異,帶給讀者不同的感受。
  2. 你要能抓住整本書的大意
    你能不能掌握這一點,要看你能不能用一兩句話來說明整本書的大意。
  3. 你不僅要能將整本書簡化為大意,還要能發現整本書各個部分是如何架構起來的

閱讀小說的詮釋規則:

  1. 小說的要素是插曲、事件、角色與他們的思想、言語、感覺及行動。
  2. 共識與主旨有關。小說的要素與整個表現的場景或背景有關。
  3. 論說性作品需要讀者找出共識與主旨之後,然後分析其推論,小說也類似。
    閱讀小說時類似指導你找出作者主旨的規則,可以說明如下:在這個想像的世界中賓至如歸。知道一切事件的進行,就像你親臨現場,身歷其境。變成其中的一個成員,願意與其中的角色做朋友,運用同情心與洞察力參與事件的發生,就像你會為朋友的遭遇所做的事一樣。情節的披露(如同論述或推論)是動態的聯絡。亞里士多德說情節是一個故事的靈魂。

小說的閱讀批評規則

在你衷心感激作者試著為你創造的經驗之前,不要批評一本想像的作品。

亨利·詹姆斯(HenryJames)在《小說的藝術》(TheArt of Fiction)中曾說道:“我們要接納作者的主題、想法與前提。我們所能批評的只是他所創造出來的結果。”

對於小說,我們不該反對或贊成,而是喜歡或不喜歡。

我們在批評論說性作品時,關心的是他們所陳述的事實。在批評唯美文學時,就像字義所形容的,我們主要關心的是它的美麗。

在你說自己喜歡或不喜歡一本文學作品之前,首先你要能真正努力過並欣賞作者才行。所謂欣賞,指的是欣賞作者藉著你的情緒與想像力,為你創造的一個世界。

要完成批評這件事,你要客觀地指出書中某些事件造成你的反感。你不只要能說明你自己為什麼喜歡或不喜歡,還要能表達出這本書中哪些地方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並說明理由才行。

你越能明白指出詩或小說帶給你喜悅的原因,你就越瞭解這本書的優點是什麼。你會慢慢建立起批評的標準,你也會發現許多跟你有同樣品味的人與你一起分享你的論點。你還可能會發現一件我們相信如此的事:懂得閱讀方法的人,文學品味都很高。


第十五章 閱讀故事、戲劇與詩的一些建議

懷特(E. B. White)曾經說過:“暴君並不怕嘮叨的作家宣揚自由的思想——他害怕一個醉酒的詩人說了一個笑話,吸引了全民的注意力。”

閱讀故事與小說的主要目的並不是要採取實際的行動。想像文學可以引匯出行動,但卻並非必要,因為它們屬於純藝術的領域。
所謂“純”藝術,並不是因為“精緻”或“完美”,而是因為作品本身就是一個結束,不再與其他的影響有關。就如同愛默生所說的,美的本身就是存在的惟一理由。
要把這些文學作品讀通,你惟一要做的事就是去感受與體驗。

如何閱讀故事書

第一個建議:快讀,並且全心全意地讀。最重要的是要讓想像的作品在你身上發生作用。這也就是說,讓角色進入你的心靈之中。

故事就像我們的人生一樣,在生命中,我們不可能期望瞭解每一件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或把一生全都看清楚。但是,當我們回顧過去時,我們便了解為什麼了。讀者在閱讀小說時,全部看完之後再回顧一下,就會了解事件的關聯與活動的前後順序了。

我們會滿意莎士比亞或托爾斯泰的作品,部分原因是他們在一定的時間裡講完了故事,而我們的需求也不過如此。

小說能滿足我們潛意識或意識中許多的需要。

關於一個壞故事最惹人厭的一點是:一個人受獎勵或懲罰一點都不合情合理。真正會說故事的人不會在這一點上出錯。

在批評小說時,我們要小心區別這兩種作品的差異:一種是滿足我們個人特殊潛意識需求的小說,另一種則是滿足大多數人潛意識需求的小說。

五本經典著作:

  • 《伊里亞特》
  • 《奧德賽》
  • 《埃涅阿斯紀》
  • 《神曲》
  • 《失樂園》
  • 《聖經》

如何閱讀抒情詩

一首好詩可以用心研讀,一讀再讀,並在你一生當中不斷地想起這首詩。你會在詩中不斷地找到新點子、新的樂趣與啟示,對你自己及這個世界產生新的想法。

第一個規則:不論你覺得自己懂不懂,都要一口氣讀完,不要停。

第二個規則:重讀一遍——大聲讀出來。


第十六章 如何閱讀歷史書

修昔底德說過,他寫歷史的原因是:希望經由他所觀察到的錯誤,以及他個人受到的災難與國家所受到的苦楚,將來的人們不會重蹈覆轍。他所描述的人們犯下的錯誤,不只對他個人或希臘有意義,對整個人類來說更有意義。但今天人們仍舊不斷重複地犯錯。

閱讀歷史的兩個要點是:

  1. 對你感興趣的事件或時期,儘可能閱讀一種以上的歷史書。
  2. 閱讀歷史時,不只要關心在過去某個時間、地點真正發生了什麼事,還要讀懂在任何時空之中,尤其是現在,人們為什麼會有如此這般行動的原因。

歷史告訴我們人類過去所做的事,也經常引導我們作改變,嘗試表現出更好的自我。

傳記的型別:

  • “定案本”(definitive)傳記
    是對一個人的一生作詳盡完整的學術性報告,這個人重要到夠得上寫這種完結篇的傳記。定案本的傳記絕不能用來寫活著的人。
  • “授權本”(authorized)傳記
    通常是由繼承人,或是某個重要人物的朋友來負責的。因為他們的寫作態度很小心,因此這個人所犯的錯,或是達到的成就都會經過潤飾。
  • 一般傳記
    介於定案本與授權本之間的傳記。

從來就沒有人能讓自己完全擺脫自己的作品。蒙田說過:“並不是我在塑造我的作品,而是我的作品在塑造我。一本書與作者是合而為一的,與自我密切相關,也是整體生活的一部分。”他還說:“任何人都能從我的書中認識我,也從我身上認識我的書。”這不只對蒙田如此,惠特曼談到他的《草葉集))(Leaves of Grass)時說:“這不只是一本書,接觸到這本書時,也就是接觸到一個生命。”

我們也無法確定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是事實。


第十七章 如何閱讀科學與數學

蕭伯納:“有能力的人,就去做。沒有能力的人,就去教。”

透過懷疑的訓練,而釋放出一個自由開放的心靈。

科學的客觀不在於沒有最初的偏見,而在於坦白承認。

科學基本上是歸納法,基本的論述也就是經由研究查證,建立出來的一個通則—可能是經由實驗所創造出來的一個案例,也可能是長期觀察所收集到的一連串案例。還有另外一些論述是運用演繹法來推論的。

任何人想要了解科學的歷史,除了閱讀經典作品外,還要能自己做實驗,以熟悉書中所談到的關係重大的實驗。經典實驗就跟經典作品一樣,如果你能親眼目睹,親自動手做出偉大科學家所形容的實驗,那也是他獲得內心洞察力的來源,那麼對於這本科學經典鉅著,你就會有更深人的理解。

數學其實是一種語言,我們可以像學習自己的語言一樣學習它。在學習自己的語言時,我們要學兩次:第一次是學習如何說話,第二次是學習如何閱讀。幸運的是,數學只需要學一次,因為它完全是書寫的語言。


第十八章 如何閱讀哲學書

根據亞里士多德的說法,哲學來自懷疑。那必然是從孩提時代就開始的疑問,只是大多數人的疑惑也就止於孩提時代。

成人並沒有失去好奇心,好奇心似乎是人類的天生特質,但是他們的好奇心在性質上有了轉化。他們想要知道事情是否如此,而非為什麼如此。

不知是什麼原因,成人便失去了孩提時代原本就有的好奇心。或許是因為學校教育使頭腦僵化了—死背的學習負荷是主因,儘管其中有大部分或許是必要的。另一個更可能的原因是父母的錯。就算有答案,我們也常告訴孩子說沒有答案,或是要他們不要再問問題了。

人類的好問從來沒有被扼殺過,但卻很快地降格為大部分大學生所提的問題—他們就像接下來要變成的成人一樣,只會問一些資訊而已。

最偉大的哲學家所提出來的深刻問題,正是孩子們所提出的問題。能夠保留孩子看世界的眼光,又能成熟地瞭解到保留這些問題的意義,確實是非常稀有的能力——擁有這種能力的人也才可能對我們的思想有重大的貢獻。

他們之所以與你不同,就在他們的思想極為縝密:他們能整理出所有可能問到的最尖銳的問題,然後再仔細清楚地找出答案來。他們用什麼方法找出答案來呢?不是觀察探索,也不是尋找比一般人更多的經驗,而是比一般人更深刻地思考這個問題。

哲學的風格:

  1. 哲學對話
    首次出現在柏拉圖的《對話錄》(Dialogues)中。由立場與觀點的衝突來表達論說。
  2. 哲學論文或散文
    由哲學家直接敘述自己的觀點。先提出主要問題,然後討論主題。
  3. 面對異議
    中世紀發展的哲學風格,以聖托馬斯·阿奎那的《神學大全》為極致。他明確指陳各種衝突,將不同的觀點都說明出來,然後再面對所有不同的意見,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從對立與衝突中,讓真理逐漸浮現,這是中世紀非常盛行的想法。
  4. 哲學系統化
    在17世紀由笛卡爾與斯賓諾莎所發展出來。
  5. 格言形式
    由尼采在他的書《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Thus Spake Zarathustra)中所採用。用格言的形式來解說哲學,最大的好處在於有啟發性。
    作者就像個撞了就跑的司機,他碰觸到一個主題,談到有關的真理與洞見,然後就跑到另一個主題上,卻並沒有為自己所說的話作適當的辯解。

閱讀哲學的提示

在閱讀任何哲學作品時,最重要的就是要發現問題,或是找到書中想要回答的問題。

柏拉圖的中心思想原則——有關哲學主題的對話,可能是人類所有活動中最重要的一個活動。
蘇格拉底在《自辯篇》(Apology)中講過:沒有反省的生活是不值得活下去的生活。

雖然並沒有詳盡的說明,但柏拉圖想要說的似乎是:一個人不論是為了任何理由而拒絕參與追求真理,都是人性最深沉的背叛。

亞里士多德的領悟就是:幸福是善的完整(whole of the good),而不是最高的(highest)善,因為如果是那樣,那就只有一種善了。幸福並不是在追求自我完美或自我改進的善,雖然這些在一些部分的善中是最高的。幸福,如亞里士多德所言,是一個完整生命的品質。他所說的“完整”不只是從一時的觀點來看,也是從整體生命的所有角度來看的。因而我們現在或許可以說,一個幸福的人,是具現了生命的完整,而且一生都保持這種完整的人。

你自己找到的原則,會比其他人的觀點還更有價值。

哲學問題是要去解說事物的本質,而不像科學作品要的是描述事物的本質。哲學所詢問的不只是現象之間的聯絡,更要追尋潛藏在其中的最終原因與條件。要回答這些問題,只有清楚的論述與分析,才能讓我們感到滿意。

假設的本身沒有問題。但就算你有自己相反的假設,也不妨看看他的假設會如何導引下去。假裝相信一些其實你並不相信的事,是很好的心智訓練。當你越清楚自己的偏見時,你就越不會誤判別人的偏見了。

哲學家在面對問題時,除了思考以外,什麼也不能做。讀者在面對一本哲學書時,除了閱讀以外,什麼也不能做—那也就是說,要運用你的思考。除了思考本身外,沒有任何其他的幫助。

神學有兩種型別:

  • 自然神學(natural theology)
    自然神學是哲學的一支,也是形而上學的最後一部分。
  • 教義神學(dogmatic theology)
    教義神學的首要原則就是某個宗教的教徒所信奉的經文。教義神學永遠依賴教義與宣揚教義的宗教權威人士。

如果你沒有這樣的信仰,也不屬於某個教派,想要把教義神學的書讀好,你就得拿出讀數學的精神來讀。但是你得永遠記住,在有關信仰的文章中,信仰不是一種假設。對有信仰的人來說,那是一種確定的知識,而不是一種實驗性的觀點。

一個沒有信仰的讀者在閱讀這樣的書時,他要做的就是接受首要原則是成立的,然後用閱讀任何一本好的論說性作品都該有的精神來閱讀。

信仰使得這些信徒根本不會發現“神聖的”經書中的錯誤,更別提要找出其中道理不通的地方。


第十九章 如何閱讀社會科學

社會科學的部門中通常包括了人類學、經濟學、政治學與社會學。非社會科學的部門中則包括法律、教育、商業、社會服務與公共行政。
非社會科學學科的目的,在於訓練大學校園以外的專業工作者,而社會科學學科卻是比較專注於追求人類社會的系統知識。

行為科學特別強調對可觀察、可測量的行為作系統化的研究,以獲得可被證實的發現。

閱讀社會科學作品最困難的地方在於:事實上,在這個領域中的作品是混雜的,而不是純粹的論說性作品。


第二十章 閱讀的第四個層次:主題閱讀

主題閱讀中的檢視閱讀

檢視閱讀的功能:

  1. 它會讓你對自己想要研究的主題有個清晰的概念,這樣接下來你針對某幾本書做分析閱讀時,會大有助益。
  2. 它會簡化你的書目到一個合理的程度。

很多人自以為可以將檢視閱讀與分析閱讀兩個步驟融合為一個,結果閱讀任何書都用同樣的速度,對某些特殊的作品來說不是太快就是太慢,但無論如何,對他們閱讀的大部分書來說,這樣的方法都是不對的。

主題閱讀的五個步驟

  1. 主題相關性檢索
    把這些書整體檢視閱讀一遍。你的目標是找出書中與你的主題極為相關的章節。
    在主題閱讀中,你及你關心的主題才是基本的重點,而不是你閱讀的書。你最主要的工作不是理解整本書的內容,而是找出這本書對你的主題有什麼幫助。
  2. 帶引作者與你達成共識
    現在你面對的是許多不同的作者,他們不可能每個人都使用同樣的字眼,或相同的共識。在這時候就是要由你來建立起共識,帶引你的作者們與你達成共識,而不是你跟著他們走。
    簡單來說,主題閱讀是一種大量的翻譯工作。我們要將一種共通的詞彙加諸在許多作者身上,無論他們所使用的是不是相同的語言,或是不是關心我們想解決的問題,是否創造了理想的詞彙供我們使用。
  3. 釐清問題
    最好的方法是先列出一些可以把我們的問題說得比較明白的問題,然後讓那些作者來回答這些問題。
  4. 界定議題
    當兩個作者對同一個問題有相當的瞭解,所作的回答卻完全相反或矛盾時,這才是一個真正有參與的議題。
    通常,答案之不同固然來自於各人對這個主題有不同的觀點,但也有很多情況是來自於對問題本身的認知不同。
  5. 分析討論
    通常,對一個問題會有超過兩種以上的答案。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要找出不同意見彼此之間的關聯,再根據作者的觀點來作分類。
    我們要依照特定的順序來提問題,也要能夠辨認為什麼是這個順序。我們必須說明這些問題的不同答案,並說明原因。我們也一定要能夠從我們檢視過的書中找出支援我們把答案如此分類的根據。只有當我們做到這一切時,我們才能號稱針對我們問題的討論作了分析,也才能號稱真正瞭解了問題。

主題閱讀就是要能面面俱到,而自己並不預設立場。

為避免偏見、保證公正客觀,主題閱讀的讀者要不斷回頭參閱諸多作者的原文,重新再閱讀相關的章節。

在分析問題時必須先建立一套中立的詞彙。這樣的中立語言還是必要的,而且在總結一個作者的論述時,一定要用這套中立的語言,而不是作者的語言。但是伴隨著總結,一定要有仔細引用的作者原文,以免對文意有所扭曲,這樣閱讀者才能自己判斷你對作者所作的詮釋是否正確。

故事的精髓在情節,而非對某個議題所秉持的立場。

主題閱讀中的矛盾問題——除非你知道要讀些什麼書,否則你沒法使用主題閱讀。但是除非你能做主題閱讀,否則你不知道該讀些什麼書。

主題閱讀加上主題工具書,能從三種不同的方向指導關係:
第一,讀者閱讀的章節所涉及的主題,能夠給他一個詮釋這些章節的方向。
第二,針對同一個主題,從許多不同的作者與書籍中收集出來的章節,能幫助讀者強化對各個章節的詮釋能力。
第三,如果主題閱讀運用在許多不同的主題上,當你發現同一個章節被主題工具書引述在許多不同主題之下的時候,這件事情本身就很有指導閱讀的效果。


第二十一章 閱讀與心智的成長

空有方法卻沒有可以運用的材料,就和空有材料卻沒有可以運用的方法一樣是毫無用處的。

閱讀超越你頭腦的書,只有那樣的書能幫助你的思想增長。除非你能增長心智,否則你學不到東西。

一本消遣或娛樂性的書可能會給你帶來一時的歡愉,但是除了享樂之外,你也不可能再期待其他的收穫了。我們並不是反對娛樂性的作品,我們要強調的是這類書無法讓你增進閱讀的技巧。只是報導一些你不知道的事實,卻沒法讓你增進對這些事實的理解的書。

為了訊息而閱讀,就跟為了娛樂閱讀一樣,沒法幫助你心智的成長。也許看起來你會以為是有所成長,但那只是因為你腦袋裡多了一些你沒讀這本書之前所沒有的訊息而已。然而,你的心智基本上跟過去沒什麼兩樣,只是閱讀數量改變了,技巧卻毫無進步。

你想要用來練習閱讀技巧,尤其是分析閱讀技巧的書,一定要對你也有所要求。這些書一定要看起來是超越你的能力才行。

好書的回饋分成兩種:

  1. 當你成功地閱讀了一本難讀的好書之後,你的閱讀技巧必然增進了。
  2. 一本好書能教你瞭解這個世界以及你自己。
    你不只更懂得如何讀得更好,還更懂得生命。你變得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識——像只提供訊息的書所形成的那樣。你會成為一位智者,對人類生命中永恆的真理有更深刻的體認。

你怎麼知道不用再讀同一本書了呢?因為你在閱讀時,你的心智反應已經與書中的經驗合而為一了。這樣的書會增長你的心智,增進你的理解力。就在你的心智成長,理解力增加之後,你瞭解到——這是多少有點神祕的經驗——這本書對你以後的心智成長不會再有幫助了。你知道你已經掌握這本書的精髓了。你將精華完全吸收了。你很感激這本書對你的貢獻,但你知道它能付出的僅止於此了。

如果這本書是屬於更高層次的書—只佔浩瀚書海一小部分的書—你在重讀時會發現這本書好像與你一起成長了。你會在其中看到新的事物—一套套全新的事物—那是你以前沒看到的東西。你以前對這本書的理解並不是沒有價值(假設你第一次就讀得很仔細了),真理還是真理,只是過去是某一種面貌,現在卻呈現出不同的面貌。只是你到這時才會開始明白,你最初閱讀這本書的時候,這本書的層次就遠超過你,現在你重讀時仍然超過你,未來很可能也一直超過你。因為這是一本真正的好書—我們可說是偉大的書—所以可以適應不同層次的需要。

在某種程度上,我們都跟被放逐到荒島上的人沒什麼兩樣。我們面對的都是同樣的挑戰—如何找出內在的資源,過更美好的人類生活的挑戰。

我們的身體是有限制的,心智卻沒有限制。隨著時間的變化,身體的狀況只有越來越惡化,而我們的頭腦卻能無限地成長與發展下去。我們的心智不會因為到了某個年紀就停止成長,只有當大腦失去活力,僵化了,才會失去了增加技巧與理解力的力量。這是人類最明顯的特質,也是萬物之靈與其他動物最主要不同之處。

電視、收音機及其他天天圍繞在我們身邊的娛樂或資訊等都是些人為的支撐物。它們會讓我們覺得自己在動腦,因為我們要對外界的刺激作出反應。但是這些外界刺激我們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像藥品一樣,一旦習慣了之後,需要的量就會越來越大。到最後,這些力量就只剩下一點點,甚或毫無作用了。這時,如果我們沒有內在的生命力量,我們的智力、品德與心靈就會停止成長。當我們停止成長時,也就邁向了死亡。

好的閱讀,也就是主動的閱讀,不只是對閱讀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對我們的工作或事業有幫助,更能幫助我們的心智保持活力與成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