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瓦爾寶典》和一個智者的對話的奇妙旅程

肖卫卫發表於2024-03-17

平時很少讀經管類的書籍,作為豆瓣經管類 No.1 的書籍,《納瓦爾寶典》被許多人推薦過,雖然是經管類,但書籍內容卻並不是教人如何經商和投資股票,而是矽谷的著名天使投資人納瓦爾·拉威康特(Naval Ravikant)的智慧箴言錄,我感覺就像是一個智者和你尋尋叨叨符合當下時代潮流的成長思維和心理學知識,近期我讀完了該書,有感於某些思想和哲理深刻,故而記錄一下我的讀書體會。

創造財富

複製的邊際成本為零

納瓦爾在書中的觀點明確,反覆的表達,個人僅依靠出售也不可能向財富靠近,為什麼呢?因為個人的時間是不可複製資源,時間只有一份且擁有排他性,比如你用時間去度假了,那麼這段時間就不能用來去工作。所以就算單份的時間單價再高也好,也和財富無關。換一個角度來說,任何不能直接複製反覆出售多份的事情都不可能讓人實現財務自由。那麼做怎樣的事情可以實現財富呢 ?

作者給出了一些方向性的指引:儘可能的去構建出版書籍,專欄,部落格,或者影片等等,因為這些事情都有一個特質就是具有 “一次構建,多次銷售” 的屬性,既複製的邊際成本幾乎為零,且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只有具有以上屬性的資產,才能幫助你走上財富自由之路。這也是這幾年自媒體這麼火的原因,例如最近很火的李一舟為代表,就擁有獨自構建複製邊際成本為零的商品和營銷的能力,從而創造了巨大到財富。當然李一舟是一個反例,他提供的服務和宣傳不符,不僅損害自身聲譽,且已經涉嫌詐騙的嫌疑。所以作者也一直在重申:不管是任何行業,要維護好自己的職業口碑是非常重要,提供的內容要和價值匹配,因為聲譽是一個人的隱形財富,具有複利效應,需要持續累積,不要做損人利己的事情,不僅會遭受法律的處罰,個人聲譽也一落千丈。不再有任何翻身的可能。

構建的前提

構建複製邊際為零的商品還有一個前提,就是你已經在所處的行業已經處於頂尖,才透過網際網路作為放大器去無限放大自己的價值。如果你還在是學生,那麼應該花時間和精力在選擇和在專業能力的精進上。學習專業不能只侷限在自己的本專業上面,例如你是計算機專業,那麼有餘力可以再多學習歷史,經濟學,心理學,博弈論,溝通和演講等等相關專業。瞭解多個學科,可以開闊思維和眼界。所以作者提倡順序是:

  1. 首選選擇一個你非常熱愛且能長期持續投入的專業,日拱一卒,不期速成。
  2. 成為所在行業的頂尖的專業人士,累積經驗,然後能夠透過分享經驗幫助他人
  3. 透過網際網路作為放大器,增加 “一次構建,多次出售” 等複製邊際成本為零的商品,創造更大的價值,也可以增加被動收入
  4. 持續累積和輸出,耐心等待,學會和時間做朋友,讓專業和財富的雪球慢慢越滾越大

然而,在輸出和分享的之前,很多人都擔心自己的內容不夠有吸引力,或者寫的不好(我自己也有這種擔憂),書中作者給出的觀點是:網際網路其實很大的範圍,每個人都有其自己的特點,而且特別是內容領域的特色是:“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只要你能持續的提供對別人有價值的內容,就是是小眾專欄,也能累積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受眾群體。因為網際網路很大且沒有地理位置的限制。只要能在自己領域提供對別人有幫助的資訊,持續的累積,建立的價值會持續為你帶來經濟上的回報,甚至有可能會逐漸超過你的主業,而且透過網際網路提供資訊能幫助不同的人,價值和意義也是很大的。

不可替代的優勢

在自己專業上的投入有複利效應的,所以需要有價值投資和長期持有的思維,只要找到了正確的事業,那麼就全身心的投入,持續的精進幾十年,就能從中開始收穫回報了。除專業的知識外,構建自己的不可替代優勢,那麼要學會去擁有 不能透過培訓習得的技能 就非常重要了。因為可以透過培訓量產的技能,不具備稀缺性。那麼有什麼能力是不能透過培訓獲取的,我個人歸納有如下幾點:

  1. 創造力:總是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的人,用創新方式去解決問題的人(因為大多數人都是隻提問題)
  2. 責任心和同理心:具備換位思考能力,良好的情緒控制能力,重視信用並且承擔責任的能力,都是稀缺的品質
  3. 領導力:領導團隊達成目標,能看到每個人的長處,並且將合適的事情安排給合適的人去做等等
  4. 行業洞察力:具備對事物深刻的認知,能洞察問題的本質,瞭解事情的前因後果
  5. 其他。。。。

這部分屬於不可描述型知識了,就是老子所說 “道可道,非常道” 的部分,因為不可被量產,所以稀缺,軟能力的構建不僅可以避免被他人取代,也可以避免被現在火熱的 AI 取代。因為 AI 的學習方式是透過資料和知識庫去學習技能的。所以 AI 能掌握的知識也都是可以透過培訓量產的知識,AI 無法構建不可描述型知識的能力。除此之外快速的學習能力,在當下的社會也是非常的重要,以前學一門專業可能可以工作一輩子到退休,但是日新月異的現代,可能還沒畢業所學的知識就已經過時了,應對的方法是,需要具備能快速快速學習的能力,例如 4 個月掌握一門技術,然後 4 年後它可能就淘汰了,但是你可以在中間幾年賺到錢,然後再去學習前沿的技術,依次迴圈往復,持續交替。

時間成本策略

上面提到的要做以上那麼多的事情,還要兼顧生活和家庭上的瑣事,時間上肯定是不夠用的。所以要想從時間成本的角度做決策。作者給出的建議是要從時間成本上去考慮做決策,例如一項工作的外包成本低於時薪,那麼就將工作外包出去,例如:

  • 清潔服務:僱傭專業的保潔阿姨完成家裡搞衛生,保潔等工作
  • 育兒服務:請專門的育兒保姆完成將接送孩子,洗衣做飯的工作
  • 通勤服務:請專職的司機解決自己和家人的通勤需求,等等
  • 等等…………

基於時間成本決策,透過購買專業人士的服務來減少自己在消耗型工作上所花費的時間,從而將自己的時間累積下來在自己的專業上創造更大的機制。

總結:最後在作者眼裡,未來隨著網際網路發展,它將人區分為兩種 “會用槓桿的人” 和 “不會用槓桿的人”。這麼說雖然有些誇張,但是這本書前面一般章節都在將如何利用槓桿實現財務自由。所以,重點就是:財富 = (努力 + 學習 + 專業)* 時間 * 槓桿

幸福人生

三件大事

下半篇的內容,作者表達寫書的目的不會教人賺錢,而是想教人如何過上幸福的生活,因為是賺錢只是實現幸福人生的一種手段而已。讓生活幸福才是最終的目的。下半篇幅有很多心理學的理論在裡面(可能是作者讀書涉獵很廣的原因)。探討的是如果過上幸福的人生。

作者認為如果一定要在人生三件大事上,做出正確的選擇,例如:

  • 在哪裡生活
  • 和誰在一起
  • 從事什麼職業

選擇往往比努力要重要的多,花費時間精力去做出正確的選擇,是值得的,只有在正確的選擇上去努力,那麼人生大機率會是幸福。在個人的品行上也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自律的人更加自愛,具備良好道德品質的人容易產生自信。自信的人對待生活也會更加的熱愛,也會吸引到相同品質的人。

痛苦的選擇

如果我們在一個選擇上猶豫不決,應該選擇短期內會更痛苦的事情,因為人性的真相是:人的天性是短視的,做困難的選擇往往可以帶來更加長期的輕鬆。相反,如果選擇短期內輕鬆的事情,那麼就要承受長期的痛苦。例如:

  1. 在看書和玩遊戲之間,你選擇玩遊戲,逐漸學習荒廢,沉迷遊戲或者其他
  2. 在運動和美食之間,你選擇了美食,逐漸讓身體變的肥胖,失去健康

所以要做出符合個人長期利益的選擇,需要持續的鍛鍊大腦,要讓大腦習慣選擇短期痛苦的事情,壓制短期想要放縱的慾望。這些逆人性習慣都是需要時間累積來鍛鍊的。

不要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多巴胺帶來的刺激上。例如:當你想要一輛車,對於物質慾望的本能會驅使你天天去關注它的動態資訊。但是當你開上一段時間這種感覺便不會再存在了。這是典型多巴胺刺激帶來的快樂。多巴胺帶來的並不是真正的快樂,而是一種渴望,當慾望被滿足,下次就需要更大的刺激才能換來多巴胺帶來的同等快樂。徹底陷入基因的成癮陷阱裡。不要以為多巴胺能讓你永遠快樂,但是真相是能夠永遠給你帶來滿足和快樂的恰恰是一顆平靜的內心。

平靜和理性

儘量每天都閱讀,不設限制,歷史,哲學,經濟等等學科都儘量有所涉獵,應該將買書視為一項投資,因為讀到一本好書對自己獲益是無窮的,不僅要多讀書,還要多思考。實際上我們目前處於一個學習資源極其豐富的年代,只要用手機開啟讀書 APP,何時何地,人類的任何經典圖書和知識都隨手可得。但是我們現在不缺學習的資料,缺乏的是一顆求知的心。大多數人寧願用短影片來打發空閒時間。也不會開啟讀書 APP。現在短影片等及時反饋的 APP 也正在讓大多數人失去耐心和專注的能力。所以在當下這個時代只要每天能平靜下來 30 分鐘讀書,運動。長期累積下來,這些隱形的財富就已經超過大多數人了。

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相對的一面,沒有絕對好壞,一件事情如果能看到它的消極的一面,才能真正的去追求它積極的一面。對待事物要懂得區分事實和觀點,現實生活中太多人分不清觀點和事實了,充斥著對觀點的爭論。很多時候應該拋開觀點,聚焦在事實上面,不要考慮觀點的問題(因為表達觀點是廉價的)。懂得區分它們很重要,尊重事實才能在複雜的事物中找到問題的真相。

活在當下

活在當下,對於已經過去的事無法改變,不要在意,不要有任何遺憾。也不要把當下的希望寄託於未來。努力的活在當下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在心態上應該在意自己的感受,不要去取悅他人,實際上你開心了你身邊的人才會開心。那些需要你犧牲感受去取悅的人都是不值得讓你付出的人。

總結:用價值投資和長期主義的心態去面對生活,無論是財務,朋友,愛情,健康,還是知識。它們的都需要長期的累積的投入才能帶來回報。就像選擇股票,前提是在選擇的時候已經儘可能的完成謹慎和認真分析。不要浮躁,不要用任何短期投機的心理去面對生活中的人和事情,不要盲目的追熱點,涉足自己不熟悉領域,例如最近看到比特幣、AI 概念股火熱就跟風去炒,最終吃虧的是自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