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幸受邀前去臺灣參加Modernweb會議,並做了主題分享。兩天的前端會議見聞讓我對臺灣的前端環境有更深入的瞭解,接下去我想從會議形式、主題、氛圍、企業幾個方面跟大家分享我的見聞。
形式
今年的大會選擇在臺灣大學裡面舉辦,地點是臺大的社會科學院,一棟新建不久的教學樓(感覺他們教學樓的設計是走工業風)。相比在酒店在會議中心舉辦前端大會,個人更喜歡這種迴歸校園、專注聽講的感覺,前端技術分享和校園的學術氛圍是更搭更讓人舒服的。臺灣大學開放給外部舉辦前端大會,也展示了一種開放的心態。
兩天的上午是大主題分享,不分分會場。由於2樓大教室坐不下,在一樓大教室做投影、聲音同步。實際體驗過,跟身處真正會場的體驗基本無區別,除了講臺上少了個人(其實分享的時候會關燈調暗,你本來也看不清講師),而且投影教室會給你感覺更自由放鬆。
會議議程也像平時上課那樣,40分鐘左右的分享,15分鐘左右的休息,兩天我全程聽下來也不覺得明顯的累。分享後基本不設定Q&A,而是在教室門外設定了一塊專家面對面的區域,每位老師講完就來到這裡,大家有問題就一起來這裡問,給了更多人提問交流的機會,而且即使問的人太多也不影響下一場的分享,挺贊。
除了正式的分享,兩天的中午都留了一個小時的閃電秀,每人只有5min,有PPT沒PPT都可以,誰都可以報名上臺自由表達。有偏技術的講自己開發的一個元件,有非技術的如閒聊臺灣行業狀況,我們內地軍團也有臨時發揮上臺,如史海峰老師講了大陸行業狀況,我也一時興起上去講了我的特色番茄工作法:
同時,會場外還有一些好玩的內容,比如自由投票,我覺得是最有趣也最讓我感興趣:
或者這個大家更關心的話題,哈哈(這是第一天上午的統計結果):
總而言之,內地和臺灣的前端大會都各自玩出了自己的一些花樣,我會更傾向於少一點花哨,多一點關心內容和交流,更像學術交流的大會形式。
主題
這也是我出發之前很想知道的:臺灣的同行們現在都在研究些什麼呢?兩天聽下來,我的感受是:臺灣同行會更傾向於新技術的應用實踐而非尋根問底;更傾向於前端內容而不是整體架構。
首先,臺灣同行更傾向於技術的具體應用。第一天上午兩個主題分別是講了 PaymentRequestAPI(用H5打通支付流程)、api.ai(用它來搭起智慧聊天機器人),下午有幾個分會場,我聽到的有Date的缺陷及好的使用方法,聽到有講flex的彈性佈局(4個分會場分身乏力,著重選擇我最感興趣的偏前端分享),其他的分享題目大家可以參考modernweb官網。個人覺得大體上還是偏向於應用實踐方向,這些當然很實用的,但原理剖析類的分享很少,它們對我們解決新問題更有幫助。說很少而不是沒有,是因為我還真剛好聽到一場,那就是高見龍老師講的Git原理,用貓狗等例子來說明原理,讓人容易理解印象深刻,有興趣的同學推薦之。
其次,傾向於前端內容而不是整體架構?打問號是因為這是我的觀察思考,原因有二吧。內地來的8位講師分成前端類和架構類兩個分會場,我自己是在前端類會場分享,感覺整個會場基本坐滿,而聽架構場的講師說,幾場下來那邊的聽眾都明顯比前端場少。
第二點原因來自我會後和參會者閒聊。我問在臺灣這邊有沒有類似內地知乎專欄、掘金之類的前端技術文章集散地,他們竟然說沒有,他們常去的是內地的這幾個以及medium以及twitter上去follow大牛動態,自己寫文章放medium或GitHub居多。我略有納悶的同時聯想臺灣這邊沒有像騰訊阿里之類的巨型IT公司,覺得這是因為內地盤子比較大,前端圈更開闊於是演變出更多的需求場景,編織出自己的技術樂園也能有充足的人氣。而臺灣這邊直接用medium、GitHub跟國際接軌也就夠用了,於是臺灣同行騰出糾結大型複雜系統應該怎麼搭建的時間,而更多關注應用場景。於是也就顯得架構類的內容沒那麼吃香。
總的來說,我的體會是:不同的行業環境衍生出不同的需求,技術則會向更能滿足需求現狀的方向發展。於是臺灣的前端環境會更偏向於技術應用類的方向,而在架構設計上因為沒有充足場景需要用上因而不像內地那樣蓬勃。內地的前端常會覺得臺灣的前端氛圍比不上內地,一方面是因為他們更常討論技術應用這個虛假原因,另一方面是因為池子不夠碰撞不激烈的真實原因。
氛圍
內地的前端大會我也參加過好些個,作為講師好幾次,做組織方也有三次。兩天的modernweb下來我感受到這邊有些氛圍很不同,主要有兩點。
首先是參會者畫像。一方面我感受到這邊參會的女生比例不小啊,比內地的大會多,真是健康的環境。另一方面我發現年齡分佈更開闊,最明顯的,我好幾次發現坐我附近的參會者並不算年輕,甚至鬢角已有些許白髮,感覺有五十上下。並不是極少的一兩位,而是有好些,他們並不是來走個過場物色好開發,有一位剛好坐我旁邊我觀察到他仔細地聽著分享並做筆記,能感受到是真正地在學習。這在內地“程式設計師是青春飯,三十多了就該轉管理”的氛圍大不一樣,至少我在內地的技術大會沒看到這樣的場景。敬之。
另一方面,我覺得這邊的大會參會者更放得開。比如自由取用的啤酒池,真是炎炎夏日的一股清流。
又比如後面我參加他們的徵才座談會,剛一進去隨便找個地方坐,工作人員就給我遞上一塊大雞排和一罐冰鎮啤酒,大家坐在一起邊吃喝邊喝臺上的嘉賓交流(嘉賓也有喝著小啤酒),很是自然放鬆。
從這些細節,我能感受到一種熱愛學習,又熱情好客的氛圍,值得借鑑。
企業
我剛說到徵才座談會,那是主辦方做的一個特殊活動,邀請了五位各個IT企業的前端開發,主持人引導著話題讓他們和臺下參會者交流。說句實話,在此之前讓我列舉臺灣的IT公司,我一個都說不出,它們對我來說是那麼神祕,那怎能錯過這個活動?(甚至我在想我裝新人會不會被簡單面試到,不會第一輪就被淘汰吧 = =)
第一,啤酒氛圍。哈哈,這是因為當主持人讓各位嘉賓說說自己公司的文化時,其中一位嘉賓說:“我們公司上班是可以喝酒的!”立刻全場大笑鼓掌。“我們公司的冰箱會提供免費啤酒。你可以在我們面前喝啤酒,只要你們寫出優秀的code就行。”和上一節講的冰鎮啤酒池相呼應,我感覺這邊的啤酒文化挺流行的,後面的嘉賓也表示他們公司也可以這樣。我稱之啤酒氛圍不是說就肯定是喝啤酒,而是指它透露出來的一種放鬆的企業文化氛圍。
第二,英語。前面忘了提到,這裡也補充一下,來臺灣聽技術大會最好有相當的英語水平啊,不然一些純英文分享你會一臉懵逼,更別提會後和外國講師交流。而大部分臺灣前端同行的英語水平還是比較溜的,不止體現在他們能比較好地聽懂英文分享,還體現在臺灣企業的國際化氛圍。比如來自新加坡的IT公司carousell,今天出席的嘉賓說,公司上班全是講英文的,今天用中文介紹公司真不習慣(= =||)。
第三,Scrum。有一個參會者問嘉賓:“你們公司是否嚴格執行著Scrum?”當時我聽著他們的問答表示懵逼,而其他人則是一副習以為常很感興趣的表情。抽到空子我問坐我隔壁的哥們,才知道原來是這個單詞,原來是指敏捷軟體開發流程。在場的幾個嘉賓都表示他們公司有在使用,有些還在闡述他們的方式不會影響新人融入。看來要找個時間再細緻瞭解下Scrum,並看下為什麼在內地就沒人提起??
其他的現場交流細節我就不展開了,這個活動向我展開了臺灣IT企業讓我感到新奇的一面。
總結
兩天大會下來,體會繁多,逮著機會還是應該多出來看看,那是跟內地挺不一樣的見聞。兩地的前端開發在創造能力學習能力上我相信沒有多大區別,只是行業環境衍生出不一樣的前端氛圍,竊以為不能就此斷言那邊前端不如內地。
上面我的總結有略貶有褒獎,只代表我個人的觀察角度,如有偏頗請各位見諒。也推薦其他同行的內地講師的總結,比我這流水賬寫得精闢得多,給大家換個角度看看:
最後再放一些大會照片和大會的講師午餐,希望深夜看到的朋友別打我哈~
(吃了IT邦幫忙兩份哈根達斯,還是要幫它們曬一下的,哈哈)
(四葷兩素帶米飯的午餐便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