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今天好大的妖風。中午外面吹得旗杆獵獵作響。吃飯的時候還能看到漫天的絮。雖然我也不清楚那到底是什麼……
上個週末差點把工裝玩兒沒了。昨天晚上臨睡覺,到處找我那個西裝外套,找不到。想了一下,應該沒有落在體檢中心,應該也沒落在餐館等等其他地方,反正肯定在行裡。就是找不到。放棄了。魚死網破,想著今天上班就穿羽絨服好了,都過冬了,應該不會怎麼檢查工裝了。
猜對了。沒有任何人在意。除了前臺跟我一起吃飯時,她笑著說了一聲:“你終於知道穿襖子了。”
最後在健身房找到了。可能是週五晚上跳舞跳嗨了,順手就把外套脫了掛在跑步機上了。還好找回來了。
昨天基本沒做什麼,做了點家務就沒什麼時間了。值得一提的是,昨天晚上把 Bot 部署到了伺服器上。好像只花了最多半個小時。但是排版過後的訊息亂序了,解決這個問題還花了一點時間。交給 ai 一下就解決了…… 我才發現框架自帶的函式支援非同步呼叫,不用自己專門寫一個 async await 的函式。
今天中午還花了一點時間把 Bot 和 LAN-Party 弄成開機自啟。我還是第一次寫 systemd 的 service…… 感覺現在已經完全面向 ai 程式設計了。也不知道是好是壞。如果運用得當應該是個好事吧。
昨天和今天下了很多書,主要是關於投資方面的書。
快速瀏覽了很多書的目錄,簡單翻閱了幾章。發現很多書都不太需要了。因為裡面的東西很多都知道。打算快速過一遍,找那些沒有看過的新知識點。因為目前對於期貨和期權方面是一片盲區,所以在這方面下的書最多。
希望看完能有所收穫吧。
我感覺我還有好多好多領域不知道。一旦涉足了這些領域,就止不住地渴望知道更多的東西。與此同時,還有越發深入的無知恐慌,感覺自己怎麼什麼東西都不知道,怎麼哪個常識都不瞭解……
好頭疼。
今天沒什麼業務,基本上在工位看了一天書。總是在快下班的時候領導才叫做事,更頭疼了。
成功日記:
1. 看了一點《穩健投資:年化 10% 收益率的基金組合》,進度 38.1%,看了一點《誰偷走了我們的財富》,進度 37.7%;
2. 中午睡得很好;
3. 做了一些拖了很久的事情;
4. 更改了一下部落格排版,現在變得更好看了。
南國微雪 Miyuki
2024 年 11 月 25 日
封面圖
實用類文字附加
《穩健投資:年化 10% 收益率的基金組合》
後記
我的投資歷程
2020 年,我收到雪球達人秀欄目組的約稿,想讓我寫一寫自己的投資經歷。我也是話癆,一不留神沒剎住車,寫了幾千字,把前半輩子的事都抖出來了。透過這篇文章,大家可以看到我投資體系比較完整的進化過程,希望能給正在學習投資的你提供一些參考。
大家好,我是認真的天馬,之前在一家 A 股上市公司做產品經理。
一個月前,我選擇了辭職,專職投資、碼字,成為一名 “坐家”。
不少讀者不太理解,一個人上班上得好好的,為什麼會突然要辭職呢?辭職之後他吃啥?會不會餓死?正好趁著這篇文章,向大家介紹一下我的投資歷程,看完之後,大家可能會理解我為什麼會做出這樣的選擇。
一、“第一桶金”
與很多同學不同,我的 “第一桶金” 是在初中時候賺到的。
初一時,學校裡上電腦課。那時候的計算機教室還是很神聖的地方,不能隨便進入,腳上要套個塑膠袋才行。學校不提供塑膠袋,很多忘了帶塑膠袋的同學只能去學校裡面唯一的一家小賣鋪裡買。小賣鋪賣得很貴,兩個塑膠袋一元錢,並且還要搶。
有一天我在家樓下的食雜店幫我媽買醋,順嘴問店老闆:“塑膠袋多少錢一個?”
店老闆說:“這東西哪有按個賣的啊,都是按卷賣的,10 元錢一卷,200 個。”
我當場愣住,才 5 分錢一個啊!學校小賣鋪賣 5 角一個,也太黑了。
第二天就有電腦課,我想試一試。我拿出一個月的零花錢——10 元錢,買了一整卷塑膠袋,200 個。第二天,臨上電腦課,一大堆同學又忘了帶塑膠袋。
我掏出塑膠袋來,大喊 4 角錢 2 個,要買的來找我。不一會兒就賣掉了 40 個塑膠袋。塑膠袋成本 5 分錢一個,售價 2 角錢一個,單個塑膠袋賺 0.15 元,首筆訂單 40 個,賺了 6 元錢!
這是我人生中賺的第一筆錢。對一個只知道看書、做題的 “書呆子” 來說,我第一次體會到,原來賺錢是這麼開心的一件事。後續我還將這項業務最佳化,從現貨銷售改成預售交 2 元,可以預定未來 5 節課的塑膠袋。還把業務擴充到了隔壁班。
這項業務做了大半年,我賺了 400 多元。這 400 多元錢,就是我賺的 “第一桶金”。從金額上說,400 元沒什麼意義。但從理念上,對我的影響是巨大的。我的投資模式在那個時候就確定了——低風險投資。知道什麼時候買、什麼時候賣。知道成本,知道未來的售價,利潤空間很大。一切都很清晰,不需要靠賭博。
二、大學的尷尬
高考填志願的時候,可能是源於我之前賣塑膠袋的成功經驗,我選擇了一所財經院校。原以為學校裡面的老師都是很厲害的,沒想到投資學的第一堂課,老師講的內容就讓我大失所望。
我到今天都還清楚地記得那個老師講的內容,他說:“世界首富是巴菲特,他用的方法叫價值投資。價值投資就是買便宜的股票,但是那些便宜的股票只在十幾年前有,現在已經沒有了,所以價值投資已經沒法用了。現在股票沒有什麼好機會,如果大家對投資感興趣,可以研究一下黃金。”
然後他講了一下如何透過這線那線、這叉那叉來分析金價走勢。看見那些無厘頭的線、型、叉,我就頭暈。那個老師講的東西我實在是不想聽,於是我開始自己研究,想根據訊息面做些投資。
比如,我發現最近油價跌了,石油是航空公司的成本,油價跌了,對航空公司應該是利好。於是我買入南方航空的股票(因為從老家上大學的路上,就是坐的南航的飛機)。
沒想到,油價跌,南航的股價有時候也跟著跌。有時候油價漲了,南航的股價也漲。漲跌完全是隨機嘛…… 那個學期,我對股票和投資失去了興趣。在我那個時候的腦海中,認為這些東西都是用來賭博的道具,要遠離。
三、2014 年,《聰明的投資者》
此時我已經工作了幾年。工作一直很忙,也就沒想起投資的事來。
國慶放假,我打算坐火車回家看望父母。我一直有看書的習慣,想選幾本書在火車上看。選什麼書呢?陰差陽錯,突然想到巴菲特推薦的書應該是好書吧。於是我搜尋了一下 “巴菲特推薦的書單”。這一次搜尋,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螢幕上顯示出了一個書單,書單上第一本書的名字叫《聰明的投資者》,作者是本傑明 · 格雷厄姆。
如果沒有那次搜尋,現在我應該還是一個職場人。做著一份擅長但是並不喜歡的工作。但是命運就是這樣有趣,安排我在那個特定的時間,搜了一個特定的詞,知道了這本特定的書。
在火車上,我一頁一頁吸收著《聰明的投資者》中的投資理念:投資與投機是不同的;股票的價格與價值是不同的;市場先生是神經病,要利用市場先生,而不是被他利用;投資要有安全邊際……
我如痴如醉地看著,如果那時候我旁邊有個人觀察我的瞳孔,肯定是放大的。這些核心的理念,到現在也一直貫穿在我的投資之中。
在火車上還發生了另外一件有趣的事,旁邊臥鋪的一個姑娘看到我在看《聰明的投資者》,好心告訴我:“你若喜歡投資,可以到雪球上看看。” 於是我知道了雪球這個網站,而且在這個網站一滾就是六年。
那時候進雪球,滿螢幕都是討論創業板和銀行股哪個更值得買的。有幾位大 V 力挺創業板;也有幾位是銀行股的死忠,力挺銀行。基於此時我對投資的理解,我選擇了招商銀行,它的 PE、PB 都很低,符合格雷厄姆的標準。另外一個原因是我的工資卡是招行的,每次去招行辦業務感受都很好。
我沒料到,剛買完招行沒多久,一場轟轟烈烈的大牛市就衝過來了。
四、2015 年,在瘋狂的人群后面撿錢
2015 年的瘋牛重新整理了我對市場的認知。
銀行股在翻了一倍之後就不怎麼動了,彷彿整個牛市與它們無關。看著網際網路、南北車,各種概念漲上天,自己手裡的銀行股波瀾不驚,心理還真有點畸形。光生氣沒有用,好在市場還是給面子,瘋牛的時候給了不少做分級基金溢價套利的機會。
印象中最爽的應該是 H 股分級的溢價套利,溢價 20%,砸了好幾輪,溢價率都砸不下來。再就是那時候的打新,上市數個連板,賺得很爽;還有就是陸金所在做新開戶的推廣,有很多的羊毛可以薅,收益率能達到年化 10%。
看著身邊的同事和親戚全都變成了股神,我默默站在後面,撿地上沒人要的金幣。
撿著撿著,股災來了。可憐的銀行股,牛市不跟漲,股災時一點也不少跌。
眼看 2015 年上半年的利潤快要跌沒了,一個新的投資機會進入視野——分級 A 下折套利。當時市場上的分級 B 份額處於高溢價狀態,很多分級 A 打到 7 折以下。隨著市場快速暴跌,分級 B 跌到了下折線,分級 A 將以淨值重新分派份數。
軍工 A、醫療 A、網際網路 A、一帶一路 A,這些分級 A 的下折套利,幾天時間就有 20% 以上的收益。年化收益率都不知道該怎麼算。那些天,每次市場一暴跌,我就暴賺。中午吃飯時,同事問我:“今天大盤怎麼樣?” 我說:“大跌!” 然後開始狂笑。一度我周邊的人覺得我虧瘋了。
當市場趨於穩定之後,又出現了新的套利品種——分級基金折價合併套利。當時由於恐慌,分級基金的子份額合併後比母基金要便宜,印象中有 3%~5% 左右的套利空間。
初一時賣塑膠袋的經驗派上了用場。我把資金分成四份,在場內以折價買入分級 A 和分級 B,合併之後按淨值贖回賣出。四天一個週期,平均每次賺 3% 左右。買入、合併、贖回,買入、合併、贖回,一輪又一輪地套利。
最終,2015 年我以 38% 收益率圓滿收官。
五、2016 年,初入港股
2016 年,由於 AH 差價很大,還是基於撿便宜的思想,我開始轉戰港股。
可能是 “好學生” 的心理作祟,我總覺得港股更成熟,做投資就應該去成熟的市場做。加之格雷厄姆的方法中,有一項是買“廉價證券”,也就是買入那些市值遠小於可清算淨資產的公司的股票。
這樣的股票在 A 股根本找不到,但是在港股卻有很多。於是我跑到港股,開始翻 “垃圾堆”,挨個找那些沒人分析的 “廉價證券”。
剛到港股時,我真的是覺得過癮。破淨都是小意思,很多股票市值甚至低於賬面淨現金。3 倍 PE、4 倍 PE 的股票隨便買。很多質量不錯的股票,PE 也小於 10 倍。我每天在幾十只股票上掛非常低的買入價,等魚上鉤。每次股市一暴跌,就會成交幾隻。
這一年運氣還算不錯,雖然年初回撤很大,但是後面還是漲了回來,最終賺了 23%。
六、2017 年,做投資不是奧林匹克
2017 年,是我最痛苦的一年。
這一年我繼續投入了大量的時間來研究廉價證券公司的財報,琢磨要如何與這些人品有問題的管理層鬥爭。但公司的質量並不因我個人的努力而改變,投入的精力並沒有什麼額外的意義。
格雷厄姆喜歡買廉價證券,但人家是把公司控股了,然後清算拿錢。我們這些小散,就算買了廉價證券公司的股票又能怎樣?我們能讓公司清算嗎?不能,我們連讓這些公司把賬上的現金給分紅了都做不到。
另外,香港股市歷史很長,這些廉價證券之所以廉價,是因為它們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有的公司大股東人品不好,很喜歡出老千,儘管賬上全是現金,還是要融資擴股。我持有的 30 多隻股票中,一年內就踩到了兩三個雷,苦不堪言。
相比我持有的這些廉價股,那些優秀公司的股票今年漲幅巨大。貴州茅臺翻倍、騰訊翻倍,格力電器、招商銀行等都漲了 70%~80%。持有這些優秀公司的股票,不但股價漲得快,而且在持有過程中還可以學習到什麼是優秀的企業、優秀的管理、優秀的品牌。而和我持有的那些廉價股在一起,只能學到什麼是老千、什麼是耍詐……
這一年獲得 20% 的收益,勉強跟上了滬深 300 指數,但這是我最累的一年,身心俱疲。
七、2018 年,第一次轉變
經過上一年的折磨,我終於可以理解為什麼巴菲特說:“我從不試圖去翻越 7 英尺高的跨欄,我只是專注尋找 1 英尺高的跨欄,然後很輕易地跨過去。”
有那麼多優秀公司的股價還趴在地上,我們幹嘛非要去翻垃圾堆呢?在成熟股市賺的錢是錢,在 A 股賺的錢就不是錢了?2018 年,我趁著股市大跌,開始換入騰訊、招行、茅臺等優秀公司的股票,完成了我投資生涯中的一次重要轉變。雖然這一年最終收益率是−13.29%,但是理念上的成長是巨大的。我開始擁抱價格合理的偉大企業。
八、2019 年,找到新方向
這一年,我幾乎沒做什麼動作,拿著招行、騰訊、茅臺的股票,偶爾看看財報。用的精力是 2017 年的 1/10 都不到,但是收益率卻有 40% 多。這就是買優秀企業股票帶來的好處,我們與它一起享受利潤增長就行了,不需要擔驚受怕。
原以為 2019 年就會這樣過去,突發的一件事情再一次改變了我對投資的看法。
下半年,一個同事請教我要如何選股票。“好為人師” 的我,興高采烈地把怎麼做業務分析、財務分析、估值分析給他講了一遍,一口氣講了兩個多小時。
他很認真地聽完後,茫然地看著我說:“沒太懂,有沒有簡單點的方法。” 這時我才明白,選股的門檻太高了,大家並沒有時間和精力來學這一整套的東西。更為簡單的指數基金可能是更適合大家的投資工具。
這幾年我辛辛苦苦地研究股票,運氣也還算不錯,算下來年化收益率也就是 20%。但是指數基金投入的精力要少得多,而收益率卻能達到 10%~15%,明顯價效比更高。於是,我開始梳理指數基金的投資方法,希望可以打造一套大家學得會、搞得清楚背後邏輯的指數基金投資方法。
認真的天馬公眾號的早期文章,我的這位同事是第一個讀者。當他表示 “你寫的東西,我能看懂,很好懂” 時,我非常非常開心。原來教別人投資、幫別人賺到錢,是件比自己投資賺到錢更有成就感的事情。
九、2020 年,我辭職了
我的文章前後寫了 100 多期,所幸有不少讀者捧場。有的同學是剛剛開始學投資,剛好看到了我的文章,很開心地學著。還有更多的同學,炒股好多年,虧了不老少,在很無助的狀態下,看到了我的文章。
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老大哥,他 50 多歲了,在一個三線城市做圖書生意。十幾年前就開始炒股票、炒期貨,一分錢沒賺到,還虧了 100 多萬元。去年期貨爆倉,他直接腦溢血,差點命都丟了。今年改跟著 ×× 群主炒基金,還是虧。
在交流中我發現,這些同學太需要正確的、穩健的投資知識了。就以這位老哥為例,年過半百,拼搏半生,正是應該把積蓄進行正確的資產配置,獲取穩健複利收益的時候。可惜,他不但沒有獲取穩健的收益,反而因為投機,不僅損失百萬元,還差點傷了性命。錢沒賺到,生活也搞得一團糟。
投資本應該是為生活服務的,但在現實中,很多人的生活被投機操控了。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有太多的人需要穩健的投資知識。然而,這樣的知識卻並不好找。願意教別人穩健投資知識的人,也並不多見。
比如,很多投資者在股市跌的時候拿不住股票,這完全可以透過股債平衡組合來解決。“滬深 300 指數 + 債券基金” 的組合,這種在《聰明的投資者》中格雷厄姆強烈推薦的簡單好理解的組合,竟然從來沒見哪個大 V 給讀者推薦過。市場上充斥的都是些教人暴富的秘籍、無比複雜的組合,沒人想要教別人慢慢增長。
因虛榮心作祟,我想做點事情。我想把我學會的穩健投資知識,寫給需要這些知識的人。他們是一群善於獨立思考的人,希望透過資產的持續複利來實現穩健的增值,他們是對家庭有責任心的人,是熱愛學習的人。
為這樣一群人寫優質的內容,應該也是一件很有未來的事情。但是寫文章和回答讀者問題,非常佔用精力,無法與工作同時進行。
我是一個單執行緒思考的人,沒辦法前一分鐘解答讀者問題,後一分鐘做公司的工作。好在已經有了一些積蓄和被動收入,加之生活比較簡樸,權衡再三,我決定辭職。
既然我寫的東西對大家有用,而我又喜歡做這件事,為什麼不專心把這件事做好呢?人生短短几十年,發現自己想做的事情,就應該盡全力去做。
辭職後,我把家搬到了海南,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最後,我給大家三點投資建議。
(1)投資是為生活服務的,不會影響你心情的投資才是好投資。
(2)目標不要設太高,10% 左右的收益率是 A 股能給的,知足常樂。
(3)投資要先學會不虧,再學賺錢。不虧的要義就四個字:不懂不碰。
以上是我與投資的故事,緣分因它而起,人生因它而變。
===== Separator =====
“我已經做好資金分類了,算出有多少閒錢了,我要如何判斷自己的波動承受能力呢?” 這是個特別好的問題,也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經過多年的努力,我找到三個方法或許可以幫助你判斷出自己對波動的承受能力。
方法一:閉眼想。這招主要面向沒什麼投資經驗的同學,或許你之前從來沒買過股票,也沒買過基金。只有理論基礎,沒有實戰經驗。怎麼辦呢,先閉上眼睛,在腦海裡想象,你面前放著一沓子錢。告訴自己,這沓錢就是你自己的錢,金額剛好是你一年的薪水。比如你年薪為 10 萬元,那沓錢就是 10 萬元。
然後,這 10 萬元錢突然變了,變成了一串數字,每過一秒,這個數字就會變一下。先是從 100000 變成了 101000,又變成了 102000,又變成了 103000,每過一秒,數字就會加 1000。就這麼一直加,數字加到了 110000,又到了 120000。
突然,數字由增變減,每秒減 1000。從 120000,減到 119000、118000,減到 110000、109000,一直減到了 100000。到了 100000,它並沒有停息,而是繼續一路減下去。99000、98000、97000、96000、95000,每一秒減 1000,不停地減,沒有一絲要停的意思。這個時候,感受你自己的心跳,看減到什麼時候,你的心跳開始加速,開始有些不安。
比如,減到 90000,你開始心跳加速,那說明你對波動的承受能力大概是 10%;如果減到 80000,你的心跳才開始加速,說明你對波動的承受能力大概是 20%;如果減到 50000 你才開始心跳加速,那你對波動的承受能力大概就是 50%。
不過,方法一隻是靠想象的,每個人入戲程度不太一樣。入戲深的或許能測出來,入戲淺的可能根本就測不出來。所以這個方法只對部分人有效。
方法二:主要對有投資經驗的同學有效。它有個別名叫 “交學費”,具體就是指真金白銀買了股票、基金之後,在持有過程中真實體會自己的心態變化的過程。通常來說,在沒有掌握基本投資知識的前提下,貿然衝進股市,最後都會以虧錢告終。所以,我們將虧的那部分錢,稱為 “學費”。
有的人是必須買到一定的總金額以上,才會開始展現心態變化。而有的人,哪怕只買了一點點,也只虧了一點點,就已經可以展現出心態變化。對於之前已經入市的同學,一定要仔細回憶自己在市場不同階段的心理狀態,找到適合自己的波動區間,然後專門挑自己能承受的波動區間的投資品種來買。
方法二得出來的結果是最準的,但它有個壞處,就是太費錢。你要是真投了 100 萬元,得出自己的波動承受能力是 10%,那你的學費可是交了 10 萬元啊。有沒有比方法二更省錢,比方法一更真實的方法呢?有,那就是方法三。
方法三:對所有同學都有效,叫 “模擬遊戲”。我給大家準備了一個模擬遊戲,你可以在遊戲裡面,用幾分鐘的時間,體驗三五年的“真實” 投資過程。所謂“真實”,是指這個遊戲裡面用的都是真實資料,是歷史上真正發生了的市場行情。等你玩過這個遊戲就會發現,真實的市場,比大片還魔幻。
最後,估計有同學會問:“我現在剛畢業,確實沒有閒錢。難道我就一點股票基金都不能買嗎?我稍微買點試試不行嗎?” 其實,稍微買點也是可以的。不過,對於沒有閒錢的同學,大家心裡一定要明白,此時買基金,不是為了一夜暴富,也不是為了什麼財務自由,而是為了積累實戰經驗,為以後有閒錢做投資時做準備。對沒閒錢的同學來說,最重要的是提升工作技能,增加工作收入。萬不可把基金投資當成主業,切記。
===== Separator =====
2020 年 4 月,某銀行的原油寶事件刷了屏。買了這個理財產品的同學,不但本金虧光,還倒欠銀行不少錢。很多平日裡不怎麼關注理財的同學,也紛紛轉發各路文章。我估計,多數人只是看了個熱鬧。光看熱鬧也就算了,還真有位同學留言告訴我,他因為看了新聞,萌生了想去買點原油寶的想法。我聽了之後,氣得 “吐血三升”。
對於真正要開始理財的同學來說,看熱鬧沒有任何意義。我們要從這些事件裡總結些經驗,學到點東西,這對我們提升投資能力才有正向作用。說實話,到現在我都沒太搞懂,如果買了 1 萬元的原油寶,到底會虧多少錢。相信絕大多數同學到現在也沒搞懂。
雖然我沒有辦法洋洋灑灑寫出幾千上萬字的分析,來講解原油寶的來龍去脈,但這並不妨礙我躲過這個坑。因為我有一個萬能法寶,這個法寶就叫 “不懂不碰”。想要做好投資,如果只能記住四個字,那這四個字一定就是 “不懂不碰”。
巴菲特的老搭檔查理 · 芒格說:“我把公司分為三類:好公司,壞公司,太難懂的公司。我們投資成功的秘訣之一是,我們從不假裝我們知道所有的事情,絕不愚弄自己。在我們的分類體系中,我總是把自己無法理解的,歸納到‘太難’這個類別。我會不定期把問題堆在這個類別裡,而當解決問題的方案出現時,我才會把它從‘太難’的類別裡挪出來。”
連投資大師都承認自己有搞不懂的東西,並且不去碰那些搞不懂的東西。我們作為普通投資者,有搞不懂的東西,太正常了。入市這些年,我搞懂的東西很少很少。A 股有 4000 多家公司,我只看懂兩三家;股票基金幾千只,我有把握的不超過 10 只;債券基金 3000 多隻,我只敢買 2~3 只;股指期貨、期權、黃金、白銀、石油、海外債,等等,我也是一個都沒搞懂。
因為這事,我還經常被不少同學笑話。這麼多考試科目,我只搞懂那麼一點點,照理說我應該是個壞學生,考試成績應該很差才對。但這些年下來,我的投資是賺錢的,而且收益率還不錯。各種大坑,比如 P2P、高溢價分級 B、暴雷債基、暴雷股票等,我也都躲開了,一個都沒踩到。
我躲開這些雷,不是因為我多厲害,多麼瞭解這個品種的實質,預測清楚了它會是大雷,然後選擇躲開。而是因為,我根本就沒搞懂這東西,說不出個所以然,所以選擇不買。
投資比拼的是誰膽子小,誰更穩健,老老實實站在自己的能力圈裡面,別胡亂往外邁。學明白一個品類,再把它加到你的能力圈裡面,後面再考慮投資它。徹底學明白之前,不要碰它。
有同學問:“要怎麼判斷 ×× 品類我搞懂沒有呢?” 答案是:如果能問出這個問題,基本說明沒搞懂。此時,千萬彆著急投資,再學一段時間再說。“不懂不碰” 這個方法適用於所有投資場景。如果自己想買什麼拿不太準的東西,請默唸兩句;如果看到身邊有人義無反顧往坑裡跳的,請在他面前念兩句。
投資,先從不虧錢開始學起。
===== Separator =====
現在擺在你面前的有兩條路。
(1)賣了就賣了,後面再漲與我無關,我就當沒看見。
(2)不甘心股市又漲,還想再賺點,再次入市。
如果你能堅持住第一條路,那這場牛市對你來說還真是個加薪級別的好事。雖說賺不到多少錢,但至少是賺的。如果你沒能堅持住,改走了第二條路,那我可以很確定地通知你:虧定了!
因為你進入了股市最標準的虧損劇本。這個劇本可以簡單地總結為三步走:少買少賺—中買中賺—大買虧光。剛開始,買得很少,小小地賺了一筆,賣了;然後加大投入,賺了很可觀的一筆,增強了信心,又賣了;最後把所有能投的錢全壓上,一次性把之前賺的全還回去,還得把本搭上。
股市對於貪小便宜的人,一般都還比較寬容。但對貪得無厭的人,股市從來都是無比兇狠。“賣後悔了”,就是 “貪” 的具體表現。
===== Separator =====
二、債券市場的牛熊
債券市場的牛熊和股市的展示方法不太一樣。股市是搞一個指數,比如我們常唸叨的上證指數。上證指數一直漲,就是牛市;上證指數一直跌,就是熊市。而債券市場卻不用指數來展示,而是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就是:還有十年就到期的國債的年化收益率。
什麼是國債的年化收益率呢?我來舉個例子。
比如,一個債券面值 100 元,利息是 3 元,還有一年到期。我們用 100 元把它買了,一年之後還給我們 103 元。我們買它的時候,它的到期收益率是 3%。如果這個債券跌了,跌到 99 元,利息還是 3 元,我們花 99 元買了這個債券,過一年會還我們 103 元。我們買它的時候,它的到期收益率是(103−99)/99=4.04%。
大家看到了吧,債券的價格跌了,會導致它的到期收益率變高。反過來說,到期收益率變高,也就是意味著債券跌了。跌得多了,就跌成熊市了。
===== Separator =====
三、什麼是債券基金
大家看完前面這些內容,再介紹債券基金就比較簡單了。
債券基金,就是合同上寫明瞭 80% 以上資產買債券的基金。再詳細可以分為以下兩類。
(1)純債基金,只買債券,不買股票,也不買可轉債。純債基金裡面也可以再細分為短債基金和長債基金。
短債基金,主要是買到期時間只剩下 1 年(短期)或者還有 1~3 年到期(中期)的債券。因為這些債券到期時間比較近了,所以受利率變化的影響較小,它們價格的波動也就比較小。當然,凡事都有利有弊,波動小了,收益率也低了。一般來說,優秀的短債基金,其年化收益率能達到 3%~4% 左右。
長債基金,主要是買 3 年以上到期的債券,甚至 10 年以上到期的債券。這種債券受利率變化的影響很大,因此收益率也會高一些。此型別中優秀產品的年化收益率在 4%~6%。
(2)混合債券基金,又買債券,又買股票,又買可轉債。
根據基金裡對買股票的要求不同,行業裡習慣將混合債券基金分為一級債基和二級債基。一級債基,只打新股,不會到股市上直接買股票。二級債基,可以打新股,也可以直接在股市上買賣股票,股票倉位一般不超過 20%。但是在 2012 年,主管單位叫停了債券基金的打新,一級債基和二級債基都不能打新股了。
除了有關打新股的區別不再適用,各家基金公司對一級債基、二級債基裡面能買多少可轉債,定義也不太一樣。可轉債雖然也是債券,但債券持有人可以選擇把它轉換成股票。因為有這個特殊功能,可轉債的價格波動非常之大,有時候比股票漲得還快,有時候比股票跌得還多。
有的基金公司把可轉債當成債券,有的公司會把可轉債單獨列出來,與股票併成一類。這就使得現在市場上一級債基、二級債基的分類方法不是很明晰。比如有的一級債基,合同上寫了 “不能買股票”,但它配置了大量可轉債,整個基金波動巨大。有的二級債基,合同上雖然寫的是 “既可以買股票,又可以買可轉債”,但該基金經理比較謹慎,這兩個品種雖然都買了,比例卻都很低,整個基金波動也不大。
關於混合債券基金,我們要換一個分類方法。我們要把混合債基裡面股票與可轉債的比例加起來,來計算這隻基金的股票類資產比例。
如果一隻混合債基裡面,股票 + 可轉債的比例大於 0 且小於等於 10%,我們稱這種混合債基為保守型混合債基。由於在純債基的基礎之上增加了 10% 以內的股票和可轉債,所以這種型別的債券基金中的優秀產品,能做到年化收益率在 6%~7%。
如果一隻混合債基裡面,股票 + 可轉債的比例大於 10%,我們稱這種混合債基為積極型混合債基。由於股票和可轉債的比例大幅提升了,所以積極型混合債基的收益就可上可下了。做得好的產品,年化 15% 的收益率都有可能做到;做得差的,年化收益率最後搞成負的也很常見。積極型混合債基收益率高低,主要看股票和可轉債選得好不好。
積極型混合債基裡有一類特殊品種,叫可轉債基金。它主要的投資物件就是可轉債。可以想象,可轉債基金的波動自然也就像可轉債一樣,非常之大。因此,我們不能把可轉債基金當成傳統意義上的債券基金,而是要把它當成股票基金來看待。本書對可轉債基金就不做過多分析了,波動承受能力不高的同學,是不能配置可轉債基金的。
===== Separator =====
對於長債基金(短債基金下一節說)、混合債基,我有五大標準。
(1)基金要在 2016 年 10 月 1 日前成立,因為這個時間是上上輪債券熊市的起始日。完整經歷兩輪牛熊,才好評判基金成績的好壞。
(2)基金經理也要在 2016 年 10 月 1 日前就開始管理這隻基金了。只有這樣,基金的業績才能算成這個基金經理的業績。
(3)基金規模大於 5 億元,規模太小的基金容易清盤。
(4)基金收益在同類產品中名列前茅。基金最好得過大獎(比如晨星獎),基金公司會比較重視得過大獎的基金,會投入比較多的投研資源。
(5)基金公司規模大,風控體系完整,以防基金經理亂來。
根據這五條標準,我從 2000 多隻債券基金中選出來一些不錯的基金,分別是以下幾隻。
純債基金(長債基金):富國信用債債券 A/B、易方達信用債債券 A。
保守型混合債基:招商產業債券 A、鵬華產業債債券。
積極型混合債基:易方達穩健收益債券 A、易方達裕豐回報債券。
===== Separator =====
一、如何選短債基金
目前,市場上的短債基金有幾百只,看似繁多,其實多數是剛剛成立沒多久的新基金。各家基金公司都是看準了銀行理財產品淨值化這一重大轉折點,紛紛推出各自的短債基金產品。如此多的產品,我們該怎麼選呢?
還是先做定量的選擇,我的選法如下。
(1)選擇 2020 年 4 月前成立的基金,這是最近一次的債券熊市,對短債基金的要求可以比長債基金稍微低一點,但依舊要經歷過一輪牛熊才能看出所以然。
(2)基金經理也要在 2020 年 4 月前就開始管理這隻基金了。只有這樣,基金的業績才能算成這個基金經理的業績。
(3)基金規模大於 5 億元,規模太小的基金容易清盤。
(4)基金的年化收益率在 3% 左右就可以,無須太高。但是對基金的歷史回撤要求要嚴格一些,2020 年 4 月至 11 月底的這輪債券熊市中,基金最大回撤不能超過 0.55%。
(5)基金公司規模大,風控體系完整,以防基金經理亂來。
對於第四條,我要特別說明一下。由於現在新的短債基金比較多,各家公司為了讓自家的產品脫穎而出,不惜犧牲短債基金的穩定性,以追求高收益。但是,這勢必會增加基金的波動。我選短債基金時,一般的用途是短期持有,持有三個月到一年,要重點考慮短債基金的穩定性。
我們把這五條標準應用到幾百只短債基金上,最後選出以下三隻短債基金:嘉實超短債債券 C、中歐短債債券 A、易方達安悅超短債 A。
能力圈
市場風險不可避免,投資者的著眼點不應是客觀風險,而應是自己的主觀技能。“以我為主” 才是投資市場中的真正秘訣。許多股民都說自己在學巴菲特長線投資,股票漲了拿著,股票跌了拿著,股票退市了還拿著,最後去證監會鬧事。然而很少有人認真地問過自己,我對這家公司瞭解多少?我對這個行業瞭解多少?
任何一個市場都不能保證資訊都是真實的。投資者應該具備的專業能力,是識別虛假資訊的能力。但是一個人不可能懂得所有的東西,這就需要專業知識的支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能力圈,你跟一個賣菜的農民說今天菜市場的白菜 100 元一斤,你肯定騙不了他。投資其實是一個認識自己的過程,如果一個投資者能做到成為行家才投資,那肯定虧不了。
本文由部落格一文多發平臺 OpenWrite 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