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以為簡歷投遞的截止時間是 28 號。結果今天不放心又去點了一下投遞,發現已經過截止時間了。也就是說——昨天我在截止時間前 2 分鐘把簡歷投了出去。而那個時候我以為至少還有 2 天時間……
社招,我感覺希望不大,而且投出去的時間太晚了,估計後面的人都不會看了。篩都不一定會篩到我這來。只能說碰碰運氣了。
手臂上又起皮炎了,大概。感覺上班之後皮膚科都快被我踏平了。謹慎地判斷了一下,應該不是病毒和革蘭氏陽性菌引起的皮膚疾病,不是感染性的。所以就拿之前沒用完的滷米松擦了一下,今天感覺要好一些了。
今天看的書有些看不懂,感覺期權有點難。
下午被同事強行倒了兩三枚桑葚幹泡水喝。口味道嘛,有些一言難盡…… 明明都說了不用的,白開水好喝一些。雖然喝不太好喝,不過倒出來吃倒是感覺還行。
越發感覺到了自己的無知。
成功日記:
1. 看完了《穩健投資:年化 10% 收益率的基金組合》,看了一點《期權:就這麼簡單》,進度 46%;
2. 給以前的一個客戶推了一個拼車平臺,解決了她的麻煩;
3. 跟幾個朋友保持了聯絡;
4. 確定好了之後要看的一些內容,比如王陽明。
南國微雪 Miyuki
2024 年 11 月 27 日
寫在後面
今天的實用類文字附加非常長,書中講了保險和期權。部分意義不大的圖就沒有複製貼上了。
因為實在太長,沒有耐心可以不用看(其實我本來也沒覺得有多少人會看實用類文字附加)。
封面圖
實用類文字附加
《穩健投資:年化 10% 收益率的基金組合》
第七節悶聲賺錢,中證銀行
一、我們對銀行的誤解很深
在很多人心目中,銀行板塊就代表了漲得慢。給銀行起的外號可多了,好像一旦買了銀行股,就自暴自棄了一樣。大家說銀行不漲的理由貌似也很充足,比如盤子太大沒人炒,業績增長太慢,總市值佔 A 股比例過高,等等。在眾多熱門行業炒家的嘲笑聲中,銀行指數低著頭,默不作聲。
銀行指數是不是真的這麼不爭氣呢?我們一起看看資料。中證銀行指數從 2004 年 12 月 31 日的 1000 點,到 2022 年 4 月 1 日的 6521.02 點,歷經 17.25 年,年化收益率為 11.48%。這是價格指數,沒考慮分紅。要是算上分紅,年化收益率會在 14.5% 左右。
如此之高的收益率,放到哪看都是個優等生。可見,不能因為人家銀行沒題材、沒熱點,就誤以為它不漲。銀行是漲的,只是漲得比較靜,不太惹人注意。
三、指數估值
銀行業是百業之母,只要中國經濟能維持增長,銀行業就能維持增長,所以它的增長確定性是很強的。同時,由於銀行業還承擔著為實體經濟兜底的職責,一旦經濟出現較大波動,銀行勢必會出現壞賬,影響利潤增速。我們在預估銀行業的利潤增速時,既不能過於悲觀,又不宜過於樂觀。
我個人是按年化 4% 來給銀行業做利潤增速預估的,比 GDP 增速稍低一點點。根據對應表,4% 對應的合理市盈率是 12 倍。由於銀行業槓桿較高,所以對合理中值市盈率打 8 折,調整後的中值市盈率為 9.6 倍。其估值波動範圍為上下 20%,可以知道低估線為 7.68,高估線為 11.52。2022 年 4 月 1 日,中證銀行的市盈率為 5.85 倍,處於低估區域。長期看,銀行指數很具有投資價值。
===== Separator =====
300 成長指數在 2022 年 4 月 1 日的點位是 5513.12 點,從 2004 年底起年化收益率有 10.4%,收益率比 300 價值高了 1%。
在尋找跟蹤這個指數的基金時,我發現一個悲慘的現實。唯一跟蹤這個指數的一隻基金,已經被清盤了。
300 成長指數程式碼是 000918,曾跟蹤它的基金叫 “銀河滬深 300 成長分級”(161507)。2013 年 3 月成立,挺到了 2015 年的牛市。它是分級基金,2015 年上半年,由於子基金溢價,導致大量套利資金申購母基金分拆套利。2015 年下半年,又由於子基金折價,導致不停地有套利資金買入子基金贖回這隻基金。終於把它給贖成了迷你基金(0.1 億份)。
後來,“一行兩會” 又釋出《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要求總規模在 3 億份以下的分級基金在 2019 年 6 月底之前完成整改。這隻基金在 2018 年 11 月就自我了斷,清盤了。
大家投資指數基金的時間普遍比較短,可能還沒見過基金清盤。透過這個案例帶大家看一下,基金是會清盤的。清盤就是基金不搞了,關門了,錢還你。所以我們在選基金的時候,儘量選規模大一點的,好歹 2 個億起步,它被清盤的機率會小很多。
300 價值和 300 成長兩個收益率差不多的指數,跟蹤它們的基金一隻還有幾十億元規模,一隻已經清盤。是不是有點戲劇化?
===== Separator =====
第四節主動基金怎麼選
曾經有同學問過我一個問題,他說:“天馬,是張坤業績好,還是朱少醒業績好?”
我說:“都挺好。”
他問:“那我應該選哪個呢?”
我說:“你這個問題看似很簡單,實則非常複雜。”
這位同學問的這個問題就有點像女孩子選老公,並不是哪個男生業績最好就選哪個。要選那個 “你懂他、他也懂你” 的,這樣的日子才過得長久。
我們選主動基金經理也是差不多的道理。只不過主動基金經理一個人要服務眾多客戶,他不太可能跑來懂我們,就只能我們單方面去弄懂他了。這一節,我們就詳細來說說要如何在萬千基金經理之中,選出適合我們的主動基金經理。
一、什麼是主動基金
主動基金就是基金經理主動選擇買股票的基金。作為基金經理,我在基金裡想買茅臺就買茅臺,想買比亞迪就買比亞迪,不需要受到一張指數清單的約束。與之對應的就是指數基金(被動基金),基金經理只能嚴格按照指數清單上面的 “配方” 來買股票,不可以自由發揮。
我們在市場上提起主動基金,指的一般都是主動股票基金。但其實,債券基金裡面也是有主動基金和指數基金之分的。我們在第四章裡面提到的債券基金,全都是主動債券基金。之所以沒提指數債券基金,是因為這個品類還比較小。等以後指數債券基金品種多了,我們再詳細介紹它。
本節後面所提到的 “主動基金” 這個詞,將按照現在市場的習慣,特指主動股票基金。
二、主動基金怎麼選
我們買主動基金時,看似是在買基金,實則是在僱用基金經理。我們把錢給他,讓他幫忙理財。A 股有一兩千名主動基金經理,要怎麼找呢?有道是 “真金不怕火煉”,好基金經理不怕時間考驗。我們在選基金經理時,一定要選入行時間長且名列前茅的基金經理。我總結了三個篩選條件。
(1)基金成立滿 9 年。
(2)基金經理管理該基金滿 9 年。
(3)基金經理任職年化收益率排名全市場前 10 名。
為什麼是 9 年?在 2022 年的時點,9 年前是 2013 年。那時上證指數為 2100 點,是上上輪熊市的低點。從那時候入行到 2022 年,至少已經經歷了兩輪牛熊。期間有 2013 年的低谷、2015 年的瘋牛、2016 年的熔斷、2018 年的灰熊、2020 年的新冠肺炎疫情…… 股市起起伏伏,各種突發情況。
經歷過這些且成績依舊優秀,才能說明這些基金經理的投資能力是真的很出眾。也只有經歷過這些,才讓他們能更好地應對未來的風險,這是新手基金經理無法從書本上學到的。
資產管理這個行業,經驗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有些入行兩三年的新手基金經理,在牛市時業績好得不得了,到了熊市就跌得稀里嘩啦,這就是沒經驗的代價。9 年這條線一劃,那些竄天猴基金的雷,我們就躲過去了。
我把全市場幾千只基金按照這三條進行了篩選,然後按照任職年化收益率進行排名,排名前 10 的基金和基金經理,如表 8-8 所示。
謝志宇、張坤、朱少醒…… 我們有了一個名單,能上這個名單,至少說明他們經驗豐富且歷史業績非常優秀。那是不是現在就可以買他們的基金了呢?並不是。我們還要去了解基金經理的投資理念。我們要看這位基金經理,在這個成績的背後,是怎麼思考的。
那要如何瞭解基金經理的理念呢?資料主要有兩個來源。
首先是基金季報(包括年報、半年報)。基金的季報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獲取,買基金的網站基本上都會提供,我個人比較習慣在天天基金網站上面下載。開啟任意基金的頁面,在 “基金公告” 欄目下面,選擇“定期報告”,就能找到這個基金的季報。
基金季報裡面內容很多,大家不用全都看,重點看 “管理人對報告期內基金的投資策略和業績表現的說明” 這一部分就可以了。大家可以嘗試從基金經理到這隻基金任職的那一期開始看起。比如,張坤是 2012 年三季度開始任職的,那就從 2012 年三季報開始看起,結合每一年股市的行情,一期一期看過來。
這種感覺很像看連載小說,讓我們判斷基金經理當時說的話是有道理還是沒道理。同時也可以判斷這麼多年來,他的言行是否一致。有的基金經理很喜歡說大話空話,嘴上說自己是價值投資、逆向投資,實際上什麼股票火就買什麼,我們透過查季報方式,就可以把他們排除了。
其次是基金經理的各種訪談材料。基金經理通常會接受記者的採訪,說說自己的投資理念。大家可以在微信上搜一搜,比如搜 “基金經理名字 + 採訪”,找一些瀏覽量比較大的採訪稿看一看。基金季報是基金經理的自述,而這些訪談材料是基金經理回答記者的問題,角度不太一樣。對我們來說,算是一種輔助研究資料。
表 8-8 排名前 10 的基金和基金經理

把基金經理的季報和訪談材料都看完了,基本就能得出我們對這位基金經理的判斷了。這個判斷是很主觀的,不同人看完相同的資料,得出的結論可能完全相反。沒關係,在選基金經理這件事上,沒有絕對的真理,選擇適合自己的就好。
下面我舉幾個我自己的研究結論吧,供大家參考。
首先是張坤。我覺得,張坤是中國最像巴菲特的基金經理。他研究的公司非常多,但買的很少,持倉非常集中。他看好的公司,他會買很大倉位。比如白酒的龍頭股,這麼多年來,在他的組合裡的比重,一直佔 30% 以上。這個比例是很高的,要頂著很大壓力的。
張坤不會去主動擇時,判斷一下股市後面會不會跌之類的。就是長久地陪伴他認可的偉大公司,跟他一起成長,5 年、10 年,甚至更久。這個理念,很巴菲特很像。
比如朱少醒,我覺得他是中國最像彼得 · 林奇的基金經理,持倉比較分散。他是學金融工程出身,比較重視組合風險控制。他再看好的公司,也不會給特別大的倉位。所以他組合裡面經常有百十來只股票。
再比如謝治宇,我覺得他是中國最有個人特色的基金經理,在國際上找不到對標的人物。他的組合是有自己獨特的風格的,持倉既不分散,也不集中。既強調選股、強調估值,又會做擇時。他的擇時不是靠控制倉位來實現的,而是透過選不同風格的股票來實現的。
總之,就是他有一套自己的體系,我個人很難完全理解他的體系,但這並不妨礙他是一名非常優秀的基金經理。
這三位基金經理業績都很好,但是理念和風格各不相同。我們要做的,就是從裡面選擇我們自己看得懂的。當我們搞清楚一位基金經理的理念,並且非常認同之後,我終於要進入最後一步了:選基金。
通常來說,一位基金經理同時會管理多隻基金。並且他會把最老的一隻當作代表作基金。代表作基金對基金經理來說很重要,這是他們的名譽,他們會誓死保衛這些老基金的成績。因此,如果要選,我傾向於選擇基金經理的代表作基金。
主動基金就這麼選。大家是不是覺得有點複雜?複雜就對了,畢竟選人用人是這個世界上最難的事情。講到這,我還是要強調一下,主動基金再好,也是有波動的。
比如朱少醒的那隻基金,業績是 16 年 18 倍,年化收益率為 19.2%,這個業績比同期一線城市的房子收益還高。但它波動也很大,最大回撤出現在 2008 年,回撤將近 60%;2015 年半年,回撤 45% 左右;2018 年時,回撤了 38%。
作為一隻股票類的主動型基金,有這樣的回撤是很正常的。大家在選擇時,一定要先評估自己的波動承受能力,然後再買基金。如果選擇的基金和我們的波動承受能力不匹配,哪怕基金業績再好,最終我們也是賺不到錢的。
三、主動基金估值
主動基金是沒辦法估值的,原因有二:一是我們不知道基金裡面的完整持倉;二是就算我們知道持倉,基金經理也可以隨時調倉,且不會告訴我們。我們想了解基金裡面有什麼股票,只能透過季報,但季報要一個季度才更新一次,時效太慢了。
這就頭疼了,沒法估值,那我們應該在什麼時候買入主動基金呢?方法很簡單,就是參考指數的估值。我們可以先觀察某隻主動基金的持倉風格,它是以大盤股為主,還是中盤股為主,還是以某個行業為主。如果基金持倉是以大盤股為主,那我們就參考滬深 300 指數的估值,當滬深 300 指數估值低估或者合理的時候,就可以考慮買入了;如果基金持倉是以某個行業為主,那我們就參考該行業的估值。
這種方式雖然不精準,但邏輯是合理的。我們可以把主動基金看作是指數基金加強版來使用,把它放在我們的組合裡面,用來替代指數基金。以這樣的定位來看待主動基金,結合第五章講過的基金組合的定投方法,就比較容易判斷什麼時候買,什麼時候賣了。
本節的最後,我們說一種特別 “噁心” 的情況:就是我們千挑萬選,選出來一位基金經理,剛買完他的基金,結果他離職了。主動基金換基金經理就等於換基金,我們拿著那隻基金,賣也不是,留也不是,非常難受。
遇到這種情況,我們應先看看新接手這隻基金的基金經理是誰,他的理念我們是否認同。如果很幸運,新基金經理也不錯,他的理念我們也很喜歡,那基金還可以繼續持有。如果很不幸,我們無法理解或者無法認同新基金經理的理念,那最終可能只能賣掉。
換基金經理是買主動基金不得不面對的 “雷”。指數基金則沒有這個問題,基金經理對指數基金的影響是非常小的。
===== Separator =====
第一節複利和年化
曾有同學問了一個問題:“天馬,到底什麼是複利呀?還有個詞叫年化,年化和複利是一個意思嗎?” 正好趁著這位同學的問題,我們把複利這個概念說一說。
什麼是 “複利”?按字面意思,複利就是利滾利。也就是要把本金和第一年的利息加起來,當作第二年的本金,然後再來計算第二年的利息。
比如,我向你借了 100 元。借的時候約定好了,利息的計算方式是複利,每年 10%。每年要還你多少利息呢?第一年,我該還你的利息是 100×10%=10 元。計算第二年利息的時候,本金變成了 100 元加上第一年的利息,也就是 100+10=110 元,然後用這個 110×10%=11 元。大家是否發現,第二年的利息比第一年多了。算第三年利息的時候,本金變成了 110 元 + 11 元 = 121 元,然後用這個 121×10%=12.1 元,利息又變多了。這就是利滾利的複利。
與複利相對應的,還有一種計算方式叫 “單利”。我們去銀行存錢,銀行說的那個存款利率就是單利。還是上面那個例子,如果利息的計算方式改為單利,那會變成多少呢?
第一年,我該還你的利息是 100×10%=10 元。計算第二年利息的時候,本金不變,還是 100 元,因此第二年的利息就還是 100×10%=10 元。計算第三年利息的時候,本金不變,還是 100 元,因此第三年的利息還是 100×10%=10 元。這就是利不滾利的單利。
介紹完了複利和單利,那什麼是 “年化” 呢?比如,張三和你說:“我投資的收益率很高的,我的投資收益率是 10%。”旁邊的李四說:“10% 算什麼,我的投資收益率是 20%,我更高。”
大家覺得這兩人誰的投資收益率更高?乍一看,好像李四收益率更高。但是,兩人都沒說自己的投資時間是多久,實際上是沒辦法直接比較的。仔細一問,張三投資 2 年,收益率為 10%。李四投資 5 年,收益率為 20%。一個 2 年,一個 5 年,不一樣啊,這要怎麼比呢?
這時候就要用到年化個詞了。“年化” 就是換算成按年計算的意思。比如 “年化收益率”,就是把多年的總收益率,換算成按年計算的收益率。大家都是按年計算,就好比較了。
我們一起來算一下。
張三投資 2 年,收益率為 10%。把這句話轉化成公式就是:
(1 + 張三年化收益率)²=1+10%
因此,張三年化收益率≈4.88%。
李四投資 5 年,收益率為 20%。把這句話轉化成公式就是:
(1 + 李四年化收益率)⁵=1+20%
因此,李四年化收益率≈3.71%。
張三的年化收益率是 4.88%,李四的年化收益率是 3.71%。這麼一算就很清晰了,原來是張三的年化收益率高。
一般來說,我們計算年化收益率的時候,計算的都是複利年化收益率。如果我們願意,也可以計算單利年化收益率。只不過單利年化收益率在市面上很少有人在使用罷了。所以,下回如果有人跟我們說,某某理財產品收益率是 10%,我們問他一下:你說的是年化收益率嗎?是複利還是單利啊?這樣就比較清楚了。
需要提示一點,年化不僅僅用於計算收益率。比如,一家公司 3 年的利潤總增長是 20%,我就可以計算這 3 年它的年化利率增速是多少。再比如,我最近 5 年的工資總增長是 50%,也可以計算這 5 年自己的年化工資增速是多少。各種數字都可以年化。
把這幾個詞介紹完後,我們再往下引申一下。愛因斯坦說,複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蹟,具體怎麼個奇蹟法呢?
比如我有 10 萬元錢,實現了年化複利 10% 的收益率。第一年我的收益只有 1 萬元,連本帶利加起來才 11 萬元。但如果我把這個收益率維持住,到第 10 年,我的錢就變成了 26 萬元,翻了一倍多了。如果我能把這個收益率維持更長的時間,比如 20 年,我的錢就變成了 67 萬元。如果能維持 30 年,錢會變成 174 萬元。如果能維持 40 年,年會變成 453 萬元。
我們會發現,每多過 10 年,多賺的錢就會多出來很多,這就是複利的力量。我們要是 20 歲就開始做投資,哪怕本金不用很多,到 60 歲退休時,這也將是一筆鉅款。不求暴利,但求長久,這就是複利告訴我們的重要思維方式。
當然,在實際生活中,我們是沒法讓收益率每年都是 10% 的。實際情況通常是,第一年賺點,第二年虧點,第三年再賺一點。我們計算的複利收益率,只是事後的一個總結而已。要想讓最終的複利收益率資料好看,我們要注意什麼呢?最重要的,就是要減少虧損。
我們來看兩個例子。
例子 1:我們本金為 100 萬元,第一年賺了 100%,100 萬元變成了 200 萬元。第二年虧損 50%,200 萬元就又變回了 100 萬元。這兩年的年化複利收益率是 0。
例子 2:我們本金為 100 萬元,第一年賺了 30%,100 萬元變成了 130 萬元。第二年虧損 10%,130 萬元變成了 117 萬元。這兩年的年化複利收益率是 8.2%。
例子 2 在第一年賺的錢比例子 1 少很多,但最終卻比例子 1 多賺,就是因為例子 2 在第二年虧得少。絕大多數投資者都是例子 1 這種情況,牛市狂賺,熊市狂跌,最後一算,白做了。
這是因為多數人牛市裡之所以能狂賺,是因為買了風險很高的股票或者基金。這些股票、基金被資金炒作,短時間可以漲很多,遠遠超過它本身的價值。因此,在熊市裡,這些股票、基金,跌起來一點也不含糊,根本做不到風險控制。
因此,如果我們想實現穩定的複利增長,首先要考慮的不是買什麼能在牛市裡多賺點。而是我們買的標的,在熊市是不是能少虧一些。這是一種很有用的逆向思維方式。
===== Separator =====
二、場內和場外的區別
場內基金和場外基金都是基金,但也有區別。最主要的區別在於兩點:費用和買賣價格。
我們先說說費用。場內基金和場外基金有相同的費用也有不同的費用。相同的是管理費和託管費,無論場內和場外基金都會收。管理費是基金公司收的,就是幫你管基金的錢。託管費是銀行收的,我們買的基金沒放在基金公司,而是放在託管銀行那邊呢,以確保安全。
不同的是交易費用。場內基金在交易時,會像買股票那樣,給證券公司支付交易費用。買時要交一次,賣時再交一次。支付的比例,要看我們的證券公司在給你開戶時,合同上是怎麼定的。收費比較低的券商,單次的場內基金交易費用大概在萬分之一到二。也就是你買 1 萬元場內基金,要給券商支付 1~2 元的費用。當然,賣 1 萬元場內基金,也要給券商支付 1~2 元的費用。
而場外基金在買賣時,是交另外兩種費。買的時候交申購費,賣的時候交贖回費。申購費的費率一般是 1.2%,挺高的。銀行就是典型的例子,雖說在銀行買場外基金挺方便,但多數銀行申購費不打折,收費很高。在支付寶這類網際網路基金銷售平臺則要好一些,申購費一般打 1 折,從 1.2% 變成了 0.12%,實惠多了。
場外基金的贖回費會根據我們持有基金的時間長短而變化,通常是持有時間越短,贖回費越貴;持有時間越長,贖回費越便宜。有的基金,持有 7 天以內就賣,贖回費可能會高達 1.5%。但持有超過 1 年,贖回費就為 0 了。
看上面的這些對比,估計大家會覺得場內基金明顯優於場外基金,收費明顯更便宜。但場內外基金還有一個重大區別,就是它倆的買賣價格不一樣。
一份基金值多少錢呢?就值它的淨值那麼多錢。淨值其實是時刻在變化的,只要股市在交易,股票的股價就會有變化,基金裡面包含的股票的總價格就會有變化。
那我們買基金的時候,是按什麼價格買呢?場外基金不會實時計算淨值的變化,一天就算一次淨值,就是收盤之後基金的淨值。我們在下午 3 點之前交錢買場外基金,無論幾點交錢,統一按照下午 3 點收盤基金的淨值價來買,所以幾點買都一樣。如果我們是在下午 3 點之後才交錢買場外基金,那對不起,只能按再過一天的下午 3 點的淨值價結算了。
這就是買場外基金的好處,我們一定是按照基金的淨值買入的,不存在會買貴的情況,很省心。順便說一下,買入場外基金一般不叫 “買入”,而叫 “申購”;賣出場外基金,一般也不叫 “賣出”,而叫 “贖回”。
場內基金則不一樣了。場內基金像股票一樣,隨時在股市裡面交易,而交易的價格也並不是嚴格按照基金的淨值來的,而是按照買入和賣出的人出的價格來決定的。
比如有一份基金,它裡面包含 1 元錢的股票,它在此刻淨值就是 1 元錢。但是,如果它是在市場上自由買賣,喜歡它的人就可能出超過 1 元的價格來買它。比如,我花 1.1 元來買它,1.1 元是市場成交價。這個成交價相比它的淨值 1 元,高了 10%,這就叫溢價 10%。如果我是花 0.9 元就把這個淨值 1 元的基金買到手了,這就是折價買入了,折價了 10%。
對於買入的人來說,應該折價買入好,還是溢價買入好?當然是折價買入好。花 0.9 元買 1 元錢的東西,多好啊。但是牛市的時候,經常有人花 1.1 元去買只值 1 元錢的基金,當了冤大頭。關鍵是他當了冤大頭之後,自己還不知道。場內基金的折價和溢價查起來挺費事的,我們在本章第四節會單獨說說。
總體來說,場外基金的申購、贖回費用雖然要比場內基金的買賣費用高一些,但場外基金嚴格按照淨值申贖,不存在折價、溢價問題,更省心。同時,場內基金還有個大問題:離市場太近。所謂離市場太近,就是報價太頻繁。場內基金是幾秒鐘一個報價,而場外基金是一天一次報價。
之前有好多同學向我訴苦,說開盤買了一隻場內基金,結果沒一會兒就跌了,特別難受。下午又漲了,又開始懊惱上午買少了。新手對於抵抗市場報價帶來的情緒變化還沒什麼經驗。理財是我們生活的輔助部分,我們的主業還是工作,儘量不要因為市場報價而影響日常的生活。
所以對於新手,我建議買場外基金,儘量遠離市場報價。多花那一點點費用,可以讓你少很多煩惱,增加賺錢機率。對於股市老手,買場內、場外基金都可以,隨你喜歡。
===== Separator =====
第四節價格指數和全收益指數
我們買基金的時候,基金公司總會把滬深 300 指數拿出來與基金的成績對比一下。這說明了兩個問題。
(1)說明了整個基金行業都知道,上證指數不具有代表性,得換個更有代表性的參考標準,也就是滬深 300 指數。
(2)說明了基金公司還是比較 “聰明” 的,他們選擇的是滬深 300 的價格指數,而不是全收益指數。
什麼是價格指數和全收益指數呢?指數是根據成分股的股價變化計算出來的。如果股價變化是連續的,那麼指數算出來的數字也應該是連續的。但是,股票會有現金分紅。每次發生現金分紅,股價就會掉下來一截。指數要如何處理這件事呢?這裡就出現了兩種處理方法。
(1)價格指數:就當不知道有分紅這回事,股價掉到多少就是多少,按照分紅後的股價計算指數點位。
(2)全收益指數:知道有分紅這回事,把分紅撿起來,再投資。這樣計算出來的指數點位,才是這個指數真實的收益情況(全收益指數沒考慮分紅的繳稅之類的摩擦成本)。
比如,我們常說的滬深 300 指數就是價格指數,也就是沒考慮分紅再投資的。而滬深 300 指數肯定有一個對應的全收益指數:滬深 300 全收益指數(H00300),這就是考慮了分紅再投資的。
我們對比一下這兩個指數的歷史業績。
滬深 300 指數和滬深 300 全收益指數都是從 2004 年 12 月 31 日開始營業的,起始點位都是 1000 點。截至 2019 年 12 月 31 日:滬深 300 指數收 4096.58 點,年化收益率為 9.86%;滬深 300 全收益指數收 5227.73 點,年化收益率為 11.66%。滬深 300 全收益指數多出來的這部分,就是分紅再投資形成的。
大家現在可以理解為什麼基金公司都用滬深 300 的價格指數來做對比,而不是用全收益指數來做對比了吧,因為滬深 300 價格指數的年化收益率要比全收益指數低。
指數基金是很難跑贏全收益指數的。主要原因是指數基金有管理費、託管費、銷售服務費等常規收費,基金買賣股票還有交易費,收分紅還要繳稅。另外,因為要應對贖回,所以指數基金的倉位不可能太滿。這些都會導致指數基金很難跑贏對應的全收益指數。
也就是說,指數基金跑不贏全收益指數是正常的。但是要注意,指數基金跑贏價格指數也是正常的,用分紅來覆蓋那些雜七雜八的費率應該足夠了。如果指數基金跑不贏價格指數,說明這隻指數基金的耗損太高了,它花了太多錢到無意義的地方。
全收益指數去哪查?大家可以到中證指數公司官網查詢。比如,在該官網搜 “滬深 300”,找到滬深 300 之後,進入它的詳情頁。在“相關資料” 這個欄目中,點選“指數單張”(見圖 9-10)。在指數單張檔案的最下面就會找到對應的全收益指數的程式碼(見圖 9-11)。最後,我們去股票軟體裡面查一下這個指數的點位就可以了。
===== Separator =====
第五節所謂定投
“基金定投”這個詞最近兩年比較火,大家對它的解釋也是多種多樣。這一節就說說我對 “定投” 這個詞的理解。
一、原始版定投
最早的定投是指定下來一個時間,定下一個金額,投一隻基金。比如每個月 1 日買滬深 300 指數基金,每次 1000 元。這就是原始版定投。
之所以有這個定投的概念提出,主要是想解決擇時的問題。之前搞投資,既要解決買什麼的問題,又要解決什麼時候買的問題。本來 “買什麼” 的問題就已經夠讓人頭疼了,“什麼時候”買這個問題則更加玄乎。
大多數投資者都是喜歡在漲的時候買,在跌的時候賣,雖然買了只不錯的基金,因為買賣的時間不對,最終還是虧錢。所以後來大家發現,還不如定下來個時間買,也不猜後面的漲跌了,反正到了時間我就買,也不考慮賣的事,就當存錢了。沒想到這種 “傻傻” 的買法,竟然比之前猜來猜去的買法賺得還更多些。
二、進化版定投
顯然,這種原始版定投有問題,比如 2007 年上證指數達到 6000 點,難道我們還要定投嗎?那個時候定投,基本上要虧數年才能把錢賺回來。多數人都是在牛市後期入市的,入市時股市整體都是高估的。此時定投,雖然剛開始很開心,但是過個半年、一年,等熊市來臨的時候,就開心不起來了。
這個時候就有了進化版定投:定下來一個時間,定下一個金額,但只在它低估的時候買,高估的時候就不買了(或者換成買債券基金)。注意:現在唯一確定的就是時間了,每次定投之前,要看看估值,做一下判斷。
三、定投的侷限
定投最適用像工資這種慢慢發的增量資金。因為工資是一個月一個月發的,股市再低估,我們也沒法把未來三年的工資一次性買入,所以定投也是適合工薪族的投資方法。
對於手頭已經有的存量資金,我們既可以選擇分批次投,又可以選擇一次性買入。特別是在股市特別低估的時候,一次性買入顯然是最好的選擇。但是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絕大多數人的波動承受能力都比他們自己的預估要差。即便股市特別低估,極具投資價值,在一次性買入之後,很多人也會在面對後續的下跌時心態失衡。所以對於增量資金,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用類似定投的方法,分批投出。
市面上對定投有種說法,說定投可以降低成本。準確地講,在下跌的行情裡,定投確實能降低成本;在上漲的行情裡,定投則會增加成本。但我們其實是無法判斷未來是下跌行情還是上漲行情的,所以定投到底是降低成本還是增加成本,我們根本無須關注。
定投雖然能幫助我們緩解對股市波動的敏感度,但也只能緩解一點點。我見過很多同學信誓旦旦說要定投,結果投著投著,股市跌了,不敢投了;或者投著投著,股市漲了,也不敢投了。
我們買指數基金,不應以最近的漲跌為判斷標準,而應以指數的估值為判斷標準。因為我們無法判斷哪天會跌,哪天會漲。這麼多年的經驗告訴我,在猜測短期漲跌這件事上,我就沒成功過。不光是我,絕大多數人也沒有這個能力。
我的投資分為兩部分:選基金和擇時。我透過估值表,完成了選基金這部分工作。而擇時這部分工作,由於太難,我選擇把它徹底放棄掉。每個月或者每個星期確定一個時間買入,不擇時了。這樣,我以最低的時間成本,完成了投資的兩大動作,選基金和擇時。
我的這套方法是給工薪族準備的,大家平日裡工作本來就很忙,沒時間盯著股市看。一套規則清晰、不需要盯盤的投資方法,才有可能長久地使用下去。天天盯著電腦,看著漲了跌了,跌了多少再買入,這種操心的方法,還是算了。有這個時間還不如多看兩本好書,陪家人出去走走。投資是為了更好的生活,按行業分類方法,這屬於現代服務業。服務業,肯定是效率越高、成本越低的越好。
第六節所謂抄底
曾有位同學留言說:“我運氣超級好,第一次買基金就是 X 月 Y 日,剛好是這輪行情的超級大底。”第一筆就買到大底,運氣確實很不錯。但 “精準抄底” 這事,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我的看法是:抄底越準,賺得越少。是不是很反直覺?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們先看公式:總收益 = 本金 × 收益率。由此可見,我們投資賺的錢,取決於兩方面。一是你投入的本金,二是你的收益率。我們往往只會去計算收益率的高低,而忽略了本金的因素。
光這麼說可能大家還不是很好理解,我們來看兩個例子。
現在有兩個人跑來買基金,張三和李四。張三運氣特別好,第一次出手就直接買在了大底(我們假設此時基金的淨值是 1),買了 1 萬元。由於抄到了歷史大底,後面股價從來沒有低於他第一次買的價格,他也就沒再加了。
後來,基金較歷史大底的價格翻了一倍(基金的淨值漲到了 2),他賺了 100%。所以張三的總收益 = 本金 × 收益率 = 1 萬元 ×100%=1 萬元。也就是張三本次投資,一共賺了 1 萬元。
李四的運氣則沒這麼好了,他先買了一筆 1 萬元(假設李四是在基金的淨值是 1.9 的時候投的第一筆)。買完就開始跌,他於是又買了一筆 1 萬元(此時基金淨值 1.8)。買完又繼續跌,他就又繼續買,又買了 1 萬元(此時基金淨值 1.7)。基金淨值就這麼一路跌,他就這麼一路買。
基金淨值每跌 0.1,他就買 1 萬元。當淨值跌到 1 的時候,買了最後一筆 1 萬元。李四一共買了 10 筆,累計投了 10 萬元。這 10 筆買入的淨值,以及買到的基金份額,如表 9-1 所示。
表 9-1 李四買到的基金份額
可以看到,李四一共買了 71877.14 份,累計投入了 10 萬元,相當於他的平均買入成本 = 10 萬元 / 71877.14 份 = 1.3913 元 / 份。李四真的是很倒黴,從第一筆定投算起,基金的淨值從 1.9 跌到了 1,跌幅達到 47%。他累計投入了 10 萬元,當他把最後一筆買完的時候,賬戶裡卻只有 71877.14 元,浮虧為 28122.86 元,浮虧比例為 28.12%。
但當基金的淨值又漲回 2 元 / 份的時候,李四的賬戶是什麼情況呢?李四的平均買入成本是 1.3913 元 / 份,當基金淨值漲到 2 元 / 份時,他的收益率是(2−1.3913)/1.3913=43.75%
套入前面說的公式,李四的總收益 = 本金 × 收益率 = 10 萬元 ×43.75%=43750 元。李四賺了 4 萬多元,而張三卻只賺了 1 萬元,李四比張三多賺了幾倍。
為什麼張三精準抄底,李四一路活埋,到最後卻是李四賺得多呢?原因非常簡單,就是因為李四買得多。
那張三能不能在大底時一次買入 10 萬呢?也不是完全沒有可能,只是這得要求張三運氣極好、能力極強、那時候剛好有那麼多錢才行。市場上不是沒有這樣的幸運兒,只是這種幸運兒往往只出現在別人家。如果我們對自己的運氣有這般自信,不應該買基金,應該去買彩票。
我們剛剛開始做投資的時候,總想去和巴菲特比收益率,但對我們生活真正有影響的,是實打實賺到的總收益。我們普通人投資,是為了讓我們的總資產增值。我們的可投資金額,是我們的總資產。如果一項投資佔你的總資產比例極低,那這項投資的收益率高低,對我們生活的影響是很小的。
我曾見過有的人說他買基金非常厲害,賺了好幾倍。一打聽才知道,他總共才買了一兩千元。在我看來,這種拿一點點錢買基金的行為,甚至不能說是在投資,只能算是在娛樂。其功能和春節打個麻將差不多。
對我們的生活有意義的,是對看得懂的好投資機會,加大投入本金,以獲取可觀的總收益。這才是投資該做的事。收益率只要合理就可以了,不宜要求太高。畢竟每個投資品種能提供的收益率,基本上就是那個範圍,高也高不到哪去。
第七節何時會漲
這一節我講一下熊市見了底之後,到底什麼時候會漲。很多同學的潛意識裡面,都覺得股市的牛熊轉換是非常快的。熊市見了底,後面馬上就該漲了,就該牛市了。可等了幾個月,發現沒漲,就開始心浮氣躁、心灰意冷。
根據我的經驗,股市的實際情況和我東北老家那邊的天氣有點像。股市見底的那幾天,就像是三九天。用我爸的話說:“那幾天出門,會擔心眼珠子被凍掉。” 風颳在臉上,像刀割一樣,毫不誇張。
好不容易把最冷的幾天熬過去了,以為終於會暖和了吧?並不是。後面的日子,眼珠子雖然不會被凍掉,但至少會被凍得很疼。風颳在臉上的感覺,從大菜刀變成了水果刀。總體來說,還是很冷。
好不容易熬到了立春。從名字上看,“立” 代表開始,“春” 代表春天。立春應該是指冬去春來,天氣轉暖,萬物復甦了。都立春了,這下子該暖和了吧?但至少在我老家,立春時並不暖和。甚至有些年份,立春時的溫度和三九、四九的氣溫差不多是一樣的。還有個專有名詞來形容這種現象——倒春寒。
後面,偶爾會有一次升溫。但升了又降,棉衣始終不離身。某一天,中午放學時,發現路面的冰化了。剛要慶祝,第二天早晨上學,發現冰又凍上了。究竟什麼時候才能感受到 “暖和” 呢?有的時候要一直到立夏,我才會真正感受到,天氣終於 “暖和” 起來。
這就使得我小時候有這樣一個體驗:春天很冷,夏天稍暖。而熱天,維持不了幾天。這個經驗放到股市裡面,非常契合。熊市大底時,對應三九天。此後的幾個月,雖已立春,但行情依舊冰凍,只是比大底那天稍微好一點而已。
春天還這麼冷,令很多人難以理解,也難以忍受。就在很多人熬不下去,選擇離開的時候,股市的氣溫會潛移默化發生一點點變化。
比如,某天尾盤突然大漲,就很像路面的冰突然化開了。但很有可能第二天又凍回去。這種事反反覆覆,折騰多次,消耗著人們的耐心。但終究會有一次,冰化開後,再也凍不上了。只不過能發現這一現象的人,少之又少。
等到股市立夏,暖和起來,人會稍多一些。等到伏天,股市炎熱,那些在春天跑掉的人,沒準又會跑回來了。後面的秋冬,又把他們埋住了。四季輪迴,次次如此。
股市裡,春天很冷,確實挺不好熬。但春天,確實值得我們為它多熬一熬。因為,夏天終究會來。
第八節為何難受
2022 年 1 月,騰訊股價跌破 500 港元,騰訊開啟了回購模式。從 1 月 5 日到 1 月 20 日,騰訊累計回購 11 次,每次回購 2 億港元。後來,騰訊股價跌破 400 港元,騰訊加碼回購,每天買 3 億港元,回購金額增加了 50%。
由於股價大跌,雖然回購金額只增加了 50%,但回購的股份數卻從之前的每次 40 多萬股,變成了 80 多萬股,幾乎翻倍。這就相當於之前買一個包子要 1 元錢,現在花 1.5 元就能買兩個。對於想買包子的人來說,這是好事。之前巴菲特也打過一個類似的比方,他說對於想買漢堡的人來說,漢堡價格跌了,是大好事才對。漢堡是如此,股票其實也一樣。
對於買股票的人來說,應該希望股票跌才對,因為跌了之後可以更便宜地買入。只有到了 10 年、20 年之後,想要花錢了,打算賣股票了,才應該希望股票漲。可惜,實際情況是,人們看到昨天買的股票今天跌了,就會很傷心,甚至會很慌張。這是非常不合邏輯的。
總體來說,短期股票跌了卻很難受,這種情況只應該出現在四類人身上。
第一類人壓根就沒有打算長期投資,根本沒想過要到 5 年以後、10 年以後才賣,而從一開始想的就是馬上就賣。這類人來股市就是為了一夜暴富的。
第二類人則更過分一些。他們來股市,也是求一夜暴富的。但是,他們覺得一夜暴富還是太慢了,要再加快一些才行。因此,他們上了槓桿,也就是用券商的融資功能,借錢買股票。甚至有的人用的是場外的配資來炒股票。場外配資能借錢的比例,要比券商的融資比例更高。一旦上了槓桿,股價如果漲了,就會賺到更多的錢。但如果股價跌了,且跌破了平倉線,他的股票就會被強制賣掉(專業名詞:強制平倉)。後面股價哪怕再漲 10 倍,都與他無關了。他有可能還倒欠融資平臺錢。面對著如此兇險的後果,第二類人看到股價下跌,自然是高興不起來的。
第三類人確實是想做長期投資,他大腦的理性部分也告訴他,短期跌了是好事。但是,人的大腦不光有理性部分,還有感性部分。真的遇到大跌的時候,第三類人的理性大腦會大聲告訴他:“好事好事,可以用更便宜的價格多買一些了。” 但他們大腦的感性部分會用更大聲喊:“股票跌了這事太糟糕了,就像遇到雪崩、遇到老虎一樣,得趕緊跑啊!” 最後,感性部分的聲音壓過了理性部分的聲音。最終呈現的總結果,依舊是跌了就慌。
對於第三類人來說,雖然理性上他們想要長期投資,但實際上,他們買股票類資產的過程將會非常艱難。因為他們的大腦生理構造不太支援他們做這件事。就像有的人的大腦不太適合學理科,有的人的大腦不太適合學文科,都是一個道理。這屬於先天劣勢,很難被改變。
第四類人是沒有穩定現金流的。對於第四類人,除非他們的本金量達到千萬元級別,每年靠股息就有穩定的現金流,且可以覆蓋日常開銷所需。否則,不建議買任何股票類資產。
我從未見過任何一位本金很少的人,最終透過全職炒股實現了所謂財務自由。本金少加全職炒股,最終的結果基本上都是越炒越少。
對於以上四類人,第一、二、四類估計不會看我寫的內容。因為我這滿足不了他們快速致富的願望。而第三類人一定要注意,儘量調低自己投資組合中股票類資產的比例,大比例的資金都要投到低波動的品種上,比如債券基金和儲蓄險。
第九節不同的估值表
有一位同學曾提問:“天馬,我看你的估值表和 ×× 的估值表相差很大。有個指數在你的表上是高估,在他的表上卻是低估,這是怎麼回事呀?” 其實,之所以會有這個差別,主要是因為市盈率計算方法和估值方法不同。
一、市盈率計算方法
市盈率的計算方法是用市值除以利潤。如果要計算股票的市盈率,是比較簡單的。
比如,我要計算 A 公司在昨天的市盈率。我先查一下 A 公司昨天的總市值,假設是 1000 億元。然後我再翻一下它的年報,假設去年的淨利潤是 100 億元。用 1000 億元的總市值除以去年的淨利潤 100 億元,得出它的市盈率是 10 倍。
但是,計算指數的市盈率就不一樣了。因為指數里面有一大堆成分股,每隻成分股的佔比(也就是權重)還不太一樣。
比如,×× 指數,它是一個等權重指數(也就是每隻成分股權重相同),這個指數只有兩隻成分股,A 公司和 B 公司。A 公司的市值為 1000 億元,去年利潤為 100 億元,權重為 50%;B 公司市值為 100 億元,去年利潤為 2 億元,權重為 50%。這時候,我們要計算一下這個指數的市盈率,就有兩種演算法。
1. 第一種演算法,不考慮權重的整體法
這種演算法比較簡單,但不精準。
先把兩隻成分股的市值相加,1000 億 + 100 億 = 1100 億元;再把兩隻成分股的去年利潤相加,100 億 + 2 億 = 102 億元;最後把這兩個數除一下,得出指數市盈率。1100 億 / 102 億 = 10.78 倍市盈率。
算完之後我們發現,這個指數的市盈率只有 10 倍左右,比較便宜。但是好像不對勁,因為 B 公司的市值為 100 億元,去年利潤為 2 億元,它的市盈率是 50 倍。這麼貴的公司在指數中權重佔了 50%,為什麼整個指數的市盈率算出來卻這麼低呢?怪怪的。
2. 第二種演算法,考慮權重的整體法
這種演算法要複雜一點,但更接近事實。
假設,給我們 100 億元,去幫 ×× 指數買成分股回來。先買第一隻,也就是 A 公司。由於 A 公司的權重是 50%,所以我們要用 100 億 ×50%=50 億元去買 A 公司的股票。A 公司的總市值是 1000 億元,去年利潤是 100 億元,我們用 50 億元就買了它 50 億 / 1000 億 = 5% 個公司,分得的利潤是 100 億 ×5%=5 億元。
然後,我們再用剩下的 50 億元去買 B 公司的股票。B 公司的總市值是 100 億元,去年利潤是 2 億元。我們用 50 億元就買了它 50 億 / 100 億 = 50% 個公司,分得的利潤是 2 億 ×50%=1 億元。
所以,我們是用 100 億元,買回來兩家公司 5 億 + 1 億 = 6 億元的利潤。我們付出了 100 億元,買回 6 億元利潤,得出來的這個指陣列合的市盈率就是 100 億 / 6 億 = 16.67 倍。
大家發現差別了麼?用考慮權重的整體法算出來的市盈率是 16.67 倍,而不考慮權重的整體法算出來的市盈率是 10.78 倍,差了一多半呢。所以,如果我們不考慮權重,在計算指數的市盈率時會有很大誤差。可是,由於不考慮權重的整體法計算起來比較簡單,所以眾多網站上都在用這種方法,也就對大家的投資形成了一定的誤導。
我的估值表中所有的市盈率,都是用考慮權重的整體法計算的,相對準確一些。
二、估值方法
我採用的估值方法是未來現金流折現法。而網上其他估值表採用的,多是歷史百分位法。歷史百分位法,就是看這個指數現在的市盈率與歷史的市盈率範圍相比,處於什麼區間。如果某指數在歷史上一直是 30 倍市盈率以上,現在這個指數處於 30 倍市盈率,就認為現在指數很低估了。
但由於 A 股創立時間太短,很多指數只有十幾年的歷史,而在這個指數出生時,市場就喜歡坐莊、炒小票,這就導致很多指數在它出生之後的十來年,市盈率虛高。
最近兩年,我國股票市場越來越規範,監管層對炒小、炒殼等現象的打擊也越來越多。所以,這些指數的市盈率開始從無理由的虛高,向國際上比較合理的估值下移。因此,指數在歷史上的百分位,對我們的投資沒有什麼指導意義。過去的那些超高的市盈率,可能永遠都不會再出現了。
等未來 A 股也發展到 50~100 年的歷史了,那時候再用歷史百分位法會相對靠譜一些。對當下來說,更靠譜的估值方法是未來現金流折現法。
巴菲特說過,未來現金流折現是所有估值方法中最符合邏輯的。但是,這個方法有些複雜,不利於我們日常使用。所以,我對這個方法做了一些簡化,並製作了一個對應表(見表 5-1)。
我們由這張表就能清晰地看出,什麼樣的利潤增速,對應什麼樣的估值區間。而對利潤增速的判斷,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做投資,無法避免的就是對未來做判斷。
我們是面向未來投資的,怎麼能只看歷史呢,這不是看後視鏡開車嗎?對於未來的利潤增長,我們在預估的時候要小心謹慎。選擇我們能看懂的指數,小心翼翼地預估。
比如滬深 300 指數,我預估它未來幾年的利潤增速是 10%;比如中證銀行指數,我預估它未來幾年的利潤增速是 4%。這些都是基於我個人對這個指數和這個行業的理解來主觀判斷的。我們在投資股票的時候,也是同樣的步驟。
每個人對一家公司做估值的時候,對它未來的利潤增速的判斷,可能都會有不同。查理 · 芒格說,他和巴菲特給同一家公司估值,估出來的數一般都不一樣,但差別不會特別大。因為對未來的預判,每個人可能都不太一樣。我的這張估值表會盡量保守預估,以求不讓大家掉到估值陷阱之中。
最後,對於大家要採用哪家的估值表,我的建議是:選你看得懂的。
第十節指數和指數基金漲跌
這是發生在 2020 年 5 月 6 日的事,那天收盤之後有不少同學向我諮詢,因為他們發現了一個很奇特的現象:恆生國企指數昨天漲了 1.13%(見圖 9-12),但是跟蹤它的指數基金易方達恆生國企 ETF 聯接 A(110031),昨天的淨值竟然跌了 2.06%(見圖 9-13)。
▲圖 9-12 恆生國企指數
▲圖 9-13 易方達恆生國企 ETF 聯接 A(110031)
這是為什麼呢?當出現指數漲跌幅與基金淨值變化不一致的時候,有以下五種可能性。
一、指數出錯了
指數出錯這種事發生的機率比較小,而且一旦出錯,交易所都會在工作時間很快發現,發公告通知大家,收盤的時候應該已經改回來了。但是那天收盤之後國企指數依舊是漲的,交易所也沒發公告,所以不是這個原因。
二、指數基金的淨值計算,時間跨度不是一天
正常情況下,指數基金的淨值計算是一天更新一次。但是在放長假的時候,比如勞動節、國慶節、春節,基金的淨值不更新。可此時其他的股市,比如中國香港股市、美國股市,有可能是開盤的。畢竟全世界不是全都一起放長假。
比如,2020 年的勞動節長假是從 5 月 1 日放到 5 月 5 日,這期間基金淨值都不更新。但是香港股市在 5 月 4 日就開盤了。5 月 4 日當天,恆生國企指數大跌 4.4%。5 月 5 日,恆生國企指數漲 1.03%。這兩天的漲跌幅,指數基金並沒有進行更新。都積攢到 5 月 6 日一次性更新。
答案出現了,雖然 5 月 6 日恆生國企指數只漲 1.13%,但是易方達恆生國企 ETF 聯接 A(110031),它的淨值變化體現的是 5 月 4~6 日三天的指數總變化。這三天恆生國企指數的總變化是−2.31%。所以國企指數的指數基金的淨值在 5 月 6 日一次性跌 2.06%,是很正常的。
===== Separator =====
三、指數基金的倉位
場外基金為了應對投資人的贖回,不會 100% 持有股票,會持有一定比例的現金。多數場外基金持有股票的倉位是在 90% 左右。易方達恆生國企 ETF 聯接 A(110031),它的倉位就是 93.16%(見圖 9-14)。
因為股票買得少,所以指數跌的時候,基金會跌得稍微少一點。比如指數跌 2.31%,由於倉位只有 93.16%,所以基金淨值一般會比指數少跌一些。當然,當指數漲的時候,指數基金也就漲不了指數那麼多,也會打個折扣。
圖 9-14 基金持倉
對於剛剛成立的指數基金,它的股票倉位還剛剛開始建,可能它的股票倉位只有 10%、20% 等。這時候就會出現指數大漲,指數基金不漲的情況。所以,大家儘量不要買剛成立的指數基金,等它過個半年,徹底穩定了再說。
四、匯率變動
國企指數是追蹤香港市場的,股票都以港元計價。而國企指數的指數基金是以人民幣計價的,這就涉及了港元和人民幣的匯率變化現象。匯率是隨時變動的,哪怕指數一點沒動,但是匯率變動了,指數基金的淨值也是會變動的。
五、其他原因追蹤誤差
還有一些其他的原因導致指數基金追蹤指數出現誤差。
假如最近申購的人太多,一大堆現金湧入基金,把指數基金中的股票倉位從 90% 直接搞成了 50%。那在這一天裡面,指數漲 1%,指數基金可能也就只能漲 0.5% 了。當然,還有其他的一些導致追蹤誤差的原因,就不一一列舉了。
總之,指數基金雖然追蹤指數,但是很難做到和指數每天的漲跌一模一樣,大方向上是相同的,有點誤差也很正常。
第十一節有關分紅
有位同學曾問我:“天馬,股票分紅和基金分紅是一回事嗎?是分紅越高越好嗎?” 估計很多同學都有同樣的問題,這一節我們就專門說說這個事。我們先看股票分紅。
一、股票分紅
股票本質上有兩部分價值:第一部分是在股票交易市場上的市值,也就是我們經常盯著的股價;第二部分是它代表這家公司的一部分股權。我們平時只關心第一部分價值,而忽略了第二部分價值。
如果一隻股票,股價為 100 元。你花 100 元買入一股,那麼我們現在持有的總市值是 100 元。然後它分紅了,分紅為 2 元,那麼我們持有 98 元市值的股票和 2 元的現金,加起來還是 100 元。感覺分紅也沒什麼用,對吧?但是,如果它多分一些錢呢?比如,這次改成了分 20 元,那麼我們就持有 80 元市值的股票和 20 元的現金了。但加起來還是 100 元,貌似這分紅還是沒什麼用呀。
彆著急,我們繼續假設,現在極限情況來了。
假設這隻股票分紅為 100 元,那我們現在就持有一股 0 元市值的股票和 100 元的現金了。發現沒,你收回了 100 元的現金,但是憑空多出一股股票來。我們一分錢沒花,就拿到了這家公司的一部分股權。
如果這家公司繼續經營,持續盈利,必然還會再產生利潤,那一股股票就還會再收到分紅。那時候我們手裡拿的可能就是 103 元的現金和一股股票。
這件事的重點在於:我們花 100 元買的其實是兩樣東西:股價和股權。可股權那部分通常被我們遺忘了,但這部分才是股票的核心所在。股票之所以能分紅,是因為股票的背後是公司。買股票,買的就是公司的一部分。公司能盈利、有利潤,它才有錢分給股東。短期看,公司分紅對股東好像也沒什麼意義。但是長期看,公司分紅絕對是好事。
看到這估計有同學會問:“那隻股票分紅 100 元之後,股價就為 0 了呀?” 這就又引出一個詞了——填權。填權的意思是:當股票分紅的時候,雖然股價會下跌,但是由於市場看好這隻股票,還會把因為分紅導致的那部分下跌的股價給漲回去。這個過程就叫填權。
大家可能會問:“填權一定會發生嗎?” 答案估計你也能猜到了,填權不一定會發生。如果分紅很少,可能第二天這隻股票的股價稍微往上波動一下,就實現了所謂的填權現象。但是如果分紅很多,比如剛才那隻 100 元一股的股票,它要是真一次性分紅 100 元,沒準第二天它開盤的價格會漲到 40 元、50 元的位置。
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因分紅而掉下來的那部分股價,會因為股票價值的提升而慢慢漲回去,這需要公司持續盈利作為動力。並不一定會在分紅當天漲回去。
也有同學問過:“分紅填權是否可以預先埋伏,當天填權發生了就賣出獲利?” 這個操作屬於與市場博弈填權是否發生,是投機而不是投資,建議大家就不要參與了。
二、基金分紅
基金分紅和股票分紅就不太一樣了。之所以會有 100 元股價的股票分紅 100 元的可能性,主要是因為股價和股票真正的價值不是一致的。有的時候,市場可能低估了一家公司,使得它股價非常低迷。但後面人家證明了自己的盈利能力,分紅頗豐。但基金(特別是場外基金)的申購價格,就是基金的淨值,不存在低估的說法。
比如,我們花 100 元錢,買了一份淨值為 100 元的基金。這隻基金如果分紅 100 元,那你手裡將持有一份 0 元淨值的基金和 100 元的現金。0 元淨值的基金毫無價值,相當於這隻基金清算了。因此基金分紅的意義與股票分紅就不太一樣。
基金分紅,主要有兩方面作用。
(1)基金經理可以透過穩定的分紅,讓基金持有人定期獲得現金。有的老年人把養老金買成某隻基金,每個季度用基金的分紅來支付生活費。讓他們透過賣基金的方式來獲得生活費,他們會覺得有些麻煩。
(2)基金經理可以透過分紅,強行縮小基金的規模。基金是規模越大越難管,大規模的基金很難去買小市值的股票和小規模債券。透過分紅,把規模降下來之後,基金經理可以選擇的股票和債券就變多了。我們偶爾會看到在牛市特別火熱的時候主動分紅的基金經理,這種基金經理都是比較有良心的,我們要珍惜。
基金分紅的兩種方式:現金分紅和紅利再投資。現金分紅就是直接給你分現金,紅利再投資是指直接幫你把分紅的錢再買成這隻基金。這兩種方式要如何選擇呢?
如果這隻基金裡面的股票估值都已經很高了,我們已經不想再買這隻基金了,那就選現金分紅。如果這隻基金裡面的股票估值很便宜,我們自己原本就還想繼續買這隻基金,那就選紅利再投資即可。
===== Separator =====
第十一章
投資與生活
第一節工作更重要
其實投資這件事,用一個簡單的公式就能說清楚了:收益 = 本金 × 收益率。
收益率這個值,想太高是不可能的。甚至我可以斬釘截鐵地說:“誰承諾你超高收益率,誰就是騙子。” 想想看,巴菲特的年化收益率也就 20%。
收益率既然高不到哪去,那收益的決定因素基本就是本金了。本金從哪來?除了家族傳承和中彩票,基本就靠工作了吧?工作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人生環節。但是太多人對擇業,過於輕視和草率了。我身邊有不少人,找工作幾乎就是隨便找的,找完了,就將就著上班了,一待就是十來年,這就是問題的本源。
婚姻和工作的選擇,這應該是現代人花最多精力來研究的兩個專案。天天想,日日研究,都不為過。有人為了 “雙十一” 時能多省幾十元,反覆研究對比各種券,研究好幾天。但是為自己的工作,卻從來下不了這麼深的功夫。就畢業的時候參加了幾場招聘會,後面就再也沒在這方面花過心思了。
工作的選擇是要持續研究、持續思考的。它也是需要長線思考的,需要隨著自我的認知升級而逐漸變化的。工作好了,生活才會真的好起來。工作不好,想著靠投資理財就讓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是不可能的。
特別是很多同學本金很少,還希望透過投資實現財務自由。這個願望本身就不合理。不合理的需求一般會引導大家找到心術不正的內容供應商。被騙,往往是最終結局。
工作很煩,但想透過理財來繞開它,是繞不開的。只有直接面對它,解決它,才是唯一的方案。
第二節如何選行業
有同學問我:“大學畢業該選什麼行業的工作才賺得多呢?” 我覺得人除了賺錢,還是有更高層次的追求的,比如愛好。如果我們有非常喜歡且擅長的行業,哪怕在這個行業賺錢不是特別多,也應該首選這個行業。畢竟做喜歡的事,才能做得久。做擅長的事,才在行業內有競爭力。做得又久,又有競爭力,賺錢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而且在賺錢的過程中很快樂,這是很令人羨慕的。
如果我們沒什麼愛好,那就只能庸俗地從賺錢角度來進行擇業分析了。三百六十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都是為人民服務。但客觀地說,確實有的行業平均工資高一些,有的行業平均工資低一些。
我們看一下國家統計局公佈的資料。2019 年中國統計年鑑的資料顯示:IT 和金融行業的人均工資排名在前兩位,在 13 萬至 14 萬元。而餐飲、住宿、居民服務等服務業的人均工資排名在倒數前三,只有 4 萬至 5 萬元(見表 11-1)。
表 11-1 各行業人均工資及排名情況
(續)
這是為什麼呢?在資訊時代,有規模效應的行業,賺錢確實要更容易一些。
比如網際網路行業,寫一行程式碼,10 億人用,後面增加一個使用者,公司的新增成本幾乎為 0。這就是規模效應,公司的產品可以無限制地擴張使用者,賺全世界每個人的錢。這就是有規模效應的行業。再比如金融行業,發一隻基金幾億人買。前面說過餘額寶(天弘基金旗下的一款貨幣基金),擁有 6 億使用者,這麼大的規模,幾個基金經理管理呢?只有一兩個人。
另外,這兩年比較火的短影片行業,影片博主拍一個影片幾百萬人看,而這個影片的製作團隊,只有幾個人。像傳統的電影明星為什麼那麼賺錢,也是一樣的道理。他們都是在從事少量人服務天量使用者的行業,這些行業都有非常顯著的規模效應。
反觀,像開計程車、開理髮店、開小餐館,這些都是同一時間只能服務少量使用者的行業,不具備規模效應。有規模效應的行業,老闆賺到的錢多,分給員工的薪水可以更高;不具備規模效應的行業,老闆賺的錢少,分給員工的肯定就更少了。
所以,單純從薪水角度看,我們選擇工作的時候,考慮的順序是:行業優於公司優於崗位優於初始薪水。就像買房的時候,選擇順序是:地段優於小區優於樓層優於裝修。因為初始薪水和裝修一樣,後面都是可以變的。但行業屬性和房子的地段,是無法改變的。
總結下來,選工作就是要麼選喜歡且擅長的行業,要麼選有規模效應的行業,二選一就行了。選好了行業之後,如何漲工資呢?我們在下一節說說。
第三節如何漲工資
想要在工資上有和老闆的議價權,需要看一下我們現在的工作是在什麼型別的崗位。一家公司的崗位很多,總體來說可以分為:成本部門和收入部門。
成本部門就是公司要花錢養著的部門,比如研發、產品、IT、行政、人力、法務、財務,等等;而收入部門是指可以幫公司拿到訂單,幫公司賺錢的部門,比如銷售、營銷、渠道,等等。
工作中要想獲得主動權,要麼把握產品端,要麼把握客戶端。
產品端就是指成本部門裡面的研發和產品部門。當然,產品端也不光是做程式設計的,在一家米其林餐廳,大廚就是產品端;在一家律師事務所,律師就是產品端。總體來說,能給客戶提供最終產品或者服務的人,就是產品端。
海底撈,說是吃火鍋,其實提供的是服務產品。大家就是喜歡這種服務,那誰能保持住這種服務不變樣,也是把握了產品端。我認識一個新東方出來的英語老師,我體驗過他的考研英語課程,就算是英語小白學了,三個月考研都能過線(請允許我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這也是把握了產品端。
大到像 iPhone 這樣的產品,小到一節英語課、一個蛋糕、一杯咖啡,如果我們能做出別人做不出來的並且客戶喜歡的產品,這就有獨特價值了。能做出這些產品來,我們在這個社會上就永遠有競爭力。
當然,做產品是很難的。我們在職場中,多數情況下沒有學習如何製作產品的機會。沒關係,哪怕我做不出好產品,我們還有另外一條路可以走——客戶端。客戶端,一般是指收入部門裡面的銷售這樣的崗位。大家要知道一個基本概念:資訊的獲取是有成本的。
比如,一個人想買一張床,他要如何挑選到最適合自己的床呢?不同的床,定位完全不同。有的床是實木板材,有的是刨花板,有的是鐵架子床。實木板還分松木、櫸木、櫻桃木等。刨花板也分 E0、E1、E2 不同等級。對於一位第一次買床的同學來說,他很難從茫茫床海中選出那個最適合他的,往往就是隨便亂買一個,湊合用了,買得挺貴,後面還一堆問題。
但是,如果我們是一個選傢俱的高手,知道什麼樣的床最適合這位同學。同時,我們和這位同學還相互認識。那他在買床之前,勢必會諮詢我們的建議。我們瞭解了他的需求之後,推薦了一款櫻桃木的現代簡約床給他,價格比商場裡同檔次的便宜不少。他非常開心,我們也能賺到一定的利潤,實現雙贏。下次他再買其他傢俱,還會來找我們。這就是客戶關係。
由於 “資訊的獲取是有成本的”,每個人都不可能成為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專家。因此,我們就需要更專業的人、更可信賴的人,來給他提需求,選產品。
如果我們夠專業,夠誠信,同時,還能讓大家找得到自己,那就擁有了這條客戶關係,也就擁有了在市場上的不可替代性。這條路,是我們絕大多數人都可以走的路。專業、誠信、勤奮,就可以了。
這兩個崗位對公司的議價能力較強,儘量做這種崗位。
有同學說:“我現在的崗位,既不是產品端,也沒有抓住客戶端。” 那大家要提高警惕了,在現如今這個 AI 時代,有一些崗位是特別容易被替代的。李開復老師在他的《AI 未來》這本書中,給出了一個比較直觀的分類方法。我們可以根據工作是否要經常面對面和人打交道,以及工作內容是否需要經常創新來劃分四個象限(見圖 11-1)。
位於左下角的就是既跟人很少面對面打交道,同時也不需要什麼創新的工作,比較典型的就是電話推銷員、簡單翻譯,這樣的工作就非常危險,很容易被替代。大家現在應該已經感受到了,很多推銷電話,都是 AI 自動打過來的了。
這些處於危險區的工作,有些之所以還存在,僅僅是因為現在 AI 產品的價格比人工成本要高。一旦人工成本高於 AI 產品的價格,這些崗位很快就會被換成 AI 系統,因此這種崗位是很難漲薪的。如果你現在剛好正在危險區的工作崗位上,強烈建議你未雨綢繆,仔細考慮要不要換工作。
圖 11-1 工作四象限劃分
其實換工作也不是很複雜,也是有成熟的方法論的。十字真言叫:“換行不換崗,換崗不換行。”
比如,我們現在是在公司中做電話銷售,那可以在公司內部去爭取外部銷售的崗位,因為外部銷售是線下接觸人,是把握客戶端的。如果公司內部不給自己調崗,也沒關係,可以去應聘同行業其他公司的外部銷售崗位。等我們在外部銷售的新崗位做出成績了,就可以考慮跨行業應聘其他高薪行業的外部銷售崗位。就是這麼個流程。
雖然我平時主要是做理財科普的,但是我必須向大家強調,絕大多數人的第一桶金都是透過工作得來的。而工作這件事,努力很重要,但選擇更加重要。如果你現在的工作很不稱心,千萬不要一上來就把所有希望都壓在投資上。先透過換工作把工資漲起來再說。
第四節有關創業
之前看李誕寫的書,其中寫了這麼一句話:“根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科斯的著名理論,公司會產生的原因,就是人們自己直接與市場交易的成本太高,公司會給大家省點勁。也就是說,當你跟公司交易,比你直接跟市場交易還費勁時,你就可以離開這家公司過更好的生活了。” 本想看看脫口秀,沒承想,還被迫學了點經濟學知識。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兩種選擇:如果我可以和市場直接交易,那我就自己當老闆,市場就是我的客戶。這就是所謂的創業。如果自己直接與市場交易成本太高,那我可以選擇加入一家公司,讓公司去與市場交易,公司賺了錢,分我一點即可。這就是所謂的打工。
打工時,誰是老闆,是很清楚的,就是給你發工資的那個人。但誰是客戶呢?是市場嗎?其實我們仔細思考一下就會發現,市場並不是我們的客戶,市場是公司的客戶。因為市場不會直接為我們的服務埋單。在打工時,我們的客戶只有一個人,就是老闆。
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總有同學把 “市場” 服務得很好,但是升職很慢,加薪也比其他同事慢。因為我們的真正客戶是老闆,而我們在客戶身上花的時間往往很少。作為打工人,一定要和老闆多溝通,明確他的需求是什麼,然後再幹活。
看到這,肯定會有人跳起來說:“我才不要去討好老闆。”只要是客戶,就要 “討好” 嗎?
我們自己也做過客戶,比如我們去理髮,A 老師先諮詢了我們的需求,然後專業地給我們理了個自己想要的髮型;B 老師卻各種 “討好” 我們:“您太帥了,您長得真像某某明星,您剛進來的時候都把我都嚇壞了。”然後給我們理了個很難看的髮型。
我們後面會選擇哪位理髮師為自己理髮?正常人都會選擇第一位。遇到客戶,我們要幫他解決問題,而不是 “討好” 他。當然,不排除有的公司老闆就是喜歡員工 “討好” 他,這種公司也活不長,遠離它就好了。
一家比較有前途的公司,一個正常點的老闆,他的需求通常都是:需要員工幫他解決工作上某一部分的問題,同時需要員工就工作的計劃、過程和結果及時與他溝通。老闆也是人,工作比我們還多,總不能指望我們的工作成果,他都自動發現吧。不要只幹活,不溝通,很吃虧的。
在逛 B 站的時候,經常看到有人發彈幕:“不想看別人臉色過日子,等我畢業了,要創業,不要打工。” 我們每個人,終究要向客戶提供服務,以此換取社會資源。打工時,我們的客戶是老闆,是一個固定的人。這個人的長相、性格、要求,都是固定的。雖然偶爾會給我們臉色看,但好歹這個臉色是固定的。
可在創業的時候,客戶是市場。它並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變化莫測的群體。沒有長相,性格多變,要求也不確定。相比而言,“市場”比 “老闆” 難伺候多了。所以在創業之前,大家一定要想清楚:對於那個更難伺候的客戶,你準備好看它的臉色了嗎?
第五節有關商業模式
我以前在一家 IT 公司上班,做了很多年產品經理。剛上班那會兒,總覺得公司的業務很土。別人家做的都是電信、能源、交通等高大上的專案。而我們公司(特別是我所處的部門),做的是渠道分銷業務。
辦個展會,別人家拿出來的都是一人多高的電信級交換機。“這款產品的效能,已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大家紛紛過去拍照、合影。而我們公司拿出一款低端的 “傻瓜交換機”。“這款產品,特別皮實,掛在走廊用 10 年都不會壞,而且不貴。” 大家紛紛表示:“哦,挺好。”
那時候我就覺得特別沒面子。同樣是做 IT 的,憑什麼人家總是高大上,我們總是 “皮實” 啊?有時氣不過,就會嘟囔:“辭職!不幹了!換家高大上的公司做產品去。”這時候老闆就會勸我:“要不,你再想想?多想想商業模式。”
“什麼是商業模式?”
“你看,你連什麼是商業模式都不知道,這著急辭什麼職啊?搞明白了再說。”
然後,我就開始去研究什麼是商業模式,越研究越懵。
後來,我還是辭職了,專職寫文章。文章寫得不咋地,但對商業模式開始有了新的認識。所謂商業模式就是我們滿足客戶需求的方法。可見,商業模式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客戶需求,第二部分才是去滿足它的方法。
什麼是好的商業模式呢?好的商業模式就是:客戶的需求年年有,需求變化比較慢,客戶還不太好找。我們費點勁找到這些客戶,提供物美價廉質量好的產品就行了,他每年都會找我們買的。用不著天天去研發新產品、投新生產線,也用不著天天去找新客戶。
差的商業模式是什麼呢?差的商業模式就是:客戶需求就一次,需求變化還特別快,誰都能找到客戶。我們好不容易找到客戶了,剛想介紹產品,後面有人突然拍了拍你的肩膀,你一回頭,發現之前早就來了 100 個競爭對手。
由於客戶需求就一次,我們總得去找新客戶。找新客戶是最累的,沒有之一。好的商業模式,一定是供需雙方共同打造的,絕對不是商家單方面的行為。好的商業模式,並不一定就是那些看上去很 “高大上” 的、很 “風口” 的。好的商業模式,也許正是那些比較 “土” 的。
舉個例子。我同時在寫公眾號和拍抖音。公眾號出現得比抖音早多了,很多人都覺得 “公眾號的時代過去了,現在是短影片的時代”。可我認為,相對而言,公眾號是更好的商業模式。雖然找到讀者這個過程很艱難,但是一旦找到,大家會經常來看看。不會出現“今天 1 萬人來看,明天 1000 人來看” 的情況。
但是拍抖音就不一樣。在抖音找到觀眾是挺簡單的,運氣好的話,可能第一期影片就火了,有幾百萬播放量,漲幾十萬粉。但是,他們雖然點了關注,但不代表下次還會來。每期影片,都是重新來過,重新跑資料。
哪怕我們的影片質量前後沒差,但是後面這期發出來的時候,別人的影片更好看,那我們這期就是沒人看。對於一個內容創作者來說,沒什麼安全感,總是很焦慮。
再舉個例子。同樣是開飯店,有 A、B 兩家飯店。A 飯店做傳統小館子,做熟客生意,把菜品做到極有特色,很好吃。B 飯店做網紅店,做新客生意,重點放在裝潢,給大家拍照打卡用,菜品味道及格。
如果同時起步,B 飯店會比 A 飯店上量快得多。可能 A 飯店門可羅雀的時候,B 飯店已經人擠人了。但長期看,很可能是 A 飯店越做越容易,B 飯店越做越難。誰會去同一家飯店打卡兩次呢?
之前我們常說:“投資,要想長遠。要以 5 年、10 年的長度來思考投資決策。” 想得越長遠,投資越簡單。當然,多數人都是先上路,想得很近,發現做得很累,後面才逐漸改為往長遠了想的。
其實創業也一樣。多數創業者都是先稀裡糊塗上路了,運氣不錯,活下來了。但越做越累。後面才逐漸開始改,改商業模式,最後才越活越好。但終究要靠好的商業模式,才能做得長遠。
現在問題來了:想要創業的同學們,大家的商業模式是什麼呢?
第六節有關身體健康
在我的公眾號裡,除了聊投資、聊工作以外,還會聊第三大內容板塊:健康。一個財經博主,為什麼會聊到健康去呢?前面我們說了:收益 = 本金 × 收益率。
其實,我們可以把那個公式再細化一下:收益 = 本金 ×(1 + 年化收益率)n。這個公式裡面,本金就是我們的本金,收益率是投資的年化收益率,n 是投資的年限。
本金的金額在短時間內很難改變,畢竟錢要慢慢賺。再看年化收益率,我們再努力,它也高不到哪去。這個公式裡面三個變數,我們能控制的就是投資年限,也就是那個 “n”。
我們可以簡單做個演算。本金為 10 萬元,年化收益率為 10%,投資 20 年,20 年後我們將擁有:10 萬 ×(1+10%)20=67 萬元。
還是本金 10 萬元,年化收益率為 10%,若改成投資 30 年,30 年後我們將擁有:10 萬 ×(1+10%)30=170 萬元。
還是本金 10 萬元,年化收益率為 10%,如果改成投資 40 年,40 年後我們將擁有:10 萬 ×(1+10%)40=452 萬元。
複利就是同樣的年化收益率,越到後面,賺得越多。投資 40 年賺了 452 萬元,但最後 10 年就賺了 282 萬元,佔比 60%。如果少投 10 年,那賺的錢就少了一大半。所以,健健康康地活下去,活得長是投資成功的必要因素。你看巴菲特、芒格、施洛斯,哪一個不是超級長壽。
這也是我要聊健康的原因。有關健康的話題,我在公眾號裡面連載了兩件事,第一件事是我用一年時間健康減肥 20 斤,第二件事是我用幾個月時間把血脂調整到了合理值。大家可以去我的公眾號 “認真的天馬”,翻看具體記錄。
第七節如何教孩子理財
如何才能讓孩子從小就學會理財呢?是去報個亂七八糟的兒童財商課嗎?顯然不是。對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讓他們從小養成正確的生活習慣,而不是教他們怎麼炒股、炒房。以我家的實際情況為例,來說說兩個對孩子非常重要的習慣。
一、第一個習慣,叫 “延遲滿足”
什麼是延遲滿足?簡單地說,就是晚點再買。大家知道,做投資就是把現在手裡的錢,忍著不花,等以後變多了再花。這裡面就有個前提了,就是得忍得住。成年人想忍著晚點花錢都很難,就更別說孩子了。
怎麼辦呢?我們得讓孩子知道——忍耐,你會得到更多。
六一兒童節那天,我兒子說要吃冰淇淋,我帶他去肯德基。結果一進去,人山人海,連坐的地方都沒有。我就和小傢伙說:“今天這裡人太多了,要不咱走吧,明天再來。” 他肯定不樂意。然後我說:要不這樣吧,我們現在有兩套方案。
第一套方案:我們今天就吃冰淇淋,但只能吃一個冰淇淋,不能吃其他的,不能買兒童套餐,也沒辦法獲得兒童套餐裡面的玩具。
第二套方案:我們今天不吃冰淇淋,忍一天,明天我們再來。但如果是明天來,除了可以買冰淇淋,還可以買兒童套餐,還會獲得兒童套餐裡面的小玩具。只要能忍住今天不吃冰淇淋,明天再吃,那就可以獲得比今天多得多的東西。小傢伙考慮了很久,反覆確認明天具體能獲得的東西。最後他決定:“那咱走吧,明天再來。”
第二天,我倆到肯德基買冰淇淋,買兒童套餐,拿到小玩具,小傢伙說:“今天,果然人很少。” 他對自己前一天的決策很滿意。
二、第二個習慣,叫 “量入為出”
之前有過一個採訪,記者問查理 · 芒格,要如何才能幸福長壽。芒格說:“不要嫉妒、不要怨恨、量入為出。” 所謂量入為出,就是 “錢別花超了”,賺多少,那最多就花這些。別借錢花,不要負債。但是小孩還沒開始賺錢,怎麼量入呢?
我兒子有個錢包,裡面都是長輩給的壓歲錢。還是六一兒童節那天,他說要買玩具。我說:“行!但是我們得先說好,你只能拿 100 元去玩具店,你可以自己選玩具,買幾件都可以,但是總價不能超過 100 元。你如果同意,那我們就去買;你要是不同意,那就算了。”
他肯定同意,然後就揹著一個小包,裡面裝了 100 元,去了玩具店。一到玩具店,見什麼都想買。我告訴他:“這個是 199 元,超過 100 元了,我們買不了。” 他再去找別的玩具,我再告訴他這個超沒超。前前後後問了幾十個玩具的價格,直到他找到了一個 100 元以內的,他也挺喜歡的,這才算是買成了。
為什麼要這麼折騰?得讓孩子對錢有掌控感。這錢買什麼,孩子說了算。
我們小時候,長輩給點壓歲錢都是媽替你收著,然後就收沒了。要是從小就沒管過錢,長大了肯定不會管錢。得讓孩子知道,他能控制的錢是有限的,不是想買什麼都能買。
大家一定要給孩子用紙幣,現在全是手機支付,我兒子之前就說過:“爸爸,不是所有的東西你只要拿手機掃一下就能買了嗎?” 只有用紙幣才能讓孩子對錢有個直觀的認識。100 元是長這樣的,它只能買這些東西。
延遲滿足和量入為出都是非常重要的生活習慣。無論是對孩子,還是對大人來說,都一樣。做不到這些,在基金上賺百分之幾十都是沒用的,對生活不會有任何改善。錢,該不夠花,還是不夠花。
在教孩子什麼是股票、什麼是基金之前,讓他們養成這樣的好習慣更為重要。對有些 “摳門” 的家長,我要多說一句:教孩子理財,並不是要把孩子也教成一個小摳兒。
李錄曾經講過一個故事,在這裡可以送給大家。
“我有一個好朋友叫克里斯 · 戴維斯,他家裡三代人都是做投資的,留下了一個著名的投資術語叫作” 戴維斯雙擊”。小時候克里斯的爺爺老戴維斯帶他去公園裡玩,小戴維斯餓了,說想買一個熱狗。那個時候熱狗可能就幾美分,或者十幾美分。然後老戴維斯把小戴維斯帶到熱狗攤位前,說這裡有 25 美分,可以現在買熱狗,你馬上吃沒問題,但是如果我拿這 25 美分去投資,在 5 年之後,25 美分會變成多少錢,10 年之後,會變成多少錢,20 年之後,又會變成多少錢…… 等老戴維斯說完之後,孩子說,爺爺,你別買熱狗了。很多年之後,克里斯講這個故事的時候,還是感覺挺委屈的。他跟他父親的關係不太好,跟他爺爺的關係也不是太好,所以他回想說,我不要再用這種方式來教育我的孩子,我要變成他很好的朋友。所以從他的例子裡,我也學到不要這麼去教育我的孩子,我覺得作為父母留給孩子唯一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是成為他們一生的榜樣。”
第八節股市騙局
一、微信群中的秘密
曾有一位同學提問:“請教一個問題,我現在被拉到一個群,說是以後準備搞私募的,現在帶我們散戶做市值很小的股票,確實也比較厲害,已經有五六個板了,請問這種機構值得信任嗎?還是騙人的?如果騙人的話是怎麼騙我們錢呢,讓我們高位站崗?我是想大不了哪天跌停就出來還有得賺,不知道思路是否正確,謝謝。”
這位同學描述的是一種常見的騙術。具體怎麼騙呢?流程大概如下。
第一天,我們看到了一個廣告。可能是在某個群裡,或者在某個論壇、微博上面看到,或者有人自稱是某個券商的給我們打電話,說我們這位 ×× 老師,有 20 多年炒股經驗,1 萬元開始炒,賺了 1 萬倍,有多少多少億元身家。現在,這位 ×× 老師要搞私募了(或者要發基金了),要招收一批先行學員。然後把你拉到一個群裡。
到群之後,×× 老師會丟出一個股票程式碼,說這隻股票,我要坐莊了,明天漲停!群裡的 200 人不停地感謝老師帶著發家致富。
第二天,我們會發現,這隻股票真的漲停了。但是,我們還是有點不太信,打算再看看。×× 老師會在群裡說,明天我還要坐莊這隻股票,還漲停!群裡的 200 人繼續感謝老師帶著發家致富。
第三天,我們發現這隻股票真的又漲停了。神人啊!大師啊!感謝 ×× 老師不遠千里拉我進群,帶我發財。於是我們跟著老師一起,打板買入,先少買一點,試試看。我們會與群裡 200 多人一起讚賞 ×× 老師的美德(名詞解釋:打板,買漲停板的股票,偶爾能成交)。
第四天,股票又漲停…… 我沒有在昨天多買點,是我的錯。我不應該質疑老師。於是第四天繼續打板,繼續買。
第五天,又漲停…… 我昨天應該全倉買入的。今天全倉,因為老師說還能再拉五個漲停。於是,我們把所有的錢全都買入了!
第六天,跌停…… 什麼情況?不是說好漲停嗎?×× 老師說:“別急,這是震盤,把不是我們群的人震出去,肥水不能流進外人田。” 群裡的 200 人繼續感謝這位老師!
第七天,跌停…… 昨天震盤,怎麼今天還震啊?×× 老師說:“獲利盤太多,一天震不乾淨,得震兩天。” 群裡的 200 人繼續感謝老師太貼心了!
第八天,跌停…… 怎麼還跌停啊?!×× 老師?老師您在嗎?今天是震盤嗎?老師?
第九天,跌停……×× 老師,你就是個騙子!你還我錢!你……
“你已被踢出群聊”。
……
這就是這種騙術的全流程。
大概的思路是:騙子找只小股票,聲稱這隻股票是自己坐莊的,帶著入群的人一起買入或者打板。由於股票市值比較低,少量資金就可以操控,所以打板的人越多,就越容易漲停。
等到來接盤的人資金量足夠大的時候,騙子會把手頭早就買好的股票,一股腦賣給你,股票就會連續跌停。群裡面說要帶著大家發財,其實是想找接盤俠罷了。隨著技術的進步,群裡面 200 多個其他的 “學員”,可能都是機器人。這樣大大提升了騙子的服務效率。
這種騙術還有個進化版。由於騙子可能同時控制著成百上千個群。他還可以選擇在不同的群推不同股票,總有一隻股票會漲,被他蒙中。蒙中之後,×× 老師會說:“這是免費的資訊,要想後續還收到我的神奇程式碼,請交費。學費 28888 元,每天給你一個漲停板的程式碼。” 當你把錢一交,他就踢你出群。
這種騙術更高階,騙子甚至不需要資金去操控股票了,只需要不停地建群,拉人進來就行。
同志們,想要避開這種坑,大家記住一件事:這世界上,沒人能預測明天的漲跌。能預測明天漲跌的人,不需要開班招學員,他早就已經是世界首富了。天上不會掉餡餅,不貪就不會被騙。
二、殺豬盤
這是在媒體上曝光的真實故事。
小張有一天接到一個電話,對方自稱是 ×× 券商的客服,他們組織了一個微信群,群裡有老師講解股票。前幾天小張確實剛在 ×× 券商開了戶,於是就信了。
進群之後,他發現了這位自稱叫 “程龍” 的股神。這位不敢露臉、一個人也戴口罩、永遠在酒店、聲音也做了變聲的“股神”。他每天的操作是透過微信群和直播雙管齊下的方式進行的。直播間裡,動不動就有八九千人與他互動。
小張起初並不完全信任他,打算在群裡觀察一段時間。他發現,這個 “程龍” 推薦的股票主要是科技類的,他會進行基本面的分析、技術分析,“講得很有水平”。小張投了點小錢,跟著他買,還真賺到錢了。又試了一兩次,也都賺到錢了。小張從此對 “程龍” 深信不疑。
5 月 29 日上午 9 點 25 分,在微信群中,股神 “程龍” 突然發出了緊急通知!
“緊急通知:緊急通知:緊急通知:
股票程式碼:××××××。
買入價格:必須掛 5.13 元。
買入時間:9:25~9:30 全倉掛單。
切記:你只有五分鐘時間,開盤你就買不到了!
所有人買進!立即!”
這種緊迫感,就是不想讓你思考。
群裡也紛紛響應:“收到!”“掛上了,滿倉掛的。”“70 萬元已經掛單。”
小張看到發大財的機會來到眼前,腦子一熱也衝了進去掛了單。小張不知道,“程龍” 不是隻有這一個粉絲群,他有成百上千個群。其他的群也收到了同樣的通知,群裡也同樣紛紛響應。“股神” 又要帶大家賺錢了,天上掉的餡餅,豈能錯過!
5.13 元的股價意味著什麼呢?按照 5 月 28 日 4.67 元的收盤價來算,5.13 元幾乎是該股票在 5 月 29 日的漲停價。可能廣大群友對打板這種操作已經習慣了,所以也沒什麼質疑的聲音。所有人靜待開盤。9 點 30 分,開盤!9 點 30 分 03 秒,該股票以 5.04 元成交 88593 手,成交額高達 4465 萬元(見圖 11-2)。
圖 11-2 即時成交價
要知道,這隻股票此前一整天的成交額也只有 2000 多萬元。9 點 30 分 06 秒,這隻股票又以 4.71 元成交 31989 手,成交額為 1500 多萬元。僅僅 6 秒鐘,該股成交近 6000 萬元,是平時三個整天的成交量!成交量的奇蹟發生了,所有人屏住呼吸,緊盯著螢幕,等待著下一個奇蹟發生。然而,奇蹟沒有再發生。此後,股價開始了一路下跌,5.04 元成了全天的最高價。小張也被套在了最高點。群裡開始有人覺得情況不對,開始對本次操作有些異議。結局自然是:有異議,就踢出去。豬,這就殺完了。
所謂殺豬盤是這些騙子的說法。他們把受害者稱為 “豬”,養在微信群裡,養在直播間裡。透過控制一些小股票,讓受害者賺點小錢,這是飼料。再到某一天,突然下狠手,一波割掉所有人。這個動作就是 “殺豬”。不光是成交量很低的股票,像成交量極低的場內基金、各種空氣幣,都可以被犯罪分子用來 “殺豬”。
現在網際網路上有太多太多這樣的騙子,我幾乎每天都會接到自稱 ×× 券商的電話,電話中說會有老師帶著操作。正規的券商,沒人會給你打電話。更不會弄個什麼老師帶你操作。相信大家也經常會接到這樣的電話,希望大家看過這篇文章之後,可以免疫 “殺豬盤”。
三、熱情的客服
有位同學曾給我留言,講述了他經歷的一場騙局。
他不是進入一個微信群,而是有一個專屬客服一對一為他服務。先是有個小妹給他打電話說:“我們這有個老師,非常厲害,炒股了得,要不要加個微信,我給你發些資料?” 他想,反正也不要錢,就加了微信。
從那以後,這個客服就時常噓寒問暖,比親人還親。這位同學當時剛畢業,一個人在外地工作,於是被感動了。
這位客服會在朋友圈曬所謂 “老師” 的戰績,那是相當厲害。同時也會在聊天時時不時地提起老師最近的操盤成果,自然也是無比厲害。然後,客服會推薦這位老師的諮詢服務費,就是把每天的薦股資訊單獨發給他,費用要幾千到一萬元不等。他一激動,就選了幾千元的這個檔。
之後,客服開始每天給他發薦股清單,一般是三四隻。有趣的是,每天的薦股清單最下面都會義正詞嚴地寫著:“近期股市會有調整,一定不要貪,保持輕倉!”
由於每天的薦股清單後面都有這句話,慢慢地,這位同學就把這句話給忽略了。有一次,他買了清單上的一隻股票,倉位比較重。沒想到買了之後,第二天就跌停,連續跌停好幾天,虧得一塌糊塗。他非常氣憤,在微信上找客服理論,說:“你們這不是騙人嗎?”
客服穩穩地說:“你買這隻股票幾成倉位啊?”
他說:“滿倉啊……”
客服非常憤怒地說:“早就告訴你要輕倉了,你怎麼能這麼貪呢?你這種性格,是不適合炒股的!”
這位同學一想,好像還真是自己的問題,確實是自己太貪了,倉位太重。他滿懷愧疚地問客服:“那我也不能總輕倉啊,總得有重倉的時候呀。”
客服說:“可以重倉的股票清單,要一萬多元那檔才能收到。你要不要買那檔?”
……
這就是這位同學的故事,他讓我轉發出來,請大家一起警惕這種騙術,防止被騙。這位同學說:“我剛開始還真以為他們讓我輕倉是為了我著想,後來才想明白,其實這只是為他們薦股出問題而提前做好的伏筆,也是套路之一。我當時竟然還陷入了深深的自責,差點買了那個一萬多元的諮詢。現在想起來,這不就是‘股市 PUA’嘛!”
這些騙子深諳心理學,大家一定要小心,不要相信任何所謂的老師能夠帶你一夜暴富,一定要遠離這些騙局。
第九節被騙原因
前面我們寫了三個股市騙局。其實除了在股市中,生活中其他騙局更多。有時候,我們會很奇怪,為什麼這麼明顯的騙術,還會有人上當受騙呢?任何我們不理解的現象背後,都有它深層次的原因。
我總結,人被騙,主要有兩個原因;想要不被騙,有兩個解法。我們依次說說。
一、被騙原因 1:人類的底層基因,就帶有易被騙特性
如果往前追溯 100 萬年,我們的祖先都是原始人(智人)。原始人的生活方式是群居生活。在滿是大型肉食動物的野外,落單的原始人,不是被餓死,就是被野獸吃掉。所以,對於原始人來說,想要生存,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 “合群”。甭管你周圍的人對你說啥,別反駁,相信他,至少不會被驅逐。
在原始人的世界,被騙的代價無非是少吃點東西,多幹點活。但是如果一個原始人思路清奇,極具質疑精神,同伴說啥他都先冷靜地思考一下這句話的真假,那估計十有八九他會被家族排斥。
被排斥和落單的結局只有一個,就是死亡。因此,從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的角度來分析,我們的祖先中,進化出了 “獨立思考” 基因的奇葩,基本都被淘汰掉了。
不要指望這種不合群的原始人還能找到配偶,他的基因根本傳不下去。能傳下來的,都是合群的那部分原始人的基因。一個物種想要完成基因上的徹底變化,需要上百萬年的進化。而人類進入 “不合群也不會死” 的社會,才幾百年時間。這麼短的時間,基因根本來不及突變。
雖然現代社會允許人 “獨立思考”“質疑一切”,但是我們的底層基因依舊是 100 萬年前原始人的基因,在底層就希望信任他人,因此也容易被騙。所以再看見身邊的人被騙了,不要生氣,這都是正常的,反倒是那些從來不被騙的人才是特例。由於基因上沒有進化出防騙功能,所以現代人防騙不是靠本能,而是靠理性思維。
二、被騙原因 2:很多人腦組織工作不正常,且自己還不知道
想判斷一通電話是不是騙局,我們需要邏輯判斷能力。而邏輯判斷是大腦中一個很高階的功能,需要大腦執行正常、供血充足的時候才能發揮作用。
有些老年人的大腦早已經出現了大面積的動脈硬化,甚至腔梗。雖然基礎功能(比如走路、做飯、說話)還能繼續使用,但邏輯判斷能力已經損失殆盡。這時候有人騙他,他是無法做出判斷的。
也不光是老年人,有的年輕人長期熬夜出去玩、熬夜加班,酗酒、暴飲暴食,他的腦部組織也處於不正常的工作狀態。他大腦中負責邏輯判斷的腦組織,暫時失去了工作能力。如果這個時候突然接到詐騙電話,就很可能會被騙。
可見,被騙不是老年人的專利,現在年輕人被電信詐騙的案例越來越多了。想要不被騙,解法有兩個,且需要同時滿足才行。我們需要具備足夠的知識,還需要保證大腦正常工作,才能識別騙局,二者缺一不可。
首先,我們要經常看一些詐騙的案例,讓這些案例在我們大腦中形成印象。當案例中的事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時候,我們的大腦會立刻警覺:這不是詐騙案例裡說的那個事嗎?所以,未來我會多講講各種詐騙的案例,大家都聽過一遍了,被騙的機率就降低了。當然,光聽是不夠的。
第十節必讀書單
有一次直播的時候,我介紹了六本學習投資必讀的好書。它們分別是:《富爸爸窮爸爸》《小狗錢錢》《聰明的投資者》《窮查理寶典》“段永平部落格合集”(並不是一本書)《終身成長》。
這幾本書到底好在哪,我依次說說。
《富爸爸窮爸爸》和《小狗錢錢》這兩本書都是講什麼是財務自由、什麼是資產、什麼是負債的。只不過《富爸爸窮爸爸》是成年人版本,《小狗錢錢》是童話版。說的其實是一回事。
看這兩本書的目標是建立財富觀,看完之後會明白:如果一直月光,後面的人生是會很痛苦的。背一大堆債,後面的人生是會很痛苦的。不懂投資,後面的人生是會很痛苦的。看完之後,會有強烈想要學習投資理財的願望,但是很不幸,這兩本書都沒講具體怎麼投資。
《聰明的投資者》這本書是價值投資界的經典。巴菲特說:“這是有史以來,關於投資最好的一本書。” 作者本傑明 • 格雷厄姆是巴菲特的老師,也是價值投資的開創者。他將他的知識和經驗,無私地寫到了這本書中,影響了千千萬萬的人。
我關於投資的絕大多數知識,都是從格雷厄姆這裡學到的。這些年來,此書我看了八遍,每次都有新收穫。有同學之前問我:“為什麼把投資課程和影片都免費傳送給大家?憑你課程內容的質量,賣個好價錢並不難。” 我的答案是:我關於投資的知識,都是從格雷厄姆那免費學來的。他想把這些知識教給更多的人,我也是。
由於格雷厄姆是大學教授,他的文字非常嚴謹,這也使得此書不是很容易讀。幾乎 90% 的同學,在看到第 2 章的時候就放棄了。我總結了一下看這本書的方法,看書順序如下。
先看第 1 章,投資者與投機者的區別。看完第 1 章就直接跳到第 8 章去看市場先生。然後跳到第 20 章去看安全邊際和分散化。這樣的話,這本書裡面最主要的幾個概念和思想就都看完了。
然後,我們再去看防禦型投資者,在第 1 章裡面有,還有第 4 章、第 5 章、第 14 章。看完防禦型之後再看第 1 章的另一部分、第 6 章、第 7 章和第 15 章,這四部分組合起來,就是進攻型。
這樣的話我們就把書的主要內容全看完了。其他章節,不看也無所謂。對於這本書,我們不見得一上來就能看懂,但需要多看。每過一年,拿出來再翻翻。
查理 · 芒格是巴菲特的夥伴。用巴菲特的話說,認識芒格,讓他從猿進化到了人。芒格是這個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之一。《窮查理寶典》這本書並沒有寫什麼投資公式,記錄的更多的是他的思考。比如,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是什麼。
他的名言是:要是我知道我會死在哪裡就好了,我就永遠不去那個地方。這句話非常有哲理。換句話說就是:想要人生過得好,最重要的是不要去做那些會讓你的生活變糟糕的壞事。
“不要做什麼”,這件事是可以學習的。“要做什麼”,每個人的經驗閱歷、所處的時代都不一樣,不太好學。我們總是希望從前人那學到 “要做什麼”,想要拿到致富的 “秘籍”。其實,對於別人成功的路,你照搬過來並不見得有用。
段永平是國人中投資水平最接近巴菲特的人。“段永平部落格合集” 也是國人寫價值投資寫得最為深刻的作品。他在做企業階段,就是國內最優秀的企業家之一。後來做投資,又把自己對投資的理解沒什麼保留地記錄下來。
這些文字是每一位投資者的寶貝(如果能看得懂的話)。特別是很多同學對自己去買股票這件事,一直不死心,那就看看這個合集吧。
如果段總講的內容你都能理解,你可以考慮買買股票。如果有一大半看不懂,建議還是不要碰股票了。這個合集沒有紙質版發行,都是電子檔。在我公眾號的對話方塊回覆 “段永平”,按提示就能獲取了。
一個人的心態如果是開放的,別人的經驗和知識,他是可以吸收的。一個人的心態如果是封閉的,他看再多書也沒有用,因為他打心底裡就沒想變化。《終身成長》這本書就是一本講心態的書。
書中總結了兩種思維方式:一種是成長型思維,認為人的才能是可以透過努力來提升的;還有一種是封閉型思維,認為人的才能無法變化。
就這麼幾個字的不同,導致人與人對同一件事,有天差地別的反應。大家見過那種做錯事就找各種理由,並把責任推給他人的人吧?這就是典型的封閉型思維。如果可以,期盼大家都能轉化到成長型思維方式。我個人之前就是封閉型思維,現在稍有轉變。這本書對我的影響非常大。
《期權:就這麼簡單》
自序中國金融市場的全新時代——期權
牛市喜悅,熊市憂傷!我們好像很難逃脫這樣的歷史輪迴。總是在市場的一片歡騰中被套在了高點,之後便要經歷漫長的熊市忍受市值縮水的痛。
一直以來普通個人投資者都是這個市場的弱者。他們沒有機構龐大的資金優勢,沒有機構專業的投研能力,更沒有機構快速的資訊獲取能力。他們在市場沒有股指期貨的時代,用自己的熱情和勇氣追逐市場上的每一個熱點。當市場降溫,風險來臨,由於沒有良好的資金管理,沒有對市場變化的及時反映,更因為沒有有效的金融對沖工具,他們被套了!高位的成本,漫長的熊市,除了漫長的等待解套和砍倉,他們沒有更好的選擇。
這種情況在股指期貨出現之後也沒有得到解決。雖然股指期貨的出現,意味著這個市場從只能單邊做多獲利,轉變為可以透過做空獲取收益、對沖風險。但這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似乎意義不大,股指期貨的做空對沖風險的功能相對於機構更有優勢。股指期貨的高門檻,股指跟部分個股的弱相關性,更加凸顯了這種對沖的有力武器只掌握在機構手中。普通投資者仍然無法透過股指期貨的方式,對沖風險,在低迷下跌的市場當中保護自己的資產不受到傷害。
直到期權的出現,普通投資者面對市場下跌,無法保護自己資產的情況才能發生徹底的轉變。期權,第一次讓中國的普通投資者擁有了在市場劇烈波動中保護自己的權利。它能幫助投資者抵禦市場不可預知的波動風險,它能保護投資者經歷市場牛熊的轉換。期權,是這個市場提供給普通投資者的一份金融保險,保護投資者在市場中的資產安全。期權,是這個市場提供給普通投資者的一個有利武器,幫助投資者真正的戰勝市場,當風險來臨,市場劇烈波動時,投資者透過期權對沖的方式就可保護本金的安全,進而追求更加穩定的收益。
期權,將改變整個中國金融市場的交易結構。在沒有股指期貨的時代,市場的交易策略以配置持股品種、調節持倉比例為主,被動的應對市場的變化。在股指期貨出現後,市場的交易策略變得相對靈活,湧現出了各種基於股指期貨的對沖交易策略,配置不同品種和比例的股票,同時持有一定比例的股指期貨。期權出現後,中國的金融市場將演化出無窮無盡的交易策略——持有不同比例的股票、個股期權、股指期貨和股指期權。
如果說沒有股指期貨的市場是一條直線的一維市場,那麼有了股指期貨的市場就是由線至面的二維市場。期權的出現,將把中國金融市場推進三維立體的全新時代。
作為一個投資者,如果還在用一維和二維的思想看待市場,那麼他將無法看懂中國金融市場進入新三維時代的變化。願這本書能夠成為幫你開啟三維金融時代的鑰匙。
===== Separator =====
交易的本質
交易是為了更好地自我實現
很多人來到市場,進行交易。都是將獲取高額的收益作為自己的目標。但如果你只將目光盯在獲利上,那麼你很難從這個市場獲取收益。或者說,你很難長期穩定地從這個市場上獲得收益。你的目標錯了。做交易,需要深入瞭解市場變化規律、提高交易技術、完善自我修養。將這些作為目標,獲得穩定收益只是過程。
===== Separator =====
交易的三部分
1.買賣點(技術)
2.資金管理
3.心態
很多人學習交易,只是學習交易的技術,事實上以上三個部分結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交易。我們透過學習各種各樣的技術,瞭解市場的變化,知道在什麼地方買入,在什麼位置賣出。資金管理可以幫助我們控制風險,實現資金的穩定盈利,在不同的買入點位和賣出點位,持有不同的倉位比例,降低市場波動對整體資金的風險。但以上兩點即使我們都做到了,缺少第三點,我們依然很難在這個市場獲取收益。心態是交易重要的組成部分。
===== Separator =====
第 1 章為什麼要選擇期權交易
1.1 不同的盈虧平衡點
期權與股票、期貨相比有著完全不同的盈虧平衡點。股票和期貨,在我們開倉的那一刻起,開倉價位既是我們的成本價,也是我們的盈虧平衡點,市場從成本價開始上下波動,我們的賬面也開始有了實際的盈利或虧損。期權則完全不同,期權的盈虧平衡點,由期權合約的行權價、內涵價值、時間價值等決定。從開倉那一刻開始,合約到期行權的盈虧平衡點就被計算出來,但它與成交那一刻的標的資產價格會有很大的偏差。期權成交那一刻的盈虧平衡點並不是其標的資產當時的價格。
以 50ETF 為例,如果我們買入時價格為 1.6 元,那麼 1.6 元的價格就是我們的盈虧平衡點,未來的價格在 1.6 以上盈利,未來的價格在 1.6 以下虧損。如圖 1-1 所示。
圖 1-1 50ETF 的買入盈虧平衡
以股指期貨 1412 合約為例,如果我們在合約價格是 2450 時買入開倉,那麼 2450 點就是我們的盈虧平衡點,未來價格在 2450 以上盈利,未來價格在 2450 以下虧損。如圖 1-2 所示。
圖 1-2 股指期貨的盈虧平衡
以 IO1412 合約為例,我們就能看出開倉時標的資產價格和期權合約盈虧平衡點的差別。如圖 1-3、1-4 所示。
圖 1-3 買入一手行權價為 2700 的 Call
圖 1-4 交易軟體中的操作頁面
以上合約,如果我們選擇買入行權價格為 2700 的 Call(看漲期權),該合約當時的報價是 96.1 點,股指期貨 IF1412 合約當時的報價是 2729.4 點,滬深 300 股指當時的報價是 2704.11 點,那麼我們的盈虧平衡點以及收益曲線如圖 1-5 所示。
圖 1-5 收益曲線和盈虧平衡點
從圖 1-5 我們可以看出,買入 IO1412 2700C 合約的盈虧平衡點為 2796.1 點。既不是當時滬深 300 指數的 2704.11 點,也不是當時股指期貨 IF1412 合約的 2729.4 點。
1.2 無風險利潤
期權市場能夠給我們提供很多無風險獲利的交易機會,這是股票市場和期貨市場所不能比擬的。
股票,我們買入股票的價格就是股票倉位的盈虧平衡點,從買入那一刻起,市場的波動就影響著我們所持有的倉位,盈利或虧損。僅在股票交易層面,我們幾乎沒有無風險獲利的機會。
期貨,相比股票有了更多獲取低風險獲利的交易機會。以股指期貨為例,我們可以透過同時持有股票倉位和股指期貨倉位來實現期現套利。其他套利方法還有:同一品種不同合約間的套利機會,不同品種同一月份合約,或者不同品種不同月份合約間的套利機會。這些套利方法雖然可以實現低風險的盈利,但不是完全無風險的。
期權,相比其他品種天生就具備了無風險利潤的土壤。不同的投資者對市場的看法不同,對期權定價的方式不同,期權交易本身就存在報價的偏差。透過這種報價的偏差,我們可以透過期權組合策略、期權期貨組合策略、期權現貨組合策略等各種方式,鎖定利潤獲取無風險收益。這種 “零” 風險的交易策略,只有在期權市場上才得以實現。而市場的不斷波動又為這種方式提供了更多的交易機會。
舉個簡單的例子,期權同一月份合約不同行權價間出現報價偏差時,我們就有了獲取無風險利潤的交易機會。如圖 1-6 所示。
圖 1-6 無風險獲利操作
圖中,當股指期權 1412 合約 2200 和 2250 兩個行權價的合約報價出現時,我們就做這樣的一個無風險獲利的操作:賣出低行權價位的 Put(看跌期權),同時買入高行權價位的 Put(看跌期權)。
收益曲線如圖 1-7,這個操作最低的收益為 110,最高收益為 5110,是一種 100%獲利的狀態。
圖 1-7 無風險利潤收益曲線
這種無風險獲利的交易公式可以總結如下:
前提:同一月份期權合約
Call(看漲期權)部分
低行權價的 Call(看漲期權)的報價<高行權價的 Call(看漲期權)的報價
操作:買入低行權價的 Call(看漲期權)
賣出高行權價的 Call(看漲期權)
Put(看跌期權)部分
低行權價的 Put(看跌期權)的報價>高行權價的 Put(看跌期權)的報價
操作:賣出低行權價的 Put(看跌期權)
買入高行權價的 Put(看跌期權)
除了同一月份期權合約不同行權價合約之間出現報價偏差帶來的無風險利潤交易機會,透過期權期貨的組合、期權現貨的組合、期權+期貨+現貨的組合策略,我們也可以獲取無風險利潤,這樣的操作我們在之後的內容裡都會講到。
1.3 管理風險
期權可以幫助我們實現風險管理的多樣化需求。期權可以改變我們持有的股票或期貨倉位的資金收益曲線,調整收益曲線的斜率,放大或縮小風險敞口。
在沒有期權的情況下,通常我們控制股票或期貨持倉的風險,多是透過資金管理,倉位控制,以及設定不同倉位的止盈止損來進行的。而有了期權以後,我們可以透過期權的組合,鎖定風險,鎖定利潤,調節持倉週期等方式來實現風險管理。這將使我們的持倉及風險管理更具靈活性,資金的使用效率也更高,資產的波動也更加平緩。
===== Separator =====
第 3 章期權的基本概念
3.1 期權是什麼
這一章將詳細講述期權的基本概念,如果要學好期權交易,本章需要反覆研究,只有深刻理解期權的本質,才能做好期權交易。
期權是什麼?期權其實是一份選擇的權利,這份權利你可以選擇行使也可以選擇不行使。
如圖 3-1,假設目前市場上一個水杯售價 10 元,我認為明年水杯的價格會上漲,明年我可能不會在市場讓以 10 元的價格再買到這個水杯,但是我又不想先購入幾個水杯囤在家裡,因為如果明年的水杯價格下跌了,我將有一筆虧損。那麼我可以先選擇以 0.01 元的價格購買一個以 10 元的價格買入這個杯子的權利。
圖 3-1 期權是否行權的選擇
到了明年,如果水杯的市場價格上漲,變成 20 元一個水杯,我可以選擇行使這個權利,以 10 元的價格購入水杯,再以 20 元的市場價格賣出,我的成本只有 0.01 元,我的差價收益卻是 10 元。
如果明年的水杯價格下跌了,變成 5 元一個水杯,我可以選擇不行使以 10 元購入水杯的權利,直接以市場價購入 5 元的水杯。我的虧損只有 0.01 元,而不是 10 元與 5 元的價差。
3.2 期權的本質
在很多期權的教材上我們可以看到以下的描述:
期權的功能應用期權
提供簡便易行的 “保險” 功能,使投資者在管理風險時不放棄獲得收益的機會
期權能夠有效度量和管理市場波動的風險
期權是一種更為精細的風險管理工具
期權是推動市場創新更為靈活的基礎性構件
以上的描述,雖然介紹期權的功能有很多,但是我們最需要記住的是期權具有金融保險的功能。
3.3 期權的保險功能
我們把期權和保險進行以下對比,就能夠對期權更進一步的瞭解。這將有助於我們在做期權交易時,瞭解我們期權持倉的性質和風險。
從以上的對比我們可以發現期權和保險的相似性。我們投資者如果從保險的角度來理解期權,對期權的性質會更好理解。
例如,我們為自己的車買了一份車險,當發生風險出現事故,我們給保險公司打電話,就可以得到賠付。當然我們有選擇的權利,也可以選擇不給保險公司打電話,我們的損失就得不到賠付。作為保險公司,雖然收取了保費,一旦買保險的人發生風險,就必須進行賠付。
期權也是如此,我們買一份期權,支付權利金來保護我們持有的倉位,當風險發生時,我們倉位的虧損就會被保護。但是作為期權的賣方,賣出期權,收取了權利金,當市場發生風險時就要為買方支付風險。
例如:
IF1404 2200 點
2200 點做多 1 手股指期貨
買行權價為 2200 點的 PUT——20 元錢
市場下跌
IF1404 到期跌至 2100 點
沒有買期權的情況下虧損 100 點——3 萬元錢
買期權後虧損為 0 只是付出了 20 元錢的期權費用
3 萬元錢的虧損由賣出期權的人承擔
透過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買入期權首先可以起到控制現有倉位風險的作用。那麼如果要控制持有倉位的風險,應該買入什麼樣的期權呢?下面的公式將幫助我們很好的記憶保護現有倉位和買入期權的關係。
· 保護:持倉和買入期權的關係是(+,-)
· 持倉做多買 PUT(看跌期權)
· 持倉做空買 CALL(看漲期權)
3.4 期權定義和分類
3.4.1 期權的定義
對於期權目前有以下幾種描述:
期權(Option)是一種遞延交割的定型契約,指契約 “買方” 付出權利金(Premium)後,享有在特定期間內向契約 “賣方” 依履約價格(Exercise Price)買入或賣出一定數量的標的物(Underlying Assets)的權利。
期權又稱為選擇權,是在期貨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衍生性金融工具。指在未來一定時期可以買賣的權利,是買方向賣方支付一定數量的金額(指權利金)後擁有的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指美式期權)或未來某一特定日期(指歐式期權)以事先規定好的價格(指履約價格)向賣方購買或出售一定數量的特定標的物的權利,但不負有必須買進或賣出的義務。
從其本質上講,期權實質上是在金融領域中將權利和義務分開進行定價,使得權利的受讓人在規定時間內對於是否進行交易,行使其權利,而義務方必須履行。在期權的交易時,購買期權的一方稱作買方,而出售期權的一方則叫做賣方;買方即是權利的受讓人,而賣方則是必須履行買方行使權利的義務人。
在國內,對於 Call 和 Put 有不同的翻譯:
Call Option:買進標的物的權利
被稱為:看漲期權、認購期權
Put Option:賣出標的物的權利
被稱為:看跌期權、認股期權
但筆者個人認為從譯文的名稱並沒有直觀清晰地讓普通投資者理解期權的含義。如果將 Call 譯為買權,Put 譯為賣權,普通投資者會更好理解自己持有期權的倉位——“合約到期我在這個價位擁有買入或賣出的權利”。
3.4.2 期權的分類
期權交易方式、方向、標的物等因素的不同,產生了眾多的期權品種,我們把這個品種進行分類,有助於對期權有全面的瞭解。
按權利劃分:
Call:買進標的物的權利
Put:賣出標的物的權利
按標的資產劃分:
股票期權、股指期權、外匯期權、利率期權、商品期權等
按到期日劃分:
歐式期權:合約到期才能行權。
美式期權:合約到期前任一日皆可行權。
其他期權:實務上不常用,包含百慕大期權、亞式期權、彩虹期權等多種期權。
歐式期權和美式期權的區別:
美式期權合約在到期日前的任何時候或在到期日都可行權,結算日是在到期日之後的一天或兩天,大多數的美式期權合約允許持有者在交易日到到期日之間隨時行權,但也有一些合約規定一段比較短的時間可以行權,例如,到期日前兩週才可行權。
歐式期權合約要求持有者只能在到期日進行行權,結算日是行權後的一天或兩天。
歐式期權和美式期權相比,歐式期權本少利大,但在獲利的時間上不具靈活性;美式期權雖然靈活,但付費十分昂貴。因此,國際上大部分的期權交易都是歐式期權。
按行權價格劃分:
平值期權(At-The-Money):標的物價格與行權價相同。
實值期權(In-The-Money):標的物價格與行權價存在行權利潤。
Call:行權價<當時標的物的價格
Put:行權價>當時標的物的價格
虛值期權(Out-of-The-Money):標的物價格與行權價沒有行權利潤。
Call:行權價>當時標的物的價格
Put:行權價<當時標的物的價格
理解歐式、美式期權及平值、實值、虛值期權,是本章的重點,也是我們交易期權需要重點考慮的內容。
我們還是以之前水杯的例子來理解平值、實值、虛值期權的含義。一個水杯目前市場價格為 10 元:
圖 3-2 買權如何區分實值、平值、虛值期權
Call(看漲期權、認購期權、買權):
花 5 元以低於市場價購買水杯的權利——實值期權
花 10 元以平於市場價購買水杯的權利——平值期權
花 20 元以高於市場價購買水杯的權利——虛值期權
圖 3-3 賣權如何區分實值、平值、虛值期權
Put(看跌期權、認沽期權、賣權):
花 20 元以高於市場價出售水杯的權利——實值期權
花 10 元以平於市場價出售水杯的權利——平值期權
花 5 元以低於市場價出售水杯的權利——虛值期權
過去在電腦軟體還不發達的時候,我們只能透過報價和對市場的理解來判斷和計算我們倉位的風險,以及持有的倉位是平值期權、虛值期權還是實值期權。如今,交易軟體越來越先進,使用越來越方便,例如圖 3-4,我們可以很直觀地知道我們的倉位是處在哪一種期權當中。
圖 3-4 軟體中如何區分實值、平值、虛值期權
圖 3-4 中紅色部分為實值期權,綠色部分為虛值期權,藍色部分為平值期權。
3.5 期權買賣雙方的權利和義務
表 3-1 期權買賣雙方的權利和義務
3.6 期權的要素
圖 3-5 期權的要素
3.7 期權合約程式碼的要素
以滬深 300 股指期權合約:IO1404-C-2100 為例。
圖 3-6 股指期權合約要素
該股指期權到期日為:到期月份的第三個星期五。
以個股期權合約:510050C1403MO1400 為例。
圖 3-7 個股期權合約要素
個股期權到期日為:到期月份的第四個星期三。
3.8 滬深 300 期貨和股指期權之比較
相同點:
1.合約標的:滬深 300 指數
2.交易時間:09:15~11:30 & 13:00~15:15
3.價格最大波動限制:前日結算價上下 10%
4.交割方式:現金
5.競價方式:集合競價 & 連續競價
6.最後交易日:合約到期月第三個星期五
7.最後結算價格公式:最後交易日指數收盤前兩小時的算數平均數
不同點:
點數金額:
期貨 1 點=300RMB 期權 1 點=100RMB
合約月份:
期貨——當月、下月、兩個季月(4 個月份合約)
期權——當月、下月、下下月、兩個季月(5 個月份合約)
最小變化點數:
期貨——0.2 點期權——0.1 點
保證金:
期貨——合約價值 13%
期權——買方不需要保證,賣方需要保證金
線性效果:期貨——線性期權——非線性
3.9 期權新行權價合約的生成
交易所根據以下規則,確定下一交易日上市交易的期權合約:
一、以最接近標的資產當日收盤價的行權價格間距整數倍數值為各月份平值期權的行權價格;
二、按照行權價格間距,在各月份平值期權合約上下連續掛出若干個實值期權合約和虛值期權合約。
圖 3-8 收盤價接近哪個行權價,哪個行權價為平值期權
我們以滬深 300 股指期權為例,來了解新合約的生成,以及當平值期權變化後期權各合約的變化。
交易所要求:
距離昨日股指期貨收盤價最近的整數行權價為各合約平值期權價格。
滬深 300 股指期權——
當月和下 2 個月合約行權價格間距:50 點
當月和下 2 個月合約平值期權上下至少各掛出間距為 50 點的 3 個連續行權價格。
季月合約行權價格間距:100 點
季月合約平值期權上下至少各掛出間距為 100 的 2 個連續行權價格。
根據以上條件,假設昨日股指期貨當月合約收盤價為 2310 點,股指期權各月合約平值期權定為 2300 點,各月合約初始各行權價合約如下:
圖 3-9 為當月和下 2 個月合約行權價格排列。
圖 3-9 近月合約行權價格排列
圖 3-10 為季月合約行權價格排列。
圖 3-10 季月合約行權價格排列
當股指期貨當月合約價格出現大幅上漲,收盤價為 2360 點時,根據交易所的規則——“當月和下 2 個月合約平值期權上下至少各掛出間距為 50 點的 3 個連續行權價格,季月合約平值期權上下至少各掛出間距為 100 的 2 個連續行權價格。” 第二天的各月合約行權價格報價就會出現如下變化:
圖 3-11 為當月和下 2 個月合約行權價格排列。
圖 3-11 近月合約行權價格排列
圖 3-12 為季月合約行權價格排列。
圖 3-12 季月合約行權價格排列
由於股指期貨當月合約收於 2360 點離 2350 更近,當月和近月合約平值期權變為 2350,原有行權價 2350 上面只有 2400 和 2450 兩個行權價合約,根據交易所規定上下至少掛出 3 個連續行權價格,所以上面又多出一個 2500 行權價的合約。
由於股指期貨當月合約收於 2360 點離 2400 更近,季月合約平值期權變為 2400,原有行權價 2400 上面只有 2500 一個行權價格合約,根據交易所規定上下至少掛出 2 個連續行權價格,所以上面又多出一個 2600 行權價的合約。
這樣原有當月和近月合約的行權價格就從 7 個變為了 8 個。季月合約行權價格就從 5 個變為了 6 個。
我們可以舉一個更大的例子來幫助大家理解一個期權的月份合約從初始到到期行權,其行權價的完整變化情況。
假設股指期貨的當月合約從初始到到期經歷了大幅的波動,與之對應的當月合約期權行權價變化如圖 3-13:
圖 3-13 當月合約期權行權價變化
以下的內容非常關鍵,理解了期權行權價格的變化,將有助於我們在未來交易期權時尋找各個階段的獲利機會。
左側第一列為當月期權合約初始行權價的情況,右側最後一列為當月期權合約行權日當天的行權價情況。圖中深色部分為當時的行權價格排列。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月股指期貨合約經歷了大幅的波動,從初期的 2300 最高衝高到了 2450,最後又大幅回落到了 2150。根據交易所的規定,在這個大幅波動的過程當中,期權行權價格的上部和下部不斷有新的行權價格的合約生成,當月期權合約的行權價格從初期的 7 個,最後到到期當天變為 13 個行權價格。
反過來,我們假定股指期貨當月合約如果一直在 2350 附近橫盤震盪,且振幅很小,則當月期權合約的行權價格會變成初期 7 個行權價格,合約到期當天還是 7 個行權價格。
小結
請大家一定要記住上面的圖表,這將幫助我們深刻理解期權行權價格的變化,對我們未來尋找期權行權價格變化中的交易機會有很大幫助。
3.10 期權價值的構成
期權價=內涵價值+時間價值
內涵價值(Intrinsic Value)
實值期權:標的資產價格與行權價格的差虛值期權:內涵價值為 0
時間價值(Time Value)
期權價減內涵價值的剩餘部分
我們所看到的不同行權價位期權的報價就是期權價。由於不同行權價合約的性質不同(實值期權、平值期權、虛值期權),期權報價所包含的價值也會不同。
期權的報價由內涵價值和時間價值兩部分組成。實值期權的內涵價值為標的資產價格與行權價的差。虛值期權的內涵價值為 0。這樣所有期權的報價我們都可以得到下面的公式:
實值期權報價=內涵價值+時間價值
虛值期權報價=0+時間價值
圖 3-14 實值期權
圖 3-15 虛值期權
由上面的公式,我們在做期權交易時必須要記住兩點:交易實值期權我們需要同時考慮到內涵價值和時間價值這兩部分價值的變化情況;交易虛值期權我們只需要考慮其時間價值的變化。
時間價值(Time value) ,也稱外在價值,是指期權合約的購買者為購買期權而支付的權利金超過期權內涵價值的那部分價值。
要點時間價值:合約到期時間價值為 0。
3.11 期權的定價
在期權合約到期之前,隨著市場的波動,期權的時間價值也在不斷髮生變化,雖然變化的過程當中時間價值也會增長,但就趨勢來說,期權的時間價值呈逐步減少、最終歸零的狀態。因此,在合約到期前為期權進行合理定價最難的部分就是為期權的時間價值定價。
Black-Scholes 模型是目前國際上大多數機構使用的期權定價方法,當然還有其他的模型很多機構也在使用。但是,當市場出現恐慌時,期權的報價會出現巨大的偏差,時間價值也會出現大幅波動。
瞭解期權價的組成及時間價值的特性,我們來介紹兩種期權交易過程中會遇到的情況:
3.11.1 看對做對不賺錢
如圖 3-16,這是一個我們未來可能會經常遇到的一種交易過程中的情況,看對做對不賺錢。假設,我們認為市場會上漲,選擇買入一個實值期權的 Call(看漲期權,認購期權,買權),做多。市場如期上漲,但是市場上漲後,我們手中的 Call 價格卻未發生變化,我們並沒有從市場上漲中獲利,即使我們看對也做對了。這就是我們瞭解期權價組成的意義。
圖 3-16 看對做對不賺錢
從圖 3-16 中我們可以看出雖然我們做對了,期權價中的內涵價值上漲了,從 25 漲至 30,但是由於時間價值是呈逐步減少的趨勢,原有的時間價值從 25 減至 20,因此,市場雖然上漲了,期權價仍是 50 不變。
要點選擇買入實值期權的 Call 或 Put,做多或做空,必須保證內涵價值的增長速度快於時間價值的減少速度,才能獲利。
3.11.2 看錯做錯賺錢
如圖 3-17,還是之前看多做多的例子,透過買入實值期權的 Call(看漲期權、認購期權、買權)做多。市場走出的相反的走勢,在我們做多的時候市場下跌了,這時手中的 Call 的價格竟然上漲,我們看錯做錯卻獲得了收益。
圖 3-17 看錯做錯賺錢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雖然做錯了,期權價中的內涵價值下跌了,從 25 減至 20,但是由於市場中的投資者認為短期內市場會出現大幅波動,導致時間價值短期內大幅上漲,原有的時間價值從 25 漲至 35,因此,市場雖然下跌了期權價卻是 55,我們可以獲利。
以上的案例在國際市場上有很多,2008 年美國股市暴跌時,由於市場的隱含波動率暴漲,導致時間價值暴漲,當時很多透過賣出 Call 做空的投資者雖然看對做對了,卻都經歷了短期的大幅虧損。
3.12 期權價格的影響因素
影響期權價格的因素有很多,我們把這些影響因素的變化與期權價格變化的關係,列成表格供大家參考:
表 3-2 影響期權價格變化的因素
注:+ 表示正向影響;- 表示反向影響
無風險利率(Risk-free Interest Rate):利率是對機會成本及風險的補償,其中對機會成本的補償部分稱為無風險利率。是將資金投資於某一項沒有任何風險的投資物件而能得到的利息率。一般受基準利率影響,等於投資期的國債的利率。
無風險利率是期權價格的影響因素之一,無風險利率水平影響期權的時間價值和內在價值。利率水平對期權時間價值的整體影響有限。關鍵是對期權內在價值的影響,對看漲期權是正向影響,對看跌期權是反向影響。
當其他因素不發生變化時,如果無風險利率上升,標的資產價格的預期增長率可能上升,而期權買方未來可能收到的現金流的現值將下降,這兩個因素都使 Put 的價值下降。因此,無風險利率越高,Put 的價值越低。對於 Call,標的資產價格的增長率上升會導致 Call 的價值上升,因此,無風險利率越高,Call 的價值越高。
股息收益率(Dividend Yield Ratio):也稱股息率,是股息與股票價格之間的比率。在投資實踐中,股息率是衡量企業是否具有投資價值的重要標尺之一。如果一隻股票的股息率超過 1 年期銀行存款利率,則這隻股票可以視為收益型股票,股息率越高越能夠吸引投資者。
股利收益率=股息 / 股票買入價 ×100%
3.13 期權的風險管理
在投資股票時,我們會使用一些指標或引數來評估一隻股票的價格和風險。在期權的交易中也有這樣的一些引數幫助我們評估期權的風險。
由 Black-Scholes 模型衍生出的一套希臘字母系數,是投資普遍通用的期權風險管理工具。它是將期權的風險分成幾個組成部分,用不同的希臘字母表示,評估當其他希臘字母所代表的風險條件不變時,一個單位的某希臘字母所代表的風險發生變動時所造成的期權價格的變化。
分析以下期權希臘字母系數的變化,將有助於管理期權倉位的風險以及找出獲利的策略。
Delta 係數(Δ)
Gamma 係數(γ)
Theta 係數(θ)
Vega 係數(ν)
我們先看兩張圖表對比一下,同一合約不同行權價之間不同係數的變化。
圖 3-18 為,同一合約不同行權價 Call(看漲期權)的各引數變化。
圖 3-18 同一合約不同行權價的 Call
圖 3-19 為,同一合約不同行權價 Put(看跌期權)的各引數變化。
圖 3-19 同一合約不同行權價的 Put
Delta 係數(Δ)表示做多做空一手期權等於多少手的期貨。
Gamma 係數(γ)反應 Delta 變化的敏感度,當標的資產變化時,Delta 值變動的大小。
Theta 係數(θ)是時間價值的利息,用來衡量期權時間值流失的速度。
Vega 係數(ν)表示隱含波動率,它直接影響期權價格,因為它的存在有可能出現看對做對虧錢,看錯做錯賺錢的情況。
3.14 期權的行權
期權的行權結算分為實物結算和現金結算兩種。實物結算以個股期權、商品期權為代表;現金結算以股指期權為代表。
3.14.1 現金結算:以股指期權為例
實值期權的結算:
買方:
買入 Call(看漲期權)的投資者到期結算時,收益為標的資產價格與行權價的差。
買入 Put(看跌期權)的投資者到期結算時,收益為標的資產價格與行權價的差。
買方也可以選擇放棄行權,放棄自己所獲的收益。
賣方:
賣出 Call(看漲期權)的投資者到期結算時,虧損為標的資產價格與行權價的差。
賣出 Put(看跌期權)的投資者到期結算時,虧損為標的資產價格與行權價的差。
賣方沒有選擇放棄的權利,只有履行合約的義務。
虛值期權的結算:
買方:
買入 Call(看漲期權)的投資者到期結算時,虧損為所支付的全部權利金。
買入 Put(看跌期權)的投資者到期結算時,虧損為所支付的全部權利金。
虛值期權無需行權。
賣方:
賣出 Call(看漲期權)的投資者到期結算時,收益為所收取該合約的全部權利金。
賣出 Put(看跌期權)的投資者到期結算時,收益為所收取該合約的全部權利金。
虛值期權賣方不做行權處理。
3.14.2 實物結算:以個股期權為例
實值期權的結算:
買方:
買入 Call(認購期權)的投資者到期行權時,以行權價買入標的個股,股票持有權發生變更。
買入 Put(認沽期權)的投資者到期行權時,以行權價賣出標的個股,股票持有權發生變更。
買方也可以選擇放棄行權,放棄購入或賣出標的個股。
賣方:
賣出 Call(認購期權)的投資者到期結算時,必須以行權價賣出相應數量的個股,股票持有權發生變更。(在個股期權交易中此種交易風險最為巨大,如果期權交易者為裸賣空,手中沒有標的個股,為了履行義務,就必須到市場上以更高價格購入股票進行行權,購入股票的行為會進一步推動個股價格的上漲,引發自己虧損進一步擴大。)
賣出 Put(認沽期權)的投資者到期結算時,必須以行權價買入相應數量的個股,股票持有權發生變更。(此種方式經常被投資者用來降低購入個股的成本。)
賣方沒有選擇放棄的權利,只有履行合約的義務。
虛值期權的結算:
買方:
買入 Call(認購期權)的投資者到期行權時,可選擇以行權價買入標的個股,股票持有權發生變更。這樣的操作相當於以高於市場的價格購入個股,會造成短期的虧損(但是以收購股票為目的的交易可以選擇進行行權的操作)。
買入 Put(認沽期權)的投資者到期行權時,可選擇以行權價賣出標的個股,股票持有權發生變更。
買方也可以選擇放棄行權,放棄購入或賣出標的個股。
賣方:
賣出 Call(認購期權)的投資者到期結算時,必須以行權價賣出相應數量的個股,股票持有權發生變更(有可能出現的情況,虛值期權被行權,以高於市場價的價格賣出標的個股)。
賣出 Put(認沽期權)的投資者到期結算時,必須以行權價買入相應數量的個股,股票持有權發生變更(有可能出現的情況,虛值期權被行權,以低於市場價的價格買入標的個股)。
賣方沒有選擇放棄的權利,只有履行合約的義務。
虛值期權被行權,意味著短期意外多出一塊利潤。
本文由部落格一文多發平臺 OpenWrite 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