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昨天晚上吃飯路上,聽到喵喵叫。四處張望了一下,看見一隻野貓。天黑,看不清具體什麼樣子。我衝它喵喵叫,試圖走近它。跑掉了。
看來我還是不討小動物喜歡呢(笑。
一大早去了醫院。這次膝蓋看了三個醫生。
放射科報告結論是脂肪墊水腫,醫生又把我片子拿出來看了一眼,給我指了一下位置。
“你這脂肪墊比其他人都要多一些,運動量有點大哦。”
我有點汗顏,我感覺沒怎麼動…… 要真說運動量大了,那我的心肺功能為什麼還是那麼爛…… 跑步一直沒長進,平均一分鐘配速要六七分鐘……
我原來問第一個醫生,右腿脛骨上面有個小骨節有關係嗎?醫生說沒關係,運動量大的人有時候會長那個東西,屬於骨質的再生。
所以這運動量是大還是不大…… 感覺自己的身體就是玄學。
前天晚上的應酬沒去。昨天上班,聽同事們得意洋洋地說自己搞到了幾點鐘,喝了多少杯,有沒有斷片,又由誰送回去。聽到這些話,莫名覺得有些噁心想吐。
前天晚上的應酬由客戶部主管主持,昨天中午由行長主持。雖然事由都一樣,送副行長援邊,但主持的人不一樣。其他人兩次都去了,我只去了中午那一次。中午因為下午還要上班,所以他們不會喝酒。前天晚上的應酬,我手機關機,21 點就睡了。
好笑的是,前天晚上要給他送行,那天早上才被他罵了。雖然這件事小,不過剛好給了一個不去的理由。只是也沒人問就是了。比起應酬,更想好好休息,養膝蓋。
中午吃飯,收到了珍的訊息。
感覺聊了一些比較深入的話題。這期間我很猶豫要不要說這些,太玄了暫且不論,一個人要把深層次的困惑、焦慮、擔心和難堪講給別人聽,是很危險的舉動,需要大量的信任和勇氣。
我也不知道我說的東西,對她有沒有幫助。我只能給她說,我是這樣做的。
聊完之後,我一直覺得有件事情她可能不太能領會到。我跟她說,只要她能和我聊天,我就已經足夠幸福了。因為至少當下,我們還能享受其中。
只是,“幸福” 這種感受,只有自己能體會到。而且要細心地、真切地去關注才能感受到。
我覺得我們之間最大的不同,可能在於,她對於我們之間的關係,感受是 “正計時”,而我則是 “倒數計時”。
“倒數計時” 的屬性,給予了我想要抓住每一次機會、每一秒當下的緊迫感。“正計時” 在這方面會遲鈍一些。
我看不清倒數計時上時間還有多少,但我相信那是一個非常漫長的時間。起碼未來三年之內,計時不會歸零。
我十分信任他們,相信我們內部、兩個人不會出現任何問題,至少 “背叛”、“權力與暴力” 這樣嚴重的問題絕對不可能發生。壓力只會來源於外界。我也這樣直白地對她說了。
說實話,傳送這些話的那一刻,我有些不知所措,甚至還有些羞恥。我不知道能不能傳達到。
第一次覺得 “屆く” 是一個很難的東西。
自說自話一直是一件讓人討厭的事情。希望我提出的解決方案,對她能有一些真真切切的作用。哪怕只有些微作用,那也足夠了。
下午在澀澀和睡覺。感覺 “認真地澀澀” 本身就是很澀的事情(笑。
晚上寫完了一直以來難產的一篇 “理想雪” 小說。它從我還沒畢業就開始寫了,直到今天才寫完。雖然還是不太滿意,不過就這樣了吧。
再後來看兄長打小黃龍,我都沒找到它在哪,打完大聖直接開了二週目了…… 感覺血虧。
明天打算去體檢。希望一切順利。
南國微雪 Miyuki
2024 年 11 月 2 日
寫在後面
第二次打大頭。比第一次打,少了好奇心。手柄也被我折磨得更痛不欲生了,時不時還斷一下連線(笑。葫蘆就是反覆拔插手柄視窗期不能動被消耗掉的。不過等級高了,裝備好了,傷害高了,電腦裝置好了,技術好了,也更有自信了。
打大聖的時候居然全程沒有掉連線,就很神奇。
就這個劈棍,我看到大聖跳得比我還高,棍子比我還長,紅光比我還亮…… 視角拉到天上,就這樣看著大聖做著準備劈下來的動作。我第一次見到,那是真心覺得,不如劈死我算了。
不管如何,打過了大聖,今年年度計劃又算是完成一項了。
2024 年年度計劃還剩餘兩項:
其中,程式碼生成器計劃未列出,已經經過計劃調整,並作廢歸檔。
2024 年度計劃執行情況(詳情)
- [x] 練習會唱:《カタオモイ》《心拍數♯0822》
- [x] カタオモイ(2024.5.20)
- [x] 心拍數♯0822(2024.6.13)
- [x] 日語語法指南 看完(2024.1.23)
- [x] 《Baba is You》三個大關卡
- [x] 一個(2024.1.6)
- [x] 兩個(2024.1.7)
- [x] 三個(2024.1.8)
- [x] 《黑神話:悟空》通關(2024.11.1)
- [ ] 【延續自 2023】Rust 的 Spring Boot 程式碼生成器 基礎功能
- [ ] 讀取 JSON 配置檔案
- [ ] 根據 Test.hbs 檔案生成 Test.java 檔案
- [ ] 連線 MySQL 資料庫
- [ ] 讀取資料庫表反向生成 java 檔案
- [ ] 自定義輸出資料夾
- [ ] 自定義輸出層級目錄
- [x] 跑步 100 公里(2024.3.26)
- [x] 存到能買起 99 新 E 18-135mm f3.5-5.6 OSS 鏡頭的錢(2024.4.19)
- [ ] 87 個 Hiphop 元素基礎動作(非進階疊加)
- [x] Running Man
- [x] BK Bounce
- [x] Crab
- [x] Happy Feet
- [x] Patty Duke
- [x] Yeek
- [x] Kick
- [x] Party Machine
- [x] Walk it Out
- [x] Walk Out
- [x] Prep
- [x] Wu-Tang
- [x] The Wop
- [x] The Box Step
- [x] The Camel Walk
- [x] Sponge Bob
- [x] Typewriter
- [x] ATL Stomp
- [x] Reject
- [ ] Jerk
- [x] Charleston
- [x] Kid 'N Play
- [x] TLC
- [x] Biz Markie
- [x] Janet Jackson
- [x] James Brown
- [x] LL Cool J
- [x] Jerry Lewis
- [x] Marge Step
- [x] Upstairs Downstairs
- [x] Toss it Up
- [x] Let it Rain
- [x] Chicken Noodle Soup
- [x] Get Lite
- [ ] Steve Martin
- [x] Reebok
- [x] Cabbage Patch
- [x] Gucci
- [x] Skate
- [x] The Hummpty Dance
- [x] Stomp
- [x] Popcorn
- [x] Rock Off
- [x] Shamrock
- [x] Guess
- [x] Smurf
- [x] Rooftop
- [x] Funky 4 Corners
- [x] Cat Daddy
- [ ] Roger Rabbit
- [x] Baseball Step
- [x] Monastery
- [x] Mike Tyson
- [ ] Gigolo
- [x] Badman
- [x] Robocop
- [x] Bart Simpson
- [ ] Pepper Seed
- [x] The Fila
- [x] The ALF
- [x] Harlem Shake
- [ ] Bankhead Bounce
- [x] Superman
- [x] Horse Dance
- [x] Heel Toe
- [x] Crazy Legs
- [ ] Creep
- [ ] Dougie
- [ ] C-Walk
- [x] Aunt Jackie
- [x] Arm Wave
- [ ] Body Wave
- [x] Snake
- [x] Stick&Roll
- [x] Water Dance
- [ ] Butterfly
- [ ] Funky Water Gate
- [x] Cherry Hill
- [ ] Dipin
- [x] Side Glide
- [x] India Step (Cross Over)
- [x] Diddy Bop
- [x] Diddy Dance
- [x] Roller Skate
- [x] Mary J
- [x] Brooklyn
- [x] Bedrock
- [ ] 【延續自 2023】電腦科學極簡入門指南(至少)計算機組成原理部分
- [x] 第一章:計算機的歷史
- [x] 第二章:計算機的構成
- [x] 第三章:簡單邏輯閘
- [x] 第四章:負數與減法
- [x] 第五章:乘法與除法
- [ ] 第六章:算術邏輯單元
- [ ] 第七章:儲存器
- [ ] 第八章:控制器
- [ ] 第九章:指令系統
- [ ] 第十章:中央處理器
- [ ] 第十一章:匯流排
- [ ] 第十二章:指令流水線
- [ ] 第十三章:輸入輸出系統
- [ ] 第十四章:計算機組成原理
- [x] 《藥理學》
- [x] 第一章 藥理學總論一緒言(2024.1.14)
- [x] 第二章 藥物代謝動力學(2024.2.1)
- [x] 第三章 藥物效應動力學(2024.1.26)
- [x] 第四章 影響藥物效應的因素(2024.1.31)
- [x] 第五章 傳出神經系統藥理概論(2024.2.3)
- [x] 第六章 膽鹼受體激動藥(2024.2.3)
- [x] 第七章 抗膽鹼酯酶藥和膽鹼酯酶復活藥(2024.2.3)
- [x] 第八章 膽鹼受體阻斷藥(I)-M 膽鹼受體阻斷藥(2024.2.4)
- [x] 第九章 膽鹼受體阻斷藥(II)-N 膽鹼受體阻斷藥(2024.2.4)
- [x] 第十章 腎上腺素受體激動藥(2024.2.14)
- [x] 第十一章 腎上腺素受體阻斷藥(2024.2.15)
- [x] 第十二章 中樞神經系統藥理學概論(2024.2.15)
- [x] 第十三章 全身麻醉藥(2024.2.16)
- [x] 第十四章 區域性麻醉藥(2024.2.15)
- [x] 第十五章 鎮靜催眠藥(2024.2.16)
- [x] 第十六章 抗癲癇藥和抗驚厥藥(2024.2.18)
- [x] 第十七章 治療中樞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藥(2024.2.22)
- [x] 第十八章 抗精神失常藥(2024.2.21)
- [x] 第十九章 鎮痛藥(2024.3.9)
- [x] 第二十章 解熱鎮痛抗炎藥(2024.3.9)
- [x] 第二十一章 離子通道概論及鈣通道阻滯藥(2024.5.6)
- [x] 第二十二章 抗心律失常藥(2024.3.26)
- [x] 第二十三章 作用於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的藥物(2024.5.6)
- [x] 第二十四章 利尿藥(2024.5.8)
- [x] 第二十五章 抗高血壓藥(2024.5.5)
- [x] 第二十六章 治療心力衰竭的藥物(2024.4.4)
- [x] 第二十七章 調血脂藥與抗動脈粥樣硬化藥(2024.4.17)
- [x] 第二十八章 抗心絞痛藥(2024.4.12)
- [x] 第二十九章 作用於血液及造血系統的藥物(2024.5.23)
- [x] 第三十章 影響自體活性物質的藥物(2024.5.29)
- [x] 第三十一章 作用於呼吸系統的藥物(2024.5.29)
- [x] 第三十二章 作用於消化系統的藥物(2024.5.24)
- [x] 第三十三章 子宮平滑肌興奮藥和抑制藥(2024.5.29)
- [x] 第三十四章 性激素類藥及避孕藥(2024.6.6)
- [x] 第三十五章 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2024.6.5)
- [x] 第三十六章 甲狀腺激素及抗甲狀腺藥(2024.6.6)
- [x] 第三十七章 胰島素及其他降血糖藥(2024.6.6)
- [x] 第三十八章 抗骨質疏鬆藥(2024.6.6)
- [x] 第三十九章 抗菌藥物概論(2024.6.8)
- [x] 第四十章 β-內醯胺類抗生素(2024.6.10)
- [x] 第四十一章 大環內酯類、林可黴素類及多肽類抗生素(2024.6.10)
- [x] 第四十二章 氨基苷類抗生素(2024.6.12)
- [x] 第四十三章 四環素類及氯黴素類(2024.6.12)
- [x] 第四十四章 人工合成抗菌藥(2024.6.8)
- [x] 第四十五章 抗病毒藥和抗真菌藥(2024.6.13)
- [x] 第四十六章 抗結核藥及抗麻風病藥(2024.6.14)
- [x] 第四十七章 抗寄生蟲藥(2024.6.15)
- [x] 第四十八章 抗惡性腫瘤藥(2024.6.15)
- [x] 第四十九章 影響免疫功能的藥物(2024.6.15)
- [x] 編曲一首:主歌副歌體音樂
- [x] 作曲教程第三章(2024.8.11)
- [x] 作曲教程第四章(2024.8.18)
- [x] 主歌副歌體音樂(2024.8.18)
封面圖
實用類文字附加
《香帥金融學講義》
第 055 講前景理論:為什麼我們一錯再錯
20 世紀 70 年代之前,行為偏誤對投資的影響主要停留在描述層面,缺乏一般性的研究框架。心理學家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將參照點(reference point)、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風險態度的非對稱性和機率權重(probability weight)四個要素結構化,構建了前景理論,全面解析了行為偏誤對資產價格的影響。這個理論讓我們得以用一個簡單框架解釋很多市場現象。
前景理論的要素
參照點
假設一個人現在年薪 25 萬元,兩天內他分別參加了大學和初中的同學聚會。大學同學年薪都在 30 萬元左右,初中同學的平均年薪則不到 20 萬元。這兩次聚會之後,這個人對自己的薪資水平有什麼樣的感受?
按照傳統的期望效用理論,兩個場景中年薪一樣,應該不會有任何差異,但現實情況一般是:大學同學聚會後開始懷疑人生,而參加完初中同學聚會後會躊躇滿志。這是因為人類有嫉妒、攀比的天性。我們絕大部分思考都會從一個參照點出發,投資決策也不例外。投資者在牛市或熊市中、有倉位或者沒倉位時,對不同收益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樣的。而這些感受和傾向會反映在交易行為中,並透過交易反映在資產價格中。
損失厭惡
假設上午你買彩票中了 2000 元,下午不小心丟了 2000 元,你感覺這一天自己的財運是好,還是不好?
很多人會比較鬱悶,有種天上掉了塊餡兒餅,結果被狗叼走了的感覺。理論上這是不理性的:上午賺了 2000 元,下午損失 2000 元,收益和虧損的金額一樣,我們的效用應該不增不減,沒什麼變化才對。
但問題是,人類對損失有天然的厭惡。損失帶來的痛苦遠遠比等額收入帶來的愉快要多——這種心理就是損失厭惡。有研究甚至發現,這種厭惡需要兩倍的價格補償才能克服。
這種傾向同樣會反映在投資者對金融資產的價格變動的敏感性上,進而影響投資決策。
風險態度的非對稱性
當我們面臨 “白拿 500 元” 和“扔硬幣扔到有字的一面拿 1000 元”這兩個選擇時,大多數人會選前者;但是當我們面臨 “白給人 500 元” 和“扔硬幣扔到有字一面輸 1000 元”這兩個選擇時,更多人會選後者。這是因為我們在面對損失和收入時,風險態度是不一樣的。
在面對確定性損失時,我們賭性更強,反正要虧錢,不如賭一把;而在面對確定性收益時,我們更保守,希望趕緊落袋為安。
機率權重
花 20 元買一張有萬分之一可能性贏得 100 萬元的彩票,花 20 元參加一個有 50% 的機率贏 200 元的賭局,你會選擇哪個遊戲?
理論上這兩個選擇並無差異,它們的期望收益是一樣的。但現實是絕大部分人都會覺得第二個遊戲沒意思,而第一個則不妨去試一試。
為什麼呢?因為人類會因為像 100 萬元這樣大額的數字,選擇性地忽略它發生的極小機率(0.01%)。這種由機率權重帶來的幻覺也常常會影響我們的行為決策。
===== Separtor =====
前景理論:給你的偏誤提供 “解藥”
基於以上四個因素,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構建了一個關於人類行為偏好的新方程——前景理論。在這個理論的框架下,市場上很多看似異常的現象都有了合理的解釋。
投資者為什麼過早拋售贏利的股票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股票一賺錢,就急急忙忙想落袋為安,但是那些虧損的股票,死都不願意出手。這些行為被稱為處置效應(disposition effect),即過早拋售贏利的股票而遲遲不願對那些虧錢的股票斬倉割肉。
20 世紀末,加州大學著名學者特侖蘇 · 奧丁(Terrance Odean)用一套個人賬戶的交易資料做了一個研究。他發現在 1987 年到 1993 年這 6 年間,這些投資者持有虧損股票的時間長度比持有贏利股票的時間長度多了 20%。只要股票贏利,投資者就會抓緊出貨,比一隻股票虧損後出貨的機率大了約 50%。奧丁教授的結論是,個人投資者會集體性地犯 “處置效應” 這樣的錯誤。那機構投資者呢?
芝加哥大學的安德烈 · 弗拉奇尼(Andrea Frazzini)教授的研究告訴我們,1980 年到 2002 年,美國的共同基金也出現同樣的交易傾向——匆忙賣出贏利的股票而長期持有虧損的股票。弗拉奇尼教授把所有基金按照虧損倉位兌現的比例進行分組。虧損倉位兌現比例越高,意味著基金經理越能剋制自己厭惡損失的傾向,實施快速止損的策略。他發現,兌現比例最高的一組,是業績最好的。這意味著,一旦我們能克服 “處置效應” 的傾向,投資業績就有所提高。
為什麼人類會長時間、大規模存在 “處置效應” 這樣的行為偏誤呢?傳統理論無法給出合理的解釋。但前景理論認為,我們著急賣出手中持有的贏利股票是因為我們會以過去的價格作為參照,希望收益趕緊落袋為安。不願意賣出虧損的股票,則是因為損失厭惡,我們不願意接受 “賣出” 帶來的實際虧損。
這兩種心理經常會導致一個十分好笑的局面:投資者在一隻股票 20 元時買入,25 元時忍不住賣出,而這隻股票的價格依然在上漲;投資者忍不住在 35 元時再次買入,在 43 元時又急著丟擲;結果股票價格還在漲,投資者心裡十分後悔,在 48 元時又買入,而這時股價開始回撥,投資者就這麼被套牢了。
參照點和損失厭惡這兩個心理因素很好地解釋了很多現實問題,也為我們提供了 “解藥”——投資需要紀律。所謂投資紀律就是我們發現了人在投資上的惰性和慣性後,要制定一些反人性的策略來幫助我們克服這些問題。比如在贏利時,淡化自己的參照點,不急著賣出。再比如克服自己的損失厭惡,堅定止損。
投資者為什麼買保險
除了處置效應外,市場上還有很多傳統理論覺得 “異常” 的現象。
比如:很多家庭願意為一個發生機率很小但賠付金額很高的保險產品支付高額保費;很多沒有現金流的高科技公司卻估值奇高,還一股難求。
前景理論中的機率權重,則為這些現象提供了相對合理的解釋。所謂機率權重,就是人們對機率的反應會有扭曲,心理上常常增加小機率事件的可能性。因此,一旦涉及小機率事件,人們的風險偏好會發生一些奇怪的逆轉:比如面對小機率贏利,很多人變得更偏好風險;而面對小機率損失,很多人會更傾向於厭惡風險。
買保險就是典型的例子。一方面,人們的注意力會集中到高額的賠付金額上,而忽略它極低的發生機率;另一方面,雖然從全社會的角度而言,我們可以對極小機率視而不見,但即使是萬分之一的機率,對於個體而言一旦發生,就是 100% 的後果。而決策是由個體做出的,所以人們對 “機率” 的感受和權重是完全不同的。這個例子同時也告訴我們,在面臨不確定的問題時,個體決策和集體決策很可能迥然不同,個體最優解自然導致社會最優解的假設在現實世界中會經常碰壁。
Nicholas Barberis,Ming Huang,“Stocks as Lotteries: The Implications of Probability Weighting for Security Pric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8.
機率權重還可以用來解釋風險投資。有很多沒有現金流的公司估值奇高且一股難求,有學者認為這是泡沫,但是行為金融學家有另外的解釋。耶魯大學的尼古拉斯 · 巴伯瑞斯(Nicholas Barberis)和康奈爾大學的黃明教授 2008 年在《美國經濟評論》上合作發表的一篇論文 告訴我們,人們對於可能存在巨大損失或巨大收益的小機率長尾事件會特別敏感,在決策的時候會給這些事件更高的權重。比如說,假如你在 2004 年買入 1 萬股騰訊的股票,現在已經身家過億,人生的軌跡可能已經從此改變。很多人對這種小機率長尾事件特別敏感,總是幻想著自己能夠找到下一個谷歌或者騰訊。所以,越是估值高的時候,市場上的風投資金越會源源不斷。
===== Separtor =====
行為偏誤:利用偏誤賺錢
投資者最大的敵人就是我們自己。
——本傑明 · 格雷厄姆
第 056 講內行陷阱與羊群效應
每個人都帶有偏見,雖然我們經常並不知道它的存在,但偏見會不自覺地影響我們的決策。
內行陷阱:偏見無處不在
生活在社交網路中,即使再獨立思考的人也會不自覺地陷入某些先驗的偏見之中。家鄉偏見(home bias)和內行幻覺是兩個常見的偏誤。
家鄉偏見
國際金融研究一直發現,即使在資本賬戶完全開放的情況下,投資者仍然顯示出很強的 “家鄉偏見”。
比如說美國的資本進出自由,投資者既可以將資產投在美國,也可以投在英國、澳大利亞或者印度。理論上投資者應該將自己的資產配置在回報率較高的區域,或者在其他國家配置一些資產,進行風險分散。但現實的情況是,幾乎所有國家的投資者都顯示出很強的 “家鄉偏見”,會將 90% 以上的資金都投在本國的金融市場上。
即使將匯率波動、各國監管制度,還有語言文化障礙造成的資訊不對稱這些變數全部控制後,學者們仍然發現投資者在資產配置上的本國偏好非常嚴重,遠遠超過理論上的最優解。
Harrison Hong, Jeffrey D. Kubik, and Jeremy C. Stein, “The Neighbor’ s Portfolio: Word-of-Mouth Effects in the Holdings and Trade of Money Managers”, Journal of Finance, 2015.12.
後來很多研究還進一步發現,投資者不僅對本國資產顯示出偏好,對本省、本州的企業也顯示出了更強的偏好。而且即使專業投資者也逃脫不了這種傾向:普林斯頓大學的哈里森 · 洪(Harrison Hong)以及他的合作者在 2015 年發表的文章 中指出,如果幾個美國基金經理人住在一個或者幾個鄰近的小區裡,他們的持倉會顯示出非常顯著的趨同性,而且在持倉數量上也會對本州的企業有傾向性。同樣地,如果基金經理們來自同一個學校、專業,這些因素也會對投資決策產生不小的影響。
內行幻覺
除了家鄉偏見外,“內行幻覺”這種心理因素也會影響人的投資行為。一般來說,人們會傾向於相信自己熟悉的事物,但很多情況下,這種 “熟悉” 來自情感性因素,而不是基於對事情基本面的瞭解。比如,來自同一個地方、學校,有熟人等。這些情感性的因素讓人產生了自以為是 “內行” 的幻覺。
這種內行幻覺在生活中十分常見。
幾年前一家國企實施員工持股計劃,高管們都比較興奮。但從我們研究的角度分析,這家企業主業不清晰,表面看是高科技公司,實際上是靠政策搞工業地產,從長期看很難有大作為,所以參與持股不一定能贏利。但當時很多高管都不太認可這個結論,他們覺得自己是內部人士,上至董事長,下至門衛都熟悉,最後很多人堅持重金參與了這個計劃。之後幾年中,這家企業的股價果然一直處於低位,甚至比當時參與員工持股計劃時的價格還低。
另外一次是我的個人經歷。幾年前,市場上兩家企業要合併,各方觀點非常不一致,幾乎是針尖對麥芒,有人認為這是花錢買吆喝,也有人認為這能真正提升企業效率。當時,我約了一位業內專家專門討論這個事,這位專家對這樁併購充滿悲觀情緒,給我談了很多企業的問題:治理問題、管理效率問題,還有兩個企業合併以後的協同問題,還從行業的角度給我做了深度分析,認為這樁併購的前景不妙。結果,市場對這次併購的態度和專家解讀完全不一樣。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這家合併企業的股票價格翻了不止一倍,幾年之後,企業的協同發展得也非常不錯。
真正的內行尚且會在投資決策上出現錯誤判斷,那些很弱的情感性聯絡就更不可靠了。比如我們可能對自己家鄉的企業並不瞭解,也可能對自己所在行業沒有那麼深的理解。但這些因素在生活和投資決策中都可能讓我們產生偏見和認知上的幻覺。
克服這些偏見和幻覺並不容易,其中最要緊的一條就是在投資決策中要注意紀律。
比如說,要杜絕 “弱關聯” 的投資決策。儘量忽略那些熟人網路,比如同鄉、校友,或者任何弱關聯的社交網路的投資建議。在這些資訊中偶爾也許會淘到金子,但是淘到沙子的可能性更大。
此外,任何內行意見都只作為決策參考,不作為決策依據。
羊群效應:“模仿跟風” 是理性行為?
在生活中,我們大多都經歷過一些 “隨大流” 的行為:莫名其妙地跟著人流排隊,擠到人堆裡看熱鬧,扎堆搶購併不需要的商品…… 這些都可以被統稱為“羊群行為”(herding behavior)或者“跟風行為”。
金融市場上,這種一窩蜂跟著買入或賣出的現象非常普遍。但羊群行為究竟是理性還是非理性?會不會造成資產價格的泡沫?這些問題一直沒有確定的答案。
===== Separtor =====
資訊瀑布:機制與結果
Sushil Bikhchandani, David Hirshleifer, and Ivo Welch, “A theory of fads fashion, custom, and cultural change as information cascading”,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2.10.
1992 年,加州大學的伊沃 · 韋爾奇(Ivo Welch)教授和他的兩位同事蘇希爾 · 比奇漢達尼(Sushil Bikhchandani)以及戴維 · 赫什利弗(David Hirshleifer)發表了一篇論文 ,文中提出的資訊瀑布理論認為,羊群行為經常是資訊驅動的理性行為,而且不一定會造成資產泡沫。
論文的觀點非常直觀和有趣。如果觀察瀑布會發現,瀑布越往下水量越大,衝擊力越大。資訊傳遞的方式也是如此,隨著不斷往後,第一個行動所傳達的資訊會逐漸加強,形成資訊的瀑布,對後來者產生巨大影響。
生活中,我們可能會碰到這種情形:在一個岔路出口,有一長串車不知道該向左拐還是向右拐。這時,第一輛車的司機做了一個向左拐的隨機決策。在第二個司機的資訊集裡,本來左拐和右拐擁有同等權重,但是第一個司機的左拐傳遞了新資訊,使得向左的訊號取得了優勢。所以經過權衡之後,第二個司機也選擇了向左拐。前面兩個司機的行為給第三個司機傳遞了更強的向左的訊號,使他向左拐的機率更高。資訊一個一個地傳遞下去,到第十輛車的時候,向左的訊號已經完全佔據了優勢,後面的車基本上都會向左拐,而且越往後,向左拐的訊號就會越強,這就是 “資訊瀑布”。
如果第一個司機恰好選對了方向,那麼整個車流都會迅速找到正確的路徑,更快到達目的地。但是如果第一個司機選錯了方向,原本一個個體性的錯誤,透過資訊瀑布的傳導,就會變成群體性的錯誤。
正確或者錯誤的決策,經過資訊瀑布的強化,都可能產生壓倒性的訊號。在理性決策的框架下,整個社會可能快速地產生協同,最後停留在一個巨大的進步或者錯誤之上。社會運動中類似例子舉不勝舉,英國的大憲章運動和德國納粹的上臺就可以看作資訊瀑布造成的正反兩面後果的典型。
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金融市場上。對於一個資產來說,如果最初的交易者做了正確決策,交易方向和股票基本面相吻合,那麼隨著羊群行為,市場上所有資訊會被更快、更有效地反映在股票的價格上。反之,如果開始的交易方向是錯誤的,順著資訊瀑布,整個市場就會朝著另外一個方向狂奔而去,人們的行為會被影響和傳染,導致資產價格更多地偏離基本面,形成泡沫。
羊群行為會造成資產泡沫嗎?
Christopher Avery, Peter Zemsky, “Multidimensional Uncertainty and Herd Behavior in Financial Marke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8.09.
資訊瀑布理論提出了理性的羊群行為。1998 年,克里斯托弗 · 艾弗裡(Christopher Avery)以及彼得 · 澤姆斯基(Peter Zemsky)在《美國經濟評論》上發表的一篇論文 則認為,羊群行為很難造成資產泡沫。原因在於資訊瀑布造成的羊群行為是很脆弱的,一個足夠強的反向訊號就會打斷資訊瀑布。比如,在一個追漲的資訊瀑布中,假設有一個極度自信而且擁有足夠資金的投資者反手做空市場,就像瀑布被截流一樣,那個不斷加強的上漲訊號就被打斷,價格很可能就從此反轉回到均衡。
當然,這種調整會被外界環境改變——當市場環境變得非常不確定,資訊不對稱加大的時候,投資者的動物精神會變得很強。這個時候,羊群效應會更強,資產價格的泡沫有可能越變越大。
這兩個觀點都得到了實證證據的支援。
Josef Lakonishok, Andrei Shleifer, and Robert Vishny, “The Impact of Institutional Trading on Stock Price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2.03.
約瑟夫 · 拉科尼肖克(Josef Lakonishok)、安德烈 · 施萊弗(Andrei Shleifer)和羅伯特 · 維什尼(Robert Vishny)在一篇論文 中對美國基金經理的持倉進行了一次分析,想要研究美國的基金經理是不是在選股時有相互模仿的羊群行為。最終的結論是,基金經理的持倉確實顯示出很高的相關性。這就證明基金經理們也互相 “抄襲”,互相模仿,存在羊群行為。但是他們的羊群行為並不是壞事,反而會促進市場的價格發現。因為買入那些受羊群行為影響嚴重的股票,在後面幾個季度裡都會取得比較好的收益率。而賣出那些受羊群行為影響嚴重的股票,後面幾個季度的收益率都會大幅度下滑。這說明最開始買入或者賣出這隻股票的基金經理很有可能是一個非常聰明的、掌握了私人資訊的基金經理。而基金經理們的羊群行為則促進了這些私人資訊更快地被反映到市場價格裡。換句話說,在一般的市場條件下,理性的羊群行為會提高價格的有效性。
但一旦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比如在一個企業的前景特別不確定或者市場大環境特別動盪的時候,大家的非理性情緒就會加重。一點點資訊和噪音就會讓投資者杯弓蛇影。這時資訊瀑布就會加速非理性的傳播。有實證研究發現,高科技公司的股價之所以起伏不定,是因為這些公司的前景不穩定,在它們身上發生的羊群行為,就可能使價格向上或向下不斷偏離基本面。同樣,在資產 “泡沫” 或危機前夕,非理性的羊群行為也會加重,導致更大的價格波動。
===== Separtor =====
第 057 講保守主義與過度自信
一個關於保守主義的故事
19 世紀,一位年輕的貴族在一次海難事件中失蹤了。他的母親一直不肯放棄尋找自己的孩子,找了 12 年。有一天,她突然接到一封來自澳大利亞的信,信上說自己就是那個失蹤的孩子,流落到澳大利亞以後,千辛萬苦才找到了母親。這位貴族母親欣喜若狂,馬上寄了一大筆錢到澳大利亞,讓他回國。但這個人回來以後,整個家庭都對他的身份提出了質疑——那個失蹤的年輕貴族,有一雙藍色的眼睛,身形又高又瘦,還能說一口流利的法語。但這位澳大利亞的來客卻又矮又胖,眼睛是棕色的,也不會說法語。
所以證據都顯示這是個騙子,但這位母親對這一切視而不見。她不停地給錢,只想安撫這個失而復得的孩子。直到她去世,貴族家庭終於設法證明了這位澳大利亞來客是個騙子,將他送進了監獄。
這位貴族母親犯的是一個我們常犯的錯誤——每個人都傾向於尋找或者相信那些支援自己觀點的證據,甚至會將一切資訊解讀為支援自己觀點的證據。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們找了一群人,中間有支援死刑的,也有反對死刑的,然後給他們同時讀一份關於死刑威懾效果的材料。材料本身沒有太多的傾向性,內容是死刑在哪些情境下有威懾效果,在哪些情境下沒有。讀完之後,研究人員發現,支援死刑的人表示更加支援死刑了,而反對死刑的人表示更加反對死刑了,而且他們都聲稱這份材料給他們提供了可靠的證據。
這種按照自己的傾向來選擇性接受和解讀資訊的現象,被定義為心理上的 “保守主義”。
保守主義:固執己見的行為陷阱
投資市場上的保守主義十分常見,比如聊天中經常會提到的 “死多頭” 或者“死空頭”,就是指一個投資者堅持看多或者看空某個市場,對其他任何資訊都視而不見。
21 世紀初,北京和上海的平均房價幾千元人民幣時,謝國忠博士就開始唱空房價,說中國的房價有泡沫。中國房價的上漲不是一條平滑的直線,偶爾也會有小波動。每次房價只要在某一個地區有一個即使小幅的向下調整,謝博士就將其解讀為支援他空頭理論的證據。但是房價在其他大片地區的大幅上漲,他都視而不見。
現在十多年過去了,全國房價已經漲了不止 10 倍。按照我一個資深銀行家朋友的話說就是:“就算是泡沫現在破掉,這剩下的‘沫’也比當年謝國忠說的那個‘泡’大好多倍了。” 這算是關於保守主義在房地產市場上一個極端的典型案例。
金融分析師也是保守主義盛行的一個群體。著名投資人兼行為金融學專家詹姆斯 · 蒙蒂爾(James Montier)的資料分析表示,金融分析師們對公司利潤的預測滯後,而不是領先於公司的實際利潤。換句話說,就是金融分析師們總是在公司利潤資訊已經公佈了之後,才開始調整自己的 “預測”。
美國市場是這樣,中國市場的情況更是這樣。如果仔細分析資料,就會發現市場上不少分析師的工作不是預測,而是對本季度經濟情況或者公司情況進行分析總結。這些分析師的宏觀 “預測” 一般和當月已釋出的宏觀資料高度相關,推薦的公司則和該公司本季度的業績高度相關。如果分析師上次對某家公司的股票給出了賣出的意見,那麼即使現在情況發生鉅變,比如有一則關於這家公司的特別好的訊息,分析師也不會掉頭轉向,而是非常保守地、悄悄地把 “賣出” 調整成“減持”,給自己留下足夠的迴旋空間。
2018 年第二季度中國債券市場的信用評級也呈現出這樣的趨勢。2018 年上半年,中國經濟下滑,政策面收緊,債券市場的違約此起彼伏。理論上,下調或者調整信用評級應該是系統的一個預警。但信用評級公司基本上沒有在違約事件之前下調過評級,而是在曝出違約新聞之後才開始下調評級。
這些對新資訊的反應遲緩和反應不足,都是保守主義的產物,這種傾向會對資產價格造成很大影響。理論上,價格會迅速彙集反映市場上各種資訊,但保守主義傾向會讓資產價格調整過慢或者調整不到位,形成錯誤定價。
導致保守主義的根源:沉沒成本
為什麼我們會如此傾向於維護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其根源在於沉沒成本,即過去不可挽回的成本和費用。
我們之所以固執己見,是因為在形成觀點的時候,我們耗費了時間、精力以及金錢。投資世界的邏輯一樣,股票上有倉位的人更容易在熊市裡虧錢,而沒倉位的人在牛市裡卻很難賺錢。假設股市從 3500 點跌到了 3000 點,一個有倉位或者滿倉的投資者心裡的參照點是 3500 點,所以他會遲疑猶豫是否賣出,想等一個小反彈,但等來的往往是持續下跌。而沒有倉位的投資者,在不斷上漲的牛市中會不斷懊悔,總在心裡想 “哎呀,我要是三個月前買了,現在就賺了一大筆錢了”,會想等市場小回撥後再買,而等來的往往是持續的上漲。
實際上,這些沉沒成本對我們未來的投資已經毫無意義,但是它們的存在會讓我們一而再、再而三地不願改變自己的立場。
一個更扎心的例子就是買房。錯失了以便宜價格買房子機會的人越來越不願意買房,因為他們心裡總覺得在 10 年前房子才 5000 元一平方米,現在卻要用 3 萬元買一平方米,怎麼都覺得彆扭。結果,在猶豫中房價漲到了 5 萬元一平方米。
克服保守主義
那怎麼樣才能在投資中克服這樣的心理呢?有兩條心法可以提供幫助。
第一條叫作 “歸零法”,即忘記現在的立場,把自己想象成一張白紙。比如,想象自己的倉位是零,然後再問自己:根據目前所瞭解的情況,應該賣出還是買入,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跟現在的倉位一致,就應該保持原樣;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要果斷改變自己的立場。
第二條叫作 “逆行法”,即有意識地讓自己多接收反面的觀點。以我自己為例,基於自己的分析框架,我一直對中國的經濟比較看好。但是現在我會強迫自己多聽一些負面的意見,比如房價的泡沫問題、匯率的不穩定問題、企業的債務問題…… 儘量多吸收各種負面的觀點,看自己的分析框架裡面有沒有被遺漏的資訊,是否需要對自己的固有觀點進行修正。
===== Separtor =====
過度自信:單身男性的投資更容易失敗?
除了保守主義,另一個常見的心理偏誤是過度自信。我們可能過度自信嗎?在下結論之前,你不妨捫心自問 3 個問題:我的開車技術是不是比一般人更好一點?我的工作能力會不會比一般人更強一點?我是不是比一般人更好看一點?
這是一個非常著名的心理測試,資料結果顯示有 70% 到 90% 的人都對這 3 個問題給出了 “是” 的答案:學校中,有 80% 以上的學生覺得自己的學習能力比一般人強;基金業中,有 70% 以上的基金經理覺得自己的水平比行業的平均水平要高;90% 以上的女性認為自己比一般人好看得多。
這些測試結果反映了人們具有一種過度的樂觀傾向,尤其是過度高估自己。
過度自信與投資
Brad M.Barber, Terrance Odean, “Boys will be Boys: Gender, Overconfidence, and Common Stock”,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1.02.
2001 年,加州大學的特倫斯 · 奧丁教授和布拉德 · 巴伯(Brad M.Barber)發表了一篇著名的論文 ,論文研究分析了 1991 年到 1996 年美國 3.5 萬個賬戶的真實交易資料,發現了一些十分有趣的現象。
奧丁教授按照交易頻繁的程度對投資者進行了分組研究。一般來說,特別自信的人總覺得自己能夠準確預判市場,所以更傾向於頻繁交易。結果研究發現,那些交易頻繁的投資者的平均收益比市場大概低了 30%,而且交易越頻繁,虧損越多。
此外,男性比女性更容易過高地估計自己,這個現象在交易行為中也很顯著。
奧丁教授將投資者按照性別分組,發現男性普遍比女性更喜歡交易,他們的平均交易頻率是女性的 1.5 倍,但股票組合的收益率卻低於女性 0.94 個百分點。如果將男女投資者分成已婚和未婚,單身男性虧損得最厲害,單身男性比單身女性的交易次數多了 67%,而股票組合的收益率卻低於單身女性 1.44 個百分點,這表明單身男性是最過度自信的一群人。
更有趣的是,在已婚人群這一組,奧丁教授發現,需要妻子許可才能交易的已婚男性的表現比單身男性好很多,而那些需要丈夫許可才能進行交易的已婚女性,表現比單身女性差。所有的證據都指明,男性的過度自信,會帶來更糟糕的交易結果。
那我們在投資決策中該怎麼克服過度自信呢?“質疑”和 “求證” 是極其重要的兩步。
美國通用公司的一位 CEO 曾經說過,他的一位導師在大蕭條時期就成功地投資了很多企業。這位導師的經驗是:從來不相信任何一個企業是 “天生” 好企業,對每個企業都進行批判性思考,然後一次次地挑戰自己投資這個企業的衝動,直到自己的絕大部分質疑都被推翻,再進行投資。在這個邏輯的指導下,他的投資進行得非常成功。
同樣地,作為普通人,碰到推銷金融產品、宣傳投資機會的時候,正確的第一反應應該是問一下自己,為什麼要相信這是一個好機會,然後再從邏輯上一層層地推演下去,直到懷疑完全被推翻,才能說這是一個真正的好機會。
這種方法聽起來很簡單,但實施起來十分困難。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更容易接受一些似是而非的資訊。
比如 2014 年以後,P2P(個人對個人網路貸款)投資打著網際網路金融的旗號,發展勢頭特別猛。市場一片樂觀情緒。網上很多文章表示:技術改變了金融的本質,金融領域的風險收益對等的邏輯要被打破了;只要有技術,我們就可以找到風險低、收益高的金融資產。很多 P2P 投資者接受這些資訊後,開始找各種理由強化這些資訊的真實性,甚至對暴露出來的風險視而不見。
所以,投資者在遇到低風險、高收益的投資機會時,應該先思考一下:它為什麼會存在,然後去做一些研究工作,找找市場上、歷史上或其他國家是不是存在過和它類似的模式。如果存在,這種模式是不是還在持續?如果它消失了,消失的原因又是什麼?這樣一層一層地推演下去,只有能夠將自己的所有質疑推翻,才可以進行投資。如果不能推翻,那麼就寧可以靜制動。
===== Separtor =====
第 058 講框架效應與有限注意力
框架效應
估計很多家庭都有類似的經歷:太太總會聽到先生說自己在某個投資上有輝煌業績,但是年底查賬時卻發現虧了一大筆錢,然後就會發生如下對話:
“你虧了多少?”“我在 A 股票上賺了 8000 多元。”
“你到底虧了多少?”“我 18 元買的 B 股票,21 元賣了,也賺了好幾千元。”
“你到底虧了多少?”“哦,在 C 股票上我暫時還沒有盈利。”
“到底虧了多少?”“目前賬面上有幾萬元,不過肯定會回來的。”
這段對話中,包含了以下幾個心理和行為偏誤。
首先是過度自信,頻繁交易導致了虧損。其次是處置效應,賺了一點錢的股票早早被拋售了,留下了虧損的股票,痴痴地等著它漲回去的那一天。最後,還有一個叫作 “心理賬戶” 的偏誤。它指的是我們在組織和經營自己生活的時候,會像會計一樣,給決策建立不同的賬戶,衡量利弊,計算損益。
這些行為偏誤都和框架效應密切相關。
心理賬戶就是框架效應的典型。心理賬戶概念的提出者理查德 · 塞勒講過一個故事。有兩個球迷要到很遠的地方去看籃球賽,一個球迷的門票是自己掏錢買的,另一個球迷的門票是朋友送的。球賽這天,天氣預報突然通知 “晚上有暴風雪”。顯然,這兩位球迷中那個掏錢買票的球迷更有可能冒著風雪去看球賽。塞勒教授對此給出的解釋是:我們不自覺地替這個決策單獨開了一個賬戶,錯過比賽就等於在賬戶虧損的情況下關閉了賬戶。對於買票的人來說,他的虧損會更厲害,為了彌補這種損失,他會傾向於暫時不關閉賬戶,冒著風雪看球賽。
同樣地,我們在投資上也會開設這樣的 “心理賬戶”,把自己的投資割裂開來。尤其是拆解了虧損的投資以後,一方面單個資產(證券)虧損的金額小了,緩衝了虧損帶來的痛苦;另一方面,將贏利的資產(證券)單獨拎出來,會帶來額外的效用。比如說,你需要一筆錢付房子的裝修費,得賣掉部分股票。而現在市場行情不好,自己持有的股票整體上虧了不少,但還有一兩隻是賺錢的。你掙扎了半天,最終選擇賣出,也就是關閉那幾只賺錢的股票的賬戶。這樣做一方面獲得了成功投資帶來的快樂,另一方面,選擇延遲關閉那些虧損的賬戶,使虧損還只停留在賬面上,痛苦會少得多。
過度自信也是 “窄框架” 下的產物。女生在考慮自己容貌的時候,之所以會覺得自己比一般人好看得多,是因為她們會自動篩除類似 “她是電影明星”“她是主持人” 這些對自己不利的資訊,選擇對自己更有利的資訊,比如 “我是女博士”“我是女 CEO” 等。構建窄框架來進行比較,就更容易得出過度自信的結論。
為什麼我們如此容易陷入窄框架呢?這可能和語言所構築的 “框架” 有關。比如現在某個國家疫情大暴發,6 萬人受到影響,有兩個治療方案,請你快速選擇其中之一。
方案一:目前有一種治療方案,可以治癒 4 萬人。
方案二:目前有一種治療方案,採用這種方案會有 2 萬人無法治癒。
稍微思考一下,我們就會知道這兩個方案是一樣的,但在極短的時間內,人們會傾向於選擇 “治癒了 4 萬人” 的表述方案。由於語言構建了治癒和無法治癒這兩個不同框架,我們很容易選擇在某個框架下進行思考和決策,從而陷入有偏的視角中。
有限注意力與投資決策
但這是不是意味著窄框架一無是處呢?
答案是否定的。比如說,人類的 “有限注意力” 會使得窄框架的思考模式對投資決策有利,因為它會使投資紀律更容易實現。
就像俗話說的,“一心不能二用”,每個人的注意力在認知過程中都是稀缺的。所以我們在處理資訊或任務時,必須分配自己有限的注意力。在一件事情上投入關注度,必然導致我們對另一件事的注意力下降。人類認知上的這種特徵,被諾獎得主丹尼爾 · 卡尼曼在他 1973 年發表的論文中定義為 “有限注意力”。在金融市場上,投資者的有限注意力會對資產價格產生影響。比如說股市上常見的 “週五效應”。
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很多上市公司、政府部門經常會選在週五甚至週六釋出壞訊息。為什麼呢?因為人類是 “有限注意力” 的。一來週末休市,二來大家更關注即將到來的假日,所以市場價格對壞訊息的反應會遲鈍很多。
Stefano DellaVigna, Joshua Pollet, “Investor Inattention and Friday Earnings Announcements”, Journal of Finance , 2009.03.
2009 年,加州大學的斯特凡諾 · 德拉維尼亞(Stefano Della Vigna)和艾莫瑞大學的約書亞 · 波萊(Joshua Pollet)在《金融學期刊》發表一篇論文 指出,市場價格對在週五公佈的訊息的反應比其他日子的反應低 15%,對交易量的影響降低 8%。換句話說,企業和政府部門都掌握了這個訣竅,利用公眾的有限注意力來減輕事件對市場價格的震盪。
除此之外,宏觀指標中的 “CPI 效應” 也和注意力有關。
Jing Chen, Yu-Jane Liu, Lei Lu, and Ya Tang, “Investor Attention and Macroeconomic News Announcements: Evidence from Stock Index Futures”, Journal of Futures Markets, 2015.04.
儘管市場上重要的宏觀經濟變數有很多,比如 CPI(消費價格指數)、PPI(生產價格指數)、社會零售總額、社會融資總額…… 但是大眾對 CPI 的反應比對其他指標要強烈得多。我和合作者曾有篇論文發表在《期貨市場》雜誌 ,研究不同宏觀訊息公佈以後股指期貨市場的表現。我們用百度指數表示人們的注意程度,發現市場對 CPI 的關注程度是 PPI 的 2.5 倍,是其他宏觀變數的 10 倍。同樣,市場價格對 CPI 的反應也要強烈得多。大眾的有限注意力會導致一些宏觀資訊不能及時反映到市場價格裡,從而影響市場定價的有效性。
有限注意力也會對投資者的個人決策產生影響。
以分散投資為例。之前有人曾批評巴菲特風險分散的策略做得不夠,太過於重倉可口可樂這類股票。但是巴菲特認為,投資是一個需要消耗時間、精力和成本的事情,人類的認知注意力有限,自己只能分析、研究、選擇極少數的富有前景的優秀標的。而一旦有了選擇,就應該將資金投在這些確定的好資產上,而不是為了 “原則” 分散在那些不確定好不好的資產上。現實中不少投資者把 10 萬元、20 萬元的資金投在八九隻股票上,美其名曰是風險分散。但實際上,他們並沒有沉下心研究這些企業,這種 “分散” 明顯是沒有意義的——其結果不是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而是放在了好幾個爛籃子裡,將雞蛋全都打碎。
本文由部落格一文多發平臺 OpenWrite 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