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 命令用於配置和管理系統裝置的引數,尤其是串列埠和顯示設定。以下是該命令的主要用法及其引數說明:

suv789發表於2024-11-03

MODE 命令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早期的 DOS 作業系統。最初,DOS 是為個人計算機設計的作業系統,MODE 命令被引入以配置和管理系統的各種硬體裝置,尤其是序列和並行埠。

早期歷史

  • DOS 時代:在 MS-DOS 及其衍生版本中,MODE 命令允許使用者設定串列埠的波特率、資料位、奇偶校驗等引數,以便與外部裝置(如調變解調器、印表機等)進行通訊。
  • 硬體支援:隨著計算機硬體的發展,MODE 命令逐漸擴充套件,支援更多的裝置和配置選項。

功能演變

  • Windows 系統:進入 Windows 時代後,雖然圖形使用者介面成為主流,但 MODE 命令仍然被保留用於命令提示符環境,方便使用者進行硬體配置。
  • 繼續使用:在現代 Windows 版本中,MODE 命令仍然適用於調整串列埠設定,儘管使用場景有所減少。

重要性

MODE 命令在早期計算機和外部裝置的連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在需要序列通訊的應用場景中。儘管現在許多配置可以透過圖形介面完成,但在某些情況下,命令列工具仍然提供了更高的靈活性和控制能力。


MODE 命令在 Windows 系統中的發展經歷了幾個主要階段:

1. DOS 時代

  • 引入:最早出現在 MS-DOS 中,用於配置序列和並行埠。
  • 基本功能:支援設定波特率、資料位、奇偶校驗和停止位,主要用於與調變解調器和印表機通訊。

2. Windows 95/98

  • 圖形化環境:雖然圖形使用者介面成為主流,MODE 命令仍然被保留。
  • 整合性增強:與其他命令和系統工具整合,使其可以在 DOS 視窗中使用,提供更好的硬體配置能力。

3. Windows NT 系列

  • 增強功能:在 Windows NT 及後續版本中,MODE 命令得到了改進,支援更多裝置和設定選項。
  • 網路功能:開始與網路印表機和其他網路裝置的相容性增強。

4. 現代 Windows

  • 保留與相容:在 Windows 10 和 Windows 11 中繼續支援,雖然使用頻率降低。
  • 命令列工具的普及:結合 Windows PowerShell 和其他命令列工具,MODE 命令仍然提供硬體配置的靈活性。

MODE 命令從最初的基本硬體配置工具,發展為現代 Windows 環境中仍然保留的重要命令,儘管其使用場景有所變化。


MODE 命令在 Windows 系統中可以按照以下幾類功能進行分類:

1. 串列埠配置

  • 設定波特率:配置串列埠的波特率(如 9600、19200 等)。
  • 資料位、奇偶校驗和停止位:可以指定資料位(通常為 7 或 8 位)、奇偶校驗(無、奇、偶)和停止位(通常為 1 或 2 位)。

2. 並行埠配置

  • 配置並行埠:支援設定並行埠的模式(如相容模式、ECP 等)。

3. 印表機設定

  • 設定印表機埠:透過 MODE 命令,可以將印表機埠與特定的輸出裝置連線。

4. 顯示裝置配置

  • 更改顯示裝置的設定:可以設定顯示模式(如字元模式),雖然這在現代系統中不常見。

5. 其他裝置配置

  • 支援其他外部裝置:一些裝置(如調變解調器)也可以透過 MODE 命令進行配置。

6. 狀態查詢

  • 檢視當前埠設定:可以查詢當前序列或並行埠的設定狀態。

這些功能使得 MODE 命令在處理硬體裝置、特別是序列和並行通訊方面具有靈活性和便利性。


MODE 命令的底層原理主要涉及作業系統與硬體裝置之間的互動。以下是一些關鍵點:

1. 系統呼叫

  • MODE 命令透過系統呼叫與作業系統的核心部分進行互動。這些系統呼叫負責管理硬體資源,包括序列和並行埠。

2. I/O 控制

  • 在底層,MODE 命令會透過 I/O 控制(Input/Output Control)命令來設定硬體引數。這些控制命令會直接與裝置驅動程式互動。

3. 裝置驅動程式

  • 每種硬體裝置都有相應的裝置驅動程式,這些驅動程式負責處理 MODE 命令發出的請求,包括配置波特率、資料位等。

4. 埠對映

  • 作業系統將硬體裝置對映到特定的 I/O 埠,透過讀取和寫入這些埠的值,MODE 命令可以實現對硬體的直接控制。

5. 命令解析

  • 當使用者在命令列輸入 MODE 命令時,作業系統首先解析這個命令,並根據提供的引數(如埠號和設定選項)進行相應的操作。

6. 狀態管理

  • MODE 命令還可以查詢當前裝置的狀態,底層實現通常透過向裝置驅動傳送請求來獲取裝置的配置資訊。

透過這些底層機制,MODE 命令能夠實現對硬體裝置的有效管理和配置。在現代作業系統中,雖然許多功能被圖形介面和其他命令列工具取代,但 MODE 命令依然保持其重要性。


MODE 命令的架構可以從幾個方面進行分析,包括其元件、資料流、以及與作業系統的關係。以下是對 MODE 命令架構的詳細描述:

1. 使用者介面層

  • 命令列介面(CLI)MODE 命令通常透過命令列介面輸入。使用者輸入特定的引數和選項,系統解析這些輸入。

2. 命令解析

  • 解析器:作業系統內的命令解析器負責讀取使用者輸入,將其轉換為可以理解的格式,識別命令及其引數(例如波特率、資料位等)。

3. 作業系統層

  • 系統呼叫:命令解析後,作業系統會發出系統呼叫,涉及到對硬體資源的管理。系統呼叫將請求傳送給核心的裝置管理模組。

4. 裝置驅動層

  • 裝置驅動程式:具體的裝置驅動程式負責處理對硬體裝置的配置請求。每種裝置(如串列埠、並行埠)都有相應的驅動程式,這些驅動程式實現了具體的硬體操作。

5. 硬體層

  • I/O 埠:驅動程式透過 I/O 埠與硬體進行互動,設定和讀取硬體配置。硬體的不同狀態和設定透過讀取特定的暫存器來實現。

6. 反饋機制

  • 狀態返回:裝置驅動程式處理完請求後,通常會返回操作結果,表示配置是否成功。這些資訊會透過系統呼叫反饋給使用者介面。

資料流示例

  1. 使用者在命令列輸入 MODE COM1: 9600,N,8,1
  2. 解析器解析命令,識別出要設定的引數。
  3. 作業系統發出系統呼叫,指向串列埠驅動程式。
  4. 驅動程式與硬體互動,設定波特率為 9600。
  5. 驅動程式將執行結果反饋給作業系統。
  6. 作業系統將結果顯示在命令列介面上。

透過這種架構,MODE 命令實現了對硬體裝置的配置和管理。


MODE 命令的框架可以概括為幾個主要元件和流程,展示其如何在系統中工作。以下是對 MODE 命令框架的詳細描述:

1. 使用者輸入層

  • 命令列介面:使用者透過命令列輸入 MODE 命令及其引數,例如設定串列埠的配置。

2. 命令解析

  • 解析器:作業系統的解析器接收使用者輸入,識別命令及其引數,準備將其轉發給作業系統核心。

3. 作業系統核心

  • 系統呼叫介面:解析後的命令透過系統呼叫介面傳遞給作業系統的核心,涉及對裝置驅動程式的請求。

4. 裝置驅動層

  • 驅動程式:具體的裝置驅動程式負責實現對硬體的操作,包括:
    • 設定波特率、資料位、停止位等。
    • 處理來自作業系統的請求並與硬體進行互動。

5. 硬體互動

  • I/O 埠:裝置驅動程式透過讀取和寫入特定的 I/O 埠與硬體進行直接通訊,執行配置命令。

6. 狀態反饋

  • 結果返回:操作完成後,驅動程式將執行結果反饋給作業系統,表明配置是否成功。
  • 使用者反饋:作業系統將結果輸出到命令列,通知使用者操作的狀態。

資料流示例

  1. 使用者輸入:使用者在命令列輸入 MODE COM1: 9600,N,8,1
  2. 解析命令:解析器識別命令和引數。
  3. 發起請求:作業系統透過系統呼叫將請求傳送給串列埠的裝置驅動程式。
  4. 執行操作:驅動程式與硬體互動,設定波特率和資料位。
  5. 返回結果:驅動程式將結果返回給作業系統。
  6. 輸出反饋:作業系統將結果顯示在命令列介面上。

框架總結

  • 輸入層:使用者介面
  • 解析層:命令解析
  • 核心層:作業系統核心
  • 驅動層:裝置驅動程式
  • 硬體層:物理裝置
  • 反饋層:結果返回和使用者反饋

這種框架確保了 MODE 命令能夠有效地管理和配置硬體裝置。


MODE 命令用於配置和管理系統裝置的引數,尤其是串列埠和顯示設定。以下是該命令的主要用法及其引數說明:


C:\Users\Administrator>mode /?
配置系統裝置。

串列埠: MODE COMm[:] [BAUD=b] [PARITY=p] [DATA=d] [STOP=s]
[to=on|off] [xon=on|off] [odsr=on|off]
[octs=on|off] [dtr=on|off|hs]
[rts=on|off|hs|tg] [idsr=on|off]

裝置狀態: MODE [device] [/STATUS]

列印重定向: MODE LPTn[:]=COMm[:]

選擇內碼表: MODE CON[:] CP SELECT=yyy

內碼表狀態: MODE CON[:] CP [/STATUS]

顯示模式: MODE CON[:] [COLS=c] [LINES=n]

擊鍵率: MODE CON[:] [RATE=r DELAY=d]


MODE 命令用於配置和管理系統裝置的引數,尤其是串列埠和顯示設定。以下是該命令的主要用法及其引數說明:

串列埠配置

Copy Code
MODE COMm[:] [BAUD=b] [PARITY=p] [DATA=d] [STOP=s]
  • COMm:指定串列埠(如 COM1)。
  • BAUD=b:設定波特率(如 BAUD=9600)。
  • PARITY=p:設定奇偶校驗(如 NEO)。
  • DATA=d:設定資料位(如 DATA=8)。
  • STOP=s:設定停止位(如 STOP=1)。
  • to=on|off:啟用或禁用超時。
  • xon=on|off:啟用或禁用 XON/XOFF 流控制。
  • odsr=on|off:啟用或禁用輸出資料線路狀態報告。
  • octs=on|off:啟用或禁用輸出 CTS。
  • dtr=on|off|hs:設定 DTR(資料終端就緒)。
  • rts=on|off|hs|tg:設定 RTS(請求傳送)。
  • idsr=on|off:啟用或禁用輸入資料線路狀態報告。

裝置狀態

Copy Code
MODE [device] [/STATUS]
  • 顯示指定裝置的狀態。

列印重定向

Copy Code
MODE LPTn[:]=COMm[:]
  • 將印表機埠重定向到串列埠。

選擇內碼表

Copy Code
MODE CON[:] CP SELECT=yyy
  • 選擇特定的內碼表。

內碼表狀態

Copy Code
MODE CON[:] CP [/STATUS]
  • 檢視當前內碼表狀態。

顯示模式

Copy Code
MODE CON[:] [COLS=c] [LINES=n]
  • 設定控制檯視窗的列數和行數。

擊鍵率

Copy Code
MODE CON[:] [RATE=r DELAY=d]
  • 設定擊鍵重複率和延遲。

示例

要設定串列埠 COM1 的波特率為 9600,資料位為 8,奇偶校驗為無,停止位為 1,可以使用以下命令:

Copy Code
MODE COM1: BAUD=9600 PARITY=N DATA=8 STOP=1

這些命令在 Windows 命令列中使用,具體引數可能會因系統版本而有所不同。


關於 MODE 命令及其引數的詳細示例和解釋:

1. 設定串列埠

命令:

Copy Code
MODE COM1: BAUD=9600 PARITY=N DATA=8 STOP=1

解釋:

  • COM1:指定使用第一個串列埠。
  • BAUD=9600:設定波特率為9600。
  • PARITY=N:設定奇偶校驗為無(N)。
  • DATA=8:設定資料位為8位。
  • STOP=1:設定停止位為1位。

2. 啟用超時

命令:

Copy Code
MODE COM1: TO=ON

解釋:

  • TO=ON:啟用超時功能,這樣在等待資料時,如果超時未接收到資料,則將終止等待。

3. 啟用XON/XOFF流控制

命令:

Copy Code
MODE COM1: XON=ON

解釋:

  • XON=ON:啟用 XON/XOFF 流控制,以便在資料傳輸過程中進行流量控制。

4. 設定資料終端就緒(DTR)

命令:

Copy Code
MODE COM1: DTR=ON

解釋:

  • DTR=ON:將資料終端就緒訊號設定為開啟狀態。

5. 設定請求傳送(RTS)

命令:

Copy Code
MODE COM1: RTS=ON

解釋:

  • RTS=ON:將請求傳送訊號設定為開啟狀態。

6. 啟用輸入資料線路狀態報告

命令:

Copy Code
MODE COM1: IDSR=ON

解釋:

  • IDSR=ON:啟用輸入資料線路狀態報告,允許接收資料線路狀態的反饋。

7. 檢視串列埠狀態

命令:

Copy Code
MODE COM1: /STATUS

解釋:

  • 該命令將顯示 COM1 的當前狀態,包括設定的波特率、奇偶校驗、資料位和停止位等資訊。

這些示例應該能夠幫助你更好地理解 MODE 命令的使用。


8. 組合多個設定

你可以在同一條命令中同時設定多個引數。例如:

Copy Code
MODE COM1: BAUD=115200 PARITY=E DATA=7 STOP=2 DTR=ON RTS=ON

解釋:

  • BAUD=115200:設定波特率為115200。
  • PARITY=E:設定奇偶校驗為偶(E)。
  • DATA=7:設定資料位為7位。
  • STOP=2:設定停止位為2位。
  • DTR=ONRTS=ON:同時開啟資料終端就緒和請求傳送訊號。

9. 禁用流控制

如果你想禁用流控制,可以使用:

Copy Code
MODE COM1: XON=OFF

解釋:

  • XON=OFF:禁用 XON/XOFF 流控制。

10. 啟用輸出資料線路狀態報告

啟用輸出資料線路狀態報告,可以使用:

Copy Code
MODE COM1: ODSR=ON

解釋:

  • ODSR=ON:啟用輸出資料線路狀態報告。

11. 設定超時和XON/XOFF同時

你也可以同時設定超時和流控制,如下:

Copy Code
MODE COM1: TO=ON XON=ON

解釋:

  • 啟用超時功能和 XON/XOFF 流控制。

12. 檢查所有設定

要檢查當前串列埠的所有設定,可以使用:

Copy Code
MODE COM1:

解釋:

  • 該命令將顯示 COM1 的所有當前設定,包括波特率、奇偶校驗、資料位、停止位、流控制狀態等。

13. 其他串列埠示例

如果你有多個串列埠,可以類似地設定它們。例如,設定 COM2:

Copy Code
MODE COM2: BAUD=9600 PARITY=N DATA=8 STOP=1 DTR=HS

解釋:

  • DTR=HS:設定 DTR 為高電平(高電平使能)。

14. 退出模式設定

如果你想退出當前的模式設定,通常可以直接關閉命令提示符或執行相關的退出命令。


Windows Registry Editor Version 5.00

[HKEY_LOCAL_MACHINE\HARDWARE\DEVICEMAP\SERIALCOMM]
"COM1"="\\Device\\Serial0"

[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Control\COM Name Arbiter]
"COM1"=dword:00000000

[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Services\Serial]
"DisplayName"="Serial"
"ImagePath"="system32\\DRIVERS\\serial.sys"

1. Windows Registry Editor Version 5.00

這行表示該檔案是一個 Windows 登錄檔檔案,版本號為 5.00,適用於 Windows NT 及其後續版本。

2. 登錄檔項解釋

a. [HKEY_LOCAL_MACHINE\HARDWARE\DEVICEMAP\SERIALCOMM]

  • 路徑說明:這個路徑下儲存與串列埠相關的資訊。
  • 鍵名"COM1" 是一個字串值,表示系統中 COM1 串列埠的名稱。
  • "\\Device\\Serial0" 是裝置驅動程式與 COM1 埠的對映,表示該埠的實際裝置路徑。

b. [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Control\COM Name Arbiter]

  • 路徑說明:這個路徑用於管理系統中的 COM 埠。
  • 鍵名"COM1" 是一個 DWORD 值,用於標識 COM1。
  • dword:00000000 通常表示 COM1 埠的佔用狀態。0 通常意味著該埠未被佔用。

c. [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Services\Serial]

  • 路徑說明:該路徑包含與序列通訊相關的服務資訊。
  • 鍵名
    • "DisplayName":表示該服務的顯示名稱,這裡為 "Serial",用於在服務管理工具中顯示。
    • "ImagePath":指定該服務的可執行檔案路徑,"system32\\DRIVERS\\serial.sys" 是序列驅動程式的路徑,系統會載入此驅動程式以支援序列通訊。

3. 用途

  • 該 .reg 檔案的主要用途是手動建立或更新 Windows 登錄檔中的 COM1 串列埠配置。這在配置序列裝置(如調變解調器、串列埠裝置等)時非常重要。
  • 透過這些設定,Windows 能夠識別並正確配置串列埠,使其可以與硬體裝置進行通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