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過去的一年中,51%的22至27歲初入職場的大學畢業生曾因情緒或心理健康問題尋求幫助。
- 移民群體和有色人種等弱勢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更為嚴重。
- 教育機構和用人單位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對話可有助於改善這一狀況。
青年群體的心理健康正成為一個亟需我們反思並採取行動的關鍵問題。
當今青年群體所面臨的複雜挑戰,加之從校園到職場這一過渡中的不穩定性,都要求我們更好地瞭解心理健康的細微差別。因為氣候危機、經濟不確定性、社會轉型和流行病等全球性問題進一步加劇了這些挑戰,所以瞭解這些問題如何相互交織,對於揭示青年群體心理健康的複雜格局至關重要。
不安全世界中的心理健康負擔
自1990年以來,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全球疾病負擔中首當其衝的危險因素,對所有年齡段人群都產生了影響。
因為氣候危機、糧食和能源不安全、衝突、汙染和貧困的加劇,弱勢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十分嚴重。每年死於自殺的人數,驚人地到達了75萬人,其中就包括許多年輕人。這鮮明地提醒著人們,精神疾病的大流行病正在無聲地席捲全球。世界衛生組織釋出的《2013-2030年精神衛生綜合行動計劃》呼籲採取與具體情況相關的精神衛生對策,以應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激增的心理困擾。
教育與心理健康之間的聯絡是討論年輕人心理健康問題的核心。教育機構不僅傳授知識,而且在塑造學生的心理韌性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具體來說,心理健康與教育之間存在一種共生關係。從學校校園到工作職場的無縫過渡對於培養適應性應對機制和情感健康至關重要。然而,這種過渡本身也充滿挑戰,需要審慎考慮。
令人擔憂的是,在過去的一年裡,51%的22歲至27歲初入職場的大學生曾因情緒或心理健康問題尋求過幫助。45%的大學生反映了日益普遍的抑鬱和焦慮。這些數字在短短二十年裡翻了三倍。
此外,向職場的過渡往往使原有的心理健康問題更為嚴重。剛畢業的大學生發現自己正在努力適應的職場,可能對自身心理健康產生不利影響。45%的人表示,職場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產生了負面影響。職業倦怠因此十分普遍。這是一種由工作壓力引起的情緒和身體雙雙疲憊的狀態。53%的年輕職場人士每週都會經歷職業倦怠。職業倦怠的影響不分性別,但女性和那些面臨經濟壓力的人受到的影響尤為嚴重。
轉型中的複雜性
學生人口結構以其過渡性質為特徵,代表著身份形成、學術壓力和社會期望的十字路口。在這一嚴峻形勢下,心理健康問題往往未能得到充分解決。雖然我們已經努力消除對心理健康問題的汙名化,但這一進步仍停留在認識層面,而未能落到行動之中。令人不安的是,在過去一年中,在被確診為抑鬱症或焦慮症的學生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人接受了所需的治療。這種治療缺口鮮明地提醒著人們,系統性障礙阻礙了全面心理健康保健的實現。
心理健康問題這一疾病負擔在邊緣群體中尤為明顯。第一代大學生、低收入家庭學生、有色人種學生和國際學生面臨著有限的經濟和社會文化資源帶來的複雜挑戰。當他們在未知的領域中航行時,這些學生就遇到了讓他們難以獲得重要心理健康支援的障礙。
整體方法:從校園到職場
為瞭解決這一日益嚴重的危機,學校和用人單位都在積極尋找多方面的幹預措施。積極主動的社會心理教育正在被納入學術課程,助力學生建立心理韌性。線上認知行為療法、團體療法和同伴支援網路也都正在被運用於幹預心理健康問題的措施之中。
然而,真正具有變革性的方法在於重塑學校和用人單位的組織文化。這種文化促進社會聯絡、保護整體福祉、確保負責任的社交媒體使用和養成減少傷害的方法,可以作為從根源上解決心理健康挑戰的解藥。透過解決潛在的社會因素,如孤獨和資訊超載,這些方法可以緩解抑鬱症和焦慮症的迅速增長。
美國的瓦薩學院和英國的愛丁堡大學是積極營造心理健康友好環境的學校典範。瓦薩學院的校長辦公室和推進多元參與辦公室及其舉辦的心理健康攝影新聞展覽“正在進行中”,為個人敘述他們的心理健康故事提供了一個平臺。瓦薩學院的教職員工和學生也在利用該學院的創新課程,將心理健康意識滲透到每個學科之中。
愛丁堡大學的倡議則是對保護整體福祉承諾的證明。其“全球共情倡議”旨在加強學生對於共情的實踐。另外,大學也推出了為期兩個學期的模組“豐富學院”,專注於使校園恢復青春活力、構建人與人之間的聯絡和促進實現相互理解,強調了建立富有共情心和韌性的校園社群的必要性。
不同角色的融合
高等教育機構和用人單位正處於一個特殊的十字路口,塑造著年輕人向複雜世界過渡的道路軌跡。他們肩負著雙重責任,一方面要讓青年做好準備,在未來既產出豐碩成果也保持身體健康;另一方面要營造有利於心理健康的工作環境。
這些利益相關方之間的對話可以推動組織文化的轉型,並對未來青年群體的心理健康產生積極影響。
青年和大學生心理健康面臨的挑戰是多方面的,並與世界的複雜性緊密交織在一起。應對這些挑戰需要各教育機構和用人單位的共同努力。
透過營造優先考慮心理健康的環境,接受創新幹預措施和不斷轉變的文化正規化,我們的社會可以規劃一條通往未來的道路。在未來,青年的心理健康不僅是一項優先事項,而且是一項共同承諾。
本文作者:
Ruma Bhargava,世界經濟論壇心理健康負責人
Wesley Dixon,瓦薩學院校長助理
Liz Grant,愛丁堡大學助理校長兼全球衛生學院院長
本文原載於世界經濟論壇Agenda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