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沐華。最近一個粉絲公司專案由 Vue2 升級到 Vue3 了,他一下子不適應,有好多不會用的,所以我就寫了這篇開發文件,包含了 Vue3 開發中使用的所有語法,希望所有像他一樣還不熟的夥伴快速上手 Vue3
本文所有語法為 Vue 3.2.41 版本,如果是3.0到3.2以內的版本個別地方可能會有些許不一樣
開發文件
獲取 this
Vue2 中每個元件裡使用 this 都指向當前元件例項,this 上還包含了全域性掛載的東西,都知道 this.xxx
啥都有
而 Vue3 中沒有 this,如果想要類似的用法有兩種,一是獲取當前元件例項,二是獲取全域性例項,如下自己可以去列印出來看看
<script setup>
import { getCurrentInstance } from 'vue'
// proxy 就是當前元件例項,可以理解為元件級別的 this,沒有全域性的、路由、狀態管理之類的
const { proxy, appContext } = getCurrentInstance()
// 這個 global 就是全域性例項
const global = appContext.config.globalProperties
</script>
全域性註冊(屬性/方法)
Vue2 中我們要往全域性上掛載東西通常就是如下,然後在所有元件裡都可以透過 this.xxx
獲取到了
Vue.prototype.xxx = xxx
而 Vue3 中不能這麼寫了,換成了一個能被所有元件訪問到的全域性物件,就是上面說的全域性例項的那個物件,比如在 main.js
中做全域性註冊
// main.js
import { createApp } from 'vue'
import App from './App.vue'
const app = createApp(App)
// 新增全域性屬性
app.config.globalProperties.name = '沐華'
在其他元件中呼叫
<script setup>
import { getCurrentInstance } from 'vue'
const { appContext } = getCurrentInstance()
const global = appContext.config.globalProperties
console.log(global.name) // 沐華
</script>
獲取 DOM
<template>
<el-form ref="formRef"></el-form>
<child-component />
</template>
<script setup lang="ts">
import ChildComponent from './child.vue'
import { getCurrentInstance } from 'vue'
import { ElForm } from 'element-plus'
// 方法一,這個變數名和 DOM 上的 ref 屬性必須同名,會自動形成繫結
const formRef = ref(null)
console.log(formRef.value) // 這就獲取到 DOM 了
// 方法二
const { proxy } = getCurrentInstance()
proxy.$refs.formRef.validate((valid) => { ... })
// 方法三,比如在 ts 裡,可以直接獲取到元件型別
// 可以這樣獲取子元件
const formRef = ref<InstanceType<typeof ChildComponent>>()
// 也可以這樣 獲取 element ui 的元件型別
const formRef = ref<InstanceType<typeof ElForm>>()
formRef.value?.validate((valid) => { ... })
</script>
初始化
Vue2 中進入頁面就請求介面,或者其他一些初始化的操作,一般放在 created
或 mounted
,而 Vue3 中 beforeCreated
和 created
這倆鉤子就不用了,因為 setup 在這倆之前執行,還要這倆的話就多此一舉了
所以但凡是以前你用在 beforeCreated / created / beforeMounted / mounted
這幾個鉤子裡的內容,在 Vue3 中要麼放在 setup
裡,要麼放在 onMounted
裡
<script setup>
import { onMounted } from 'vue'
// 請求介面函式
const getData = () => {
xxxApi.then(() => { ... })
}
onMounted(() => {
getData()
})
</script>
解除繫結
Vue2 中一般清除定時器、監聽之類的操作有兩種方法:
- 一是用
$once
搭配hook: BeforeDestroy
使用,這個 Vue3 不支援了 - 二是用
beforeDestroy / deactivated
這倆鉤子,Vue3 中只是把鉤子函式重新命名了一下
<script setup>
import { onBeforeUnmount, onDeactivated } from 'vue'
// 元件解除安裝前,對應 Vue2 的 beforeDestroy
onBeforeUnmount(() => {
clearTimeout(timer)
window.removeAddEventListener('...')
})
// 退出快取元件,對應 Vue2 的 deactivated
onDeactivated(() => {
clearTimeout(timer)
window.removeAddEventListener('...')
})
</script>
ref 和 reactive
這兩都是用於建立響應式物件,ref
通常用於建立基礎型別,reactive
通常用於建立響應式,這是官方推薦的,現實中也不盡然,有人也用 ref
來定義陣列,也有人一個元件只定義一個 reactive
,所有資料都放裡面,就像 Vue2 的 data
一樣,也有人都用
需要知道的有兩點:
ref
如果傳入的是引用型別,內部原始碼也是呼叫reactive
來實現的ref
返回的屬性在template
中使用,直接用就是了,但是在 JS 中使用,需要透過.value
獲取,如下。因為 ref 返回的是一個包裝物件
<template>
<div>{{ count }}</div>
</template>
<script setup>
import { ref, reactive } from 'vue'
const count = ref(1)
// 有人這麼用
const arr = ref([])
console.log(arr.value) // []
// 也有人這麼用,一個元件裡所有的屬性全部定義在一個物件裡,有點 Vue2 data 的味道
const data = reactive({
name: '沐華',
age: 18,
...
})
console.log(data.name) // 沐華
// 也有人一個元件裡 ref 和 reactive 兩種都用,隨便你
</script>
為什麼 ref
要返回一個包裝物件?Vue2 中 data 都是返回一個物件這都知道
因為物件引用型別,可以用來做代理或劫持,如果只返回基礎型別的話,儲存在棧中,執行棧裡執行完就回收了,沒有辦法新增代理或劫持,自然就沒辦法追蹤後續的變化,所以不得不返回一個物件,這樣才能有響應式
toRef 和 toRefs
這兩共同點就是用來建立響應式的引用的,主要用來取出響應式物件裡的屬性,或者解構響應式物件,解構出來的屬性值依然是響應式屬性,如果不用這兩直接解構的話是會丟失響應式效果的
主要就是方便我們使用直接變數 xxx
,而不需要 data.xxx
。並且我們修改 xxx
的時候也是直接修改源物件屬性的
這兩的區別:帶 s 和不帶 s,就是單數和複數嘛,意思就是取一個和取一堆咯
<script setup>
import { reactive, toRef, toRefs } from 'vue'
const data = reactive({
name: '沐華',
age: 18
})
// 這樣雖然能拿到 name / age,但是會變成普通變數,沒有響應式效果了
const { name, age } = data
// 取出來一個響應式屬性
const name = toRef(data, 'name')
// 這樣解構出來的所有屬性都是有響應式的
const { name, age } = toRefs(data)
// 不管是 toRef 還是 toRefs,這樣修改是會把 data 裡的 name 改掉的
// 就是會改變源物件屬性,這才是響應式該有的樣子
name.value = '沐沐華華'
</script>
watch
watch 就是用來監聽一個已有屬性,發生變化的時候做某些操作,Vue2 中常用有如下三種寫法
watch: {
userId: 'getData',
userName (newName, oldName) {
this.getData()
},
userInfo: {
handler (newVal, newVal) { this.getData() },
immediate: true,
deep: true
}
}
而 Vue3 中監聽的寫法就豐富得多了
Vue3 的 watch 是一個函式,能接收三個引數,引數一是監聽的屬性,引數二是接收新值和老值的回撥函式,引數三是配置項
<script setup>
import { watch, ref, reactive } from 'vue'
const name = ref('沐華')
const data = reactive({
age: 18,
money: 100000000000000000000,
children: []
})
// 監聽 ref 屬性
watch(name, (newName, oldName) => { ... })
// 監聽其他屬性、路由或者狀態管理的都這樣
watch(
() => data.age,
(newAge, oldAge) => { ... }
)
// 監聽多個屬性,陣列放多個值,返回的新值和老值也是陣列形式
watch([data.age, data.money], ([newAge, oldAge], [newMoney, oldMoney]) => { ... })
// 第三個引數是一個物件,為可配置項,有5個可配置屬性
watch(data.children, (newList, oldList) => { ... }, {
// 這兩個和 Vue2 一樣,沒啥說的
immediate: true,
deep: true,
// 回撥函式的執行時機,預設在元件更新之前呼叫。更新後呼叫改成post
flush: 'pre', // 預設值是 pre,可改成 post 或 sync
// 下面兩個是除錯用的
onTrack (e) { debugger }
onTrigger (e) { debugger }
})
</script>
關於副作用,在 watch 回撥函式中能接收第三個引數,為清除副作用的函式,它的執行機制預設在更新之前呼叫,比如如下程式碼,當 key 觸發更新時會先列印 222
再列印 沐華
,如果需要在更新之後呼叫,可以在 watch 第三個配置項中新增 flush: post
,
// 回撥函式接收一個引數,為清除副作用的函式
watch(key, (newKey, oldKey, onInvalidate) => {
console.log('沐華')
// 獲取DOM預設獲取到的是更新前的dom,如果是flush: post,可以獲取到更新後的dom
console.log('DOM節點:', dom.innterHTML)
onInvalidate(() => {
console.log(2222)
})
})
監聽還沒完呢
尤大:嘿嘿~
watchEffect
Vue3 中除了 watch 還增加了一個 watchEffect。區別是:
- watch 是對傳入的一個或多個值進行監聽,觸發時會返回新值和老值,且預設第一次不會執行
- watchEffect 是傳入一個立即執行函式,所以預設第一次就會執行,且不需要傳入監聽內容,會自動收集函式內的資料來源作為依賴,當依賴發生變化時會重新執行函式(有點像computed的味道),而且不會返回新值和老值
- 清除副作用和副作用的重新整理時機是一樣的,區別是 watch 中會作為回撥的第三個引數傳入,watchEffect 中是回撥函式的第一個引數
- 正常情況下元件銷燬/解除安裝後這兩都會自動停止監聽,但也有例,比如非同步的方式在
setTimeout
裡建立的監聽就都需要手動停止監聽,停止方式如下
// 停止監聽
const unwatch = watch('key', callback)
const unwatchEffect = watchEffect(() => {})
// 需要的時候手動停止監聽
unwatch()
unwatchEffect()
watchEffect 使用:
<script setup>
import { watchEffect } from 'vue'
// 正常使用
watchEffect(() => {
// 會自動收集這個函式使用到的屬性作為依賴,進行監聽
// 監聽的是 userInfo.name 屬性,不會監聽 userInfo
console.log(userInfo.name)
})
// 有兩個引數,引數一是觸發監聽回撥函式,引數二是可選配置項
watchEffect(() => {...}, {
// 這裡是可配置項,意思和 watch 是一樣的,不過這隻有3個可配置的
flush: 'pre',
onTrack (e) { debugger }
onTrigger (e) { debugger }
})
// 回撥函式接收一個引數,為清除副作用的函式,和 watch 的同理
watchEffect(onInvalidate => {
console.log('沐華')
onInvalidate(() => {
console.log(2222)
})
})
</script>
watchEffect 如果需要修改配置項 flush 為 post 或 sync 時,可以直接使用別名,如下
watchEffect(() => {...}, {
flush: 'post',
})
// 和下面這個是一樣的
watchPostEffect(() => {})
-----------------------------
watchEffect(() => {...}, {
flush: 'sync',
})
// 和下面這個是一樣的
watchSyncEffect(() => {})
computed
Vue2 中 computed 最見的使用場景一般有: mapGetters/mapState
獲取狀態管理的屬性、 獲取 url 上的屬性、條件判斷、型別轉換之類的,支援函式和物件兩種寫法
而 Vue3 中 computed
不再是一個物件,而是一個函式,用法其實基本差不多,函式第一個引數是偵聽器源,用於返回計算的新值,也支援物件寫法,第二個引數可用於除錯
<script setup>
import { computed } from 'vue'
// 獲取 url 上的 type 屬性
const type = computed(() => Number(this.$route.query.type || '0'))
// 物件寫法
const visible = computed({
get () { return this.visible },
set (val) { this.$emit('input', val) }
})
// computed 第二個引數也是一個物件,除錯用的
const hehe = computed(引數一上面兩種都可, {
onTrack (e) { debugger }
onTrigger (e) { debugger }
})
</script>
nextTick
nextTick
的使用方法,除了不能用 this
其他的和 Vue2 一模一樣,還是三種方式
<script setup>
import { nextTick} from 'vue'
// 方式 一
const handleClick = async () => {
await nextTick()
console.log('沐華')
}
// 方式二
nextTick(() => {
console.log('沐華')
})
// 方式三
nextTick().then(() => {
console.log('沐華')
})
</script>
mixins 和 hooks
Vue2 中邏輯的抽離複用一般用 mixins,缺點有三:
- 沒有獨立名稱空間,mixins 會和元件內部產生命名衝突
- 不去翻程式碼不知道引入的 mixins 裡面有啥
- 引入多個 mixins 時不知道自己使用的是來自哪一個 mixins 的
Vue3 中邏輯抽離複用的 hooks 語法,其實就是一個函式,可以傳參,拿返回值來用。或者可以這樣理解:平時要封裝公用的方法是怎麼寫的?Vue3 裡就可以怎麼寫
// xxx.js
expport const getData = () => {}
export default function unInstance () {
...
return {...}
}
// xxx.vue
import unInstance, { getData } from 'xx.js'
const { ... } = unInstance()
onMounted(() => {
getData()
})
關於 hooks 如何寫出更優雅的程式碼,還個需要多寫,多實踐
元件通訊
Vue3 元件通訊的方式,有如下幾種
- props + defineProps
- defineEmits
- defineExpose / ref
- useAttrs
- v-model(支援多個)
- provide / inject
- Vuex / Pinia
關於 Vue 元件通訊的使用方式,去年我寫過一篇文章,上面都羅列的很詳細了,就不搬過來了
多個 v-model
Vue2 中每個元件上只能寫一個 v-model,子元件沒有寫 model
的話,預設在 props
接收 value
即可,修改就是用 this.$emit('input')
事件
Vue3 中每個元件每個元件上支援寫多個 v-model,沒有了 .sync
和 model
重新命名的操作,也不需要了,寫v-model 的時候就需要把命名一起寫上去了,如下:
// 父元件寫法
<template>
<child v-model:name="name" v-model:age="age" />
</template>
<script setup>
import { ref } from "vue"
const name = ref('沐華')
const age = ref(18)
</script>
// 子元件
<script setup>
const emit = defineEmits(['update:name', 'update:age'])
const handleClick = () => {
console.log('點選了')
emit('update:name', '這是新的名字')
}
</script>
狀態管理
Vuex 會的就不用說了,不會的就直接學 Pinia 吧
Pinia 的使用方式,我之前也寫過一篇文章,也不搬過來了
路由
Vue2 中的 $route
和 $router
如下,可以自己列印出來看一下
<script setup>
import { useRoute, useRouter } from "vue-router"
// route 對應 this.$route
const route = useRoute()
// router 對應 this.$router
const router = useRouter()
</script>
template
Vue2 中只能有一個根節點,而 Vue3 中支援多個根節點,這個大家都知道
其實本質上 Vue3 每個元件還是一個根節點,因為 DOM 樹只能是樹狀結構的,只是 Vue3 在編譯階段新增了判斷,如果當前元件不只一個根元素,就新增一個 fragment
元件把這個多根元件的給包起來,相當於這個元件還是隻有一個根節點
<template>
<div>1</div>
<div>2</div>
</template>
CSS 樣式穿透
Vue2 中在 scoped
中修改子元件或者元件庫中的元件樣式,改不了的情況下,就可以用樣式穿透,不管是 Less
還是 SASS
都是用 /dee/ .class {}
來做樣式穿透,而 Vue3 中就不支援 /deep/
的寫法了,換成 :deep(.class)
<style scoped>
// 這樣寫不生效的話
.el-form {
.el-form-item { ... }
}
// Vue2 中這樣寫
/deep/ .el-form {
.el-form-item { ... }
}
// Vue3 中這樣寫
:deep(.el-form) {
.el-form-item { ... }
}
</style>
// 別再這樣加一個沒有 scoped 的 style 標籤了,全都加到全域性上去了
// <style lang="scss">
// .el-form {
// .el-form-item { ... }
// }
// </style>
CSS 繫結 JS 變數
就是 CSS 中可以使用 JS 的變數來賦值,如下
<template>
<div class="name">沐華</div>
</template>
<script setup>
import { ref } from "vue"
const str = ref('#f00') // 紅色
</script>
<style scoped lang="scss">
.name {
background-color: v-bind(str); // JS 中的色值變數 #f00 就賦值到這來了
}
</style>
結語
如果本文對你有一點點幫助,點個贊支援一下吧,你的每一個【贊】都是我創作的最大動力 ^_^
更多前端文章,或者加入前端交流群,歡迎關注公眾號【前端快樂多】,大家一起共同交流和進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