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業務」與「技術」概念

知了一笑發表於2023-02-07

技術也好,業務也罷;


01


【什麼是業務?】

對於那些久經職場的人,也很難一句話說明白;

業務,作為工作中絕對的核心點,即便在一個公司待的足夠久,對業務足夠熟悉,也很難簡單直接的說清概念;

業務,立足在一個行業的範疇內,比如物流、金融、電商等;

從行業向下看,延伸到工作中經常說的業務需求和價值,進行結構化的梳理;

從個人的經驗中來描述業務的定義:行業的基本模式,運作的流程,具體的事務執行;

對於業務這種結構化的概念分析,只能作為了解事物的入門參考,並不在具體問題的範疇內;

核心的業務能力,要站位所處層級和階段,體現在解決方案的設計和執行策略;

回到實踐場景中來分析;

雖然對於公司來說,商業的生意模型是頂層,產品矩陣在上層,因為面向客戶的是產品;

業務的核心需求對應著消費方,也就是客群;

業務的核心價值對應著生產方,也就是組織;

而產品就是業務高度聚合的視覺化呈現,產品不單指網際網路上的應用,也可以是商品或者服務;

而商業,通俗的說就是生意模式,是由基本的供需關係產生的,即客戶和平臺的之間的需求和利益;

所以業務對於公司內部來說,是絕對的核心位置,並且公司的運營和協作都要緊緊圍繞業務;

在工作中要具備基本意識,產品是商業價值的關鍵,業務是產品的核心競爭力;


02


【什麼是技術?】

對於一眾碼農玩家來說,很難一句話聊清楚軟體技術的定義;

從個人實踐經驗來思考,膚淺的描述:軟體技術就是資料的增刪改查;

這種說法顯然只能是內心戲,如果在工作中表述,容易把路走窄;

想要全面深刻的描述軟體技術,可以對比一個經典的線下和線上的場景,比如電商;

傳統的線下購物場景,就是買家(顧客)透過現金的方式,在實體門面中交易賣家的商品,流程簡單高效;

對於線上交易的電商場景來說,圍繞使用者購買的一系列行為,都涉及資料的處理;

比如瀏覽行為的資料採集、儲存、加工等;

基於行為資料分析出使用者的畫像,進行精準的推薦營銷,進而實現商品銷售;

這些場景的核心技術支撐,依賴軟體的資料處理能力;

所以軟體技術可以理解為資料的生產、採集、傳輸、儲存、加工、交換、顯示、分析,各種能力的統稱;

從現象上看,就是把線下的場景對映為線上產品的能力,膚淺的表達為資料的增刪改查也不為過;

但必須要強調的是,這裡只是單純的站在應用層面來描述軟體技術;

實際上,當下主流的定義,是指基於資訊科技實現業務的資料化、資訊化、數字化、智慧化的轉型能力;

關於這個話題,後續會結合案例再詳細總結;

對業務和技術的定義明確之後,就可以統籌性的將二者進行綜合分析;


03


【業務的核心流程;】

流程是組織協作的最核心機制,也是效率和質量的基本保障;

尤其對於複雜度偏高的業務來說,任何一個流程節點不嚴謹,都可能導致損失,時間和成本投入巨大,但是效果不符合預期;

從實踐經驗來看,業務的流程通常劃分:需求、落地、沉澱三大階段;

需求階段

  • 調研:採集和統籌各方意見,業務的核心要圍繞客戶需求設計,但是協作方的利益,產品的考量,技術的分析,運營的策略等,同樣重要;
  • 評估:圍繞市場的現狀,判斷成本投入,包括直接成本,時間週期,人力資源等,預估創造的價值,平衡投入與產出;
  • 設計:輸出業務的前期設計,包括各個參與方的協作流程,時間週期和關鍵節點,產品以及視覺稿的初步呈現;
  • 決策:需求階段的核心流程走完之後,得到各個協作節點的負責人認同後,並進行郵件確認,避免後續的拉扯問題;

落地階段

  • 生產:產品可以是網際網路應用、商品、服務能力等,作為業務流的高度聚合產物,產品決定了價值和競爭力;
  • 營銷:透過相應的營銷策略和手段,推廣產品並放大其價值,為業務營收提供助力,當然也要考慮投入和產出比;
  • 銷售:將產品的價值定義轉換為具體的營收,挖掘更多的付費客戶,維持業務和產品的持續能力;

沉澱階段

  • 業務:當業務週期結束時,其應用服務有可能隨之消失,但是很多業務是具有共性的,需要保留下來支撐新的業務流;
  • 技術:在架構設計中追求技術和業務的分離,很大程度可以避免業務消失導致技術投入清空,技術的複用能力沉澱,可以降低新業務的實現週期和成本;
  • 客群:客群的運營是業務流中的核心環節,對於網際網路行業的產品來說,缺乏客群基礎即沒有流量,很難具備成長的持續性;

雖然不同的業務場景有不同的特點,在流程上也會有一定的差異性;

但是從實踐經驗來看,合理的流程機制可以直接避開很多問題;


04


【技術的核心流程;】

從真實的研發現狀來說,技術都是處於業務驅動的狀態下,流程上自然也不是主導位置;

在大部分的公司中,基本都是圍繞業務流程,做技術面的研發和管理,在業務到達間歇性的平緩期,才會考慮技術建設的投入;

只有在大廠或者小部分的公司中,才會有更純粹的技術研發;

但其根本依舊是對業務趨勢的判斷,前瞻性的解決業務可能或已經出現的問題;

也可以從技術領域直接為公司創造價值,然而技術服務也同樣依賴大量的基礎使用者,業務問題自然也會隨之而來;

從實踐經驗來看,技術的流程通常劃分:業務、實現、架構、沉澱四大階段;

業務階段

  • 需求:深入理解每個版本需求的細節,因為細節的誤差導致返工甚至重做,相信研發都經歷過;
  • 現狀:這可能是大部分玩家都厭煩的問題,在業務流實現過程中,必然要面對新舊兩套邏輯的銜接,需要對現狀做最佳化甚至是重構;
  • 發展:對於業務來說,場景的橫向擴充套件,或者縱向深入,都會導致邏輯複雜度的提升,也會直接呈現在系統和資料層面;

實現階段

  • 選型:基於業務和系統現狀,不同的場景選擇合理的技術元件和工具,或者第三方解決方案;
  • 時序:比較關鍵的是業務流程對映的系統互動時序,編碼實現的邏輯時序等;
  • 設計:圍繞流程的互動時序,做實現邏輯的設計,資料層面的結構設計,團隊協作的規劃設計;
  • 編碼:透過編碼實現完整的互動邏輯,從技術業務分離的角度思考,編碼也分技術和業務兩個階段;

架構階段:在業務和系統的演變過程中,架構設計也會從單服務發展到系統級的拆分;

沉澱階段:單工程演變到分散式服務時,自然就會出現公共的技術和業務服務,以及大量的工具和資料的沉澱;

技術流程無論設計和規劃的多合理,始終受限於決策層的認知和業務模式,多數情況下技術發展都會受到業務規模和週期的直接影響;

單純站在技術實踐的角度來看,架構的合理性和編碼的質量可以保證系統的穩定性和持續能力,這就已經實屬不易了;


05


【業務和技術的週期;】

要先捋清楚一個共識,週期的概念不論在業務還是技術場景中,都反覆出現;

週期:事物在運動、變化的發展過程中,某些特徵多次重複出現;

業務的發展週期:孵化期、驗證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轉型或者消亡期;

對於業務不同發展階段來說,其相應技術研發的階段側重也不同,協作方和責任也在持續變化;

孵化期

  • 業務:對於所屬行業和市場的探索,基本模式的驗證;
  • 技術:從技術視角提供業務和產品的專業評估;

驗證期

  • 業務:證明當前業務具備市場價值和落地的可行性,實現產品的初步打造;
  • 技術:技術的投入巨大,實現初始的系統構建,基於資料的沉澱,再次對業務進行驗證;

成長期

  • 業務:業務持續的擴張和發展,產品快速迭代,實現品牌打造;
  • 技術:完善系統的業務流程,應對業務發展帶來的高併發高可用問題;

成熟期

  • 業務:實現營收增長,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即效益最大化;
  • 技術:解決業務運營的問題,保證系統的穩定性;

衰退期

  • 業務:注重公共業務的積累和沉澱,以及相應的客群維護;
  • 技術:形成可複用的技術積累和沉澱,追求技術和業務的分離;

轉型||消亡

  • 業務:基於各種業務的沉澱,快速開始下個新的業務週期;
  • 技術:基於各種技術的積累,快速實現新業務的推進;

理解業務和技術的不同週期,只是基礎的能力,合理把握週期中各個階段的趨勢才是關鍵;

看清業務的本質,判斷業務的發展變化,分析其內部的問題和矛盾;

利用合理的技術手段,構建穩妥的架構設計,並隨著業務的發展不斷調整;

在業務的中後期,能有體系化的業務和技術層面的沉澱,在面對業務的轉型時,提供可複用的解決方案;


06


【業務和技術的應對策略;】

對於業務而言;

用變化的思維,理解業務不同階段的核心問題和矛盾;

設計合理的解決方案,支撐業務穩定和持續的發展;

分析業務本質的關鍵在於,理解不同參與方的需求與核心利益,這是引發矛盾和問題的根本原因;

對於技術而言;

理解業務的發展週期,在不同的階段對於業務和技術投入要合理分配;

業務成長期,要更多的側重業務流程的打造;

業務平穩期,要更多的側重技術方面的構建;

在常規的業務版本迭代中,也要適當的投入技術方面的長期建設;

可以在大版本之後進行技術最佳化,或者版本中統籌部分技術方面的需求;如果有業務空窗期,也可以直接走單純的技術改造版本;


07


【綜合的看技術和業務;】

首先要明確基本的認知,對於技術和業務來說,不必糾結於誰更重要,顯然是缺一不可;

在研發的過程中,業務能力和技術水平也會共同的提升;

合理的實現業務落地,就是技術能力的絕對體現;技術體系的架構設計,也是對業務深刻理解的對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