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姆《愛的藝術》

weixin_33871366發表於2018-05-19

我們都想要牽了手就能結婚的愛情,卻生活在了一個上了床也沒結果的時代。多少山盟海誓敵不過見異思遷的誘惑,多少非你不嫁的誓言到頭來成為啼笑皆非的一紙空文。在這個鉅變的時代,很多人都在討論愛情,同時也很多人都並不具備愛人的能力。

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指出,愛不是物件的問題,而是能力的問題!不成熟的愛是:“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愛是:“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他還認為,要想擁有“愛”的能力,首先要放棄自戀。其次是要拋棄父母以及成長過程對的影響。也就是說,只有擁有完整人格的人才會真正有“愛”的能力。不再因為對某種自身缺乏之物的嚮往而愛。真正意義上的愛,既是愛自己,也是愛他人。愛,可以使自我和他人感覺到進步。不愛自己的人,絕不可能去愛他人。

在這個越來越個性化、自我意識越來越強烈的今天,再重新閱讀弗洛姆這本《愛的藝術》十分有必要!同時法國總統馬克龍談年長24歲的妻子:沒有她,我無法成為自己!更能夠把握是什麼讓馬克龍對現在的妻子如痴如醉!下面就和大家一起走進這本《愛的藝術》中!

首先,弗洛姆指出了對愛情的三個錯誤看法

1.大多數人認為愛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愛,而不是自己有沒有能力愛的問題。因此對他們來說,關鍵是:我會被人愛嗎?我如何才能值得被人愛?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他們採取了各種途徑。男子通常採取的方法是在其社會地位所允許的範圍內,儘可能地去獲得名利和權力,而女子則是通過保持身段和服飾打扮使自己富有魅力;而男女都喜歡採用的方式則是使自己具有文雅的舉止,有趣的談吐,樂於助人,謙虛和謹慎。


2.很多人認為在愛這件事上一無可學,他們認為愛的問題是一個物件問題,而不是能力問題。他們認為愛本身十分簡單,困難在於找到愛的物件或被愛的物件。當代文化是以購買慾以及互利互換的觀念為基礎。現代人的幸福就是欣賞櫥窗,用現金或分期付款的方式購買他力所能及的物品。愛情的產生往往是以權衡對方及本人的交換價值為前提,我想做一筆交易,那我既要考慮從社會價值的角度出發,對方值不值得我追求,也要考慮基於我的一目瞭然的實力以及潛在的實力,對方會不會看中我。在這筆交易中,如同購買地皮一樣,對方的有發展前途的潛力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在一個商業化佔統治地位以及把物質成功看得高於一切的文化中,事實上是沒有理由對下列事實抱有吃驚的態度:人與人之間的愛情關係也遵循同控制商品和勞動力市場一樣的基本原則。

3.第三個錯誤是人們不瞭解“墮入情網”同“持久的愛”這兩者的區別。如果我們用falling in love和being in love這兩個英文搭配也許就能更清楚地區分這兩個概念。兩個相互陌生的人,當他和她突然決定拆除使他和她分隔的那堵高牆,相許對方,融為一體時,他倆相結合的一剎那就成為最幸福、最激動人心的經歷。這一經歷對那些沒有享受過愛情的孤獨者來說就更顯美好和不可思議。這種男女之間突如其發的奇蹟般的親密之所以容易發生,往往是同異性的吸引力密切相關或者恰恰是由此而引起的。但這種型別的愛情就其本質來說不可能持久。這兩個人雖然慢慢熟諳對方,但他倆之間的信任會越來越失去其奇蹟般的特點,一直到隔閡、失望和無聊把一息尚存的魅力都抹掉為止。當然一開始雙方都不會想到這點。事實是:人們往往把這種如痴如醉的入迷,瘋狂的愛戀看作是強烈愛情的表現,而實際上這只是證明了這些男女過去是多麼地寂寞。

二、為什麼要學習愛

愛情是人生成長路上的第一主題!愛情是自己的品質,自己的心魂,自己的處境,與別人無關。愛情本生就是一種希望,永遠是生命中的希望,它就是我的生命。正如杜拉斯所言:愛情之於我不是肌膚之親,不是一蔬一飯,它是一種不死的慾望,疲憊生活的英雄夢想。

同時,再也找不出一種行為或一項行動像愛情那樣以如此巨大的希望開始,又以如此高比例的失敗而告終。如果是別的事,人們會想方設法找出失敗的原因,吸取教訓,以利再戰或者永遠洗手不幹。但因為人們不可能永遠放棄愛情,所以看起來只有一條可行的路,那就是克服愛情的挫折,找到原因並去探究愛情的意義。

在這方面採取的第一個步驟是:要認識愛情是一門藝術。人們要學會愛情,就得像學其他的藝術—如音樂,繪畫,木工或者醫療藝術和技術一樣的行動。

可以簡單地把學會一門藝術分成兩個部分,一是掌握理論,二是掌握實踐。只有通過長期的實踐活動,一直到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融會貫通起來變成靈感—也就是掌握了藝術的靈魂,才能成為一名大師。要成為大師,除了學習理論和實踐外還有第三個必不可少的因素,即要把成為大師看得高於一切,這一目標必須佔據他整個身心。

三、關於愛的理論

愛情,首先是認識自己,再次不斷去認識對方,認識整個世界,整個生命。正如弗洛姆所說:我們對自己是一個迷,別人對我們來說也永遠會是一個迷。達到全部瞭解人的唯一途徑是思想上的認識,也就是心理學的知識是實現通過愛情達到全面瞭解的一個條件。我必須客觀地去認識對方和自己,以便使自己能夠看到對方的現實狀態或者能夠克服幻想,克服我想像中的被歪曲了的他的影象。我只有客觀地認識一個人,我才能在愛中瞭解他的真正本質。生命從其純生物的角度來看是一個奇蹟和祕密,而在人的範圍內每個人對自己和對別人都是一個不可解答的祕密。我們認識自己,但儘管作了一切努力還是不認識自己,我們認識他人,但我們還是不認識他們,因為我們和他們都不是一回事。我們越深入我們生命的深處或另一個人的生命深處,我們離認識生命的目標就越遠。儘管如此,我們不能阻止這種深入瞭解人的靈魂的祕密、瞭解人的核心,即“自我”的願望將繼續存在。愛情是積極深入對方的表現。在這一過程中,我希望瞭解祕密的要求通過結合得到滿足。在結合的過程中,我認識對方,認識自己,認識所有的人,但還是“一無所知”。對一件事瞭解得越深,愛的程度也越深。

成熟的愛情指得的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獨立性的條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個性的條件下與他人合二為一。人的愛情是一種積極的力量,這種力量可以衝破人與人之間的高牆並使人與人結合。愛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與世隔絕感,但同時又使人保持對自己的忠誠,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來的面貌。在愛情中出現了兩個生命合為一體,卻依然保持兩體的怪現象。

愛情是一種行動,是運用人的力量,這種力量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得到發揮,而且永遠不會是強制的產物。愛情首先是給而不是得。 “給”是力量的最高表現,恰恰是通過“給”,我才能體驗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體驗到生命力的昇華使我充滿了歡樂。 我感覺到自己生氣勃勃,因而欣喜萬分。“給”比“得”帶來更多的愉快,這不是因為“給”是一種犧牲,而是因為通過“給”表現了我的生命力。

他應該同別人分享他的歡樂、興趣、理解力、知識、幽默和悲傷—簡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東西。通過他的給,他豐富了他人,同時在他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時,他也提高了對方的生命感。他給並不是為了得,但是通過他的給,不可避免地會在對方身上喚起某種有生命力的東西。因此他的給同時也包括了使接受者也成為一個給的人,而雙方都會因為喚醒了內心的某種生命力而充滿快樂。在給的行為中誕生了新的東西,給和得的人都會感謝這新的力量。這一點表現在愛情上就是:沒有生命力就是沒有創造愛情的能力。

如果你以人就是人以及人同世界的關係是一種充滿人性的關係為先決條件,那麼你只能用愛去換取愛,用信任換取信任,如果你想欣賞藝術,你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如果你想對他人施加影響,你必須是一個能促進和鼓舞他人的人

——馬克思

上帝向約他解釋到,愛的本質是創造和培養愛情,和勞動是不可分割的,人們愛自己的勞動成果,人們為所愛之物而勞動。

——《約拿書》

四、關於愛的實踐

在書中指出了母愛這種無條件的愛與父愛這種有條件的愛的區別,這也是一個人能夠成為一個完整的人的重要條件!

獲得愛的能力的主要條件是克服自戀。自戀傾向是人的一種態度,具有這種態度的人體驗到的現實只是內心活動,主要是他們自己的貪婪和恐懼,對他們來說,外部世界的現象本身是不現實的,只有對他們有利,或者威脅他們的事物才有意義。

同自戀相反的是客觀性,客觀性就是對人和事物抱有開放的態度,能實事求是地看待事物。這個意義上的客觀性,就是能從表面深入現象核心的實現主義,同自戀相反,客觀性的基礎不是與外部世界毫無關係,而是有強烈的聯絡。

愛的能力取決於我們本人成熟的程度,以及在我們同世界和同自己的關係中能不能發展一種創造性的傾向,這種脫離自己的過程,誕生和成熟的過程,需要另一種品質作為必不可少的條件,那就是信仰,愛情以信仰為基礎。

1. 首先應該區分合理的信仰和非合理的信仰。合理的信仰是紮根於自己思想或感情體驗的一種堅定的信仰,非合理的信仰是指服從一種非理性權威的信仰。

2. 相信他人的發展的可能性,最基本的形式就是母親對她的新生兒的信念,她相信孩子會活下去長大學會走路和說話。

3. 信仰的頂峰是相信人類,在一定的條件下,人類有能力建立一個以平等、正義和愛為原則的社會制度,迄今為止,人類沒有做到這一點,所以就需要深信人類能做到這一點的信仰。

最後,人生的意義在於過程,擁有著無限的可能,更重要的事走出去,勇於行動,擁抱未來!緣來不拒,緣去不留,如實觀照!

7978436-2169921fc5f8e7a8.jpg
圖片發自簡書App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