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阿里的城市大腦較量

liukuang發表於2020-07-28

騰訊、阿里的城市大腦較量

配圖來自Canva

 

2016年的一天,在江蘇省無錫市的鴻山小鎮,正在悄然進行著一場物聯網、雲端計算等新興科技應用的宏大計劃,這就是國內智慧城市的第一個試點。4年後的今天,鴻山小鎮已經是具有智慧城管、智慧農業、物聯派出所等多項智慧應用的智慧城鎮了。

 

而在鴻山小鎮的智慧場景裡,執行車輛、訊號燈、垃圾箱等日常生活場景中的公共用品,都能夠產生大量的資料,系統會對這些資料進行收集,並在終端反應調控,在這個過程中,決定城市穩定持續執行的正是終端的城市大腦。

 

基於大資料、AI、物聯網等多重技術賦能下的城市大腦,彷彿也擁有了思維能力,能夠自主收集資訊並進行處理反饋。而這個新穎的理念背後,城市大腦撐起的萬億市場規模,也誘使國內諸多企業紛紛入局搶食。

 

在國內參與城市大腦建設的提供商中,阿里、騰訊表現的尤為積極。兩者分別以ET城市大腦和WeCity兩款產品在城市大腦領域各據一方。而雙方的產業鏈佈局,也主要依賴淘寶、微信等產品優勢,雙方憑藉淘寶、微信等產品積累的龐大使用者資源,來推動智慧城市在多領域的場景應用落地。

 

不過,城市大腦在發展建設上仍面臨資訊保安、資訊孤島等問題,而阿里、騰訊在城市大腦的萬億市場中,下一步在城市大腦這個專案中,究竟能取得怎樣的成績,還取決於其後續動作。

 

城市大腦引領智慧城市風潮

 

智慧城市的概念,最早出現在2008年,但一直以來行業發展緩慢。直到近年來,雲端計算、大資料、5G通訊技術等新興科技的飛速發展,才使得智慧城市的多重場景應用得以逐步實現。

 

在AI、大資料等技術的賦能下,智慧社群已經實現了智慧安防、智慧電梯、智慧物業、智慧停車等場景的應用,而在智慧社群運營中佔據主要地位的,正是有著資料收集、處理作用的城市大腦。

 

而智慧城市和城市大腦兩者側重點略有不同,智慧城市側重於解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問題,而城市大腦則主要是給城市賦予智慧和創造力。可以說,智慧城市是城市智慧化的核心框架,而城市大腦則是管理城市運營的核心要件。

 

作為智慧城市的核心要件,城市大腦已經滲透到城市交通、政務辦公、農業等多個場景應用中,它能夠採集資料並進行運算,進而實現雲端調控。而正是有這樣的功能,才使得城市大腦能夠在各個場所實現不同的應用需求。

 

城市大腦的廣泛應用,催生出了巨大的市場。中信部資料顯示,2018年國內城市大腦市場規模就達到了7000億元,面對這個七千億接近萬億規模的市場,國內網際網路、電商等多個領域巨頭企業,自然不會讓這個機會白白溜走。

 

而在當前國內在做城市大腦的企業中,起步較早的阿里和騰訊排在第一梯隊,並分別推出了ET城市大腦和WeCity兩個城市大腦產品,在行業中對壘。

 

ET、WeCity的正面交鋒

 

2016年,杭州市政府和阿里合作,在杭州安裝了城市資料大腦。而這個專案的亮點在於,城市的交通、能源、供水等基礎設施實現資料化,在終端可以看到實時資訊,實現了資料單元的整合。

 

和阿里相比,騰訊的WeCity稍顯遜色。直到2019年,騰訊和長沙政府合作推出智慧城市方案,騰訊在城市大腦領域的生態才得以進一步滲透。

 

而阿里ET城市大腦和騰訊WeCity的正面交鋒,是在海南這座城市。2014年開始,騰訊把全球合作伙伴大會選址由北京改為海南,並在海南建立眾創空間、QQ創意產業園等專案基地。而後,騰訊又在“海南騰訊生態村”建立12家公司及100多家生態企業,進一步擴充套件WeCity的應用生態鏈。

 

與此同時,阿里也不斷在海南加碼佈局,將旗下的阿里文娛南方總部設在海南,並和海南省政府在數字經濟、智慧服務業等多方面展開合作。這次合作,仍是以ET城市大腦為核心展開。

 

在阿里和騰訊的城市大腦爭奪戰中,ET大腦和WeCity是雙方最核心的一張底牌,而兩者明顯各有偏長。在交通領域的技術應用上,阿里的ET大腦有更豐富的經驗積累;而在民生政務方面,騰訊的WeCity又有著微信等社交產品的使用者優勢。因此,ET大腦和WeCity雖然是競爭關係,但二者的業務側重點則存在差異。

 

在生態鏈的佈局上,阿里和騰訊的城市大腦還是以其電商、網際網路核心業務展開。因此,兩家的生態佈局存在不小的差異。

 

生態鏈比拼,各有千秋

 

阿里的主營業務中,淘寶、支付寶仍是其核心產品;而騰訊的核心業務,則圍繞著微信、QQ、和平精英等通訊、遊戲產品展開。在城市大腦的業務佈局中,雙方都採取了以核心業務為中心,向其他領域擴充套件的方式來推進專案進行。

 

阿里的城市大腦生態鏈,以業務中臺+資料中臺的方式,將城市大腦建設分為技術、產品、組織三部分,並將阿里雲、高德地圖、淘寶、支付寶、釘釘等產品加入服務生態;相比之下,騰訊的佈局也與阿里有著異曲同工之妙。WeCity智慧城市戰略也是將騰訊雲、政務微信、騰訊研究院、RayData光啟元等產品加入其中。

 

從佈局方式來看,阿里和騰訊的佈局一方面可以將原有的業務擴充套件,並以新的方式滲透給使用者;另一方面,憑藉原有業務積累的經驗優勢,阿里和騰訊在城市大腦建設中也能更加得心應手。

 

在產品方面,騰訊的WeCity是把騰訊雲的產品能力作為基礎,以政務民生、數字政務為基礎點向城市治理、城市決策等方面擴充套件;阿里的ET城市大腦則以阿里云為基礎,結合AI和大資料技術,為城市提供訊號燈最佳化、交通事件實時識別、應急車輛優先排程、社會治理和公共安全保障等功能。

 

綜合來看,騰訊以WeCity展開的城市大腦業務,更多是以社交產品向C端使用者滲透。而阿里則是在交通、安防等領域向G端滲透。雖然二者在業務方面雖然有著競爭關係,但業務的重心方向仍有很大差異。

 

不過,城市大腦的建設涉及多方面新興科技並且會產生大量的資料,這就讓資料安全問題,成了一個突出的棘手問題。

 

阿里、騰訊的共同挑戰

 

在智慧城市中處於指揮地位的城市大腦,掌控著交通、政務等多方面的重要資訊。因此,資訊保安問題成了重中之重。

 

隨著網路資訊科技和數字經濟的持續發展,指紋識別、人臉識別、NFC支付等便捷的應用技術越來越多。與此同時,產生的資訊資料也在成倍增長,個人的資訊保安風險也就此提高,而這些資訊一旦洩露,則將對民眾的財產、安全產生很大隱患。

 

畢竟,城市大腦作為一個掌控一座城市的交通、政務及個人資訊的終端,彙集了海量的資訊資產。一旦這些重要資訊洩露,造成的安全隱患將會對整個城市的安全構成威脅。因此,在城市大腦的建設中,資訊保安風險必須要降到最低,才能保證城市的正常執行。

 

除資訊保安風險外,城市大腦的建設還面臨領域分割和資訊孤島等問題。比如,阿里和騰訊各自側重的領域不同,面臨難題也不同。若兩者之間的資訊不能夠相互交流,必然會限制城市大腦的進一步發展。

 

如此多的挑戰,實際意味著國內城市大腦的建設者們,要想更進一步還需要做出更多努力。而如何在這個7000億接近萬億的市場裡面,取得更大成績,還需要阿里、騰訊這些巨頭們用心思考、細心謀劃。

 

文/劉曠公眾號,ID:liukuang110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69937827/viewspace-2707435/,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