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本增效——券商們為什麼必須佈局小程式?

linkstar發表於2020-06-28

受限於合規性要求,券商在“網際網路思維”這一點上歷來給人慢半拍的印象。

回顧券商的網際網路化程式,完全收益於上一輪牛市。2013年起,證券公司網際網路業務逐步試點放開,而那時的券商還只是停留在佣金戰的層面,華泰證券和國金證券率先點燃佣金戰的戰火。這兩家券商也是早期轉型網際網路的券商,從開設賬戶到交易都能夠在券商APP上操作。

真正讓各家券商都意識到網際網路帶來商機,是在2014年牛市意味漸濃後。當年,具有網際網路基因的券商普遍取得了業績的迅速增長,實現了創收方式的靈活轉型。國泰君安、海通證券這些國內重量級券商開始推出自己專屬的APP;另一方面,各券商開始與金融類的網際網路公司合作,推廣自己的業務。

回顧歷史,券商的數字化創新,往往來自於使用者習慣的倒逼。回到當下,數字時代使用者的行為習慣顯然已經發生了轉變。

截至 2018 年 6 月,中國手機網民 7.88 億,佔整體網民的比例高達 98.3%;2017年,全國移動支付月活躍使用者群已超過6億,移動支付達到105萬億,佔M2總量的60%。客戶的數字化移動習慣已經形成。而傳統券商卻非常缺乏多維度、高頻化的交易場景,如何線上上運營多維度的非金融類業務場景,並引流到金融服務成為券商關注重點。

建立自有小程式生態:打造“超級APP”

大多券商有不止一款軟體對客戶端的APP,不僅有集中“開設賬戶、投資、決策”為一體的APP,更是有社群、股吧、論壇這樣豐富的產品線,如果再細分點,還有營銷、投顧人員、經紀人客戶移動客戶端,PC端上的軟體和產品更是眼花繚亂。

每一款APP的上線都需要大量的推廣,付出人力、財力後,大部分APP收穫的流量依舊寥寥無幾。擺在運營面前的問題是,使用者究竟應該下哪一款軟體,他們是否能分清其間的差別?對此,股民們可能沒有答案,產品經理或許也沒有答案。這種讓股民來試錯,由市場來決定的成本過於高昂。所謂的使用者體驗也淪為一句口號。

將不同的功能做成不同的app,讓使用者來試錯的運營方式顯然成本太高。券商app間往往彼此割裂很難形成合力,而小程式的出現為券商統一功能、形成新生態提供了新的可能。

  • APP裡的任何按鈕,均可以是:
  • 一個小程式入口,使用效果與本地應用無異
  • 一個聊天房間(裡面是機器人或者真人 – 例如投顧)
  • 客戶可以在與投顧交流過程中,被分享一個小程式(“活的內容”而非靜態網頁)
  • 機器人可以向客戶推薦、推送小程式,就像推薦任何資訊一樣。甚至連MOT事件都可以是小程式
  • APP的首頁或者任何頁,本身可以是小程式(因此首頁等等永遠可以動態更改,依照運營需求而變)
  • 小程式裡可以跳轉聊天房間或者其他小程式
  • 從業務應用把介面以小程式方式分享出去(業務應用本身支援小程式分享按鈕)

獨立交付的業務載體:小程式

  • 線上熱更新 – 伺服器端上架,比傳統開發商所謂的“熱更新”(下載ZIP包本地解壓)優異可控
  • 渲染效能高 – 不用DOM,效能遠高於SPA(單頁應用)
  • 本地載入
  • 一個新業務,一個小程式。持續新增,不斷增強
  • 100%相容微信小程式 – 可以利用騰訊及各種小程式的開發工具,開發人員水平要求降低

未來屬於有準備的人

  • 極度鬆散耦合–交易、行情、資訊、網廳服務等等,基於使用者當前場景的“上下文”自由組合
  • 預防未來的資訊孤島–唯一解決辦法是架構上支援外部模組的簡單接入
  • 支援快速迭代–伺服器端熱更新,線上修復缺陷、線上滿足運營需求
  • 降低技術開發難度–業務功能讓一般水平的技術人員也能開發
  • 構建與隔離穩定“核心”,儘量讓新功能(尤其是周邊服務)無法“破壞”核心功能
  • 一切第三方技術,均應以元件、SDK方式提供。對第三方元件進行安全沙箱裡的生命週期管理


文章來源: 凡泰小程式開放平臺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69971226/viewspace-2700966/,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