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Web Conf2018 Native跨端融合總結

KianM發表於2019-02-25

有幸全程參與IMWeb Conf 2018的Native跨端融合議題,近幾年來由於移動Web的高速發展,它的簡單靈活性使得越來越多的跨端融合方案不斷湧現,尤其是小程式等各種端平臺的出現,使得跨端融合訴求進一步提高,在當下跨端融合絕對是非常值得探討的一個話題。會場以三個主流框架層面的分享引入話題討論,本文總結會議主要內容,加以自己的思考,希望能夠拋磚引玉,引發思考。

跨端融合

“一次編寫,到處執行”(Write once, run anywhere, WORA),最早是Sun公司在跨平臺方面的宣傳口號,也代表著我們作為開發人員對於效率的極致追求。近幾年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移動終端裝置的軟硬體、作業系統、開發工具鏈和技術社群等日趨成熟完善,在前端也湧現出各種跨平臺的開發方案。

IMWeb Conf2018 Native跨端融合總結

會場主題

Weex核心的原理和演進方向

第一場分享是由阿里巴巴技術專家張翰、申遠帶來的有關Weex的分享,在分享中,張翰介紹了Weex的基本情況、內部結構、分析比較,申遠講述了Weex in 2018及相關特性。

IMWeb Conf2018 Native跨端融合總結

Weex目前已在“阿里系”應用以及社群內得到廣泛應用,常規業務、雙十一/大促、高效能場景都有著生產環境的實踐。同時搭配了一系列的配套設施,如EMACS、weex-ui、達芬奇等。

IMWeb Conf2018 Native跨端融合總結

Weex整體結構設計分為Vue、JS Framework、Weex Core和Render Engine四個部分,由JS FrameWork與Weex DOM API對接,並通過Bridge API與Weex Core通訊,Weex Core對Native進行底層呼叫。

IMWeb Conf2018 Native跨端融合總結

如我們所知,在移動端出現的各種方案中,越接近原生開發的效能越好,越接近Web的開發成本越低,weex前期是比較貼近於Web的開發體驗,因此和Web的開發曲線十分類似,到後來貼近原生開發的體驗,中間會經歷一個拐點,張翰認為這個拐點在於前端和客戶端的有效結合,需要客戶端為前端賦能,當前端需要客戶端時,客戶端可以提供相應的基礎設施,過度到原生開發的效能體驗。

IMWeb Conf2018 Native跨端融合總結

接著申遠講述了WeexCore的架構升級,以及渲染架構2.0的情況,主要針對Layout效能進行了相關優化,對Timer進行了升級,針對首屏渲染情況進行了特別優化,可以看到優化後在速度效能、記憶體佔用方面的明顯效果。

IMWeb Conf2018 Native跨端融合總結

最後申遠也提到,Weex Render是基於skia的,拋開客戶端原生view的限制,可以換來效能上的提升,最重要的是,可以實現複雜的CSS效果,基於此,weex也擴充套件了140多種CSS樣式能力。

Hippy 框架設計與優化

第二場分享由騰訊高階工程師趙巨集罡、盛波帶來的有關Hippy的分享,從前端和終端的角度介紹了Hippy的誕生,相比RN的逐條改進優化策略,使用場景以及將來的規劃等等。

IMWeb Conf2018 Native跨端融合總結

Hippy作為騰訊的一款跨端框架,融合了前端和終端實現的優點,具有體驗好、開發效率高等優勢。Hippy的初衷是為了解決RN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IMWeb Conf2018 Native跨端融合總結

Hippy總體架構設計分為元件層、Render解析、前端核心、C++和終端層5個部分,元件層封裝了許多實用的上層元件,Render解析層支援React和Vue的核心解析渲染邏輯,前端核心層定義了通訊模組、日誌、ui管理等等核心模組,通過Bridge與終端通訊,終端通過定製的V8和JS Core進行解析渲染。另外,Hippy提供了完善的釋出管理系統,直接對接終端的sdk包,具有增量釋出等功能,有效解決RN包太大的問題。

IMWeb Conf2018 Native跨端融合總結

Hippy在上層支援React、Vue的語法,在Render層解析jsx或Vue Template,統一對應到Hippy的DOM API,再通過Bridge與底層通訊。這與瀏覽器本身的DOM API設計思路也非常的相似。

IMWeb Conf2018 Native跨端融合總結

Hippy相比RN在諸多方面都有優化,手勢方面,Hippy改善了終端向前端持續傳送手勢事件的行為,解決了前終端通道被大量佔用的問題;通訊方面,Hippy去除了RN LastFlush的快取;動畫方面,Hippy使用AnimateConfig使得動畫一步到位,效能得到顯著提高。

IMWeb Conf2018 Native跨端融合總結

針對ListView,Hippy也做了UI複用,防止List資料過多時帶來的記憶體損耗。同時,Hippy也針對啟動速度、兩端的API設計、穩定性做了不少的優化工作。

IMWeb Conf2018 Native跨端融合總結

Hippy介紹到,它不僅僅是提供一個庫,還提供一整套解決服務,包括打包管理系統、動態運營、隔離灰度、ABTest、差量釋出、強制更新、安全校驗、流控等等,幫助更好的管理髮布。

IMWeb Conf2018 Native跨端融合總結

Hippy已經被騰訊內部不少業務廣泛使用,在QQ瀏覽器的首屏已經切換到Hippy,在這個UI繁多、DAU達到千萬級別的業務中經受住考驗。

IMWeb Conf2018 Native跨端融合總結

最後,Hippy也給出在實際業務中優化的一些建議,如裁剪包大小、掃描圖片大小、第三方庫檢測、懶載入、AsyncStorage、關鍵路徑優化等等。

多端開發統一框架 Taro 深度剖析

第三場分享由京東的高階工程師李偉濤帶來關於Taro的分享,介紹了Taro的歷史背景、設計思想、持續優化、開源探索以及未來規劃等。

IMWeb Conf2018 Native跨端融合總結

Taro本身作為多端統一框架,初衷是為了解決小程式開發中的各種痛點,快速開發小程式,之後能夠根據一套程式碼適配到h5、RN等各端。

IMWeb Conf2018 Native跨端融合總結

小程式在開發中會遇到程式碼組織複雜、規範不統一、字串模板弱、依賴管理混亂、不能使用ES Next、開發方式落後等問題(部分問題已經在小程式更新版本中得以改善),於是Taro決定將React現代技術棧編寫的程式碼,並通過編譯的方式生成到不同平臺,做到”一處編寫,多端執行“。

IMWeb Conf2018 Native跨端融合總結

Taro的總體思想是藉助Babel的編譯能力,經過詞法語法等分析流程之後,對程式碼進行優化並根據不同平臺進行轉換,最終得到目的碼。

IMWeb Conf2018 Native跨端融合總結

在編譯過程中,會遇到許多難題,各平臺的元件和API差異都比較大,因此Taro通過統一的元件和API層,通過bootstrap適配到各個平臺。

IMWeb Conf2018 Native跨端融合總結

Taro對JSX持續做較為豐富完善的支援,對小程式元件化方案做重構,使用更加直觀好用的元件化形式組織程式碼,對於小程式的setState效能也按照React的非同步方式做了優化,對TypeScript、React Native的轉換做了進一步支援,百度/支付寶小程式也在支援中。

IMWeb Conf2018 Native跨端融合總結

Taro是今年6月7日正式對外開源的,開源以來獲取很多好評,對於issue的解決率也比較高,pr數量也不錯,對React社群和小程式社群的一些知名框架都做了支援,同時也有一套較為好看的UI。

IMWeb Conf2018 Native跨端融合總結

在未來規劃中,Taro即將支援百度/支付寶小程式、快應用,提供更加便捷的測試除錯方法,支援從原生小程式生成Taro程式碼,支援視覺化的介面生成,都是一些值得期待的特性。

小結

跨端開發在前端領域探索已久,從PhoneGap時代開始,我們就希望移動應用既能擁有原生開發的效能體驗,又能擁有Web開發的靈活性和敏捷性。在小程式與更多端的出現後,“一次編寫,到處執行”成為了開發人員內心最強烈的渴望,RN、Weex、Hippy在不斷平衡開發和效能中發展,Flutter選擇犧牲一些開發體驗追求較高的效能,Taro/mpVue等方案在小程式多端方面做出自己的探索,每個框架都有自己的出發點,但本質上的追求是多端能夠更加統一,增強程式碼的可維護性,增強開發體驗,增強效能體驗。

很高興能夠在會議中看到Weex團隊與W3C的交流,希望能夠在多端方面制定些標準,在實際開發中少一些選擇,多一些統一。同時也希望小程式團隊能夠更加開放的接納社群意見,能夠提供更好的開發體驗,原生支援主流框架,而非依賴於其他手段曲線救國,解決好跨端開發體驗的問題,前端才能更專注于思考自身。

(知乎相關問題:www.zhihu.com/question/2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