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P存貨分析報表

harson發表於2011-03-08

[@more@]
對於存貨分析,SAP提供了一大堆MC.*的報表,但基本無企業用,Why?因為大部分是基於資訊結構,非常不準確!也很難利用起來。下面是庫存分析中的一些名詞解釋:
一.存貨週轉率
製造企業中存貨所佔的流動資產比重較大,存貨的變現能力將直接影響企業資產的利用效率。存貨的變現能力,一般用存貨的週轉率來反映。存貨週轉率是衡量和評價企業購入存貨、投入生產、銷售收回等各環節管理狀況的綜合性指標,具體有存貨週轉率(存貨週轉次數)和存貨週轉天數,相關公式為:
1.存貨週轉率=銷售成本/平均存貨 其中平均存貨=(存貨年初數+存貨年末數)/2
2.存貨週轉天數=360/存貨週轉率=(平均存貨*360)/銷售成本

一般來講,存貨週轉率高表示存貨週轉速度快,存貨的佔用水平越低,資產流動性越強,存貨轉換為現金或應收賬款的速度越快, 企業資產變現能力相對也高,同時庫存帳齡越低。
但是,過高的存貨週轉率可能導致存貨不足或缺貨,或者提高庫存管理、交貨頻率和運輸成本。
不過有的企業使用JIT管理,能做到極少庫存或零庫存,且不引起停工待料。
JIT管理被概括為:在需要的時候,按需要的量生產並提供所需要的物料。不過真的能實現嗎?
(1).按單生產,有MTO/BTO/ATO/ETO(Make to order/Build to order/Assembly to Order/Engineer to Order),即指以客戶的訂單為生產、採購的前提,透過訂單來拉動生產、採購,假設真能如此,企業當然可以不生產多餘的成品庫存,不採購多餘的原料。
(2).KanBan和拉式生產,生產現場沒料了自動拉料,從哪拉呢?倉庫?Ok,我想到一個笑話,說,古代私塾先生問財主的紈絝兒子大米是怎麼種出來的,這小子答:從米店種出來的,他爸聽了,非常生氣地說:傻兒子,你不知道大米是米播種在田裡長出來的嗎? 五穀不分,四體不勤。
(3). VMI和HUB,顯然你家倉庫不會自動長出原材料,想要什麼就要什麼,要多少就有多少?那麼如何作到庫存想要就有呢,有這麼些方式:
I.主要材料供應商直接就在隔壁,象傳說JIT做的很棒的豐田汽車,零部件供應商被要求在汽車生產工廠旁邊建立工廠,伸手就能要到料。
II. VMI,讓材料供應商先把料放在你家倉庫,用完了再算,並且後續結算時,如果材料降價,則按當時市場價格結算,如果材料漲價,不好意思,按當時消耗時計價。不然你家0庫存了,卻犧牲了供應商的利益。
III. HUB,集中庫存地,很多集團設定專門採購公司,統一採購,對於需統一報關的原材料尤其重要,比如在保稅區中建立Hub,生產備料在HUB中就準備好,統一分配到生產工廠。
你家產品有人哭著鬧著下單嗎? 沒有; 你能強迫你家的供應商在你身邊建立工廠嗎? 不能;你能讓你供應商乖乖送貨先給你用然後在結算嗎? 沒門; 你家的生產現場管理很好嗎?太差, SO, JIT is impossible for U!(這個沒錯,我自己也不喜歡0庫存的概念,企業接近零庫存在某種意義上是降低了成本,但整個供應鏈會變得非常的脆弱。)
二.存貨帳齡和呆滯料分析
通常庫存週轉率高,則帳齡低,存貨帳齡高將引起呆滯甚至廢料,比如有保質期的食品和藥品, 庫存賬齡超過保質期直接就是廢物,某家企業呆滯料竟然高達2億,對於利潤率低的企業絕對算得上致命打擊。不同企業不同物料定義的呆滯週期不同,那麼ERP如何定義和計算呆滯料呢?比如AB類物料超過180天未動即呆滯,C類超過90天未使用即呆滯, ERP中的計算邏輯可以參考如下:
簡易型:
a.先取物料的最後出入庫時間
b.輸入呆滯查詢時間或當前時間
c.兩者相減大於90天的即呆滯品,並顯示呆滯時間和呆滯數量。
現在,假設物料DZ1前期無庫存,2008/01/01購入1000個,2008/04/04消耗1個,2008/06/06消耗1個,2008/11/11消耗1個,到2008/12/01來看DZ1的呆滯情況,由於2008/11/11有消耗,則2008/12/01分析時認為DZ1無呆滯,實際上該料早已經呆透了,1年下來總共才消耗了3個,呆滯了997個。
加強型:
a.先取物料的最後入庫時間和當時數量
b.再查物料最後出庫時間和數量
c.兩者相減大於90天的即呆滯品, 並顯示呆滯時間和呆滯數量。

現在,假設物料DZ1前期無庫存,2008/01/01購入1000個,2008/04/04消耗1個,2008/06/06消耗1個,2008/11/11消耗1個,到2008/12/01來看DZ1的呆滯情況, 可以計算出呆滯997個和呆滯時間,但是實務中存貨是連續補充和消耗的,假設2008/10/10再次補收了某未清採購單的10個(以後再不採購了),根據此邏輯,假設無批次管理,將認為DZ1一點也不呆滯,實際上呆滯得很透徹。
批次型:
接上例,假設物料DZ1前期無庫存,2008/01/01購入1000個,批次1,2008/04/04消耗1個,2008/06/06消耗1個,2008/11/11消耗1個 ,2008/10/10再次補收了某未清採購單的10個,批次2, 預設使用先進先出,則呆滯品為997, 2008/10/10的10個暫時不呆滯,慢慢變呆滯。

加強型和批次型的區別在於:
物料的收發是不斷持續的,無批次管理的物料你無法知道具體消耗的究竟是哪次採購入庫的物料,因此你無法準確判斷物料呆滯數量。簡單例項,物料A在過去三年中採購了250次,每次100個,過去三年到現在發料25次,每次250個,即使實物是按採購入庫先後存放,發放也大概是按先後入庫發料,如果ERP系統中無批次管理,除非你模擬批次,從最初的第一次入庫根據總消耗數扣除,一直扣除到最近的一次入庫,象本例歷史總消耗數為6250個,則採購第63次(63*100>25*250)就滿足消耗,後187再根據入庫時間計算呆滯,這種每次抓所有歷史業務的報表基本上是無法跑出資料的,本身邏輯思路就很呆滯,哪裡還能計算出庫存的呆滯。如果使用批次,則只要首先查詢出批次>0的再根據該批入庫時間簡單就能計算出帳齡判斷是否呆滯,當然,實現批次也有很多副作用。
三.期間存貨收發存
如何按期取得期初、期末庫存和本期收發的數量和金額?(明細到按天查詢歷史庫存的需求合理嗎? )
相關Tcode:
MB51/ MR51/ MMBE|MB52
MMBE/MB52:最新庫存個別/批次
MB51:檢視物料的物料憑證
MR51:檢視對應物料會計憑證(根據物料號查詢某段時間所有的會計憑證)
注意:MR51檢視物料業務交易發生金額數,在輸入輸入過帳日期範圍比如2008/12/01到2008/12/31可檢視出該期間帶物料憑證的借貸發生額和餘額,當然,影響物料金額的不僅僅是物料移動產生的會計憑證,還有象MIRO/MR21/MR22甚至是手工財務直接記帳時輸入某物料時產生的憑證,因此,理論上, 餘額應該就是當期庫存金額增減數,但如果存在手工財務直接記帳輸入物料的情況,則當期借貸加總餘額數就不是當期庫存金額增減數了,因為手工記帳不影響後勤模組,也不到物料帳。
對於數量,只有W開頭的憑證的數量才是有效數量。總結:
影響存貨的金額有收發領替廢轉等移動(憑證W開頭)、MIRO發票校驗或金額調整、MR21/MR22價格變更/存貨調整、物料分類帳結算憑證等,但不包括直接財務記帳+物料號的(打了補丁的R/3允許財務記物料消耗+物料號到工單,此時對工單產出物料的存貨金額產生影響,但它本身存貨金額無影響)。、
影響存貨有效數量的只有收發領替廢轉等移動(憑證W開頭)。
相關表格:
MBEW|MBEWH/EBEW|EBEWH(普通庫存/銷售訂單庫存,其他庫存略)
CKMLPP/CKMLCR(啟動物料分類帳的表格)
MBEWH:庫存歷史表,保留有每個期間的庫存(即期末庫存),上月的期末即下月的期初,MBEWH有2個特點:一是為按期的累計庫存;二是某期無任何物料移動則該表無記錄,舉例,假設2008/01月物料A的庫存數為10,金額為100,價格為10元(有效價格,可以是標準價,也可以是移動價),2008/02起到2008/12月都無任何移動,則2008/12的期初一直往前追朔到有記錄的2008/01。
CKMLPP/CKMLCR:實施了物料帳的企業,此兩表保留了每個期間的期初/期末庫存和實際週期價等資訊,關於物料分類帳表此處不描述。
如何編寫某期間期初期末和該期限收發報表?
注:未實施物料帳或不使用物料帳表格可以從MBEWH表(假設無特殊庫存)取得任何一期間的期初(上期的期末,如果輸入期間無記錄,往前一直推到有記錄數)和期末存貨(如果輸入期間無記錄,往前一直推到有記錄數,此時期初=期末)的庫存數量和金額,如果需要期間交易明細,直接從BSEG中讀出所有帶物料號的憑證金額,就可滿足比如期初庫存金額+本期物料借方金額-本期貸發金額 = 本期期末庫存金額,如上所講, 一定要注意排除手工記帳直接加物料號部分,因這部分不到庫存,也就不到MBEWH表中,企業應該儘量避免手工直接輸入物料記帳的業務,可惜的是,很多實施物料帳的企業在物料帳結算完畢後才去採用手工差異+物料分攤的方式,而不是事前就找到異常原因杜絕差異分攤異常。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195776/viewspace-1046965/,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