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網信辦:國內資料共享與資料市場建設仍處於分散探索階段

qing_yun發表於2022-08-05

日前,國家網際網路資訊辦公室(下稱“國家網信辦”)釋出《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1年)》(下稱《報告》)。《報告》指出,2017年到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從27.2萬億增至45.5萬億元,總量穩居世界第二,年均複合增長率達13.6%,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從32.9%提升至39.8%,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之一。

《報告》總結了黨的十九大以來數字中國建設取得的顯著成就和2021年的重要進展成效,自從資料被作為生產要素參與分配後,我國在不斷加快探索構建資料基礎制度。2017年到2021年,我國資料產量從2.3ZB增長至6.6ZB,全球佔比9.9%,位居世界第二。大資料產業規模快速增長,從2017年的4700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1.3萬億元。公共資料開放取得積極進展,2017年到2021年,全國省級公共資料開放平臺由5個增至24個,開放的有效資料集由8398個增至近25萬個。

各地積極探索資料治理規則,培育資料要素市場,促進資料流通交易和開發利用。《報告》指出,各地堅持以統籌發展和安全為原則,積極探索資料治理規則,以隱私計算為代表的資料安全技術加快應用,資料要素市場加快培育,推動資料要素價值加快釋放。

比如在資料治理規則方面,廣東、浙江、上海等地方積極探索適應資料要素新特點新需求的治理方式,健全資料要素生產、流通、應用、收益分配機制。

其中,《廣東省資料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行動方案》提出構建二級資料要素市場結構,包括以政府行政機制為主對公共資料進行運營的一級市場,和以市場競爭機制為主促進社會資料要素最佳化配置的二級市場。廣東釋出我國首張公共資料資產憑證,明確企業用電資料可以作為貸款依據。《深圳經濟特區資料條例》提出市場主體對其合法處理資料形成的資料產品和服務享有財產權益。《上海市資料條例》聚焦資料權益保護、流通利用、安全管理三大環節,結合數字經濟相關市場主體的發展瓶頸,在滿足安全要求的前提下,促進資料流通和開發利用、賦能數字經濟和社會發展。

在資料交易市場培育方面。北京國際大資料交易所、上海資料交易所等陸續揭牌成立,資料交易模式加快探索。

其中,北京國際大資料交易所基於“資料可用不可見,用途可控可計量”的新型交易正規化,從技術、模式、規則、風控、生態等方面,加快建設多層級、安全、負責任的資料交易體系。上海資料交易所透過建設資料商業生態體系、建立資料交易配套制度、上線智慧資料交易系統、發放資料產品登記憑證、撰寫資料產品說明書等系列創新,探索解決資料交易確權、定價、互信、入場、監管等關鍵問題。

有業內專家提出,當前國內資料要素市場化最大的一個痛點是安全和流通。

《報告》提到,國內資料流通關鍵技術正加快探索引用,隱私計算等資料安全流通技術深入探索實踐,在物流運輸、公共安全、智慧能源、智慧城市、工業網際網路等場景開展探索應用。基於多方安全計算、聯邦學習、可信執行環境等技術的隱私計算技術和標準體系逐步建立,80餘家企業釋出相關產品,超八成產品開始試點部署或實施。中國人民銀行在14省(區,市)開展金融資料綜合應用試點,多個隱私計算專案入選資本市場金融科技創新試點(北京)專案首批清單。山東上線國內首個省級政務資料隱私計算平臺,珠海應用多方安全計算探索駕培資金監管新模式。

在對2022年數字中國建設展望中,《報告》指出了當下的不足,國內資料要素價值潛力尚未有效啟用,資料權屬、交易、流通、安全等重點問題研究進展較為緩慢,資料共享與資料市場建設等仍然處於分散探索階段。數字化發展治理體系尚需健全,壟斷與不正當競爭、資料安全、隱私保護、技術倫理等問題風險依然存在,需要進一步完善治理規則,強化治理能力,推動數字經濟在發展中規範、在規範中發展。

《報告》指出,未來要統籌資料開發利用、個人資訊保護和公共安全,加強資料收集、儲存、使用、加工、傳輸、提供、公開等全生命週期管理。加快構建資料產權、流通、分配、治理等規則體系,培育規範的資料交易平臺和市場主體,推動資料資源的高效流動。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69925873/viewspace-2909239/,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