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師們要小心所謂的"全棧",也有可能是個陷阱

MavenTalk發表於2020-03-13
被小公司培養成了"全棧"工程師,不好找工作了.

由於自己的大專學歷加專業不對口,所以這 2、3 年由於都是在創業小公司或者外包公司,被老闆一個人當 2 個甚至 3 個人使,這也導致了我自己的技術棧寬廣:前端、後端、移動端、爬蟲等等,啥都會點皮毛,成了所謂的"全乾工程師",但小公司沒能扛過網際網路的寒冬,相繼倒閉了,現在想面試大點的公司,求一份穩定工作。

但是問題就暴露出來了:

第一、學歷就死在了很多 HR 的第一關,學歷不高專業還不對口。

第二、大點的公司都不需要所謂的"全乾"工程師。

現在就是很難受,又不想自己下一份工作繼續待在小公司做"全乾工程師"。大點的公司又面不過,導致這幾天除了睡覺都在看一些底層面試題。不知道何時才能找到個自己滿意的工作!

論壇裡看到的這個帖子,訪問量過萬,回覆近200條,還是能引見大家共情的。小公司中這樣的情況屢見不鮮,為了節省成本,每個人都需要是多面手,生存現狀壓迫必然需要節省成本,投入到更能產出現金流的地方去。

我為什麼說小心陷阱,是因為確實有人以此為目標,實際中也確實去這麼做了。陷阱在哪?就如上文中這個小夥伴的困惑一樣。

  • 涉及技術領域廣,要投入大量時間學習,學過後沒有應用場景的話,很快會遺忘
  • 學的多,導致精力分散,每一個都無法深入進步,很多時候只能應對一般的開發要求
  • 容易給人一個樣樣都不精的印象,想像一下你作為面試官,當你拿到一份上面寫著什麼都會的簡歷時的感覺
  • 全棧更吃香,有時候是一些人的一廂情願,並不具有普適性
  • 對全棧有誤解,特別是做前端的小夥伴,從前到後完全一人之力拿下,時間久了會膨脹

我比較推崇“T型發展”路線,在一個領域深入,在多個領域有涉足,如果能深入自然最好不過,但這樣的人實在是太少。業餘水準與專業選手還是有差距的,在普通應用中體現不出多少差距,一旦業務量增長,技術支撐就會出現準差異。

雖說技多不壓身,但要投入很多時間、下大力氣去學習,技術迭代如此快,很難時時保持同步。全棧有全棧的市場,特別是自己創業或待著小公司小團隊裡,優勢就顯現出來的,一個兼任多崗,在不考慮時間投入的情況下,一人足夠。但當產品發展壯大時,必然還是走專業化路線,不可能將一個人變成一個團隊來用。將眾多工作集一身的做法,風險也很大(有個詞叫"巴士因子"),他們更願意專人專崗,即能保證團隊的持續產出,每個人都在自己的領域內深耕,遇到問題也能高效解決。

巴士因子是軟體開發中關於軟體專案成員之間資訊集中及共享度的一個衡量指標。一個專案至少失去若干關鍵成員的參與(“被巴士撞了”,指代職業和生活方式變動、婚育、意外傷亡等任意導致缺席的緣由)即導致專案陷入混亂、癱瘓而無法存續時,這些成員的數量即為巴士因子。——來源於百度百科

全棧也有全棧的好處,溝通成本極低,能從全域性思考、設計產品,而不是做參與其中一個模組,萬事不求人自己就能搞定。

全才的情況也確實有,沒有人會阻攔你成長為大牛,但先考量下自身是否具備這個素質,如果精力、體力、好奇心跟的上的話,那就去幹。當有一天自己創業做產品時,萬事不求人,前端、後臺、運維自己統統搞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