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物聯網

testering發表於2022-07-19

物聯網,簡單理解就是萬物相連的網際網路。

物聯網的英文名稱是 Internet of Things,簡稱為IOT,其核心和基礎仍然是網際網路,是在網際網路基礎上的延伸和擴充套件的網路。物聯網是透過感測裝置,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網際網路相連線,進行資訊交換和通訊,以實現對物品的智慧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路。

在物聯網中,感測裝置可以實時採集任何需要監控、連線、互動的物體的資訊,然後透過有線或無線網路接入,最終實現物與物、物與人的連線,實現對物品和過程的智慧化感知、識別和管理。

物聯網的概念,最早出現於比爾蓋茲 1995年《未來之路》一書。在《未來之路》中,比爾蓋茲已經提及物聯網概念,只是當時受限於感測裝置、無線網路及硬體的發展,並未引起世人的重視。直到1998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創造性地提出了當時被稱作EPC系統的“物聯網”構想。到了1999年,美國Auto-ID首先提出“物聯網”的概念,主要是建立在物品編碼、射頻識別技術和網際網路的基礎上。

過去,物聯網在中國被稱為感測網。中科院早在 1999年就啟動了感測網的研究,並已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建立了一些適用的感測網。

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西亞舉行的資訊社會世界峰會上,ITU(國際電信聯盟)釋出了《ITU網際網路報告2005:物聯網》,正式提出了“物聯網”的概念。

這裡,需要提到 ITU,它是聯合國的下屬機構,專門負責資訊通訊技術相關事務,其中就包括制定全球電信標準。

ITU的報告裡指出,無所不在的“物聯網”通訊時代即將來臨,世界上所有的物體從輪胎到牙刷、從房屋到紙巾都可以透過因特網主動進行交換,射頻識別技術、感測器技術、奈米技術、智慧嵌入技術將到更加廣泛的應用。

從實現流程上講,物聯網分成了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感測裝置部分,也就是利用射頻識別、二維碼、感測器等感測裝置,感知和獲取物體的各類資訊;第二部分是通訊技術部分,是透過對網際網路、無線網路的融合,將物體的資訊實時、準確地傳送,以便資訊交流、分享;最後一部分是智慧處理部分,即使用各種智慧技術,對感知和傳送到的資料、資訊進行分析處理,實現監測與控制的智慧化。因此,物聯網在整個資訊流的過程中就必須具備有三種能力,一個是獲取資訊的能力,一個則是傳送資訊的能力,最後一個則是處理資訊的能力。

在我國,物聯網是一個基於網際網路、傳統電信網等資訊承載體,讓所有能夠被獨立定址的普通物理物件實現互聯互通的網路。簡單來說, 就是把所有物品透過資訊感測裝置與網際網路連線起來,進行資訊交換,即物物相息,以實現智慧化識別和管理。 請輸入圖片描述

如果說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深刻地改變了人類社會的交往方式,那麼物聯網技術將會重構人與物、物與物的關係。據美國權威諮詢機構 Forrester 預測,到2020 年,世界上物物互聯的業務,跟人與人通訊的業務相比將達到30∶1,物聯網被視作下 一個 萬億級 通訊業務。既然物聯網對社會資訊傳播產生了如此深刻的影響,那麼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

物聯網使資訊生產形式得到延伸

1.增加資訊資源的來源。在物聯網時代,感測器作為“觸角”延伸到社會的各個角落,被廣泛應用於智慧基礎設施建設的各個方面,一些重要的公共資訊從難以捉摸到被作為資料留存了下來,這將為公共新聞的生產提供優質、豐富的資訊來源。比如智慧家居、智慧醫療、可穿戴裝置終端等。

2.擴大新聞生產主體。在物聯網社會,大資料成為極其重要的新聞資源,一些掌握資料資源、演算法優勢的技術公司憑藉其對使用者資料的掌握,逐漸地向新聞生產的核心領地滲透,新聞生產的主體擴大到掌握智慧機器、感測資料的IT 巨頭、物聯網企業。

(二)物聯網使媒介與社會的融合更加深入

1.傳播終端無所不在。2015 年7 月麥肯錫釋出的權威報告指出,全球物聯網有望滲透的下游應用市場規模將在2025 年之前成長達到3.9-11.1萬億美元,達到約11% 的全球經濟佔有率,並與城市管理、生產製造、家庭事務、汽車駕駛、能源環保、物流運輸、工作辦公、消費結算、個人健康等重要領域結合形成9 個千億級規模以上的細分市場。屆時,傳播終端將無所不在。

2.媒介終端的場景化。在萬物互聯時代,物聯網將物理世界與虛擬空間連線起來,智慧裝置充斥著物理世界的空間與環境,佔據著社會生活的每一個場景,這些媒介終端對社會場景的覆蓋可以有效監測公共領域與個人世界的實時狀態,記錄甚至培養人們的生活習慣,從而提供更加人性化的基於場景的服務。

(三) 物聯網使使用者的概念更加清晰

1.使用者平臺的延伸。網際網路促生了多種平臺型媒體和綜合型資訊服務商的出現,受眾也從被動的資訊接收者轉變為積極參與內容生產、主動消費資訊產品的終端使用者,也就是新媒體條件下的使用者。物聯網時代,使用者的意義將更為凸顯。

2.使用者分析的多維化。大資料、感測器技術的興起使實時檢測使用者的媒體使用行為成為了現實,開通了即時反饋渠道,不僅如此,對使用者的分析也從傳統意義上的人口統計學特徵的把握,增加了對生理反應的記錄和深度需求的挖掘。

免責宣告:

1、文章文字與圖片來源網路,如有問題請及時聯絡我們。

2、涉及轉載的所有文章、圖片、音訊影片檔案等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

3、本文章內容如無意中侵犯了媒體或個人的智慧財產權,請聯絡我們立即刪除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70019202/viewspace-2906377/,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