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資訊保安

lsw18313894453發表於2019-04-18

物聯網的安全和網際網路的安全問題一樣,永遠都會是一個被廣泛關注的話題。由於物聯網連線和處理的物件主要是機器或物以及相關的資料,其“所有權”特性導致物聯網資訊保安要求比以處理“文字”為主的網際網路要高,對“隱私權”(Privacy)保護的要求也更高(如ITU物聯網報告中指出的),此外還有可信度(Trust)問題,包括“防偽”和DoS(Denial of Services)(即用偽造的末端冒充替換(eavesdropping等手段)侵入系統,造成真正的末端無法使用等),由此有很多人呼籲要特別關注物聯網的安全問題。物聯網系統的安全和一般IT系統的安全基本一樣,主要有8個尺度: 讀取控制,隱私保護,使用者認證,不可抵賴性,資料保密性,通訊層安全,資料完整性,隨時可用性。 前4項主要處在物聯網DCM三層架構的應用層,後4項主要位於傳輸層和感知層。

其中“隱私權”和“可信度”(資料完整性和保密性)問題在物聯網體系中尤其受關注。如果我們從物聯網系統體系架構的各個層面仔細分析,我們會發現現有的安全體系基本上可以滿足物聯網應用的需求,尤其在其初級和中級發展階段。物聯網應用的特有(比一般IT系統更易受侵擾)的安全問題有如下幾種:

1. Skimming:在末端裝置或RFID持卡人不知情的情況下,資訊被讀取。

2. Eavesdropping: 在一個通訊通道的中間,資訊被中途擷取。

3. Spoofing:偽造複製裝置資料,冒名輸入到系統中。

4. Cloning: 克隆末端裝置,冒名頂替。

5. Killing:損壞或盜走末端裝置。

6. Jamming: 偽造資料造成裝置阻塞不可用。

7. Shielding: 用機械手段遮蔽電訊號讓末端無法連線主要針對上述問題。

物聯網發展的中、高階階段面臨如下五大特有(在一般IT安全問題之上)的資訊保安挑戰:

1. 4大類(有線長、短距離和無線長、短距離)網路相互連線組成的異構(heterogeneous)、多級(multi-hop)、分散式網路導致統一的安全體系難以實現“橋接”和過度。

2. 裝置大小不一,儲存和處理能力的不一致導致安全資訊(如PKI Credentials等)的傳遞和處理難以統一。

3. 裝置可能無人值守,丟失,處於運動狀態,連線可能時斷時續,可信度差,種種這些因素增加了資訊保安系統設計和實施的複雜度。

4. 在保證一個智慧物件要被數量龐大,甚至未知的其他裝置識別和接受的同時,又要同時保證其資訊傳遞的安全性和隱私權

5. 多租戶單一Instance伺服器SaaS模式對安全框架的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物聯網資訊保安應對方式:

首先是調查。企業IT首先要現場調查,要理解當前物聯網有哪些網路連線,如何連線,為什麼連線,等等。

其次是評估。IT要判定這些物聯網裝置會帶來哪些威脅,如果這些物聯網裝置遭受攻擊,物聯網在遭到破壞時,會發生什麼,有哪些損失。

最後是增加物聯網網路安全。企業要依靠能夠理解物聯網的裝置、協議、環境的工具,這些物聯網工具最好還要能夠確認和阻止攻擊,並且能夠幫助物聯網企業選擇加密和訪問控制(能夠對攻擊者隱藏裝置和通訊)的解決方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