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商品系統的演進分析

大愚Talk發表於2022-07-12

好久沒有給大家帶來新的知識分享了,2022的第一篇(是的,你沒看錯!第一篇)就給大家講講商品模型的演進過程吧!希望對大家做的工作有所幫助~~


我們來假設:現在需要從零開始做電商,毫無經驗,也沒有競對可參考,你就是全球獨一份!你的系統會做成什麼樣呢?我們一起撥雲見日吧!

歷史煙雲

站在技術的視角,要去做一個電商商品系統,毫無疑問你需要一個商品實體,同時為了方便使用者在C端篩選瀏覽,繼承自CMS思想(欄目-->文章模型),很容易想到給每類商品增加一個分類,把相似的商品歸屬到相同的類目下。比如:超市中看到的酒水區、糧油區就是對同類商品的一個分類。此時我們的模型如下:
image.png

別看這個簡單的模型,初期他就可以跑起來了。但是這個分類的方式伴隨業務發展遇到一個問題,一些知名品牌他不僅僅只生產一個分類的商品,比如小米,又造手機、又造手機殼!那麼消費者想找小米手機殼,在上面的模型下怎麼辦?只能先找到手機殼這個分類,然後一個一個的翻!這個時候的訴求就是,系統怎麼能夠快速的把是小米的手機殼找出來呢?思路無非是兩個:一是讓消費者選擇完手機殼後再選一下小米,或者消費者先選小米,然後再選一下手機殼!當然不管採用這兩種方式的哪一種都有一個問題,【小米】該怎麼在模型上表達呢?對應真實的物理世界,又抽象出品牌這個概念。
image.png

上面的模型演進後,消費者還想更進一步的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商品。比如裙子有風格、有長短、有材質各種差異;電子產品如手機有CPU、攝影頭畫素、電池容量等等差異。也就是說同一個類目下商品的屬性會有差異,通過這些屬性可以進行快速的篩選定位商品。
image.png

一個分類是可以有若干屬性的,每個屬性又有多個屬性值;又因為一個商品對應一個分類,所以一個商品會有多個屬性值。基於此,模型此時演化成:
image.png

到這裡,好像基本的能力都可以滿足了,但是線上上開展業務中,我們發現還有一個特點。比如買手機有:Xiaomi 12S Ultra 8GB+256GB 經典黑;Xiaomi 12S Ultra 12GB+256GB 冷杉綠 等多種選擇,那麼按照上面的模型,我們就針對這兩種建立對應的兩個商品。雖然從技術上可以滿足,但是站在消費者角度,他想要先看到 Xiaomi 12S 的全部資訊然後逐步選擇,頁面上要去怎麼聚合這兩個相關性很高的商品呢?
image.png

此時有兩種選擇,典型的就是京東與淘寶各自的方案(由於沒有實際待過、看過程式碼。所以部分內容純屬YY+網路資料來源,如有雷同,純屬意外!)

適合的就是最好的

京東的選擇

京東選擇的就是:每一種不同規格就對應一個商品(我們這裡先不說sku概念),然後具體到消費端,會去把這些不同規格的商品進行一個聚合,我們可以大概猜測(因為沒有真實見過,只能猜)他們的模型如下:
image.png

實際實施的時候,商品-包關係可能直接冗餘儲存在商品中。

淘寶的選擇

在淘寶的商品模型中,將 Xiaomi12s 中的不同規格單獨抽象出來,不同規格的商品我們稱之為SKU(Stock Keeping Unit),他上面承載價格、庫存等資訊,商品上去承載 12s 不同sku的共有資訊,如:類目、品牌、屬性值等。
image.png

採用這種模型時,在消費端透出是基於商品維度的;通過商品去找對應的sku然後做頁面渲染。
京東、淘寶這種不同的選擇各有什麼優缺點呢?還是說會存在一種模式碾壓另一種?我們可以通過表格做一個簡單的分析:

京東模型:單層商品模型淘寶模型:雙層商品模型比較
消費端的SKU直接與供應鏈的貨品對應消費端的商品下的SKU與供應鏈的貨品對應京東自營歷史背景,這種與供應鏈的互動更直接
資訊治理、優化重複動作多結構化資訊治理只看商品淘寶模型資訊質量治理更便捷
每個SKU存的都是完整資訊SKU共有資訊在商品上,SKU存差異化資訊淘寶模型儲存成本更低,消費端呈現更直接(京東為了聚合展示還是需要虛擬加一層SKU包的概念)
SKU差異化更容易做(比如SKU維度的渠道、交易、履約等)SKU維度差異化實施成本高(同前)需要到SKU更細節差異化的業務,淘寶模型鏈路成本高(主要是穩定性與研發成本)

SPU 的誕生記

通過上面的分析應該能夠理解類目、品牌、屬性、規格、商品、SKU這幾個概念是如何演化而來的了。但是這裡好像還少了一個環節,SPU在哪裡體現呢?接下來我們就繼續上面的邏輯來推匯出SPU的誕生過程。
其實SPU並不是所有電商一定要具備的,一般來說在自營電商中 SPU==商品,而在平臺型電商中 SPU 是商品的上一級。為什麼會有這種差異呢?我們逐步拆解來分析。注意,下面都是按照product-sku的兩層模型來推導,沒有涉及京東的一層SKU模型,個人覺得演進思路應該是大同小異的。

自營:只有自己平臺一個商家

在只有自己一個商家的時候,每一個品在平臺上都是獨一無二的,比如小米官網買Xiaomi 12s,不會說有兩個入口,進去對應的資訊、價格、服務還有差異化,它一定是天然統一的。這個時候我們如果在商品上再抽象一個SPU獨立概念出來沒有意義,所以,此時的實際模型可以理解為下面的樣子
image.png

平臺:支撐多個商家在這裡玩

自營不需要區分開SPU,為什麼平臺就一定需要區分開呢?這裡繼續用 Xiaomi 12s 來舉例子,既然是平臺型電商,那麼賣這款商品的商家可能就會有很多。從物理概念上講我們知道大家買的都是 Xiaomi 12s這款手機,在系統中都是獨立的商家,我們怎麼識別這些手機的關聯性呢?除了關聯性還有這些手機都是同一家生產的,他們有些資訊都是一樣的,每個商家都要重複填寫嗎?我們可以至少從下面三個視角來看問題:

供給

  • 將SPU理解為一個模板,所有商家可以基於該模板快速填充公共資訊
  • 平臺也可以基於SPU對部分型別商品做強管控,提升供給商品結構化資訊完整度與質量

消費

  • 通過導購位置聚合同類品,提升消費者篩選效率
  • 同款識別輔助演算法提升精準度

平臺

  • 有了SPU的關聯標識,可以在平臺範圍內實現某個SPU的統計、運營、管控

暫時無法在飛書文件外展示此內容

基於上面的SPU邏輯,我們可以更進一步的提出CSPU的概念,因為既然商品維度已經是標準化的,那麼SKU維度一些資訊也是可以標準化的,他可以更細粒度的解決上面所說的供給、導購問題。到此可以推匯出下面的結構:
image.png

那麼到這裡是不是就終止了呢?並沒有,現實世界的業務、政治環境不斷的發展,變得越來越複雜,比如:出現的全球經營、區域化精細經營等。上面的形態從供給、到消費都有新的訴求。比如之前平臺所有商家都基於SPU來發,但是在連鎖經營中一個商家可能在平臺上不再只對應一個店鋪,而是一對多的情況(典型的盒馬、每日優鮮等),會基於使用者的位置匹配對應門店。但是這些門店本質賣的商品針對這個商家來說還是相同的,他們只是要到不同的門店有資訊差異化,甚至是這些門店商品哪些資訊、許可權可以供門店修改也是要總部商家進行管控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是需要總部有一個主檔的概念,門店基於主檔去做分發。
至此,商品域中核心的概念大家都基本能夠get是如何演進而來的了。但是上面我們的推導還沒有涉及到供應鏈,因為早期的業務,一般都是商家自己把自己倉庫裡的貨品上翻成平臺的商品進行售賣,但伴隨平臺發展能力逐步健全,不管是為了為商家提供更多服務能力,還是業務深耕開始自營,都會開始涉及到供應鏈。這裡最核心的幾個問題是:商貨關係(主要是倉、庫存)、庫存共享、庫存專享、以及貨品到商品的快速上翻等等,這些問題怎麼解呢?

歡迎你私信我,我們一起碰撞火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