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作為網生代的未成年人在網路上娛樂、社交、學習、消費。一些網路社交產品也有更多未成年使用者,QQ、微信、豆瓣、玩吧、知乎等熟人社交或半熟人社交、遊戲社交、知識社交類產品,都深得未成年人的喜愛。在這些社交類產品中,微信作為國內使用者量最大的社交App,已經覆蓋了12億人口。青少年使用者也是微信的重要使用者群體之一。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調查顯示有專屬微訊號的未成年人超過六成 過去曾有過微訊號但現在沒有的不到7%

為更好地維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未成年人線上社交產品的使用及其權益保護”課題組以微信為例,研究青少年使用微信及其相關功能的特徵,分析未成年人使用線上社交產品的作用,以期更好地為未成年人服務,保護未成年人權益。

本研究採取多階段隨機抽樣的方法,在北京、廣東、江蘇、河南、安徽、陝西、四川、遼寧共8個省份分別選取省會城市和一個不發達城市作為二級樣本,北京選取了1個市區與1個郊區抽取調研樣本。被試為從小學四年級到高三的小學生、初中生和高中生。共回收7898份問卷,有效樣本7460份。其中,男生52.7%,女性47.3%;小學生26.0%,初中生39.5%,高中生34.4%;城市學生59.2%,農村學生40.8%。

是什麼問題致使家庭對未成年人線上社交的監管“流於形式”

課題組認為,作為一個應用廣泛的社交App,微信已經深度滲入到未成年人的生活中。調查顯示,有專屬微訊號的未成年人超過六成,過去曾有過微訊號但現在沒有的不到7%,約三成未成年人沒有微訊號。

課題組對不用微信的原因進行分析發現,佔比最高的兩項分別是沒有手機和家長不讓用。課題組分析,未成年人不用微信的主要原因來源於客觀限制,如家長沒給買手機、家長不讓用,認為費時間、不安全等主觀因素佔比較低。

而未成年人使用微信佔比最高的前兩項原因分別是:近九成的未成年人使用微信的首要原因是為了方便溝通,近六成是為了看學校的作業和通知等。課題組分析,這說明未成年人使用微信與社交有強相關,而微信也是未成年人學習、完成學業安排的重要工具。此外,佔比兩成以上的分別是“大家都用”“看朋友圈”“獲取資訊”,其目的也是為了社交和學習。由此可見,社交和學習是未成年人使用微信的主要原因。

家長對未成年人的網路使用、網路安全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未成年人保護法和家庭教育促進法等法律法規,均對家庭監管提出了具體要求。課題組研究發現,多數家長對未成年人使用微信以提醒和規定為主。

調查顯示,排在家長所有管理方法的前四位的是:超過四成家長分別提醒孩子注意資訊保安和不許加陌生人微信,也有四成多家長分別對孩子提出規定使用時間和規定使用時長。與此相比,會使用青少年模式的家長僅佔不到四成。

值得注意的是,有超過四分之一的未成年人表示家長“不怎麼管”。和孩子討論看到的內容、與孩子一起看視訊內容排序靠後,不足一成。

課題組認為,家長的管理方法比較單一,大多以口頭提醒為主,告訴孩子不許做什麼較多,告訴孩子能做什麼較少,善於使用青少年模式這一未成年人保護工具的家長就更少,對孩子的網路使用過程進行監督、能與孩子同樂的比例更低。

課題組通過學段比較發現,家長對小學生的管理更嚴格。

差異較大的是規定使用時長和使用時間這兩種管理辦法,從小學生到高中生,均下降了22個百分點。另一項差異較大的是開設青少年模式,小學生比初中生高13個百分點,比高中生高出20個百分點。

在家長“不怎麼管”的比例中,超過三成高中生表示家長“不怎麼管”,比初中生和小學生分別高出10個、21個百分點;而家長對男孩“不怎麼管”的比例也高於女生6個百分點以上;城市家長“不怎麼管”的比例高於農村家長約3個百分點。

是什麼原因導致未成年人願意“泡”線上上社交

線上社交產品為人們提供了更豐富的社交體驗和更便捷的社交服務。健康合理地使用線上社交產品,不僅是對成年人的要求,更是對未成年人的要求。哪些因素影響到未成年人使用線上社交產品的行為呢?

課題組研究發現,家庭的生活環境、家長的教育方式等對未成年人使用微信的行為有密切關聯。例如,生活中“經常有”大人不尊重我、家人各自上網不交流、因為上網與父母吵架的情形,孩子每天使用微信很多次的比例更高,與“幾乎沒有”不尊重孩子情況的家庭相比,每天用微信好多次的比例相差約11個百分點。

課題組分析,家庭教養方式方法對未成年人能否理性使用微信影響較大,如果家庭中經常出現不民主的養育方式,孩子反而容易使用微信次數更多、時間更長。尤其是家長經常嘮叨、家人之間缺乏交流、因為上網不能好好溝通而吵架的養育狀態,並不能很好地管理孩子,反而易使孩子陷入非理性使用中難以自拔。另外,如果家長缺乏權威和管理方法,也會使孩子陷入不合理的使用中。未成年人成長需要寬鬆的、民主的成長環境,有的家庭對孩子實行專制型管理,不許這個不許那個,只告訴孩子不許做什麼,很少告訴孩子能做什麼,不自由的缺乏民主尊重的家庭氛圍反而易使未成年人想方設法“出圈兒”。

課題組研究還發現,未成年人的心理狀態與他們使用微信的頻率、時長、功能等也顯著相關。

以使用微信的頻率為例,經常有孤獨感的未成年人,每天使用微信好多次的比例比幾乎沒有孤獨感的未成年人高9個百分點以上;經常有被看不起感受的未成年人,每天使用微信好多次的比例比幾乎沒有被看不起感受的未成年人高10個百分點以上。反之,幾乎沒有孤獨、被看不起、心理壓力大感受的未成年人每天使用微信次數少的比例更高。

課題組分析,當未成年人心理壓力較大或心理狀態不佳時,他們更有可能通過網路向朋友、家人傾訴,或者尋找心理安慰。這時,使用微信也許成為他們很喜歡的一個溝通渠道,這也啟發家長、教師等成年人更關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關注他們的情緒與心理感受。

是什麼因素引導未成年人選擇看不同型別的視訊

調查顯示,經常使用視訊號的未成年人佔比超過5%,有時使用的比例不到一成,偶爾使用的比例超過三成。合計下來,有近半數未成年人使用過視訊號。

從未成年人使用視訊號時長來看,近七成每次在20分鐘以內,使用20-40分鐘佔比近兩成。課題組分析,大部分未成年人都能合理安排使用時長。也有一成多未成年人每次使用超過40分鐘。課題組通過比較發現,經常使用的男生比女生高2個百分點以上,高中生比初中生、小學生略高,農村學生比城市學生略高。

調查發現,未成年人對幽默搞笑類視訊最感興趣,佔比超過七成,其次是勵志奮鬥類視訊,佔比超過半數。而旅遊美食類、實用技能類、遊戲動漫類、新聞熱點類、知識教育類的比例均在三成多。課題組分析,未成年人使用視訊號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減輕壓力,放鬆心情,開心一笑,這是幽默搞笑類視訊比例遠遠超過其他型別視訊的主要原因。

課題組調查未成年人對視訊號的看法發現,多數未成年人對視訊號持肯定的態度,認為使用視訊號帶來的最大好處是緩解壓力。其次是內容吸引了他們,使他們增長知識。

使用視訊號的未成年人中,七成多贊同“看視訊號能緩解壓力”的觀點,在眾多觀點中佔比最高;其次是分別有超過六成贊同“視訊號內容時尚有趣”“看視訊號能增長知識”的觀點,有超過五成贊同“視訊號讓我更瞭解朋友”。

課題組分析,這些正向觀點均超過半數以上,說明雖然未成年人使用微信的主要功能是社交與學習交流,但是視訊號也起到了減壓、有趣、豐富知識、促進交往的作用。情緒健康、娛樂、學習、交友,這些都是未成年人成長中必不可少的要素。

調查也顯示,有四成多未成年人擔心使用視訊號會浪費時間或做事效率低,三成多認為視訊號的內容缺乏特色,兩成多認為看視訊號會多花錢。課題組認為,對視訊號有可能帶來的問題值得關注,這些問題不僅不利於未成年人的成長,也不利於成年人的健康生活,需要加強媒介素養的培養,使成年人使用者和未成年人使用者都能理性使用和享受網際網路產品帶來的好處。

課題組重點比較了未成年人看勵志奮鬥類、新聞熱點類、遊戲動漫類、獵奇八卦類、知識教育類視訊與家庭中存在不尊重孩子行為的關係。

資料顯示,家裡很少有“大人不尊重我”情形的未成年人,喜歡看勵志奮鬥類視訊的比例比家裡經常有大人不尊重孩子情況的未成年人高17個百分點;同樣,喜歡看新聞熱點類、知識教育類視訊的比例也分別高約4個、17個百分點;反之,家庭裡經常有“大人不尊重我”這種情況,未成年人更喜歡看遊戲動漫類視訊,比很少有“大人不尊重我”這種情況的未成年人高20個百分點;喜歡獵奇八卦類視訊的比例也高7個百分點。

同樣,如果未成年人經常有“不自由”的感受,喜歡看遊戲動漫、獵奇八卦類視訊的比例更高。尤其是遊戲動漫類視訊,比家裡很少感到不自由的未成年人高出近14個百分點;反之,家裡很少感到不自由的未成年人,喜歡看勵志奮鬥、旅遊美食、新聞熱點、知識教育類視訊的比例更高,尤其是勵志奮鬥類視訊,比家裡經常有不自由感受的未成年人高出近15個百分點。

課題組研究還發現,有較多負面心理感受和壓力的未成年人,更喜歡看遊戲動漫類視訊,很少有負面心理感受的未成年人更喜歡看勵志奮鬥類或知識教育類視訊。例如,經常有孤獨感受的未成年人,更喜歡看遊戲動漫類短視訊,比很少有孤獨感受的未成年人高近15個百分點;很少有被看不起感受的未成年人更喜歡看知識教育類視訊,與經常有被看不起感受的未成年人相比高13個百分點。

課題組分析,家庭中缺乏民主、尊重、寬鬆的生活氛圍,未成年人刷視訊的內容也會有較大差異。家長如果希望孩子多看正能量的視訊內容,激發他們上進的、學習的興趣愛好,平時要在生活中多給孩子一些尊重和自由,多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態,孩子在自主選擇視訊時反而更易選擇正向的內容。

是什麼緣故使得未成年人願意在網上“裸奔”

以社交功能為主的微信推出青少年模式後,有七成多未成年人表示知道,還有近三成表示不知道。

但是在知道的未成年人中,已開啟青少年模式的比例只有四成,半數沒開啟青少年模式,還有近一成開過後來關了。

調查發現,有超過七成未成年人表示“我願意家長給我開青少年模式”、近七成贊同“所有平臺都應有開啟青少年模式的提醒”。課題組提醒,作為監護人要具備未成年人保護意識,盡到監護責任,及時給未成年子女開啟青少年模式。

但是調查資料也顯示,當前的青少年模式還存在一些不完善的方面。例如,四成多未成年人認為“青少年模式下的內容單調”“青少年模式下微信功能太少”,三成多認為“總跳出開啟青少年模式的提示很煩”。課題組認為,現有的青少年模式尚需大力完善,以便更符合未成年人的需求,使未成年人更願意主動接納和使用青少年模式。

調查顯示,如果大人經常有不尊重孩子的情形與幾乎沒有不尊重孩子的情形相比,開啟青少年模式的比例相差了近13個百分點;經常有和幾乎沒有“家人各自上網不交流”情況的家庭,未成年人開啟青少年模式的佔比也相差了10個百分點以上。

課題組分析,如果家庭教養方式不夠尊重、自由,缺乏有效的良好的交流與溝通,不僅無法管理好未成年人上網、使用微信、看視訊,也難以幫助或引導未成年人積極主動地開啟和使用青少年模式。

在家庭中經常有吵架、嘮叨、不交流的現象,未成年人的心裡話往往無處可訴,或者只能到網上去跟網友說。研究發現,心裡話跟誰也不說、只跟網友說的未成年人沒開啟青少年模式的比例更高。調查顯示,經常跟爸爸媽媽、老師、祖輩說心裡話的未成年人,開啟青少年模式的比例更高,均在半數左右;而經常跟網友說心裡話或者跟誰也不說的未成年人,沒開啟青少年模式的比例更高,兩者均在六成以上。

課題組分析,家庭是孩子重要的情感支援來源,如果家庭教養方式不當,家長經常用簡單粗暴、專制放縱的養育方式對待孩子,如很少和孩子交流,經常嘮叨,家庭成員為上網吵架,孩子在家庭中感受不到被尊重,缺乏自由的生活環境,孩子都更易到家庭之外的網路世界去尋求理解、認同。這時,網路社交就是未成年人到網路尋求溫暖的重要途徑。家庭教養方式失當,必然導致家庭教育功能喪失,使父母在孩子面前既沒有教育權威又缺乏教育方法,自然難以有好的教育效果。要預防未成年人網路沉迷現象,需要從改善家庭養育環境、修井家庭養育方式開始。

分析未成年人的心理狀態發現,經常感到心理壓力大的未成年人,開啟青少年模式的比例更低,比幾乎沒有這種感受的未成年人低16個百分點以上;經常感到心理壓力大的未成年人,沒開啟青少年模式的比例更高,與幾乎沒有心理壓力的未成年人相比高13個百分點以上。而且,經常感到心理壓力大的未成年人開啟青少年模式後又關閉的比例更高。課題組分析,心理壓力大的未成年人更想逃脫青少年模式的管理與限制,在網上“裸奔”以釋放壓力。

課題組認為,成年人非常有必要與網路時代的原住民們形成民主的、尊重的、溝通的、理解的相處方式,加強親子溝通,對未成年人多些寬容與接納。微信作為成千上萬網路社交產品的一種是客觀存在,無論家長管不管,未成年人終究是要使用的,成年人不可能將未成年人擋在微信等社交類產品之外。而且,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網路社交產品在未成年人中的滲透率將會更高。因此,呼籲家長既要給孩子提供民主和諧的代際溝通、教養方式,也要積極承擔教育責任,對孩子進行科學引導與管理,使孩子能合理使用各類網際網路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