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構師日常(二)

崔馳坤Richard發表於2022-04-08

架構師日常(二)

組織級季度評審會,有點像組織級別上的敏捷回顧會議和計劃會議的綜合體,主要是從組織級別看看各個工作單位是否的有能打動客戶的特點,有哪些做的好的需要繼續堅持做的地方,還有哪些部分需要改進,未來的改進計劃是什麼樣子的。

這個會我們這邊有兩個架構師參加,另一位是水平遠超高階架構師水準的。很多我們組織層面的技術基本都由他把握,怎麼樣能做到這種水平呢?就是跟進最新流行的技術趨勢,那麼下面我列一些資源,是架構師應該經常去了解和學習一下的:

  • ThoughtWorks,基本上一個季度或半年出一期技術雷達(Technology Radar)從技術、平臺、語言和框架、工具四個方面介紹最新的流行趨勢。經常有一些評分很高或在國外已經應用國內還不知道的技術產品在每期的列表中,有的來自於GitHub排行榜,有的來自於各大論壇網站的新潮技術,總之如果你想保持自己的技術先進性,這個技術雷達是不能錯過的,最新一期就是第26期,提出了SBOM軟體物料清單的概念。

  • Gartner技術趨勢和魔力象限,如果你想找到一些平臺或軟體的替代品,如果你想評價兩個相同行業的軟體或服務供應商,一定先看看Gartner的魔力象限,從多維度對企業和產品進行了深入比較。還有每年出的十大或者十二大戰略性技術趨勢,都是全球大廠的技術風向標。

  • AWS、Azure、GCP、Alibaba等各大運廠商的架構中心(Architecture Center),各大雲廠商為了推銷自己的產品和服務也是牟足了勁,經常在架構中心網站放大招,比如直接出個白皮書指導你如何上雲、如何實現微服務或雲原生服務,為了讓你用明白他的產品和服務,先要給你講明白架構和相關的體系,為了讓你用明白其它軟體如Oracle的產品,它會把如何優化如何架構如何測試如何開發等講得明明白白,所以這些白皮書可以說都是資深架構師的心血結晶,絕對值得一讀。

  • 另外還有一些大師的網站,比如作為GoF(Gang of Four)之一併任職ThoughtWorks首席科學家的Martin Fowler。還有研究C4 Model架構模型的Simon,都是大師級的架構師,他們的文章都引領著架構界的潮流。

  • 技術部落格類或門戶類網站,如CDDN、MSDN、部落格園等。

有的時候我們經常提到兩種技術界比較崇拜的稱呼,一個是架構師,一個是技術佈道師。尤其是在成長性組織中,學習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一個好的組織一直在學習如何變得更好,如何提供更好的服務、如何提供更好的軟體交付,如何把DevXXXOps等做得更好。這裡架構師和技術佈道師做的都是從0到1的工作,其它的開發人員和技術人員則是實現從1到N。

這裡我們可以討論一下認知的三個層次:

  • 你知道你知道的
  • 你知道你不知道的
  • 你不知道你不知道的

這是一個認知的三角形體系,最上面較小的部分是你知道你知道的,這部分很好理解,因為你都清楚明白,是你通過後天學習已經掌握或者通過你的認知能力已經可以做清楚的判斷和掌握的東西。如果你用過三到五年以上,你可以說是這方面的專家(但也要看你掌握這個知識的深度)可以成為Expert,而如果是更少的時間和更淺的認識你只能說你Capable。

在這個三角形的中間部分,這部分要比頂端部分大很多,是你知道你不知道的。很多做.NET的同學天天聽Sprint Boot,做AWS的同學天天聽到Google的BigQuery,但是很多都是之問其名不見其物,沒做過沒實踐過,僅僅是知道而已,我們稱為Familiar。

最後是最大的一部分,這部分厲害了,同學們聽好:叫你不知道你不知道的。都有什麼呢,舉個例子,你的大腦用了20%不到,那另外80%多幹什麼去了?現在科學家還沒研究明白。那麼你可能聽過大資料,但沒聽過什麼是資料發現,什麼是資料編織,什麼叫給資料打標籤。那麼當這些知識來到你面前,你是一無所知的狀態。

那架構師的部分是做什麼呢?大部分時候是讓你在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做得更好,第三部分能有所收穫。

技術佈道師呢?經常幹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讓你把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向上往第一部分或第二部分做知識轉化。其實知識經濟時代,大家已經有體會,比如哪些花錢的線上課程或者科普知識的抖音往往都會給我們新知重新整理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讓我們的認知上到一個新的層次。這也就是為什麼類似的線上學習類應用,包括知乎等等如今被人推崇的原因,因為你想了解什麼就可以去科普一下。

說個最近我生活中遇到的例子,我個人愛好滑雪,幾年前就聽說過陸地衝浪板這個東西,不過前幾年無論場地還是技術都很不成熟。但最近發現身邊很多滑雪的朋友開始玩陸地衝浪板,我作為一個戶外玩家或者說是愛好者也對其感興趣,但我肯定不會被銷售商誤導。就開始做功課,首先是上淘寶看一下產品的價格區間,做一個比較,然後去知乎瞭解一下陸地衝浪板選購的引數以及品牌之間的對比,結果發現國內玩的人有不少了,不過對詳細的評比沒什麼概念,銷售商也是牟利為目的引進國外知名滑板以圖高利潤,而國內滑板愛好者就走向兩極,要麼是買最貴的國外品牌滑板,要麼是買國內便宜的平替滑板。國內資訊不夠我開始向國外的網站做調查,通過國外的評比視訊教學視訊逐漸掌握了一些注意事項,還有身高體重與板型及長短的引數,就此,我寫了一篇專業一點兒的文章通過微信群分享給我了我身邊要選購滑板的朋友,就此獲得了一個“專業玩家”的美名,但是我還一次陸地衝浪板沒有碰過。?

經過上面的解釋大家可能就會發現,時間、成本、人力上的浪費可以通過大量的學習避免,當然也需要你提高認知的水平。如果只是站在技術層面去看問題,可能還是會有困難,在專案中需要站在更高的全域性或者架構的層面去看問題,綜合性地去解決問題,這也就是為什麼說架構師更多的時候是在做選擇,而架構師之外的人員是為了這個選擇而付出努力去實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