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家裡有一臺機頂盒(移動魔百盒)淘汰下來了,博主想要物盡其用,看看是否能將其改造為一臺Linux"開發機",量身定製系統,用作開發和測試,以及跑伺服器
博主選擇的是Ubuntu發行版系統,話不多說,開始“破解”吧!
準備工作
機頂盒型號:移動魔百盒CM201-2(CH),晶片組: hi3798mv300(hi3798mv3dmm),其他型號類似
理論上適用於以下SOC的機頂盒:Hi3798Mv100 / Hi3798Cv200 / Hi3798Mv200 / Hi3798Mv300
1. 準備Linux系統和Windows系統
前者作為原始碼編譯環境,後者需要使用到進行韌體燒錄的軟體
(燒錄也可以命令列形式甚至不需要Windows,需要參考海思官方文件,為了方便故在Windows平臺下進行燒錄)
故強烈推薦在Windows平臺上安裝WSL
2. 準備海思的燒錄軟體HiTool(Windows軟體)
3. 準備燒錄韌體所需的USB傳串列埠模組以及接線,其中只需要TXD, RXD, GND三條連線到板上,並準備一根網線用於向機頂盒快速傳送韌體程式
博主使用的是CH340G,如圖
CH340G需要驅動程式,需要去官網下載CH341SER.EXE
若CH340驅動安裝正確,進入裝置管理器將會看到對應埠
4. 準備機頂盒原始碼
原始碼連結:https://github.com/martixjohn/HiSTBLinuxV100R005C00SPC050
原始碼包含機器的載入程式、啟動引數、Linux核心以及一個基本的rootfs
博主修改了部分配置以適配hi3798mv3dmm
5. Ubuntu 映象
-
從ubuntu官網或映象源下載匹配機頂盒架構的Ubuntu base
-
新建空檔案,建議至少為800M,用作環迴檔案(loopback)
dd if=/dev/zero of=ubuntu.img bs=400M count=1
-
格式化該環迴檔案,建立ext4檔案系統
mkfs.ext4 ubuntu.img
-
掛載環迴檔案
# 建立掛載分割槽 mkdir -p /mnt/loopback # 虛擬成塊裝置 losetup --find --show ubuntu.img # 將塊裝置掛載到分割槽,如/dev/loop0 mount /dev/loop0 /mnt/loopback
-
解壓Ubuntu base
tar -xzf ubuntu.base.tar.xz -C /mnt/loopback
-
切換根目錄
建議使用arch-chroot,其中做了許多掛載等工作,無需關心額外步驟
arch-chroot /mnt/loopback
-
更改root密碼
重要:需要修改root密碼或建立新使用者並指定密碼,刷入啟動後方能登入
passwd
-
定製你的rootfs,安裝必要和非必要軟體
注意Ubuntu base預裝systemd,Network Manager,需要自行安裝
apt install systemd network-manager
建議安裝openssh,否則只能串列埠作為tty互動使用
apt install ssh
提前瞭解裝置配置資訊
1. 使用TTL線連線到機頂盒
連線示意圖
主機板接線如圖,從左到右依次連線到轉接板的GND, TXD, RXD,不同板子可能有所差別,可以嘗試調一下TXD, RXD順序
2. 連線測試
-
開啟HiTool軟體,選擇晶片,第一次使用可能會彈出顯示
可以百度搜一下自己的機頂盒背面的型號,確認晶片
-
點選連線管理器
配置埠,會自動識別,選擇CH340的埠,波特率為115200
-
開啟終端工具
-
機頂盒連線電源,並按下機頂盒電源按鈕,開機
3. 檢視配置資訊
若連線無誤,將會在終端顯示類似於如下啟動資訊
其中Reg Name是我們需要留意的
關閉機頂盒電源開關,並點選終端頁面的斷開連線,防止埠占用
在Linux環境下編譯原始碼SDK
1. 下載編譯環境
以ubuntu為例
sudo apt install gcc make gettext bison flex bc zlib1g-dev libncurses5-dev lzma
2. 複製預先配置,覆蓋主目錄下的cfg.mak
預先配置檔案在configs目錄下
cp configs/hi3798mv300/hi3798mv3dmm_hi3798mv300_cfg.mak cfg.mak
3. 預載入編譯環境
. ./env.sh
make tools
4. (可選)自定義配置編譯選項
和Linux核心一樣,所用的配置系統是KConfig
make menuconfig
幾個比較重要的配置選項
-
Base->Chip Type: 選擇晶片組
-
Base->Out DIR: 輸出路徑,在out目錄下
-
Board->Boot Regfile Config List: 啟動的配置檔案,將第一個改為自己的機頂盒匹配的配置檔名稱
該檔案存放於source/boot/sysreg/xxx/*.reg
不同機頂盒的記憶體顆粒等硬體可能有所區別,參照連線測試顯示的Reg Name進行選擇
5. 執行編譯
make build
可以開啟多核編譯,如博主使用16核進行編譯
make build -j 16
等待編譯完成,輸出結果放在out目錄下,燒錄所需的檔案如圖所示
加上ubuntu rootfs image之後,燒錄應當準備好如下所示的檔案
修改分割槽配置檔案emmc_partitions.xml,將最後一項的SelectFile改為ubuntu映象的檔名,Length屬性改為-,表示佔滿儲存器剩餘空間
在Windows環境下使用HiTool軟體燒錄韌體到EMMC
開啟軟體,進入HiBurn檢視模式
1. 配置選項
-
取一根網線連線機頂盒主機板和路由器,確保PC和機頂盒能互通,配置IP資訊(使用網路傳輸進行燒錄,原因是串列埠傳輸速率過慢)
- PC與板端配置選項卡如圖
-
在本地PC配置下,點選重新整理獲得對應的埠和PC的IP地址
-
在板端配置下,閘道器一般設定為路由器內網IP,一般路由器預設為192.168.1.1,子網掩碼需要按照路由器進行配置,家用路由器預設是255.255.255.0,IP隨意配置保證與路由器在同一子網,如192.168.1.200,實體地址隨意設定
-
傳輸方式選擇:網口
注:以上配置的目的是讓機頂盒固定IP地址,以便將韌體透過乙太網傳輸到機頂盒,機頂盒會按照配置自動設定對應IP和PC建立通訊
-
載入分割槽配置和韌體:依次選擇HiBurn->燒寫EMMC->瀏覽(選擇分割槽配置檔案emmc_paritions.xml)
2. 燒錄韌體
-
確保連線好網線,機頂盒處於關機狀態
-
點選燒寫
-
開啟機頂盒電源開關,自動開始燒寫
-
燒寫完成,彈窗提示成功
3. 驗證結果
-
機頂盒可能會自動重啟,先關閉機頂盒開關
-
開啟HiTool終端工具
-
右鍵Clear Terminal以清除以前的日誌資訊
-
點選連線
-
開啟機頂盒開關,先是列印bootloader等啟動資訊後,直到一串綠色的OK字樣顯示出來,表示Ubuntu已經成功刷入!
-
登入Ubuntu,開始使用
以後裝置每次開機都會自動引導進入Ubuntu
更換或定製屬於自己的Linux發行版
只需燒寫最後一個分割槽對應的映象即可
確保只選擇該分割槽,再點選刷寫
任何分割槽都可以類似地自定義,大家愉快的DIY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