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業如何通過資料鏈DNA實現自主化、全鏈路監控?

danny_2018發表於2022-01-21

  前不久,中國人民銀行印發了《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核心內容是強化金融科技治理能力,以開放創新、合作共贏的產業生態,打造人性化的數字金融服務。這說明,數字金融的未來,會更重視使用者體驗和服務質量。

  目前存在的挑戰是,在實際業務落地過程中,金融企業如何在確保安全以及遵守相關規範體系前提下,充分啟用資料潛能,實現服務質量與效率的提升?如何通過金融服務的智慧再造,構建無障礙的服務體系?如何通過數字技術的深化應用,解決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後一公里”難題?

▲博睿資料資深架構師 張 衝

  答案是:以使用者為中心,實現全鏈路服務的可觸達!正如博睿資料資深架構師張衝,在SACC架構師大會上所言,金融企業要想全面擁抱數字金融,必須固本強基,發揮資料要素倍增的作用。以銀行為代表的企業要想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普惠、綠色的高質量服務,要能夠做到“能用、會用、善用”資料,通過有效合理的資訊整合、特徵關聯和業務洞察,全面釋放資料潛能。

  那麼,我們該如何建立以使用者為中心的能力監控和評估體系?還要結合金融行業的實際業務場景和需求來分析!

  數字金融面臨新挑戰


  從銀行業務的實際落地情況來看,正在發生4個變化:

  1.手機銀行成為業務主渠道。

  這幾年,線上金融業務增長迅猛,很多銀行至少會把50%的業務轉移到線上,並通過手機銀行、信用卡APP的形式提供服務,同時銀行離櫃率普遍達到90%以上。毋庸置疑,手機銀行正成為服務提供的主要渠道;同時,有越來越多的銀行,開始通過新的技術手段確保整個業務的健康和穩定執行。

   2.資料中心SDN+私有云模式誕生。

  當業務發生變化,新技術不斷迭代,銀行整體的部署模式也會改變。特別是“資料中心SDN+私有云”的模式產生。這使得企業在銀行業務監測特別是關注資料中心的東西流量和南北的流量變化,變得越來越複雜。

  3.快速發現、定位變得越來越困難,處置時間變長。

  當銀行的服務和應用變得越來越多,技術人員對於問題的快速發現、故障的定位,也會變得越來越困難;在處置問題的時間上,變得費時耗力。

   4.單一使用者行為很難變成可描述的業務需求。

  過去,在櫃檯業務模式下,技術部門的職責是為業務部門提供服務;那麼,通過手機銀行提供服務後,使用者側反饋過來的業務需求,如何轉換成技術指標,也是一大挑戰。

  從移動端來看,隨著手機品牌的不斷增多,終端使用者的作業系統相容問題,也讓很多技術人員頭疼。智慧終端呈現百花齊放態勢,每個品牌又大多都有各自的作業系統,不同作業系統可能會有十幾個版本。此種情形下,產品在滿足終端使用者體驗的難題提升,管理的風險加大。對於線上金融業務來說,如果網站發生了使用者體驗變慢,哪怕慢1秒,也會導致訪問量的減少,會讓使用者的滿意度大打折扣,最終導致轉化率降低。

  所以,從技術創新的角度看,我們需要改變原有的思維模式,採用全新的邏輯,實現技術上的突破,這也是博睿資料在重點強調的一個理念,即“服務可達”。

   服務可達資料鏈DNA成“剛需”

  從概念來看,服務可達的最簡單理解,其實就是一個以使用者為中心的IT指標體系。

  過去,傳統資料中心的構建指標,都是以高可用為標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5個9。難道只做到高可用性,就是我們的最終目標了嗎?顯然不是!在張衝看來,企業要想滿足95後消費主力群體的需求,或者說要想進一步挖掘Z世代的消費潛力,必須從“O視角”轉變到“C視角”。

  這裡要解釋一下:O視角,是指企業自己的視角,以應用為中心,以資料中心為基礎,以應用高可用為指標;而C視角,則是指使用者端視角,以服務可達為基礎,以使用者體驗為指標,真正堅持使用者第一原則。

  其實,堅持以客戶為中心並不難,難的是如何從技術層面上實現“C視角”轉換?尤其對於應用要求比較高的企業或者行業來說,如何做到從程式碼到使用者端的全鏈路技術能力覆蓋?博睿資料提供了七大服務能力,讓企業具備完善的資料鏈DNA技能,具體包括:客戶端撥測、Edge/CDN節點效能監控、雲服務監測、門戶頁面效能分析、NPM網路效能管理、PaaS平臺/API ADT 應用深度追蹤和程式碼/DB層面的APM應用效能管理。

  在資料鏈 DNA中,“D”是指使用者數字化體驗管理(DEM);“N”是指網路效能管理(NPM);“A”是指應用效能管理(APM),提升服務體驗。

  具體而言,資料鏈DNA主要通過三個方向來落地:

  第一,DEM (Digital Experience Management):使用者數字化體驗管理,包含客戶端APP、瀏覽器、小程式體驗監控,瀏覽器撥測和手機真機撥測等一系列技術;

  第二,NPM (Network Performance M&D):網路效能管理,通過探針技術、 BigIP大資料引擎、Nginx Telemetry等技術,實現網路傳輸的路徑發現,異常發現,故障發現;

  第三,APM (Application Performance Management):應用效能管理,通過位元組碼注入和微服務探針,無需應用程式碼變更的情況下實現對程式碼執行效率、SQL呼叫效率、PaaS API呼叫邏輯追蹤,以及微服務的效能監控。

  值得一提的是,資料鏈DNA能在不同環節擁有卓越體驗,還得益於大資料平臺DataView。為了實現所有資訊整合和特徵關聯,DataView大資料平臺對VIP使用者的訪問過程全棧溯源;同時,基於機器學習後的智慧基線,實現智慧警報;再通過AI人工智慧實現根因分析,提出解決建議和方法,甚至通過API呼叫驗證過的預配置,最終實現一鍵變更和一鍵割接。

  自主化、全鏈路監控讓服務體驗大幅提升

  只是,打出全鏈路服務戰略的企業有很多,博睿資料提出的資料鏈 DNA,到底能給使用者帶來哪些好處呢?張衝從實際業務場景角度,列舉了很多實踐案例!

   場景一:重保期間的網站保障。

  例如:在兩會這種重大活動期間,如果某個地區的網民在開啟網站時出現了一個敏感頁面,那會受到怎樣的負面影響?為保障網站安全避免政策面的風險,基於主動式撥測產品,通過配置待監測任務的URL地址,可實現對DNS解析地址的黑白名單監測、頁面元素審查及敏感內容審計。

  另外,為了便於各企業應對劫持情況,通過博睿資料客戶成功團隊所提供的管家式服務,可以幫助企業主動發現劫持現象,實時告警,即時掌握劫持行為及影響範圍。包括頁面嵌入了什麼內容?相應的域名是什麼?發生劫持使用者所在城市的運營商是誰?瀏覽器是什麼?能通過層層定位,分析問題,並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

  場景二:系統割接時的自動化驗證。

  之前,某些銀行在做系統割接的時候,包括在割接前後以及割接過程中,需要對各個網點做人工驗證,比如需要逐一去打電話、開啟網站,進而去驗證業務的可靠性,這種割接方式存在的最大問題,是週期長、效率低。

  如今,通過更科學的交割方法和技術手段,可以讓企業提升效率。這也是在很多銀行經過驗證的應用,已經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具體做法是,在系統割接前,根據系統割接或網路切換內容,制定監測計劃,確定需要檢測的URL、範圍、頻率等,獲取正常執行期間的監測基線。在割接過程中及結束後實時對效果做出評估,確定是否需要回退。

  實時監控業務系統健康狀態,避免客戶由於割接帶來的系統運營風險,確保業務連續性。驗證過程耗時由原來幾個小時提高到幾分鐘。

  場景三:故障排障及定位

  VIP客戶體驗對金融行業公司的各部門都是重點關注物件,然而,一旦發生客戶投訴,技術團隊通過傳統資料比如日誌進行分析的時候存在很多不足,對使用者端真實訪問效果無法實時獲取且定位困難,缺少對應監測及服務機制從而導致重大投訴及業務流失。

  而通過資料鏈DNA可以實現對使用者前後端資料的打通,準確找到當時使用者所在區域,訪問效果如何,快速定位問題原因,是網路層問題,CDN層面的問題,還是客戶端出了問題。或者是,微服務與微服務之間的呼叫出現了異常,甚至可以定位到哪個資料庫的某一行程式碼。

  針對重大系統故障,DNA能提供臨時應急服務,通過監控平臺快速定位具體原因,滿足故障排除應急響應的各方面要求。同時,通過具有系統資料追蹤和程式碼定位的能力,DNA提高了問題定位的效率,即便是普通運維人員,也能從資料中進行根因定位,讓排障不再是“憑經驗、拍腦袋”,而是有理有據、有的放矢。

  一言以蔽之,通過資料鏈DNA進行故障排查,大大節約了時間,減少了人工投入,全面提升了運維效率。

  場景四:競品分析。

  以某個證券企業為例,通過博睿資料Stock排名體系分析發現,APP使用者體驗不佳,行業排名比較靠後。通過分析發現耗時主要在App程式碼層執行時間過長,由於撤單確認彈框是由H5繪製,在螢幕收到確認撤單的點選事件後,一層層的傳遞給H5的元素,準備請求資料 ,並由H5傳送網路請求,這一系列過程耗費了太長的時間。同時某些頁面廣告圖片體積過大,影響開啟速度……通過競品分析企業可以準確地發現問題,並清晰瞭解自身在同行業中的水平。最終,以此為依據,配合前後端資料定位問題,然後進行全面優化,最終將stock排名提到比較靠前的位置。

  小結:

  總之,自主化、全鏈路監控給使用者帶來的價值,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深挖應用場景,運用實時流資料的Telemetry data,實現資訊整合、特徵關聯和業務洞察。通過資料鏈DNA實現應用可用到服務可達的過度, 建立以使用者為中心的服務可達能力的監控和評估體系,提升自動化運維能力, 提升95後新生代的使用者體驗, 加快數字化轉型。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31547898/viewspace-2853384/,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