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一小時預測出奧密克戎變體結構,誤差僅半個原子直徑

量子位發表於2022-01-13
金磊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

就在這兩天,“天津迎戰新冠變異病毒奧密克戎 (Omicron)”引發了高度關注。

奧密克戎最早發現於南非,並且席捲了大半個世界,在被發現時已經傳播三代。

天津作為此次防疫“主戰場”,截至昨日12時,已經累計97例陽性。

抗擊疫情,刻不容緩。

AI一小時預測出奧密克戎變體結構,誤差僅半個原子直徑

而與此同時,全球科學家對奧密克戎的研究也沒有停滯。

來自北卡羅來納大學夏洛特分校的Colby Ford研究團隊,便在近日釋出了其最新研究成果:

利用AI技術,幾乎準確地預測了奧米克戎的複雜結構

他們的工作可以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具體而言,就是利用 AlphaFold2RoseTTAFold,由此預測出了3D蛋白質結構。

在論文中,Ford對研究結果是這樣總結的:

奧密克戎受體結合域(RBD)的一些結構變化,可能會減少抗體相互作用,但不會完全避開現有的中和性抗體。

簡單來說,就是現有疫苗對奧密克戎病毒有用,但由於其結構的改變,降低了抗體的識別能力。

這就能解釋,為何現有的奧密克戎感染病例中有已經打過疫苗的患者了。

但這項研究所提供更深遠的意義,正如《連線》雜誌評價的那樣:

可以為未來的藥物指明方向。

AI一小時預測奧密克戎結構

關於這項研究,還得追溯到去年的11月27日。

當日凌晨,世衛組織將這個新冠“最凶變種”正式命名為Omicron

而就在第二天,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Sriram Subramaniam 便火速下載了釋出在網上的基因序列組,還安排把奧密克戎的DNA 樣本運送到實驗室中。

他們想採用的方法是通過顯微鏡來揭示奧密克戎的蛋白質3D結構。

與此同時,Colby Ford也在密切關注著這件事情。

也是在世衛組織正式命名的前後腳,他嘗試用免費的AI軟體,從奧密克戎基因組編碼的氨基酸序列中預測其結構。

僅僅1小時之後,Ford便得到了他的第一個結果,並且很快將它們釋出到了網上。

Subramaniam則是在12月21日,發表了他們通過顯微鏡得到的結果。

最終結果表明,Ford用AI技術預測的2個蛋白質結構中,有一個被證明是與Subramaniam真實觀測結果高度接近——

中心原子的位置誤差只有約半埃(大約是氫原子的半徑)

AI一小時預測出奧密克戎變體結構,誤差僅半個原子直徑

不過Ford認為,對於新冠這類病毒,研究上的時效顯得格外重要,畢竟其傳播的凶猛程度也是有目共睹的。

至於Ford所採用的AI方法,也正如剛才提到的,是基AlphaFold2和RoseTTAFold。

整體而言,他的研究主要包含三大方面。

第一步,是監測變種 (VBM)關切變種 (VOC)的序列比較。

Ford團隊下載了新冠病毒的參考基因組,以及各種VOC和VBM的前100個全基因組序列。

對這些基因組再進行一個“對齊”和“修剪”的工作,最終留下了1026條序列。

基於此,Ford對這1026條序列進行“註釋”,再根據序列相似性確定了該序列上的受體結合基序。

然後,他們用MEGA11.0.10版計算每對序列之間的成對p-距離,再使用標準翻譯表將尖峰蛋白的這個變體核苷酸序列翻譯成氨基酸。

最終對該序列進行修剪,使其只包含穗狀蛋白的RBD(第319至541位)

第二步,是RBD的結構預測

Ford在這一步中,基於上面得到奧密克戎衍生RBD氨基酸序列,使用AlphaFold2和RoseTTAFold建立了預測的3D蛋白質結構。

基於AlphaFold2的預測,是在 “單一序列 “模式下使用PTM方法(predicted TM-score)執行。

而基於RoseTTAFold的預測,則是用 “mmseqs2 “模式執行的。

這兩個系統都產生了奧密克戎的預測RBD結構,以及圍繞多序列比對覆蓋率、預測比對誤差(PAE)和預測置信度(pLDDT)等指標。

AI一小時預測出奧密克戎變體結構,誤差僅半個原子直徑

第三步,是 中和抗體相互作用模擬

在這個步驟中,Ford團隊基於上面得到的奧密克戎RBD預測結構,模擬了與四個現有中和抗體結構的相互作用(分別為C105, CC12.1, CC12.3, and CV30)

AI一小時預測出奧密克戎變體結構,誤差僅半個原子直徑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只使用抗體結構的一個單片段抗原結合(Fab)區域,作為對接的位置。

接下來,他們用到了生物分子建模軟體HADDOCK,來預測RBD表位與中和抗體結構的副體之間的結合親和力。

最後,Ford團隊將實際複合物(即真正的RBD結構和Fab)與奧密克戎的預測RBD結構(有相同的Fab)的指標進行了比較。

……

而從實驗結果上來看,現有的中和抗體可能仍然會與奧密克戎變異的突變刺突蛋白結合。

然而,與參考RBD結構相比,奧密克戎的RBD對中和抗體的親和力似乎降低了。

AlphaFold2和RoseTTAFold的結果都表明,以前感染的抗體至少會對奧密克戎提供一些保護。

而也正因如此,加之此次奧密克戎患者的症狀並沒有此前德爾塔那般嚴重,許多人都把它比作“大號感冒”。

但事實是否真的如此呢?

張伯禮:奧密克戎並非“大號感冒”

也就在天津這兩天天津疫情被高度關注之際,國內專家已經站出來對“大號感冒”的說法做出瞭解釋。

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張文巨集認為:

對於已經獲得免疫力的人來講,它是個“大號流感”。

如果你的免疫力不夠強大,奧密克戎不是“大號流感”;如果沒有很好的醫療資源,奧密克戎是會“咬人”的。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也表示:

奧密克戎和“大號流感”並不一樣,在國外大概有百分之五六十的病人出現了持續症狀或後遺症,但一般的流感不會出現這麼多。

而就在最近,世衛組織也對奧密克戎發出警告,稱“儘管其毒性可能較弱,但不能低估了它”。

甚至還做出了“或在6到8周內感染半數以上歐洲人”的預測。

因此,做好防疫措施依然是重中之重。

對此,汕頭大學病毒學專家常榮山建議,“沒有準備N95或KN95口罩的天津市民,外出時應當戴雙層外科口罩,或在布口罩外面套戴一個外科口罩增強密閉性”。

他表示:

疊加兩個口罩的保護效果為90%,即可以減少90%的傳染概率,而單個口罩的效果則為70%。

參考連結:

[1]
[2]
[3]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69971123/viewspace-2852148/,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